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認清拖延帶來的危害(1)
- 小心!別讓拖延害了你
- 王擁軍
- 4925字
- 2015-05-28 11:37:10
——別讓拖延毀了你
人們常說這樣一句話——“拖延等于死亡。”這不是危言聳聽,拖延會慢慢消磨人的心智,慢慢吞噬人的健康,使人煎熬度日,直至悔恨到老,這聽起來真的比死亡更可怕。一次拖延,就會次次拖延;一事拖延,也會事事拖延;最終,釀成悲劇人生!如果你還沒意識到拖延癥的負面威力,那你真的有必要了解一下可怕的“真相”了。
一、失敗恐懼癥:喪失前進的動力
了解“失敗恐懼癥”
“其實這些工作完全可以迅速完成,可自己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拖來拖去反而總是到了最后時刻才匆匆忙忙做事,甚至有時候到了最后期限還沒有做完。”這是一位從事網絡設計人員的真實心聲,事實上,“拖延癥”在現實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有些人明明可以抽出職業資格考試的時間,結果最后卻因為“拖延”而錯過了報名時間。難道他們真的是因為“太忙”而“拖延”的嗎?
絕大多數“拖延者”往往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完美主義者”,因為對即將可能到來的失敗感到恐懼,所以他們在無法實現既定目標或無法達到現實要求時,就常常會變得不知所措,甚至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為了證明自己足夠優秀,他們寧愿用“拖延”來麻痹自己。從短期來看,“拖延”確實能夠起到暫時性安慰的作用,可以緩解我們對“失敗”的恐懼,可以幫助我們一直維護這樣一種信念,即自己的潛在能力是出色的、不可限量的。
沒人否認“拖延癥”確實會對我們的工作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是嚴重后果,即使是自身患有嚴重拖延癥的人也十分認同這一觀點。那么既然明明知道拖延不是好習慣,為什么還要繼續拖延下去呢?
飲鳩止渴固然十分愚蠢,但偏偏有些人寧愿承受拖延所帶來的痛苦和后果,也不愿意承受努力之后卻沒有如愿以償的失落與羞辱。在完美主義者看來,沒有比責備自己邋遢、懶惰更可怕的事情,沒有比自己無能、沒有任何價值更大的失敗。與這些深為恐懼的“失敗”相比,拖延的后果顯然要更容易忍受得多,因此他們即便知道拖延是火炕,還是會像飛蛾一樣毫不猶豫地撲上去,結果最后往往被“拖延”毀了自己。
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無數次失敗的洗禮,怎么可能有成功的誕生?縱觀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不管是冠軍運動員、獲得巨大成功的生意人還是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他們全都不是倔強的完美主義者。他們知道自己有時候也會犯錯,也會因為犯錯而遭受短暫的挫折,抑或是在難挨的心理斗爭中度過一整天,但他們不會對失敗這個事實太過于在意,而是能夠很快從中擺脫出來,繼續努力并改善工作,這正是他們獲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害怕失敗只能讓我們變成拖延的奴隸,變成做事畏首畏尾的膽小鬼,一旦我們開始害怕,就會發自本能地不再前進,并且無意識地選擇退縮和逃避,而這時候拖延無疑是最好的辦法。在失敗恐懼癥患者看來,優秀根本不需要努力,他們如果不能立即馬上解決某個問題,就會感到自己很愚蠢。可他們又不愿意承認這一點,在潛意識中他們認為自己是聰明而優秀的,因此就會對自己的表現十分生氣,無心繼續解決問題,轉而去玩電子游戲、看小說、聊天等,以尋求暫時性的逃避。
“恐懼”“害怕”不過都是心魔作祟,一旦我們建立起了強大的內心,就會很容易發現自己所恐懼的“失敗”實際上根本沒有那么可怕,不過是自己嚇壞了自己。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人的前進動力主要來自于對未來的期待和對成功的向往。如果不能克服對未來的恐懼之心,那么我們就將永遠失去前進的動力,一輩子都在“拖延”中苦苦掙扎,甚至陷入自責、愧疚的心理深淵而無法自拔。
小故事
艾森是一家廣告設計公司的平面設計師,他在平時的工作中絕對算得上勤奮,為了按時完成客戶的要求,甚至常常通宵達旦地工作。但在同事和領導們的眼中,他卻根本稱不上一個優秀杰出的平面設計師。
剖析其真實的內心,艾森也是“失敗恐懼癥”的受害者之一。他在大學里是大家公認的優秀分子,在學業上很認真,并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競爭十分激烈的知名美術院校。然而,大家公認的“優秀”反而成了一種精神枷鎖,艾森害怕自己犯錯,害怕大家不再承認他是個優秀杰出的人。為了緩解這種內心的恐懼與害怕,他開始經常在拖延中掙扎,為了設計出與眾不同的作品或應付考試,他很多時候不得不熬通宵,但值得慶幸的是他的表現一直很好。
畢業后,艾森在同學們羨慕的目光中進入了一家知名廣告公司,當時的他豪情萬丈,并無比憧憬自己成為首席設計師的情景。然而事實往往比夢想殘酷得多,在平時的工作中,他設計的廣告方案時常會遭到客戶的否決,有時候絞盡腦汁連續加班做了好幾個方案后,客戶依然不滿意。身體上的筋疲力盡與精神上的頻頻受挫讓艾森對失敗的恐懼越來越重:“為什么我的設計作品總是無法贏得客戶的認同?難道我真的很差勁嗎?我可是班上最優秀的人,到年底同學聚會的時候,如果還沒其他人發展得好,可怎么辦?”這樣的心理包袱讓艾森感到越來越疲憊,時間一長,他便感到再也無力背負這種恐懼的心理負擔,索性能緩一時就緩一時,于是患上了嚴重的工作“拖延癥”。
以前只要一接到設計方案,艾森就會立即行動,可現在他常常會拖到客戶打電話索要設計作品時,才會匆匆忙忙加班設計。殊不知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往往更難以找到設計靈感,作品的創意自然也就沒辦法保證。到頭來,客戶因為不滿意還要反復修改,進而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這么多的煩心事實在令人頭痛不已,艾森在這些瑣碎繁雜的事務中總是感到異常挫敗,可又不想承認自己工作能力欠佳,結果總會陷入“拖延”的僵局。
艾森因恐懼失敗而導致拖延,卻不知拖延往往會造成更大的內心恐懼。每當提交最終設計作品日期臨近的時候,艾森就會陷入極度恐慌,因為他已經沒有多少時間用來設計出一份作品,更不用說是一份極具創意的優秀作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僅僅因為害怕失敗就裹足不前,那么我們只能一輩子在原地打轉,艾森的個人經歷就足以說明這一點。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像艾森一樣因失敗恐懼癥狀而陷入拖延深淵的人數不勝數,他們把時間都花在了“杞人憂天”和“擔驚受怕”上,因而總是錯過最佳的前進時機。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恐懼失敗往往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選擇逃避,選擇后退。而一旦失去了前進的動力,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不想被拖延所累,就必須要學會克服對失敗的恐懼。
如何有效克服失敗恐懼癥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德威克曾專門做過一項關于應如何面對失敗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人們面對失敗時主要有兩種心態——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與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用固定心態面對失敗的人,往往更容易陷入失敗恐懼癥和拖延的深淵,這是因為持固定心態的人往往認為:智力和才能是與生俱來、固定不變的。成功就是要證明你的能力,尤其是在生活或工作遭受挑戰的時候,你必須證明自己是聰明的、有才干的。因此這類人往往無法容忍自己的錯誤,因為一旦犯錯,他們就會給自己打上“既不聰明也沒有才干”的標簽,這是令人無法忍受的,所以他們比常人更懼怕失敗。在持有固定心態的人眼中,失敗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只要能夠避免失敗,避免這個可怕的事實,他們愿意為此付出任何努力,愿意為此承受任何痛苦,這就是“失敗恐懼癥”的心理形成機制。
發展心態則恰恰相反,這種心態的核心信念是:能力是可以發展的,只要我們努力工作和學習,就一定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聰明、更優秀。不擅長某件事情是很正常的情況,完全不必為此而灰心失望,因為只要愿意去做,愿意去努力并從中學習,完全可以掌握一門新的技能。持有成長心態的人并不會把失敗看得太重,因為在他們看來,成敗不能決定一個人本身的好壞,失敗只不過是給了我們一個加倍努力的理由,實在沒有什么可怕。
德威克通過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失敗恐懼癥”是固定心態的的衍生品和外在表現,要想克服因“失敗恐懼”而導致的拖延癥,就必須要學會用發展的心態來看待問題。具體來說,我們又能做些什么呢?
1.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人們之所以對“失敗”無比恐懼,完全是因為過于看重結果。其實,人生本身就是一場旅行,前方的目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別忘了欣賞沿途的風景。如果你正在因“失敗恐懼癥”所導致的拖延苦惱不已,那么不妨試著改變自己的價值評價方式。
有些事情的結果并不能反映一個人的個人價值,而且結果本身也不應該是我們關心的重點。你從中學到了什么,對什么感興趣,提升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這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結果只不過是一塊背景板而已。一旦成敗的結果不再那么重要,我們自然而然就不會再害怕失敗,“失敗恐懼癥”也就不治自愈了。
2.能力是可以成長的
盡管每個人的天生資歷不同,但能力并不是完全由先天條件決定的,現代醫學表明:人的性格、能力、脾氣等特質,一部分來自先天因素,一部分來自后天因素。雖然先天條件不能改變,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來彌補。
韓愈筆下的仲永可謂天賦異稟,小小年紀就能吟詩作對,但由于沒有后天的努力,到最后還是“泯然眾人矣”,由此也不難看出,先天能力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能力是可以在我們后天的學習中不斷成長的,只要我們努力,就可以變得更聰明,變得更擅長某件事。所以,失敗不僅沒有什么可怕,反而能激發我們的學習能力和不服輸的精神,從而挑戰自我、成就自我。
3.不做完美主義者
恐懼失敗多半是由完美主義催生出的一種消極心理狀態,所以要想遠離這種“恐懼”,就必須學會客觀正確地定義自己。世界上最大的悲劇莫過于努力做那些你明明永遠無法做到的事情。固執地堅持完美主義往往會讓我們徹底淪為“完美”的奴隸,因為無法做到讓自己滿意,結果越來越自卑,越來越不敢積極主動,以至于最后徹底喪失前進動力。
“再給我一個星期,我肯定能做得更好。”不要再用這樣的借口來麻痹欺騙自己了。你只是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是一個資質平凡的人,這并沒什么丟臉或羞辱的,畢竟世界上真正的天才只是少數。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如果我們連客觀認識真實自己的勇氣都沒有,總是處處高估自己的實力,又怎么可能成為凱旋的將軍呢?
二、碌碌無為:喪失先機,一事無成
龐大的“碌碌無為”群體
同樣是一輩子,有些人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了無數個奇跡,而有些人則是渾渾噩噩地活了幾十年;同樣是一天24小時,有些人把每分每秒都充分用到了“刀刃”上,而有些人則把時間花費在了“毫無意義的忙碌”之上。
回想自己的學生年代,幾乎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同學:他總是非常努力,筆記規規整整寫了好幾本,上課聽講也十分認真,更為難得的是幾乎每天都堅持讀書到深夜。然而這位同學每次的考試成績卻令人大跌眼鏡,慘淡的結果幾乎像影子一樣揮之不去,甚至有時候我們都會替他們感到上天不公。實際上,職場中的這類人也不少,他們幾乎是辦公室里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但奇怪的是他們依然是工作成績最糟糕的。
究竟為什么會這樣呢?為什么勤勤懇懇、忙忙碌碌不僅沒有換來應有的回報,反而越忙越糟糕呢?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勤奮都會獲得相應的回報,拉磨的驢子再勤勞也不過是在原地轉圈,如果不能抓住事情的關鍵點,那么即便是一生都奔波不息,也難以做出什么成績。
在現實生活中,“碌碌無為”的群體是相當龐大的:沒有目標,沒有夢想,沒有信仰,沒有動力,沒有思想……這幾乎是絕大多數人的真實精神寫照。社會就像一個大染缸,每一個帶著夢想而來的人都會被現實、被日復一日的工作磨掉原有的個性與棱角,久而久之就成了“機器人”,整日都生活在麻痹中。
“努力工作?怎樣才算是工作努力?我根本就不知道該從何做起。”
“換個工作又能怎樣?還不是這樣按部就班地工作,與其來回折騰,不如繼續渾渾噩噩地干吧!在哪混日子不是混呢!”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熬過一天是一天,等到了要被開除的時候再說吧!”
……
正是因為沒有目標,缺乏動力,沒有機會,我們才會逐漸成為“碌碌無為”大軍中的一員。
俄國著名文學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借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口說道:“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如果你還在為自己偷懶的小聰明而沾沾自喜,還在為自己的拖延戰術找借口,那么你的一生又將是怎樣的呢?年老時坐在搖椅上回想自己的年輕歲月,面對曾經那個碌碌無為的你,你又會做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