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百忍成金:絕境生存的第一要義(3)

元胄知道他是在耍花招,將他按在座位上,就是不放他走;趙王又說嗓子發干,讓元胄到廚房去取水,元胄也不動。正好這時另一名皇室成員也來了,趁著楊堅起身迎接的功夫,元胄悄悄對他說:“情況很有點反常,咱們快走吧!”

楊堅還糊里糊涂,說道:“他又沒有兵馬,還能把咱們怎么樣?”

元胄說:“兵馬他們家中還不多的是,一旦他們先下手,咱們可就完了!我倒不是怕死,這樣死可太不值得了!”

楊堅沒聽他的,返身又坐了下來。正在此時,元胄見屋后有披甲的聲音,他也顧不了許多,沖著楊堅喊道:“相府正有緊急事情,大人哪能在這里久坐?”拉起楊堅,推出門去。

趙王起身追趕,元胄堵在門口,不讓他出來,直到楊堅走出了大門,他才跟了上去。

一次暗殺的陰謀就這樣被元胄挫敗了。如果沒有元胄,楊堅此次只怕難逃活命,也許地就沒有了后來的隋朝,中國的歷史又當是別一種寫法了。楊堅在當了皇帝后也說:“救了我一命,成就了隋朝的大業,這是元胄的功勞!”

楊堅在位時,對元胄自然恩寵有加;可楊堅一死,楊廣繼位,情況就大變了,楊廣懷疑他與其他皇弟陰暗勾結反對自己,罷了他的官。

元胄自然不服氣。有一次,一個叫做上官政的大臣因罪被貶到嶺南,另一位將軍丘和也受牽連被撤職。元胄與丘和原是好朋友,兩人來往很密切。一次在一塊喝酒時,有了些醉意,便對丘和發牢騷說:“上官政是個敢做敢為的人,這一次被貶到嶺南,會不會干出一番大事來呢?”又拍著自己的肚皮說:“若是敝人,決不會善罷甘休的!”

不料第二天丘和將他的話奏報了皇上,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了。元胄被處死。

8、魏延:不能徹底的忍

魏延是蜀中名將,但素來為諸葛亮所忌,雖然如此,魏延倒也忍住了,仍然忠心為蜀,當多次為諸葛亮所忌之后,仍沒反思。諸葛亮命殞五丈原時,魏延忍不住了,也因此丟了性命。對于這種忍真的不知是同情還是指責?

魏延,字文長(公元?~234年),義陽(今河南)人,他之所以在三國留名,與其說是因為他作戰勇敢,倒不如說是因為他落了個冤死的下場。

魏延是長沙降將,諸葛亮當初就說他有反骨,在劉備的勸說下才沒有殺他。但這只是小說家的杜撰,歷史的實際情況絕非如此。魏延在隨從劉備的南征北戰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展現了自己作為一名大將的才華。在劉備定蜀以前,魏延在蜀中并無多大名聲。到定蜀后,他的官職僅僅是個“牙門將軍”。但善于識材的劉備看中了他,在劉備稱漢中王時,魏延被破格提拔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按照當時的情況,漢中是重鎮,應當以名將鎮之,大家以為此職非張飛莫屬,張飛也自以為非己莫屬。結果卻委托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下軍官擔此重任,導致了“一軍盡驚”,使得人們議論紛紛。

劉備也完全明白這種情況,他為了樹立魏延的威望,劉備特意召開群臣大會,讓魏延在會上陳述自己鎮守漢中的方法。劉備問魏延說:“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魏延的氣魄使三軍折服,魏延也因此樹立了一定的威望。

魏延是否言過其實呢?否!事實證明魏延能堪重任,他有勇有謀,在抗曹北伐的歷次戰斗中,曹操的著名大將張郃、王雙、郭淮等,均為魏延所殺。要知道,這些人是連諸葛亮都畏懼三分的。

到了建興八年(公元231年),魏延升為西征大將軍,封南鄭侯。此時,魏延在各個方面都已經成熟,完全具備了獨擋一面的能力。那么,為什么魏延最終沒有發揮才能,反而以反叛被殺告終呢?

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與諸葛亮的性格不合。據說魏延“性矜高”,意思是說魏延有點驕傲,看不上別人,而諸葛亮為人卻是“一生惟謹慎”,對那些富有開拓精神敢冒大險的建議難于采納,對這樣的人也一貫實行壓制政策。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祁山北伐,都提一些出奇兵冒險的建議,如“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意思是說,魏延總是請求諸葛亮給他一萬人,他要像韓信那樣,從褒中出擊,沿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十天之內可奇襲長安,與諸葛亮在潼關會師。魏延的這個建議當時看來應該是十分正確的,遠比諸葛亮步步為營的進攻方法要好,而這一建議也是建立在對敵情、路途、后勤供應諸方面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的,完全有可能實現。況且,即使失敗,也不會動搖北伐的根本,傷亡也不會太大。但如果成功,其意義可想而知。對于這種設想,諸葛亮“制而不許”,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自己當初在《隆中對》中所說的兩路夾擊進攻中原的設想。每次都是這樣,魏延的積極性不免受到了極大的壓抑。因此魏延發些牢騷也是極其正常的。魏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等等。時間一長,諸葛亮對魏延產生了偏見、成見。這可就犯了大忌。

其次是遭受了小人的讒言。在諸葛亮已經對他有成見、不信任他的情況下,最容易被人讒毀。而讒毀他的人與他又有極大的矛盾,更為重要的是,這個人與諸葛亮關系密切,最后又手握大權。此人便是楊儀。《費祎傳》上稱魏延、楊儀二人“相憎惡,每至并坐爭論”,《魏延傳》上更形容二人“有如水火”。公元234年,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一病不起,自知命不長久,便背著魏延秘密地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商量退軍節度問題,作出了“令魏延斷后,姜維次之,若魏延不從命,軍便自發”的決定。諸葛亮這樣安排退軍,魏延不明真相,不服楊儀,不接受其指揮是完全可以想像的。果然,諸葛亮死后,楊儀采取了“秘不發喪”的措施,當費祎去探聽魏延的意見時,魏延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親府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后將乎!”如果向魏延解釋諸葛亮的意思,魏延未必就不聽指揮。結果是魏延與楊儀開戰,使蜀軍亂作一團。

在戰略上誰是誰非另當別論,但由于楊儀護送著諸葛亮的身體,又拿著尚方寶劍,自然成了“正義”的化身。于是魏延便成了反賊。如果看看楊儀對魏延的態度和日后的作為也許就不難明白楊儀假公濟私和實現個人野心的企圖了。

當馬岱將魏延的人頭送給楊儀時,楊儀用腳踏著魏延的頭說:“庸奴,復能作惡不。”直到“夷延三族”,才解了個人心頭之恨。如果是“公仇”,何來這樣的意氣。楊儀殺了魏延,到了成都,“自以為功勛至大,宜當代亮秉政”,誰知只得了一個“中軍師”的不大不小的官,于是怒于聲,竟然十分悔恨地說:“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三國志·蜀書·楊儀傳》)這哪里有一點忠于國家的影子!

魏延在諸葛亮死后,因一時沖動而忘了大局,是不應該的。但我們在這里不是考慮論功行賞或是按律處罰的問題,而是說魏延完全可以不“反”,不聽楊儀的話是不是“反”還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如果魏延不是被殺,而是打了勝仗再回成都,向劉禪交差,情形會怎樣呢?問題在于諸葛亮沒有安排好。豈止是沒有安排好這一件事,整個魏延就沒有用好,魏延認為自己在諸葛亮的手下是“不能盡才”,可謂切中要害。

如果魏延在諸葛亮死后好好反思,并不是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多年都忍過來,到頭來忍不住了,以致于丟了性命,還落個“叛臣”的罵名,實在是不值。

9、忍辱負重,施振榮使“宏基”威震臺灣

1944年,臺灣尚在日本人的鐵蹄踐踏下,整個中國處于深重的災難之中,國弱民窮,施振榮就在此時來到人間。和國勢衰落相對應的是他家庭的不幸。父親在他4歲那年就去世了,只留下了他和母親相依為命,生活全靠母親苦心經營一家雜貨店維持。這使得施振榮從小就知道了生活的艱難和不易。從小他就幫助母親照料小店,跑前跑后,儼然一個小店員。

但母親并不喜歡他那樣。她希望兒子好好讀書,爭取學有所成,出人頭地。因此,盡管家境窮窘,她還是擠出錢來送兒子去上學。

令母親寬慰的是,施振榮學習十分勤奮刻苦。上小學、中學,成績都是全優。他對數理化課程興趣特別濃,成績更是出類拔萃,在臺灣彰中高中部學習時,他為此獲得了“愛迪生優良科學獎”。

高中畢業后,他考入了臺灣成功大學,后來又轉學至臺灣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習,連年獲得校獎學金。大學畢業后,他又進入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繼續深造,并于1971年獲得電子碩士學位。

學習完成后,擁有豐富電子科學知識的施振榮開始尋找自己在社會上的落腳點。很自然地,他將目光轉向電子技術集中的臺灣北部,先后任環宇電子公司副理,榮泰電子公司協理。

在“榮泰”,他干得十分努力,跑技術,跑市場,盡心竭力,一干就是十年。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然而這回上帝沒開眼,他傾注了極大心血的公司因為資金周轉不靈還是倒閉了。

這對雄心勃勃的年輕人而言,無疑是一個大打擊。痛心之余,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干什么也不能因循守舊,只有用敏銳的眼光,抓住機遇,大膽創新,靈活應變,才能求得生存。日新月異的電子技術更要求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具備這樣的素質。

施振榮在“榮泰”經營失敗后,他不甘心再為其他老板“打工”了。雖然憑他的技術他不愁找不到工作,但這并不是他一生的志向。他想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自己當自己的“老板”。

自己能干什么呢?他陷入了深思,對自身條件的長處和短處,他再三在權衡著。

去批發經商?自己既無家業可以繼承,也無他人可以投資、贊助,此路不通。

退一步講,即使有人資助,平心而論,這也不是自己的夢想,作為一個電子學碩士,從事電子行業是自己從中學時代就萌發的心愿。

綜觀電子技術的發展現狀,他的眼前不由得一亮:有了!70年代中期,電子計算機的開發在世界上已經起步,可是在臺灣卻依然是一片空白,人無我有,你棄我取,在臺灣做一個電子計算機開發的“先行者”,其發展前景必定廣闊。

他感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機遇。他決心做一個“電子計算機的園丁”,向現代高科技進軍。

于是,他找到了11位在臺灣交通大學讀書的同學,以及曾共過事的電子工程師,協商創辦“宏基電腦股份有限公司”。這一創議得到了眾人的熱烈響應,大伙共同籌集了200萬元資金注冊。1976年,施振榮任董事長的“宏基電腦公司”開張了。

按照施振榮的思路,“宏基電腦公司”一開始就以開發自己的產品為主。他借款70萬元,購進了微處理機系統設備,公司上下群策群力,加班加點,很快就拿出了產品。然而,無情的市場給施振榮上了痛苦的一課,“宏基”的產品在市場上根本沒有銷路,產得越多,壓得越多,把有限的一點資金都占用了。

問題出在哪兒呢?施振榮很快就明白了,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由于臺灣經濟政策的開放,國際上各大電腦商的微電腦大舉擁入了臺灣島,這就使有限的市場顯得狹小了,而“宏基”產品無論在品質上還是價格上都還沒法與國外同類產品競爭;二是“宏基”實在太年輕了,“宏基”產品既無名氣,也無影響,更不具備品牌效應,消費者在不了解公司實力的情況下,自然對陌生的產品不敢問津。

出師不利對人氣的打擊是嚴重的。看到“宏基”一開始就賠了錢,合作伙伴們開始動搖了,有3位提出來要分道揚鑣。心情沉重的施振榮愈加感到了創業的艱難。不過,他忍耐著強大的壓力,毫不灰心。

為了維持生存,他忍辱負重,采取了以退為進的策略,改“工”為“貿”,做起了進口電腦零件的代理商,暫時穩定了人心,不致使自己在困境中一厥不振。

不過施振榮內心是不平靜的。雖然“宏基”電腦公司在開發產品方面似乎暫時偃旗息鼓了,但這僅僅是“暫時”的。他知道,事業要做大,必須有自己的東西拿出來,他在尋找這種機會。

一段時間后,他敏銳地發現,雖然外國的電腦先進,但卻畢竟是西方人的東西,臺灣島內大多數人還不具備操作西方電腦的技能,而且西方電腦的高價位也使眾多消費者望而卻步。如果“宏基”能開發出適合中國人使用的電腦,而且價位又比較低,不就可以占領市場了嗎?

這一發現令他興奮不已。說干就干,很快,“宏基”低價位的“小教授中文電腦”問世了。正如他設想的,這一產品果然被市場所認可,臺灣島內的中學生、小學生普遍購買,十分暢銷。而且,由于這一產品的成功,“宏基”品牌也漸漸為島內民眾所熟知,大家都知道了,“宏基”電腦是臺灣人自己開發的電腦。這種廣告效應為“宏基”其它類型的電腦上市成功地鋪平了道路。

施振榮認準方向,一鼓作氣,使“宏基”電腦在臺灣電腦市場穩穩地站住了腳跟。至1985年,“宏基”公司48億元的營業額,一舉擊敗臺灣資訊電子工業的“巨人”——臺灣神通電腦公司,從而成為臺灣最大的電腦廠家。到1987年,“宏基”又拿下了四個“臺灣第一”:

個人電腦外銷第一;

在全世界IBM個人電腦兼容機系列銷售量排名第10位;

‘宏基’ACER—1100三十二位超級微機各項技術指標的總分名列美國電腦權威雜志《信息世界》排行榜第二;

在日本推出日、英雙語個人電腦,成為這類產品中第一家非日本公司。”

“宏基”旋風在臺灣島內勁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阳市| 和林格尔县| 沐川县| 曲阜市| 民勤县| 玉林市| 台北县| 永兴县| 哈密市| 安塞县| 盐津县| 南木林县| 太康县| 五华县| 华容县| 德州市| 商都县| 同江市| 密山市| 兴文县| 京山县| 临汾市| 会泽县| 吴忠市| 大邑县| 哈密市| 陈巴尔虎旗| 霞浦县| 夏邑县| 肥西县| 赤水市| 和政县| 米泉市| 秦安县| 广汉市| 北安市| 鄂州市| 公安县| 江安县| 历史| 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