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拖延”是成功的絆腳石(3)
- 小心!別讓拖延害了你
- 王擁軍
- 4923字
- 2015-05-28 11:37:10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員不穩定往往會給商店管理帶來更大的不穩定因素,這是管理者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有時候,并不是所有的過錯都可以通過批評的方式和手段來解決,自覺自省的員工即便犯了錯也能夠立刻積極改正,根本不需要進行刺激。如果不能意識到這一點,而是想怎么批評就怎么批評,極有可能會給對方造成無法彌補的心理傷害。
要想籠絡住“人心”,吸引住“人才”,就必須要避免自己的行為“超限”。有些人犯錯只是偶然間的失誤,并非明知故犯;有些人犯錯則是因為第三方影響;還有一部分是以身試法,甚至是別有用心……不同的犯錯原因自然要采用不同的管理對策,切不可采取“一刀切”式的粗暴批評。上述案例中的女店員之所以會辭職離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為店長的王博沒有掌握好批評的“尺度”,才導致出現了“超限”效應,起到了適得其反的作用。
正確避免“超限效應”
你還在做無用功嗎?你還在因為做了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而苦惱、糾結嗎?工作中拖拖拉拉固然不是一件好事,但過于“勤快”也不是一個好兆頭。只有建立在適度范圍內的勤快才是行之有效的,否則只能多做多錯,忙到頭反而南轅北轍,與當初的預期目標相差甚遠。那么,怎樣才能避免因“超限效應”而造成的“瞎忙一場”呢?
1.批評也要講求藝術
對于領導以及管理人員來說,批評就好比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練出一批富有戰斗力的忠軍死士,用不好則很可能傷人傷己。要想用好這把雙刃劍,就必須要避開“超限效應”的影響。那么怎樣才能做到不“超限”呢?
相關調查數據顯示:被批評后,超過75%的員工會產生自卑心理,其中將近一半的人會出現工作效率下降或工作情緒低落等不良表現。可是,員工在日常的工作中總是免不了犯錯,如果總是聽之任之,很容易造成管理混亂。既然批評不可少,那么管理者和領導們就必須要學會并掌握批評的藝術。
不妨“打一個巴掌,再給一顆甜棗”,盡管這樣的方式并不新鮮,但確實能夠有效避免員工們因領導批評“超限”而產生逆反心理。如果批評者在批評之后能對員工進行一些安慰或鼓勵,那么能及時并主動改進工作的員工比例可高達90%以上,由此也不難看出“給甜棗”的批評藝術確實可以避開“超限效應”。
2.幽默的力量超乎想象
同是批評,板著一張臉嚴肅訓話與輕松幽默的調侃,哪種形式更容易被人接受呢?結論不言而喻。因此我們不妨學會用“幽默”來化解批評中的尷尬,借助非正式的“調侃”來降低批評對他人心理造成的無形傷害。
很多時候,歇斯底里的批評只會令人產生懼怕、抵制的反應。響鼓何須重錘擂?如果采用幽默輕松的方式就能起到敲打對方的作用,又為什么非要喋喋不休地批評,非要讓對方厭煩不可呢?沒有人愿意成為“全民公敵”,也沒有人愿意成為被眾人厭煩、孤立的人。在生活中要想事事都把控好“尺度”,幾乎是不可能的,既然無法避免“超限”,那就學會借助幽默的力量吧!幽默能夠融化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寒冰,能夠充當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可以使人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必懷疑,幽默的力量有時確實超乎我們的想象。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超限效應”多半是因為我們以自我為中心——只要對方的所作所為不符合自己的所思所想,便會對其橫加指責。古代先賢孔子曾經告誡我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說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給別人,但現實生活中,能夠真正做到換位思考的人卻并不多。
很多領導不理解下屬的工作辛苦以及種種復雜情況,哪怕員工稍微出現一點失誤便忍不住“破口大罵”,其實換個角度想想,哪個員工愿意被領導批評呢?尤其是在集體大會等公共場合,誰不希望領導能給自己留點面子?如果在批評訓斥下屬時不能換位思考,不能顧及對方的心理承受能力,就直接劈頭蓋臉“K上一頓”,那么結果可想而知。員工不僅不會積極主動地改正錯誤,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專門與你“對著干”,甚至以“擊敗”你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所以,千萬別讓“超限效應”毀了你。
懂得了“超限效應”的道理后,我們完全可以運用它來指導日常工作和生活。如果你想用一場演講來抓住聽眾,就不要說起來沒完沒了,用最開始的三分鐘吸引住對方才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如果你想用談話來推銷自己的產品或服務,也千萬要把握好“度”,過長的鋪墊只會讓對方不斷看表,從而丟掉最佳的銷售時機。抑或你有打廣告的想法,就更要著重避免“超限”,否則大筆的廣告費砸出來的往往不是暴漲的銷售業績,而是自己產品的形象被毀的結局。
中國有句古話叫作“欲速則不達”,想趕走工作中的“拖延”,盡可能提高工作效率是好事,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做事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好合適的“火候”,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物極必反”所帶來的反噬效應。
四、等待效應:思維懶惰,行動遲緩
了解“等待效應”
到銀行辦業務需要排隊,到自助機取錢需要排隊,乘坐公交地鐵需要排隊,到食堂吃飯需要排隊,超市買東西付錢也需要排隊……在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相信任何一個人對“排隊等待”都不陌生??粗矍蔼q如長龍般的隊伍,天知道什么時候才能輪到自己,排隊的時間是如此漫長,哪怕我們只不過等了十分鐘,卻感覺仿佛經過了一個世紀。
“等待”容易讓人內心躁動,從而陷入一種行動遲緩,思維懶惰的精神狀態。拿最簡單的一個例子來說,銀行里正在等待叫號的顧客們,根本無法安下心來做某件事情,哪怕是諸如看電視、電影,或者閱讀自己最喜歡的雜志或書籍等,都不能讓他們靜下心來,這是為什么呢?答案很簡單:萬一自己一不留神錯過了該怎么辦呢?正是因為抱著這種等待的心理,他們不等到目標出現就無法安靜下來,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等待與行動效率之間的反比例關系。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由于對某件事情的等待,人們往往會產生態度或行為等方面的變化,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等待效應”。盡管絕大多數人并不會刻意關注生活或工作中的“等待”,但這種“等待效應”卻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仔細回想一下:下班前的最后20分鐘里你在干什么?相關調查數據顯示,超過87.34%的人在接近下班的時間里都無心工作,他們大多思維遲緩、行動緩慢,要么裝模作樣地“磨洋工”,要么以極其低下的效率來強制自己工作,還有一部分人會以收拾辦公桌的方式來“殺掉”臨近下班的最后時間。
中午吃飯之前磨蹭一會兒,下午下班之前又拖拉一會兒,原本定好的工作任務又怎么能完成呢?實際上,下班前的“放松”并不是沒有代價的,它會給我們帶上沉重的精神枷鎖。為了減輕自己的內疚感和負罪感,人們常常會自我安慰道:“馬上下班了,就十分鐘而已,即便是干活也干不了多少,明天早晨上班再說吧!”可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如果事事都要拖延,每天下班前都要給自己留個“尾巴”,那么長此以往,將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呢?
如果不想成為“拖延大王”,就不要總是“等著下班”“等著放假”“等著周末”。因為這種“等待”往往會等來等去等成禍。千萬不要小看下班前的十分鐘,盡管一個十分鐘做不了什么大事,但如果把每天的十分鐘都加起來,絕對算得上一大筆時間財富。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浪費他人的時間等于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于慢性自殺。”每天浪費十分鐘,日積月累就是一大筆時間上的損失,也許就是因為這點時間利用率上的差別,就會讓我們丟掉職場競爭中的優勢,從此淪落為“渾渾噩噩”之人。
等待往往會使時間變得漫長,在等待的過程中人的內心也會飽受煎熬,既然如此,我們為什么非要選擇毫無趣味的等待呢?其實,無所事事的等待比有事可干的等待顯得更漫長,內心也更容易煩躁不安。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眼巴巴地等著下班鈴聲響起呢?
我們不妨把下班前的十幾分鐘時間充分利用起來,這樣既能消除“等待效應”所帶來的思維懶惰和行動遲緩,又能提高工作效率,令自己免受內心煎熬煩躁之苦,可謂一舉兩得。
小故事
賽文是一家大型外企的品牌策劃,從專業角度來說,他絕對算得上一名出色的品牌公關人員。然而遺憾的是,能力出色的他不僅從來沒有獲得過領導的賞識,反而常常成為各種會議上批評和教育的對象,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天啊,怎么還不下班?我剛才看表還有十五分鐘,過了這么半天,怎么還有十分鐘才能下班?”這是賽文每天臨下班時的口頭禪,甚至有時候會反反復復說上好幾遍。想繼續工作吧,又工作不下去,因為一顆心早就飛到了別處。這種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狀態怎么可能不讓人行動遲緩呢?索性就干脆什么也不干,等著下班好了。
起初,賽文等得不耐煩了,就提前開始收拾辦公桌,可收拾完了還不到下班時間,等得心浮氣躁實在難受,于是便不由自主地開始和周邊的同事閑扯。因為這事,同事們對賽文多少都有些意見:“啊?剛才你說什么?我太忙沒聽到,一會兒下班再說吧!”“賽文你這個閑人不要在我們眼前晃了,我們可沒你這么有時間?!蓖聜兓虿挥枥聿腔蛟捴杏性挼幕貞屬愇氖钟魫?,但更令他郁悶的是領導的批評?!斑€有半小時才下班呢?你現在不好好工作,還找人聊天,你上班時間不工作已經屬于違紀了,居然還故意耽誤別人!”“賽文你究竟是怎么回事?雖然快下班了,但現在畢竟還不到時間。你這么快就收拾東西,本職工作都做完了嗎?”
因為“等待下班”,賽文每天都會提前進入“下班狀態”。明明離下班還有半小時,可就是沒辦法集中精神做事,工作效率低下;明明今天可以完成的工作,結果總是留個小尾巴。久而久之,他的工作堆了一大堆,自然就引起了領導的不滿。
要么被公司掃地出門,要么改變自我,賽文經過痛苦糾結的思考,最終選擇了后者。此后,每到快下班時,賽文就反復告誡自己:忘掉還有多長時間下班的事情。這個應對之策聽起來簡單,但實施起來卻并不容易,記得某位大師曾經說過:“除掉雜草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在田里都種上莊稼。”
為了讓自己從“等待下班”的消極狀態中擺脫出來,賽文開始等待季度總結暨表彰大會,并希望自己能夠在季度總結大會上拿到數額不菲的獎金。有了“獎金”的目標,賽文整個人都顯得精神奕奕,哪怕是距離下班只有三分鐘,他依然能夠心如止水地忙著做自己的工作,而且工作效率一直處于高效狀態。在不知不覺中,賽文告別了因“等待下班”而造成的思維懶惰和行動遲緩,工作狀態也有了一個相當大的改觀。有付出就有收獲,賽文的努力很快就獲得了領導的認可,并被列為品牌策劃部門的后備經理候選人。
“等待下班”與“等待季度總結暨表彰大會”都是等待,都暗含著“等待效應”,為什么所產生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呢?通過賽文的經歷我們不難看出,“等待效應”并沒有好壞之分,關鍵在于我們如何運用。
巧用“等待效應”趨利避害
帶有積極目標的等待可以促使我們的工作態度和行為發生積極變化,而消極的等待則只會讓我們思維懶惰、行動遲緩,這也正是造成我們習慣性拖延的一個重要原因。
哈佛商學院教授大衛·梅斯特(David Maister)在對“排隊心理”(也稱“等待心理”)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總結和研究后,專門提出了等待的八條心理原則:“無所事事的等待比有事可干的等待感覺更長;過程前和過程后的等待比過程中等待感覺更長;焦慮使等待看起來比實際時間更長;不確定的等待比已知的、有限的等待感覺更長;沒有說明理由的等待比說明了理由的等待感覺更長;不公平的等待比平等的等待感覺更長;服務的價值越高,人們愿意等待的時間就越長;單個人等待比許多人一起等待感覺更長?!?
盡管這些都是純粹的理論知識,但對我們巧用“等待效應”趨利避害方面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實際意義。那么,具體來說,我們怎樣才能避開“等效效應”的負面影響,并充分發揮其正面作用呢?
1.保持自身認知的心理平衡
人們為什么會在等待中感到焦慮、煩躁,越來越按捺不住心中的“魔鬼”,甚至直接喪失自主有效的行動呢?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心理失衡的現象。所謂“心理失衡”,簡單來說就是內心矛盾,在“等待”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期盼時間能夠變成一道光,一閃而過,但這與時間不緊不慢的現實是充滿矛盾的,而這種矛盾感往往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的態度以及行為動力。
要想克服“等待效應”的負面影響并不難,只要消除這種矛盾感,我們就能從思維懶惰、行為遲緩的泥潭中擺脫出來。佛家常講“心動萬物皆動,心靜萬物皆靜”,實際上所有外物都是人真實內心的外在投影,如果我們能夠保持自身認知的心理平衡,那么即便是泰山崩于眼前也能安之若素,又怎么可能會被毫不起眼的“等待效應”擾亂心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