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進取——褪去理想的光環(huán),燃燒青春的燦爛(1)
- 受益一生的北大哲理課
- 羅盤
- 4894字
- 2015-05-27 13:46:18
優(yōu)越感是一種自我滿足的情感。優(yōu)越感使人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成為阻礙人生成功的絆腳石。像打掃衛(wèi)生一樣把優(yōu)越感打掃干凈,就可以清清爽爽而沒有任何負擔和羈絆地去追求偉大的人生,享受蕩滌心扉的成功。
邁進北大等于邁進了挑戰(zhàn)
北大就是一艘巨大的“挑戰(zhàn)者號”航空母艦,它承載著中國最尖端的科學,最前沿的理論。每個能邁進北大的學生都擁有著無可比擬的先天優(yōu)越感,這種優(yōu)越感來自于他們自身較高的頭腦素質(zhì)和較強的心理素質(zhì),北大給這些最優(yōu)秀的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但是,最優(yōu)秀的學子也未必一定會成為最優(yōu)秀的成功者,人們對北大學生寄予了最大的期望,整個社會都在翹首以待,這樣期望讓北大學生承受著難以想象的壓力。這種不來自于自身,而是來自于家庭、來自于社會的巨大壓力對每個北大人來說都是一種巨大挑戰(zhàn)。邁進北大等于邁進了挑戰(zhàn)。
北大不乏優(yōu)秀人才,每個邁進北大的學子都是聰慧的高才生。沒有聰明的頭腦就很難邁進北大的校門。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高才生,挑戰(zhàn)也相應(yīng)而生,能不能成為強者,能不能學有所成,能不能掌握到最前沿的科學理論,對每個學子來說都是未知數(shù),大家站到了相同的命運起跑線上。每一個理想的實現(xiàn)都意味著一次嚴峻的挑戰(zhàn),北大學子必須面對,他們沒有退路。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勝利。一次失敗了,再來一次,跌倒了就從原地爬起來,繼續(xù)面對挑戰(zhàn)。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xiàn)偉大的理想。
北大教授告訴學生:人生充滿了挑戰(zhàn),任何一次挑戰(zhàn)都是一次機遇,迎接挑戰(zhàn)就沒有什么不可以戰(zhàn)勝的,只要你抱有堅定的信念,永不妥協(xié),永不低頭。只要有一個信念,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支持著,并朝著那個方向努力,這樣,成功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才會有一種精神動力支撐著你去贏取勝利。否則,就像一位帶兵打仗的將軍,本身就不對勝利抱任何希望,還硬著頭皮上陣,結(jié)果可想而知,可能還未等到雙方交兵,便已被對方的氣勢擊潰。
瘋狂英語的創(chuàng)始人李陽雖然不是北大學生,但他卻用自己的經(jīng)歷一次又一次地在北大演講了挑戰(zhàn)自我,終獲成功的經(jīng)歷。
李陽讀大學的時候,英語成績一塌糊涂,尤其是聽力和口語。
有一次,李陽被老師叫起來回答一個很簡單的問題,李陽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可是他卻難以用英語口語表達出來。于是他用中文說:“我可以寫出來給你看嗎?”同學們都哄堂大笑。英語課上說中文是對老師很不禮貌的行為。老師生氣地說:“這么簡單的句子都答不上來,你還算個大學生嗎?”接著老師又轉(zhuǎn)過身去對同學們說:“如果你們不好好學習口語就會像李陽這樣。”
“就會像李陽這樣”,這句話深深地傷害了李陽。從那時起,他就下定決心,非要把口語練好不可!
于是,他每天早晨都堅持到學校后面的小山上去練習口語。他練習的時候,不是說,而是大聲喊出來,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的嘴里竟然含著石頭。李陽是這樣認為的,口語不好,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膽子小,不敢說;二是發(fā)音不準,說出來別人也聽不清楚。喊英語,能練膽子;含石子,能練發(fā)音。
就這樣,李陽堅持不懈地練口語,風雨無阻。遇見熟人,也不怕別人恥笑,即使別人罵他瘋子,他也不在乎。他認定了這樣做一定會成功。
3個月后,奇跡出現(xiàn)了,李陽不僅能流利地回答出英語老師的問題,甚至還為老師糾正部分錯誤的發(fā)音。今天,李陽瘋狂英語早已是英語學習產(chǎn)品當中最響亮的一塊牌子。他的瘋狂英語給了無數(shù)學子學好英語的希望與信心。
李陽的經(jīng)歷告訴人們,挑戰(zhàn)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挑戰(zhàn)的勇氣。命運不是天注定的,沒有人敢斷言你的失敗與否,關(guān)鍵是看你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去迎接挑戰(zhàn)。如果連這點勇氣都沒有的話,這已經(jīng)證明了你的失敗。
美麗的花兒,是挑戰(zhàn)生存環(huán)境并戰(zhàn)勝風雨的強者,因此才有了人們的驚羨!
茂盛的竹林,是挑戰(zhàn)冰雹阻擊嚴寒的勝者,因此才有了人們的感嘆!
在人生的道路上,挑戰(zhàn)無處不在,小到一道小題,大到科學研究,這一切一切都在你的左右,如何提升自己,豐富自己,將會成為你生活的重點,希望你能夠把握現(xiàn)在,迎接挑戰(zhàn)。這樣,相信成功將伴你前行。記住:挑戰(zhàn)無處不在!
人生的道路上,想成功,就要挑戰(zhàn),就要有勇氣去面對身邊的每一件事,懷著必勝的信念,哪怕前面困難重重,我們也應(yīng)該持之以恒,頑強拼搏。即使是失敗了,也沒有什么好遺憾的,吸取教訓,總結(jié)經(jīng)驗,從頭再來,相信成功一定會屬于你!
在北大學會挑戰(zhàn),就是學會了受用一生的不敗哲學!
挑戰(zhàn)是一種追求,一種信念,一種無畏,一種越過冷漠荒原后看到生命綠洲的快樂。因為挑戰(zhàn),任何一條路都有可能;因為挑戰(zhàn),你的潛能會被無限激發(fā),你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你竟如此的優(yōu)秀。如果不去挑戰(zhàn),雖然避免了失敗,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機會。跌倒一千次,第一千零一次仍能微笑著站起來的人,生活永遠難不倒他。也許奔流卻掀不起波浪,也許攀援卻達不到頂峰,但我們毫無怨言,因為挑戰(zhàn)過,人生無悔。
挑戰(zhàn)就像一縷風,你若坦然面對,它就會輕風陣陣,徐徐而去。你若是畏頭畏尾,它則是狂風萬里;挑戰(zhàn)就像一朵玫瑰,你若用心欣賞,它就芬芳無限,你若肆意輕視,它就滿身帶刺怒目而視。
挑戰(zhàn)是一種力量,它向人們展示出它的強大,激發(fā)起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潛能和斗志;它又是一種精神,時時鞭策著你,讓你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還有很多事情等待你去戰(zhàn)勝。它將精神力量轉(zhuǎn)化為物質(zhì)力量,將虛幻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將一切不可能的事情變得可能。
挑戰(zhàn)是一把錘子,為勇敢的人服務(wù),能助其一臂之力,而對于懦弱的人,它只會壓在其胸口,令人無法喘息。
人不可以相信命運,必須有勇氣面對挑戰(zhàn)。為了實現(xiàn)理想與目標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有時收獲的成果不能與付出成正比。殘酷的事實會給人留下抹不去的陰影,為此,你可能垂頭喪氣、一蹶不振。但這能證明什么呢?什么也不能。那么,為何不振作精神,瀟瀟灑灑地去面對,去進行再一次的挑戰(zhàn)呢?失敗并不等于輸,你仍是生命的贏家!現(xiàn)在,你準備好迎接挑戰(zhàn)了嗎?
給發(fā)熱的頭腦沖沖涼
時常給發(fā)熱的頭腦沖沖涼,是北大教授們教導學生的好方法。因為在北大,許多學生只要稍作努力,學業(yè)成就就會發(fā)生很大的進步。這樣也常會使一些學生沾沾自喜,使他們的優(yōu)越感不斷膨脹,以至于飄飄然起來。給發(fā)熱的頭腦沖沖涼,就會立即使他們理智下來,認識到眼前競爭和長遠競爭的現(xiàn)實性和殘酷性,讓他們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情緒和自滿傾向。
北大教授發(fā)現(xiàn),潑冷水的教導方法有些時候也是特別有效的,能夠立即止住上升的自滿情緒,就如揚湯止沸一樣,面對一鍋已經(jīng)沸騰的鮮湯,如繼續(xù)加火升溫,很快就會使鮮湯變成干鍋。而如果及時加入涼水,就會馬上止住沸騰的湯鍋。對于北大學生而言,他們都早已聽慣了贊美之聲,習以為常的贊美之言猶如不痛不癢的平常之語,幾乎起不到任何的鼓勵作用。而及時嚴厲的冷語相告,卻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北大教授朱自清曾這樣對學生說道:“我們不僅需要原諒別人,更需要批評自己,時時讓自己的頭腦保持清醒,特別是在取得了一點成績的時候,絕不能有自以為了不起的感覺,以為世界上誰也不如自己,而是要不斷地給自己潑冷水,讓心靈喝到清涼的泉水,給發(fā)熱的頭腦降溫。這樣才能在成功之后,經(jīng)得起時間的沉淀和等待。”
有一位北大教授給學生講起了“美國之父”華盛頓“把咖啡倒入碟子里”的故事:美國建國之初,杰弗遜曾經(jīng)請教華盛頓,為什么要同意國會成立一個第二議院,也就是說參議院。華盛頓并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反問他,“你為什么要把咖啡倒進碟子里呢?”
“為了讓它涼下來。”杰弗遜答。
“同樣,我們把立法倒入?yún)⒆h院的碟子里,也是要讓它涼下來。”
這正是問題的精妙所在。美國的開國者就是要讓兩院形成“高溫冷卻”的機制,同時也給了國會冷卻政府主張的機會。
同樣的設(shè)計還體現(xiàn)在聽證制度上。無論是聯(lián)邦還是在地方,甚至只是一所學校、一個社區(qū),但凡涉及民眾的利益或者僅僅是個人的重要利益,都會有規(guī)模不同的聽證會出現(xiàn)。這樣可以使決策者冷靜,讓各方面都有充分的表達意見和建議的時間和空間,避免出現(xiàn)明顯有失公正或者傷害民眾利益的事情“輕易”發(fā)生。
“碟子”不僅保護端咖啡的人不被燙傷,也使得喝咖啡的人變得從容。咖啡在合適的時間進口,也使得咖啡本身實現(xiàn)了價值。
北大的一位博士生導師在談及方法論時說道:“當你不知道該做什么時,就什么也別做。”的確,忙得喧騰熱鬧的人們,需要在心理上先來沖個涼,讓頭腦降降溫,在冷靜的思考中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增強對各種生活潮流的洞察力。為此,不妨抽出點時間去大自然找個安靜的地方走走,看看山巒,看看大海,看看寂寥的星空,此時你將領(lǐng)悟到原來那發(fā)熱的頭腦確實需要冷靜了,所忙碌的只是一種根基不牢、耐力不足的人生盲動,一種缺乏有力理智調(diào)控的自我干擾。
現(xiàn)代人容易使自己的頭腦經(jīng)常處于亢奮發(fā)熱狀態(tài),到頭來卻沒有明白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么。那些內(nèi)心所欲太雜太亂太多的人們,也許應(yīng)該拿出一支筆和一張紙,把自己的需求按輕重順序列個目錄,這種目錄雖小,但它能起到一種奇妙的作用,比如限制那種混亂而又隨心所欲的需要,把抽象模糊的行為導向為實際清晰的,這樣就能夠理出線條,讓發(fā)熱的頭腦得到冷靜。頭腦越冷靜,越能進行理性思考,越能克制浮躁而找到適合于自己生存發(fā)展的人生策略,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理想以及正常的生活節(jié)奏。
北大學生都聽過《小和尚種草的故事》: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籽吧,好難看啊。”徒弟說。“等天涼了,”師傅揮揮手,“隨時。”
轉(zhuǎn)眼到了中秋,師傅買來一大包草籽,讓小和尚去種。小和尚把草籽放在地邊,然后開始犁溝。突然秋風襲來,草籽也飄舞起來,“不好,許多草籽被刮飛了。”小和尚大聲喊。“沒關(guān)系,吹到空中的多數(shù)是癟的,種下去也不會發(fā)芽,”師傅說,“隨性。”
撒完草籽,幾只灰嘴鷗從樹上下來刨土啄食,小和尚又急。“沒關(guān)系,草籽本來就多準備了,吃不完,”師傅繼續(xù)翻著經(jīng)書,“隨遇。”
夜里一場秋雨隨風而降,弟子沖進禪房:“這下白種了,草籽被沖走了。”“沖到哪兒,就在哪兒發(fā)芽,”師傅正在打坐,眼皮都沒抬一下,“隨緣。”
十幾天過去了,光禿禿的禪院長出青苗,一些沒種草籽的院角也泛出綠意,弟子高興得直拍手。師傅站在禪房前,點點頭:“隨喜。”
在這個故事中,徒弟的心態(tài)是浮躁的,常常為事物的表象所左右,而師傅的平常心看似隨意,其實卻是洞察了世間玄機后的豁然開朗。
我們生活在一個急劇變革的社會中,日益加快的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常常使人們陷入一種精神上的焦灼、浮躁。學習上淺嘗輒止,不求甚解,心不靜、想不深、坐不住,心里如長草似的;工作上手低眼高,不投入、不刻苦、不勤奮,看什么都簡單,不屑于認真去做,一旦真做起來卻又做不好了。做事急功近利,名利當頭,不打基礎(chǔ),不打長譜,哪里“露臉”就往哪里鉆,追求短期效益,熱衷于“速效”“速成”;做人無責任感,無使命感,玩世不恭,不認真,不刻苦,一切無所謂,“瀟灑走一回”。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就像一口總在沸騰的大鍋,里面什么也沒有,卻熱氣騰騰,七上八下,搞得人們內(nèi)心焦躁不安,說話找不著調(diào),辦事找不著北。
人生如海,潮漲潮落。讓發(fā)熱的頭腦冷卻下來不容易,要達到“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境界就更難。經(jīng)常給心理沖個涼,讓頭腦降降溫,在冷靜的思考中明確自己的人生定向,這是北大人練就的“成功心態(tài)”。浮躁,最容易在幼稚和脆弱的心中滋生、蔓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很刺激,但自己沒有充足的把握,還是在原地先練練功吧!守住自己那一點點的底線,過一過那清苦的生活,多學一些知識,也未嘗對自己沒有好處。要知道,這樣的生活其實是很幸福的。
理智使人清醒,浮躁使人狂妄。浮者,表也;躁者,急也。浮躁者,華而不實,誤大事也!想踏踏實實做事,實實在在做人,請在你的心口處立上一塊警示牌:“時刻讓頭腦冷卻下來”!
在精英的天堂里當好“丑小鴨”
北大是精英的殿堂。在這個遍地精英、滿目英雄的殿堂里,來自天南地北的高才生們聚集到了一起,強者與強者之間就開始了新一輪的較量,北大一名講師這樣形容道:“北大是中國的第一大學,在精英薈萃的第一的大學里爭第一,就是強強相爭,就像刀鋒對刀鋒一樣。”可是無論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里,第一畢竟永遠只有一個,不會有更多,都想當?shù)谝唬枷胝镜阶罡叩牡胤剑斎痪碗y免“刀鋒對刀鋒”了。歷史的教導永遠是“誰想當?shù)谝唬l就必須冒赤腳走刀刃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