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掛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痹诙宋绻?,家家都把菖蒲、艾葉掛在門邊以避邪驅瘴。據說用菖蒲做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拔逶挛迦瘴?,天師騎艾虎。手持菖蒲劍,瘟神歸地府”。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歌謠。古人認為這是一個惡月,而尤以初五最惡,連這天生的孩子都不吉利,因此懸艾葉和菖蒲。農歷五月是酷暑炎熱將臨之際,也是流行病、瘟疫流行之時。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是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五)飲雄黃酒。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說法。故端午節這天,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飲雄黃酒的習俗,至于兒童,長輩則將雄黃酒涂于其臉上或身上以驅蟲除穢。事實上,雄黃是一種有毒礦物質,外用可以消毒殺菌,但如果直接飲用則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六)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七)掛五色絲線。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也有說五色是代表五條龍)。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過去端午節還有躲午的習俗,此種習俗源于一種信仰,即:五月為“惡月”,瘟瘡蔓延,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將未滿周歲的兒女帶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脫災禍,故稱躲午。這無疑是古代科學不發達而產生的觀念,因為五月酷暑將至,蚊蟲滋生,在沒有醫療衛生設備的民間,容易發生傳染病,遂給人們帶來一種恐懼心理,于是產生躲午習俗,如今這一節日的一些古老習俗已經隨著時代變遷而消失了,只有吃粽子、賽龍舟這兩項習俗仍然流行。
七夕節
據民間傳統,農歷七月初七被稱為乞巧節,現在也稱為七夕節或女兒節。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里最有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最為古代女子所重視。它起源于漢代,在古代文獻中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節的記載出現于東晉葛洪所著的《西京雜記》,書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后來的唐詩宋詞也多有提及,如唐朝王建在其詩中所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堕_元天寶遺事》也有相關記載:唐太宗與妃子在每年的七月初七,都會在清宮中設宴,而宮女們則進行著乞巧或賽巧這樣的活動。歲月滄桑,時代變遷,這一習俗依然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延續和流傳著。到了宋元年間,乞巧節已經相當隆重,京城之中甚至還設置了專門賣乞巧物品的市場,稱為乞巧市。關于當時這類市場的情形在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佐證,宋羅燁、金盈在其所著的《醉翁談錄》中有如下記載:“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睆闹锌赏浦藭r的乞巧節在人們心目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節日慶祝活動從七月初一開始,延續七天,后三天更是盛況空前。這說明乞巧節在古代是很受人們喜歡的節日之一,其隆重程度甚至可與今日的春節相媲美。
除了文獻記載,關于乞巧節還有著優美動人的牛郎和織女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牛郎是南陽城西牛家莊的一名憨厚老實的小伙子,因為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嫂生活,誰料想嫂子為人狠毒,經常逼他干很多活。有一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了他九頭牛,卻讓他帶著十頭牛回家,否則就不能回去。
牛郎織女牛郎趕著這九頭牛進了山,坐在一棵大樹下休息,又傷心又發愁,不知道如何才能趕十頭牛回家。就在這時,有位鶴發童顏的老者出現在自己面前,并問他為什么如此傷心。牛郎如實跟老者訴說了一遍,老者輕撫白須會心一笑,對牛郎說道:“不要難過,在伏牛山里有一頭生病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它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趕著十頭牛回家了?!?
牛郎聽到這里很是高興,正要欠身表示感謝,老者已然不見了蹤影。牛郎于是趕著牛朝伏牛山走去。經過長途跋涉,牛郎終于找到了老者提到的那頭病牛。老牛告訴牛郎,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為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凡,受傷的腿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痊愈。一個月后,老牛在牛郎的精心照料下終于治好了病,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亓思摇;丶液螅┳訉ε@梢廊徊缓?,最后索性把他趕出了家門,牛郎只向嫂子要了那頭他救回的老牛與自己相伴。
有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來到凡間游戲。在老牛的幫助下,牛郎認識了織女,兩人情投意合。后來織女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兩人結婚后過著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并且生了一男一女??上Ш镁安婚L,織女偷偷下凡能事情被天帝得知,王母娘娘親自下凡,把織女強行帶回天上。就在牛郎一籌莫展之際,老牛告訴他,用自己的皮做成鞋子,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說的,穿著老牛的皮做的鞋子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上天追趕織女。就在快要追到的時候,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用手一揮,一道濁浪滔天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織女相隔兩岸,淚流滿面,如此情景感動了喜鵲,成千上萬只喜鵲集聚天河,搭成了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見此情形也無可奈何,只得允許他們倆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于鵲橋相會。
后來,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人們便抬頭仰望星空,找尋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看到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相會??椗且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仕女圖仙女,凡間的婦女于是就在這一天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向她乞求智慧和手藝,同時希望她能賜給自己美滿的姻緣,所以七月初七被稱為乞巧節。
乞巧節又有很多的別稱。日與月都逢七,又稱重七;因七月初七有乞巧的風俗,也被稱為巧七;乞巧節以少女乞巧、賽巧等為主要活動,所以也稱女節或女兒節、少女節;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所以乞巧節又稱“蘭夜”;因乞巧、賽巧等民俗活動多是少女參與,所以又稱為小兒節;因這天有穿針的習俗,又稱為穿針節;牛郎織女兩顆星在天空中的方位很特別,一年才能相遇一次,所以又把這天稱為星期;傳說中這一天織女要梳妝打扮、涂脂抹粉,滿天飄香,所以也稱香日。
乞巧節的主要參與者是女孩子。因為傳說中,織女的手藝非常精巧,能夠織出云彩一般美麗的天衣,因此乞巧節最常見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各種乞巧活動,以這樣的形式祈愿自己也擁有織女一樣的巧手。乞巧最普遍的形式是姑娘們穿針引線考驗技巧,或者做些小物品進行比賽。
乞巧的主要用具是針,針又有雙孔、五孔、七孔、九孔之分。具體有兩種乞巧形式:第一種是到了晚上,手里拿著線對著月光穿線,最先穿過去的那個人就是“得巧”,被稱為巧手。第二種方式是丟針卜巧,在乞巧節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陽底下,把針丟進水里,針浮在水面上。再看針在水中呈現的倒影,如果形成花朵、鳥獸的形狀就是“得巧”;相反的,如果出現細如線、粗如槌的倒影,就是沒能“得巧”。
在中國各地,乞巧節有著各不相同的風俗習慣。雖然表現形式不盡相同,但都各有趣味。如山東省各地流行著不同的乞巧活動形式。簡單一點兒的,如在濟南、惠民、高青等地,只是把瓜果陳列起來就可以了,如果有喜蛛在瓜果上結網就表示“得巧”了。而在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就相對復雜一點兒,這些地區的風俗是吃乞巧飯。七個姑娘各自帶了糧、菜用來包餃子,然后在餃子里包入一枚銅錢、一根線和一顆紅棗,傳說吃到銅錢的有福,吃到線的手巧,吃到紅棗的會早結婚。在福建,姑娘們在節日里要擺放香爐和各種祭品:茶、酒、五子(包括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和織女用的脂粉。首先是祭拜牛郎織女雙星,之后把胭脂分成兩半,一半投向屋頂給織女,一半留下自己梳妝美容。其中的寓意是,與織女共用脂粉,可以使自己更加美麗。祭拜的過程中還有乞巧小游戲,分別是“卜巧”和“賽巧”?!安非伞笔怯貌肪邌栕约菏乔蛇€是笨,“賽巧”是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在廣西的西部地區,乞巧節也很具特色。七月初七這一天,人們在清晨雞啼的時候要爭先恐后的去河邊用新甕取“雙七水”,留到日后食用。所謂“雙七水”是傳說中七月七日早晨仙女下凡的洗澡水,喝了它可避邪治病延壽。浙江金華一帶,七月初七家家戶戶都要殺雞。這里的人們相信只要沒有公雞報曉,這夜相會的牛郎織女便能永不分離。此舉表達了人們祈愿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在廣州,每逢乞巧節來臨之際女孩們都要“拜仙禾”、“拜神菜”、“迎仙”。女孩們喜歡用五顏六色的紙、通草、線、繩等材料編成各式各樣奇巧的小玩藝。她們還將經過浸泡發芽至二寸多長的谷種和綠豆用來拜神,被稱做“拜仙禾”、“拜神菜”。待到初六晚至初七晚,女孩們穿上新衣裳、佩戴新飾品,點蠟燭燒香,跪拜上天,從半夜三更到五更要連續跪拜七次,以表誠意。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中秋節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到魏晉時期,中秋逐漸融入人文色彩,在晉時偶爾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在經濟繁榮、政治開明、四夷臣服、自信與浪漫的時代氛圍中,中秋節俗得到隨意而自由的演進。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來,使之充滿浪漫色彩。
唐人留下了許多中秋賞月的詩篇。如李樸《中秋》:“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劉禹錫《八月十五桃園觀月》:“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毙炷栋嗽率逡埂吩疲骸梆ㄇ镌掳嗽聢A,嫦娥端正桂枝鮮。一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钡z憾的是,唐代中秋賞月似乎述只是文人騷客的風雅之舉,缺乏老百姓酬神歡娛的內容。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這個時候,隨著商業的繁榮,出現很多新興城市,市民階層不斷擴大,這些都促進了中秋賞月風氣的空前興盛。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弦重鼎沸,嫦娥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云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吳自牧《夢梁錄》也稱:“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曉不絕?!背p月玩月外,也有拜月以表達祝愿的。如《新編醉翁談錄》記載,人們“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畡t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唐宋時期,中秋賞月的娛樂性較強,明清兩朝,中秋賞月的宗教性開始強化,與之相對應,中秋賞月慢慢形成了一套相對固定的祭拜儀式。比如,拜月時,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所陳“祭果餅必圓”,寓意團圓。祭拜之時要置月宮符象,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于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币蛟铝翞殛幭笾铮行┑胤郊腊菰铝習r,男子不得參與,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云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
在賞月拜月的同時,吃月餅也成為中秋節的固定風俗。中秋吃月餅,最早見于蘇東坡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之句。月餅作為一種食品的名稱并同中秋賞月聯系在一起,始見于南宋的《武林舊事》。明代以來,有關中秋賞月吃月餅的記述就很多了。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云:“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泵髡憬都闻d府志》日:“八月望以百果為大餅,名曰月餅?!备徊於爻纭堆嗑q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蠟兔之形?!鼻迦伺藰s陛《帝京歲時紀勝》記:“十五日祭月,香燈品供之外,則團圓月餅也,雕西瓜為蓮瓣,摘蘿卜葉做婆羅。”
由于月餅成為中秋祭月的必備供品,其制作由家庭自制慢慢轉變為市面出售,種類越來越多,工藝也越來越講究。明末彭蘊章在《幽州土風俗》中寫道:“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瞻兔滿人間?;谏锋隙鸶`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至杵駐丹顏?!钡浇?,月餅的制作日益精致。餅面多印有“嫦娥奔月”、“三潭印月”、“西施醉月”等各種圖案,品種日趨多樣,有蘇式、廣式、潮式、京式、寧式、滇式等,其口味餡心依各地而有所不同,各具特色。
此外,各地還有各式各樣的中秋民俗。北宋年間,浙江一帶在中秋節還盛行“觀潮”,蘇軾在《八月十五看潮》中云:“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蹦纤闻R安中秋節還有賞桂、放水燈等習俗。安徽地區,中秋時節,兒童以瓦或磚堆壘七層,奉祀塔神,稱為“堆寶塔”。北京一帶的塑泥兔,用泥土和泥漿,塑成兔子代替月宮中的“玉兔”,供兒童玩耍。四川一帶每年中秋夜,兒童以神香插滿氣柑而舞,稱為“舞流星香球”。廣東潮汕各地在中秋還有吃芋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