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壽是一項相當古老的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在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壽誕禮儀還不甚完備,但是這類儀式已經比較盛行。如《詩經·豳風·七月》有“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对娊洝ば⊙拧ぬ毂!酚小叭缒仙街畨?,不塞不崩”的記述,表明當時不但已經有做壽禮儀,而且做壽時還有要表達祝福的習俗。至漢代,尊老敬老成為流行的社會風尚,做壽被看做是孝順的一個表現形式,因而做壽儀式也是辦的越風光體面越好。到了南北朝時期,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比較完整的做壽禮儀。唐宋時期,則是做壽禮俗發展的高峰階段。據史料記載,唐玄宗曾將自己的生日稱做“圣壽節”,開了中國皇帝慶壽的先河,民間的做壽風氣則更為盛行。到明清時期,做生日的意義已經逐漸不再僅限于原始的祈求長壽、保佑健康的目的,開始成為人們享樂、炫耀和相互攀比的機會,因此做壽規模越來越大,壽禮也越來越貴。在當今社會,做壽已經成為人際交往的一項重要手段,講究禮尚往來的人們,通常在這一天向壽星贈送禮物。西方文化中的生日蛋糕、生日蠟燭以及生日聚會等元素也逐漸融入中國的做壽禮儀。
做壽的禮儀在各地都有不同特色,一般來說,男子辦虛歲,女子辦實歲,整歲生日要比其他年份辦的更為隆重。做壽禮儀比較繁復,講究的人家通常在生日前一天就開始做壽,稱為“暖壽”。生日當天,會設置壽堂、擺好壽燭、掛上壽幛,張燈結彩等待儀式開始。壽堂的布置一般是在正廳墻壁的中間懸掛南極仙翁(為男性做壽)或瑤池王母(為女性做壽)或其他象征高壽的畫軸。壽堂中央設置禮桌,桌上擺上壽桃、壽糕、水果等物。做壽當天,壽星端坐于壽堂中間,接受親友賓客的祝福和晚輩的叩拜,稱為“獻壽”,通常平輩只是作揖,晚輩則需叩頭。獻壽儀式結束以后,主人家擺開壽筵,大家依次入席,品嘗壽桃、長壽面等食物,富貴之家還會請來戲班表演,總之越熱鬧越好。
壽桃、長壽面、壽筵等是壽禮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元素。
關于壽桃的傳說眾說紛紜。據說,當年孫臏十八歲離開父母,到遙遠的云蒙山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此后埋頭苦學,一晃十二年過去了。其間,他既沒回家,也沒有給家里寫封信。這一年的五月初五,孫臏猛然想到,今天是他老母八十歲的生日,禽獸尚且知道要報答撫育之恩。而他卻有十二年沒有回報母親的恩德。于是他決定向師傅請假回家看望母親。臨走之前,鬼谷子送給孫臏一個桃子,并且囑咐他說:“這個桃子是不會輕易送人的,你在外學藝未能報孝母恩。就送給你一個帶回去給令堂上壽?!睂O臏接過桃子就謝別師傅上路了。當他風塵仆仆趕到家中時,全家正在為老母親做壽。孫臏取出師傅給的桃送給母親說這是師傅所贈的禮物。母親見到孫臏回來非常高興,接過桃吃了一口后說:“這桃比冰糖蜂蜜還甜。”桃還沒吃完,母親的容顏就發生了返老還童的變化:滿頭銀發變做青絲,滿臉的皺紋全都消失,以往昏黃的雙眼重又變得明亮,掉光的牙又長了出來,就連走路也不用拄拐杖了。看到母親的變化,全家人都非常高興。
消息傳出去以后,人們也紛紛仿效孫臏的做法,在做壽這天送桃子給父母,希望他們也永遠年輕,健康長壽。由于鮮桃具有較強的季節性,于是在沒有鮮桃的季節,人們就用面粉做成桃子的樣子給父母拜壽,稱做壽桃。
古往今來,長壽面在做壽時占據著不可動搖的主角地位。傳說漢武帝有一氏與群臣聊天,說到人中與壽命關系重大,人中每長一寸,人的壽命就多一百年。東方朔笑言,彭祖據說活了八百歲,那不是有八寸長的人中嗎?群臣想到八寸人中的長臉(面)人,不由得大笑。這雖然是戲言,但經過長期流傳,人們逐漸相信人中真的與壽命有關系,為求吉利,就在做壽時贈送長壽面給壽星祝壽,祈求獲得長壽。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因為面條的形狀比較長,且“面”與“綿”諧音,容易使人聯想到壽命的綿綿不絕,表示延年益壽,因此做壽要吃長壽面?!肚灏揞愨n》中記載:“饋人以米面及炒熱之面,面條長,取其綿綿不斷長壽之意也?!币虼耍谧鰤壑粘悦鏃l的習俗,就逐漸的流傳開來了。壽面一般三尺長,每一束約百根以上,盤成塔形,頂部插上壽字,再在上面罩上紅紙作為壽禮,敬獻給壽星,通常準備雙份,在祝壽時把壽面置于壽案之上。壽面是過生日時最重要的食物之一。
廣開壽筵是做壽時的重要環節,有時富貴人家甚至會擺出流水席。在先秦兩漢時期,做壽的禮儀還不完整,只是在舉行宴飲、慶賀活動日寸“獻酒上壽”,在敬酒的時候表達祝愿。后來,壽筵就逐漸成為做壽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獻壽儀式完畢之后,人們依次入席,共飲壽酒,吃長壽面,祝福壽星長命百歲。壽筵中壽桃、長壽面等食物必不可少。清代,康乾時期的幾次規??涨暗膲垠凼?,使民間祝壽風俗更加興盛起來。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生日宴會,當數乾隆皇帝舉辦的干叟宴。這一年乾隆已經年逾古稀,又喜得五世玄孫,于是他自稱是古稀天子,十全老人,頒詔請天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代表共計六干余人,來紫禁城參加他的生日壽筵,慶祝自己的生日?;实廴绱?,萬民自當效仿,一時擺壽筵的風氣大盛。
被邀請來參加壽筵的親友賓客往往都會備一份禮物作為壽禮。壽桃、壽燭、壽聯、壽圖等都可以用做壽禮。一般壽禮上都會加上些象征長壽的圖案,如松柏、龜鶴、壽星等,都是與長壽有關的吉祥物。壽聯是一樣常用的壽禮,一般分為自壽聯和賀壽聯兩種。自壽聯的內容往往詼諧有趣,講究以自嘲的筆墨抒發個人志趣情懷,或是感慨人生心得,通常寫得文雅又個性鮮明的為上品,如鄭板橋的六十自壽聯:“常如做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余錢,甕有余釀,釜有余糧,取數頁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干官,過到六旬猶少;定欲成仙,空生煩惱,只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倍桓辟R壽聯往往既能表達撰寫者的祝福,也稱頌壽星的業績,是一種比較高雅的祝壽禮品。如乾隆皇帝八十壽慶時,紀曉嵐所寫的壽聯:“八千為春,八千為秋,八方向化八風和,慶圣壽,八旬逢八月;五數合天,五數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備,正昌期,五十有五年?!奔葢c賀了乾隆的八十大壽,又點出他在位五十五年國泰民安的功績,使得乾隆十分高興。壽禮表達了親朋好友對于壽星的祝福,在講究禮尚往來的社會也具有一定的交際作用。
做壽禮儀發展到今天,有許多繁復的儀式已經消失,但是在生日當天表達祝福、慶賀生辰和祈求長壽等做壽的內在意義卻依然存在。擺壽筵、送壽禮、吃長壽面等習俗都很常見,并且還融入了很多時代元素,比如送旅游機票給父母作為生日禮物等,既表達了子女的心意,也能使老人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日。健康長壽是人們的美好愿望,因此做壽習俗也會繼續不斷地流傳下去。喪禮
人們把悼念死者而舉行的殮殯、祭奠等一系列儀式稱為喪葬禮。具體來講,喪禮是指哀悼死者的禮儀;葬禮指處置死者遺體的方式。喪葬禮俗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一種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它是中國孝文化的一種體現,也是古代人們靈魂不滅觀念的一種反映。
原始社會初期,人死之后并不掩埋。后因為不忍親人遭受野獸和蚊蠅的傷害,人們才漸漸開始掩埋尸體。喪葬禮俗大約出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西周時期中國的喪葬禮儀已基本確立。西周把一整套的喪葬禮儀稱做兇禮,屬周禮五禮之一?!抖Y儀》中的《喪服》、《士喪禮》、《既夕禮》、《士虞禮》以及《周禮》、《禮記》中對此有詳細的記載。在崇尚禮儀的周代,喪葬禮儀更是一種文明的象征,三日大殮、飯含、棺槨制度、明器制度等葬俗已經形成。秦漢時期喪葬禮儀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葬前之禮,包括停尸、招魂、沐浴、飯含、大小殮、哭喪等;二是葬禮,包括告別祭奠、送葬、下棺;三是葬后服喪之禮。唐宋時期喪葬禮進一步制度化。明代的喪葬禮儀依據《儀禮·士喪禮》、《開元禮》和《朱子家禮》制定。清代沿襲明代的喪葬禮儀,有少量變革。
喪葬禮儀大致有以下幾項程序:
停尸。死是人生旅程的結束。中國傳統的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死者咽氣前,親屬要將其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其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刻。死者在彌留之際,親屬必須為其準備壽衣,一般壽衣沒有扣子而是用帶子系,以表示后繼有人。沐浴更衣儀式結束后還要舉行飯含儀式,這是我國古代“含玉”習俗的遺留,后世多發展成含銅幣,東北滿族人死后多含乾隆制錢,拉祜族多含銀或銀元。
報喪。死者家人親自或派人前往親友家,告訴他們某人已死亡的消息,并通知他們某日某時出殯,稱為報喪。現代遠方親友,也用信函或電話報喪。有些地方報喪習俗非常嚴格,喪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須由房族侄子到親戚家報喪;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須由兒子、女兒到外婆家報喪。
招魂。按照古俗,死者親屬要到上屋去招魂,手持壽衣面北呼叫。共呼三長聲,以示取魂魄返歸于衣,然后下屋,將衣服敷在死者身上。近世受佛教影響,有向西方呼叫的,多為子呼父母,詞多為“走西方大路”之類,祝死者拜佛成正果。招魂是古代習俗,現多已省掉。
吊喪。吊喪先要布置靈堂,靈堂中掛家人或親友送的挽聯,擺放花圈,靈前安放一張供桌,桌上擺供品、香爐、蠟臺和長明燈等。未殮前,長明燈要晝夜點燃,不能熄滅。死者子女按尊卑長幼順序跪在棺材兩旁,來賓吊喪,主人哭拜還禮。吊喪期間,親屬親友禁忌頗多,通常非喪事不談、面垢禁洗、女忌脂粉以示哀慟。吊喪是喪葬禮中的關鍵儀式。
入殮。入殮有大小之分,小殮是指為死者穿上入棺的壽衣,一般在死后第二天進行。大殮即入棺儀式,主人在執事人的幫助下親自捧尸入棺。大殮時間在小殮后一天即人死后的第三天。棺材底要鋪上一層谷草然后鋪一層黃紙,表示死者的靈魂可以升入天堂。合棺之前要往棺內放些葬物,如在死者身下放銅錢、銀幣,也有將死者生前喜愛之物放進棺材的。釘棺蓋的釘子數也有講究,一般是五根,四角各一根加有紅布的長釘,棺材天頭中間的一根是加有五色小布條的小釘,俗稱“子孫釘”。封釘好后,死者的長子起身用牙齒把子孫釘咬起,謂之“出釘(?。?,這釘要保持到出靈后才可以舍棄,是表示希望該家以后會“出丁”,子孫世代昌盛。
懸棺出殯。出殯是指將靈柩送往墓地的過程。出殯前,民間不論貧富,都要請風水先生選一塊“風水寶地”,以便日后子孫發達。然后是擇日出殯,扶柩安葬。出殯時按習俗有序進行。死者較近的后輩,如侄子、外甥等,一人端著死者的照片,一人端著神位,走在前面,棺材緊隨其后,死者的兒女媳婦等號哭隨后,后面是送葬者。孝子披麻戴孝,手持哭喪棒(竹棒),另有兩人,一人提燈表示為死者照亮去陰間的路;一人丟紙錢表示為死者留下買路錢??斓侥沟氐臅r候一般賓客在孝子的拜謝下返回,孝子在“辭客”后則起靈去墓地。
下葬。下葬指的是將靈柩安放入墓穴或掩埋的過程。到下葬吉時,用大繩將靈柩緩緩降入墓穴中。此時,孝子等跪靈,奏送葬鼓樂。山東一帶在下葬前,孝子還要把用谷草或樹枝編的五谷囤(內放五谷,上蓋一烙餅)放到墓穴里。在墓穴的另外一頭還要放一個陶罐,上面放一盞豆油燈作為長明燈,有的還在墓內嵌一面銅鏡象征太陽。靈柩下葬時,長子要把五谷烙餅拿出來,每個親屬都要吃一點兒。棺木入穴后。親屬們每人要抓三把土撒在棺蓋上,然后才掩土筑墳。隨后喪家要感謝吹鼓手和其他親屬,舉行辭靈儀式。
靈柩安葬之后,葬禮雖告一段落,但實際上整個喪葬禮儀還沒有真正結束,通常喪家還要守孝一段時間。人死后的七天要舉行“做七”儀式,每逢七天一次,“七七”四十九天結束。到了第四十九天,要做“斷七”儀式,請道士和尚來做道場,稱為“保太平”,念經拜懺之后,子女們便可脫下葬服換上常服。守孝期一般最長是三年,為報父母三年“懷抱”之恩。守孝期過后,每年清明、除夕人們還是要祭祀止者。
傳統的喪葬程序比較繁瑣,葬式葬法也多種多樣。古人認為“入土為安”,土葬是最普遍也是最早的葬式,此外又出現了火葬、水葬、樹葬、崖葬、天葬等許多葬式。
土葬是將死者直接或以棺木收殮后埋葬于土地中的形式?;鹪嵋卜Q火化、熟葬。它是用火將死者尸體焚化的喪葬方式。在中國,火葬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了火葬。近代以來由于土葬占用和浪費土地,所以政府大力提倡火葬,禁止土葬。
在崖葬中有一種懸棺葬,流行于南方。有的利用絕壁上的天然平臺和石墩,有的在崖上鑿孔釘樁放置木棺,懸棺越高表示對死者越尊重。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崖葬與人類早期居住的山洞有關。道教產生后,認為人死“羽化升天”,崖墓高出地面,是成仙的場所,故流行崖葬。
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流行天葬。
樹葬是將死者的尸體架于野外的大樹上或特制的木架上風干或使尸體腐爛后再埋骨的葬法,也有是將尸體直接或火化后填入樹洞的。樹葬是一種比較古樸而原始的葬俗,它起源很早,主要流行于東北和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
水葬是將死者或其骨灰投入江河湖海任其隨波而去的一種葬法。它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將死者的遺體投入江河中,屬于直接水葬;一種是將尸體火化后的骨灰撒入水中,或連盛骨灰的器皿一起投入水中,這稱為間接水葬。實行水葬的地區一般同時有多種葬法。暴病、天死、兇死或貧民實行水葬,富人和正常死亡者用土葬、火葬等其他葬式。
祖先崇拜
在中國古代,祭祀祖先是國家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從文明的源頭就傳承下來的文化傳統。遠古時期,人們對自然界了解得很少,覺得自然物和自然力很神秘,對它們從敬畏、依賴到頂禮膜拜,出現了天象崇拜、山川地石崇拜、火崇拜、動植物崇拜等。此外人們感到自身生命現象和生理過程非常神秘,于是又產生了靈魂觀念和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人們在對自身由來的認知中形成的崇拜體系,它既是人類對自身生命現象的神秘化理解,又是對先祖亡靈的崇拜,其產生的前提是靈魂觀念的出現與發展。古人相信,祖先的靈魂對于血緣后代有兩重作用,既可以造福子孫,又可以降禍子孫。為了祈求祖先的保佑,祖先崇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祭祀也就成了很重要的一件事。對祖先的崇拜常與儀禮結合,原始社會的人們相信,通過各種祭祀的手段,可以求得祖先靈魂的保護,維護族內的團結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