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民俗(6)

  • 中國文化博覽3
  • 陳曉丹編著
  • 5494字
  • 2015-05-16 11:51:45

我國古代漢族的成年禮在先秦時已很完備,《禮記·曲禮上》記載“男子二十,冠而字”。周代冠禮在祖廟中舉行,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在帶“冠”的同時他還會獲得自己的“字”,“字”的獲得意味著他已經不再是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年,而是一個開始擔負一定社會責任的成年人,從這時候開始,他的活動范圍開始由家庭擴大到社會,他必須參加越來越多的社會活動,由于不同的身份對應著不同的行為要求,因此為了與自己家庭生活的身份相區別,他們需要另一套身份標識,這就是“字”。從此以后,除了自己的至親外,其他人就不再稱他的名而要稱“字”了。《禮記·檀弓篇》:“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謚,周道也。”疏曰:“冠字者,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至五十,耆艾轉尊,又舍其二十之字,直以伯仲別之,至死而加謚。”

中國傳統社會以男性為中心,因此冠禮之行遠比笄禮為莊重。古人認為,冠禮是“禮之始”,是“嘉事之重者”,因而受到高度的重視,并且規定了一整套周密和嚴整的儀式。冠禮的大略情形如下:冠禮在宗廟舉行,將加冠的青年的父親先用筮(一種占卜方法)決定行禮的日期,俗稱“筮日”。筮日之后,主人要親自登門告訴親友,邀請他們參加冠禮,俗稱“戒賓”。冠禮的前三天,用占卜的方法在所邀請的客人中用筮決定請哪一位來賓為青年加冠,這是冠禮上的正賓,俗稱“筮賓”。冠禮的頭天傍晚,冠禮的主持人“賓者”在廟門外宣布第二天冠禮的時間,并把日期通知賓家,俗稱“告期”。到行禮那一天,早晨將一切準備工作做好,將加冠的青年立于房中。其父請賓進門,入廟就位,將加冠的青年出房就位。首先是束發,束發之后,賓者為受禮人加冠。周蕉蔭讀書圖代加冠一般是三次,稱為“三加”。第一冠是加緇布冠,以示“尚質重古”“不忘本”。加冠完畢后,賓給冠者要換上玄端服,系上赤而微黑色的蔽膝。第二冠是皮弁冠,表示“行三王之德”,勤政恤民。加冠完畢后,賓給冠者換上白色而腰間有褶皺的裳,系上白色蔽膝。第三冠為爵弁冠,表示冠身以后可以參與祭祀,敬事神明。加冠完畢后,賓給冠者換上裳,系上赤黃色的蔽膝。隨后加冠青年由西階而下,去拜見他的母親。見母后,回到西階以東,由賓給他起一個字(名字的字),并說一番祝福的話。于是禮成,青年之父送賓出廟門。被加冠的青年見他的兄弟姑姊,隨后再見君和鄉大夫、鄉先生等。其父以酒款待所請的賓,送他束帛、儷皮,最后敬送出家門。

女子到十五歲,行“及笄”禮,笄是古代婦女盤頭發用的簪子。簪子的樣式繁多,質地多樣,有骨笄、木笄、竹笄、玉笄、銅笄和金笄等。《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禮儀》載:“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女子許嫁之后,要舉行笄禮,笄禮和冠禮的儀式差不多。相對冠禮的三加,笄禮也有三次加笄的服飾,分別有不同的意義,象征著女孩子成長的過程——彩衣色澤純麗,象征著女童的天真爛漫;色淺而素雅的襦裙,象征著豆蔻少女的純真無邪;端莊的深衣,象征著花季少女的明麗;最后隆重的大袖禮衣則反映了漢族女子的審美取向——雍容大氣,典雅端麗。與冠禮不同的是,舉行笄禮地點是在庭堂,由受笄者的母親和女賓主持,母親給受笄女子著笄,即是以笄固髻,女賓執禮,對該女進行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的教育。笄禮以后,女子便可以出嫁。

到秦漢時代,男子二十歲的冠禮,女子十五歲的笄禮仍沿襲上述先秦的儀式,“三加”的儀式大體不變。漢代皇帝的冠禮,據《大戴禮記》記載,要“四加”,所加的四種冠為緇布冠、爵弁冠、武弁冠和通天冠。到了東漢時期,則改緇布冠為進賢冠。在魏晉南北朝時,由于社會動蕩、傳統儒學的式微。冠禮已經漸漸淡出士大夫的生活,冠已為巾帽所取代。《宋書·禮志》曰:“漢承秦制,冠有十三種,魏晉以來,不盡施用。”即便偶爾有士大夫舉行冠禮,其程序也簡化了很多。關于老百姓舉行冠禮的記載就更少了。到唐朝時亦是如此。及至宋代,為了恢復古禮,司馬光、朱熹均主張恢復冠禮,提倡“年十五已上”,“然后冠之”。至于笄禮,宋代也已經很少了。

明代男子16歲被視為成年,要將頭發梳起盤在頭頂,叫“攏起頭”。冠、笄禮不流行,但在某些地方還是可以見到,《臺州府志》:“男子年十六以上始冠,亦有及婚而冠者,此禮惟士族間一行之;女子嫁前數日,行笄禮聽訓誡。”清代前期,部分文人痛感“少長之節廢,而俗不知讓”是由于冠禮的廢弛,故提倡恢復冠禮。如嘉慶《束鹿縣志》記載“男子十五至二十屆冠期,卜吉,束發加冠,即古三加遺愿”。但是流傳不廣,只是偶爾士大夫家有行此禮。至于女子的笄禮,此時已經多和婚禮結合在一起,只是在女子出嫁前“上頭”、“開臉”,以示成年。清后期,男子成年的冠禮風俗已經基本廢止不用,但有些地方仍有簡單的儀式,如直隸深州,“士民家自十五六至二十余歲擇日加帽,其醮宴諸儀久廢”;有些地方已經則附于婚禮。民國時期,冠禮已經極為少見,但仍有其余緒。據勁挺《延安風土記》記載,當地人婚禮前三天舉行冠禮,“新郎挨戶拜族里長者,為長者斟酒。親朋共飲,新郎的父親為兒子加冠。次日,用紅紙寫‘乳名某某,今值弱冠,更為官名’,貼在門前,表示成人”。

古代“冠禮”由于極其繁縟復雜,因而后來漸漸被簡化,甚至淡出人們的生活。但是它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儀式,在一些地區仍以相似的形式保留下來,比如說云南彝族地區的換裙禮,西雙版納布朗族行報告禮,藏族女子行戴巴珠禮等等。這樣形式各異的成年禮的共同的功能就是,通過一系列的儀式來告訴青年,你已經告別孩童的無憂無慮的生活,要開始肩負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婚禮

婚姻是人類得以繁衍生息的主要方式和構成家庭、親族的基礎。婚姻習俗是人類文明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婚姻形態。遠古時代,人類處于混亂的群婚狀態,最早的婚姻形式是一族同胞兄弟姐妹間的血緣婚。當人類逐漸認識到同一血緣結婚的害處時,便產生了族外婚。族外婚是甲氏族的一群兄弟與乙氏族的一群姐妹互相婚配。在中國古代,一般是兩個氏族結成世代通婚的聯盟。隨著族外婚的發展,進入母系氏族的繁榮階段。產生了對偶婚,通常是一男一女結為配偶,住在女方氏族,但兩性的結合也并不鞏固。父權制確立以后,中國傳統婚姻實行嚴格而虛偽的一夫一妻制。人類婚姻的形式就是從血緣婚開始,發展到一夫一妻制,傳統的婚姻形態便最后定型了。

民諺說:“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一般男子15~16歲,女子13~14歲時,便開始請媒人提親訂婚,再擇吉日完婚。媒人在其中牽線搭橋,撮合姻緣,可謂“千里姻緣一線牽”。媒人有官媒和私媒之分,多為私媒。為男子提親為“媒”,為女子提親為“妁”,古代人們的婚姻大事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起初媒人很受人尊敬,后來便被人鄙夷,因此社會上流行一些“罵媒”、“打媒”、“鎖媒”等婚禮習俗。唐律中對媒有了規定,宋時媒人有自己的行會,以斧、秤為其會標,明朝時更免其稅銀。媒人的長期存在,也反映了社會的需要和變遷。

狹義的婚禮專指結婚時的禮儀,廣義的婚禮指從提親到結婚這一過程的禮儀。《周禮》將婚姻具體實施分為六個階段,即“六禮”,分別為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加上聘書、禮書和迎親書的結合,統稱“三書六禮”。

納彩,也就是提親。男方請媒人向女方家送彩禮,向女方家提議婚事。如果女方家長同意議婚,男方就正式求婚。男方送的彩禮,一般用大雁,而且必須是活的,因為人們認為雁為候鳥,秋南飛而春北歸,來去有時,從無失信,象征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納彩的禮物,除了雁,還可以有很多,比如在漢代有多達三十種,都是或借諧音,或借寓意,來表達對婚姻的美好祝福的。

問名,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問姑娘的芳名和生辰八字,以準備占卜合婚,這一階段也叫“討八字”。問名時也要帶雁執行,如果女方同意,便依例授禮。

納吉,男方尋找術士按男女八字測定吉兇,也叫“合八字”。納吉是六禮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婚事能否順利達成,全看卜占的結果。如果八字相沖,婚事就到此為止,如果是大吉大利,那么程序就可以繼續下去,仍舊以雁為禮,作為婚姻締結的信物,這一過程叫“納吉”。古人認為,八字不合,生辰相克,不可通婚;屬相不合也不可通婚,有“白馬犯青牛,豬猴不到頭,金雞怕玉犬,蛇虎如刀鏗,羊鼠一旦休,龍兔淚交流”等忌諱說法。

納征,又叫下聘。納,就是納彩禮、聘禮。男方納了彩禮,雙方訂立婚約。送聘禮的習俗,最初是作為女家養育女兒的物質補償,后來聘禮的授受便是男女雙方正式確定婚姻關系的證明,相當于后世的訂婚。“六禮”之中,納征是惟一不用雁的禮儀,送的聘禮主要是束帛和鹿皮,象征吉祥美滿、幸福如意。一般而言,下過聘禮的男方不能毀約不娶,收下聘禮的女方也不能毀約不嫁,婚約一旦訂立便不可更改。有的下聘禮送茶,所以又被稱為茶禮,女子受聘也叫吃茶,吃過茶的女子就意味著她已經訂婚。

請期,男女到婚配年齡準備結婚,男方選個好日子,請媒人通知女方家,請求女方同意稱為“請期”。日期一般確定在秋收之后。這一步,媒人還是要帶錢物給女方的。有些地方也稱為“送日子”或“送好日”。

親迎,新婚的大喜日子,新郎親自去迎接新娘。這一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狹義的婚禮。親迎是結婚程序中最關鍵的一環,講究也最多。

迎娶前一天,男方派人給女方家送催妝禮。禮盒最上一層必須是露在外面的活雞鴨,下面分別是生魚、生肉、切面、蒸食、爐食、干果、蜜餞等。這些肉又稱“離娘肉”,象征出嫁女是娘身上掉下來的肉。男方送“離娘肉”表示感謝岳父母養育妻子成人的恩情。下午女方將嫁妝抬至男家,晚上在男家大擺宴席招待親朋好友,并聘請鼓手奏“大樂”來增添喜慶氣氛。

結婚是人生大事,婚禮儀式格外隆重熱鬧,迎娶之日是整個婚禮中最熱鬧的一天。早上,男方帶著準備好的八抬花轎、子孫燈、菜譜、高照、旗、鑼、傘、扇等,前往女方家迎親。新郎騎著高頭大馬,前面是兩盞大紅燈籠開路,后面是嗩吶隊,緊接著是挑彩禮的挑夫,熱鬧異常。在花轎來之前,母親或姐姐給新娘梳頭,并把新娘面部的汗毛全部絞掉,稱“開臉”,新娘口中要含一塊糖,寓意婚后生活幸福甜美,最后化好妝蓋好蓋頭。花轎來后,新娘向家人告別,有些地區有“哭嫁”的習俗,大家在一片哭鬧聲中,把新娘抱到轎上。在路途中,凡遇橋要放鞭炮、撒錢幣,據說可以免災驅邪。新娘下轎時,鞭炮齊鳴,新娘須從婆家事先點燃的火盆上邁過,也是驅邪避災的意思。這時新娘腳踏紅氈或由新郎抱入洞房,以示新人頭不見天日,腳不沾泥污。大家還要向新郎、新娘身上撒高梁、谷子、豆子及金錢、果子等,預祝多子多福、豐衣足食。

新娘到婆家后開始拜堂,拜堂也叫拜天地,一般在堂屋舉行。一拜天地、二拜雙親、夫妻對拜,這是傳統的“三拜”。拜畢,婆婆用“子孫筷子”夾起“子孫碗”中的餃子送到新娘口中,祝福新婚夫婦早生兒女。隨后。大家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喜宴。喜宴桌的放置很有講究,主席要擺在堂屋上方的正中,請男女雙方的長輩入座,新娘的伯父、父親、叔父坐上首右邊席位,新郎的父親或舅父坐上首左邊的席位相陪。其他客席,一般也按尊卑長幼次序入席。席位坐定后,司儀宣布奏樂、鳴炮,喜宴開始。各席酒菜應該一個樣,但主席必有一個清蒸肘子。喜宴結束后,賓客都將打道回府,男方則要饋贈禮物或紅包給女方長輩。晚上,大家還要鬧洞房,又叫“逗媳婦”。無論輩分大小,均可肆意嬉鬧,有“三天之內不分長幼”之說。鬧洞房主要是為了增加喜慶的氣氛,有的是請戲班子來唱戲,有的則是親戚、朋友們故意找新娘的難堪,制造一些惡作劇。鬧洞房的人散去后,婆婆要請人為新人鋪床溫被。俗稱“焐被”,并將棗、栗子、花生三種食物撒在床邊被褥下,一邊撒一邊念著喜歌:“一把栗子一把棗,閨女小子到處跑”,“花生花生花著生,早立子來生貴子”等等。

至此,整個結婚儀式進行完畢,但婚禮之后,認親與回門也是最重要的兩個儀式。認親就是新郎新娘互相認識對方的親戚,回門就是新郎跟隨新娘回家拜謝岳父母等人。回門一般是在婚禮第二天,新郎新娘必須帶著豐盛的禮品,過去一般是糖、酒、肉、干面等物,這些都要用大紅紙條,分別將禮物攔腰圍合,顯出喜慶和隆重,然后由媒人陪著去女方父母家。新郎到新娘家后,要拜見岳父母和其他家眷。決不允許日落以后新娘回婆家,迷信說法是“日落回家,婆婆眼瞎”。回門結束,整個婚禮也就結束了。夫妻便開始正常的家庭生活。

后世的漢式婚禮基本傳承了古代六禮的程序,以其為根源范本,略有差異,儀式的“形”在蛻變,喜慶的“神”卻恒存。傳統婚俗與時俱進,近代以來劇烈而頻繁的社會變革,使得中國婚俗更加自由奔放、個性鮮明。清末的西學東漸,使中西文明開始在碰撞中交融,接觸西洋教育的新式知識分子逐漸出現依照西方形式舉行婚禮。新中國成立以后,政府提倡時代新風,人們不再拘泥以往的婚禮儀式,婚事操辦也趨向節儉。改革開放至今,婚俗向個性化和多元化發展,有回歸古典的、完全西式的、中西結合的、集體婚禮、海底婚禮、旅游婚禮、水上婚禮、地鐵婚禮等等,形式多樣,異彩紛呈。

生日做壽

做生日,尤其是為老年人做壽,是中國一項古老的傳統。壽誕禮儀是比較獨特的傳統文化現象。所謂五福壽為先,《尚書·洪范》有云:“五福,一曰壽,二曰福,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不但壽排在第一位,而且其他如“康寧”、“考終命”等也與壽有關,可見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做生日的意義一般在于祝愿、祈福、慶賀健康長壽,年長的人做生日稱為做壽,又稱祝壽、慶壽、賀壽等,是每年生日時所舉行的人生禮儀。一般只有年紀較大的人才做壽,按照傳統,五十歲以前在誕生日舉行儀式稱為“過生日”,五十歲以后才是名正言順的“做壽”。不過如果父母在世,即使年過半百也不能做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弋阳县| 寻乌县| 水富县| 神木县| 淳化县| 淳化县| 日照市| 江山市| 信宜市| 孟州市| 衢州市| 南木林县| 拉萨市| 老河口市| 鄂伦春自治旗| 古丈县| 普陀区| 榆中县| 股票| 廉江市| 高碑店市| 黎城县| 兴宁市| 彭水| 金川县| 神池县| 孝昌县| 化隆| 浙江省| 钟山县| 兴城市| 城口县| 思茅市| 札达县| 龙胜| 论坛| 新龙县| 喀什市| 莎车县| 库尔勒市| 兴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