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我們有了工會組織

世界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從創立之日起,就一直“抵制”其員工參加工會或者其他任何第三方組織。它在世界各地均不贊成職工組建工會,在美國也不例外。美國的沃爾瑪總部曾因此被勞動關系委員會起訴了26次,但其仍堅持自己的立場。因為按照美國的法律,只有51%以上的非管理人員雇員秘密投票同意,才能夠組織工會。在投票之前,雇主有權用各種合法的方式去勸說雇員投票反對成立工會,如果票數不夠,誰都對沃爾瑪無可奈何。沃爾瑪自1996年進入中國在深圳開設第一家商場以來,迄今為止已在我國開設了61家商場,現有員工3萬多人,同樣也一直未組建工會。最近,在中華全國總工會的直接介入下,沃爾瑪終于破例同意在中國的基層店成立工會。它的第一個工會在福建泉州晉江店成立,自然引起廣泛注意。如果不就事論事,而是由此進一步引起人們對“工會”歷史的回顧與思考,即對建立利益訴求良性機制以達社會和諧的反思,確有長遠的重大意義。否則,只是則轟動一時的新聞而已。

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歐洲北美先后開始了工業革命,分散的小規模手工勞動為大機器生產所代替,工廠制度隨之建立。在早期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更多資本家為了獲取較多的利潤,使工人的勞動條件極其惡劣。在最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工人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建立地方性工會組織。這種工會與舊時由手工業師傅組成的行會大不相同,實行自由加入的民主管理。1834年英國成立了全國性工會組織,隨即推動了長達十幾年的“憲章運動”,顯示了工人的力量,各行各業的工會組織紛紛建立。到19世紀60年代,英、德、美陸續建立了全國性的工人組織。

這個不短的歷史時期,正是歐美社會的轉型期,階級矛盾、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全國性激烈的暴力沖突時有發生。歐美各國的工會為縮短工時、增加工資,為改善勞動條件、爭取勞動保護、失業救濟、醫療保障,為爭取言論、集會、結社的自由等基本經濟政治民主權利,開展了長期斗爭,最終一點點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工會成為工人利益訴求的良性渠道,成功避免了社會的根本性動蕩。前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承認:“沒有工會負有責任感的、以全體人民福利為目標的態度,我們國家今天就不可能這么好地屹立在世界上。沒有工會的富有批評的、向前看的合作,我們大家就不可能生活在社會經濟特別是政治方面普遍穩定的聯邦德國之中。”

由于工會是勞資對立的產物,所以新中國成立后自然面臨國營企業工會如何“定位”的問題。老共產黨員鄧子恢在1950年夏就富有遠見地提出“公營”企業中工會也應該以“代表工人的利益”“保護工人群眾日常自身利益”為基本任務,工會不能成為廠方的“附屬機關”。鄧子恢的觀點在最高領導層引起了激烈爭論,有觀點認為國營企業中工人利益與廠方利益基本一致,故指責鄧的觀點是“機會主義的原則和理論”。而時任“全總”副主席、黨組書記的李立三則在1951年秋對鄧的觀點表示支持。但這年底,鄧、李的觀點則被指責為是從分配出發、不是從生產出發、代表落后工人,是“工團主義”“經濟主義”,受到嚴厲批判和處理。雖然在三十年后的1981年,他們被“平反”,但幾十年形成的傳統與思維定式使工會的地位、作用在實踐中一直未能妥善解決。現在的工會在許多地方、部門實際仍是企業的“附屬機關”,企業中的工會領導往往變成一種相應行政級別的職務安排,實際由管理層擔任。在這種架構下,《工會章程》《工會法》中規定的種種職能中維護職工權益的重要職能很容易被弱化。

當利益訴求功能渠道被窄化后,有關人員的利益訴求表達不暢,其利益或是嚴重受損,或是以一種較為激烈、極端的方式表達出來,必然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諧。當前我國正處社會轉型期,利益主體開始多元化,各方利益正在重新調整,所以必然是種種矛盾的高發期。例如,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有外資企業、私人企業的產生,就是國營企業也在劇烈的改制之中。舉凡國企改制中工人與管理層利益如何分配,工人如何分流、下崗,企業的轉產、動遷……均與工人利益息息相關。在這個無比復雜又無比重要無比敏感的利益調整過程中,如果工會起不到利益訴求的渠道作用,就很可能因“擁堵”而激生非理性的“群體性”事件。顯然,包括工會在內的各種利益主體權益訴求機制的建立,使各方能在一個平臺上良性互動,互相談判、協商、溝通、妥協,確是化解尖銳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層面。

(發表于《中國新聞周刊》,2006年第35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梧县| 苍梧县| 庆元县| 元朗区| 高碑店市| 南江县| 安龙县| 临漳县| 石屏县| 田东县| 伊金霍洛旗| 西吉县| 革吉县| 德庆县| 商洛市| 卫辉市| 昌图县| 怀远县| 连州市| 绵竹市| 扎兰屯市| 策勒县| 和林格尔县| 渝北区| 塘沽区| 灵宝市| 林周县| 黑龙江省| 万山特区| 长泰县| 岚皋县| 盖州市| 铜梁县| 凤翔县| 蓬莱市| 淮滨县| 西和县| 奉贤区| 天全县| 长寿区| 孟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