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36歲的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就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制片人,電影史十大賣座的影片中,他個人囊括四部。他是如何獲得此等成就?他的故事實在耐人尋味。
斯皮爾伯格在十二三歲時就知道,有一天他要成為電影導演。在他17歲那年,當他參觀環球制片廠后,他的一生改變了。那可不是一次不了了之的參觀活動,在他得窺全貌之后,當場他就決定要怎么做。他先偷偷摸摸地觀看了一場實際電影的拍攝,再與剪輯部的經理長談了一個小時,然后結束了參觀。
對許多人而言,故事就到此為止,但斯皮爾伯格可不一樣,他有個性,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從那次參觀中,他知道得改變做法。
于是第二天,他穿了套西裝,提起他老爸的公文包,里頭塞了一塊三明治,再次來到攝影現場,裝出他是那里的工作人員。當天他故意地避開了大門守衛,找到一輛廢棄的手拖車,用一塊塑膠字母,在車門上拼成“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導演”等字。然后他利用整個夏天去認識各位導演、編劇、剪輯,終日流連于他夢寐以求的世界里。從與別人的交談中學習、觀察并發展出越來越多關于電影制作的敏感來。
終于在20歲那年,他成為正式的電影工作者。他在環球制片廠放映了一部他拍的不錯的片子,因而簽訂了一紙7年的合同,導演了一部電視連續劇。他的夢終于實現了。
我們也要像斯皮爾伯格一樣知道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善于學習,用恰當的目標,為自己鋪就成功的道路。
5.朝著正確的方向走
每個人都必須當機立斷,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當知道自己已經走錯方向時,就要及時地掉轉頭,朝正確的方向走,才會達到理想的目的地。如果明知錯了還要繼續走,最終會一敗涂地。
每天有許多事可做,但有一條原則不能變,那就是一定要做你最喜歡做的事。
很多人在尋找工作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或是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
有一位機械師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想轉行,卻遲遲下不了決心,因為他已經學了二十幾年的機械,如果突然換一份其他工作,會感到很不適應,盡管不喜歡,卻無法拋開累積二十多年的機械專業知識。
他想改變,但又甩不掉過去的包袱,自然無法突破。
這是個矛盾,既然知道自己再繼續做下去也不會有興趣,就應該果斷地做出決定:轉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畢竟是令人興奮的,也更容易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最終取得卓越成就。
要改變自己目前的狀況。要讓自己更有自信,要讓自己做事更有成效,我們就必須做出更好的決定,采取更好的行動。
很多年前,一位名人講過一句話:“你一定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才會有所成就。”
做你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其實是很困難的。大多數的人,多半都在做他們討厭的工作,卻又必須逼迫自己把的事情做到最好。
他們經常失去了動力,時常遇到事業的瓶頸,而沒有辦法突破,他們不斷地征求別人的意見,卻還是照著一般的生活方式在進行,凡事沒有進展,原地踏步,這些當然不是他們想要的,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他們當中卻很少有人試著去改變自己的狀況,其實,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只需要把自己認為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條件列出來就一目了然了。
一位頗有名氣的心理學專家在敘說自己最終尋找到自己最喜歡的工作的經歷時這樣說:
運動和數學一直是羅克很喜歡做的兩件事。
從小到大,羅克一直是運動健將,不僅擔任過體育股長和籃球、乒乓球隊長,也是校田徑隊的杰出運動員,羅克曾經想過要如何把興趣發展成職業,也曾經夢想成為張德培第二。
羅克不斷地問自己:這些真的是羅克自己想要的嗎?羅克愿意把運動當成自己一輩子的終生事業嗎?
后來羅克告訴自己:靠體力過生活,并不是羅克真正喜歡過的生活,雖然羅克非常喜歡運動。
在高中和大學的時候,羅克的數學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他也曾經想過,要當一位數學教授。
決定要做這件事之前,羅克列出一張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條件表,他告訴自己:
第一,時間一定是由他自己掌握。
第二,要能不斷地接觸人,因為他喜歡人群。
第三,必定對社會有所貢獻。
第四,可以環游世界。
第五,必須能夠不斷地學習與成長。
第六,必須能夠不斷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可以跟一些成功的朋友交往。
第七,收入的狀況可以由他的努力來控制。
羅克發現,當一位數學教授,并不能達到他理想的工作條件,于是,他又開始尋找另一個可以當成他終生事業的工作。
17歲的時候,羅克接觸了汽車銷售業,因為他很喜歡車子,他想自己應該可以做得不錯;真正進入了這個行業之后,他發現這個行業有非常大的特色,但是他的個性似乎并不適合,于是,他又轉行了。
從16歲到21歲,羅克陸陸續續換了18種不同的工作,可是每次換工作之前,他從來都沒有仔細想過:“他到底要的是什么?”直到他把那些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條件列出來。
后來羅克發現,自己有一個特點,就是從小到大一直很熱心,很喜歡幫助別人,同學數學不會,他很喜歡教他;別人籃球打得不好,他會自告奮勇過去教他。
因為羅克相信,只要自己可以,別人一定也做得到。
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羅克參加了一個激發心靈潛力的課程,它給了他非常大的震撼。
羅克發現,自己上了那么多的課程,學習了那么多的資訊,卻沒有任何一個課程比得上他的老師安東尼·羅賓在短短的課時當中,所分享給他的那么多。
羅克想,假如他以后也能做別人所做的事情,把一些真正對人們有幫助的資訊,不管用何種渠道,書籍也好,錄音帶也好,或是錄像帶也好,都能夠分享給想要獲得這些資訊的人,那該有多好!羅克發現,這個工作完全符合他所列出來各種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條件,當他了解到這件事以后,他知道,這就是他畢業所尋找的方向。
羅克曾經聽他的老師這樣說過:“世界上的每一項工作都很好,但是,沒有任何一項工作,比他目前所做的更有意義。”因為,他可以藉由幫助別人來幫助自己。
這句話讓羅克決定一輩子做這件有意義的事情,經過了七八年的堅持,他終于可以在這個行業嶄露頭角,讓非常多的人得到非常具體的幫助。
不管是在心靈的重整,或是自信心的培養,或是業績上的突破,或是管理思想的一些轉變,它們都有非常顯著的改變。
以前,羅克一直把賺錢當成非常重要的目標,后來他才發現,賺錢并不是全部,也不是絕對。
賺錢固然重要,但是,羅克現在一心一意只想把所有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己,如何提高工作品質,如何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服務,來幫助更多想要拯救自己的人,想要更上一層樓的伙伴們。
每當羅克發現,一個人不再自我成長,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可以學習的時候,他就為他感到非常可悲。
因為,連世界最頂尖的人,都還是那么地謙虛,那么努力地想成長,他們已經是全世界最棒的,卻還在不斷地學習如何再進步。世界頂尖的人士,一定有他們拯救自己的方法和道理,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他們是如何讓自己更上一層樓,他們結交什么樣的朋友,在他們還沒有成功之前,他們到底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和努力?當他們面臨失敗和巨大挑戰的時候,又是如何堅持到底的?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把自己喜歡做的事,做得最好。
每個人都必須當機立斷,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當知道自己已經走錯方向時,就要及時地掉轉頭,朝正確的方向走,才會達到理想的目的地。如果明知錯了還要繼續走,最終會一敗涂地。
6.不斷調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發展是無窮無盡的。盡管在書籍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使用“終極”、“最終”這樣的字眼,但人生永遠也不會有一個終極的發展目標。
人生就是這樣一個不斷奮斗、不斷努力的發展過程。原有的目標實現了,這時候就需要制訂新的目標,然后繼續朝新的目標奮斗、努力、前進。也只有這樣,人生才能不斷前進,從成功走向新的成功。
有這么一個故事:
兩個貧苦的樵夫上山去砍柴,有一天,他們在山里發現了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價格遠遠高于木柴的價格,將這兩大包棉花賣掉,足以使家人一兩個月衣食無憂。于是,兩人樂滋滋地背上了棉花,準備下山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個樵夫突然看見山路上扔著一大捆棉布。兩人連忙上前細看,竟是上等的細布,足足有十多匹。那位首先看見棉布的樵夫欣喜之余,就跟自己的同伴商量,說一同放下肩上的棉花,改背棉布回家。
可他的那個同伴卻有不同的想法,他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經走了許多路,好不容易走到了這里,再丟下棉花,先前自己的辛苦豈不是白辛苦了,他堅持不愿換上布匹。沒辦法,那位首先發現棉布的樵夫只好盡其所能,背上了棉布,繼續前進。
又走了一段路,肩背棉布的樵夫看見森林里閃閃發光,就走到近前看個仔細,原來是地上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子真正發財了,就連忙邀自己的同伴過來,勸說他扔掉棉花,一起背著黃金回去。
但他的同伴仍堅持原來的觀點,棉花已經背了那么長的時間,扔掉了等于將自己的辛苦也扔掉了。并且說,那些黃金可能不是真的,反過來勸說道,不要白費了力氣,免得到頭來落個一場空。
發現黃金的樵夫只好自己背著兩壇黃金,和那位舍不得棉花的同伴一起趕路回家。
可是,兩人剛剛到走到山下,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原野上被澆成了落湯雞。更為不幸的是,那個背著棉花的樵夫,再也背不動又濕又重的棉花,只好丟下一路上都舍不得丟掉的棉花,空著雙手跟著那位背著兩壇黃金的同伴回了家。
對于這個故事的真偽,你自然可以有你自己的觀點,但是,那位放棄棉花背棉布,放棄棉布背黃金的樵夫的做法,起碼能給我們一個啟示:人只有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發展目標,才有可能是最后的成功者。
這就如我們上小學、中學的時候,我們的目標是考上大學,但考上大學后又會有新的目標出現,比如繼續讀碩士,讀完碩士可能還會讀博士、博士后等,但即使是博士后仍不會是我們人生的終極目標,有可能你又會將獲得諾貝爾獎作為新的成功目標,等到新的目標成為現實,你的面前又有新的發展目標。
你的一次成功不過只是完成了一個小目標,你不能有半點的自滿和驕傲,而應該立即對自己的發展目標進行調整,下一站,你該背上黃金回家!
人生如此,發展也是如此。當我們制定了成功發展的計劃,然后將它付之于行動,你就在實現著你的成功發展計劃,實現著一個又一個目標。當舊的目標實現了,你又會制定新的目標,制定新的發展計劃,使你的發展能量能夠在最大的程度上得到發揮,并以此達到人生的輝煌境界。
1946年,在戰后的日本,兩個年輕人靠著借來的527美元作資本,掛出了“東京通訊工業株式會社”的招牌,這就是當今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工業公司之一的索尼公司的前身。在不到六十年的歲月中,索尼公司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終于躍居日本電子制造業的榜首。
索尼公司的創始人盛田是一家釀酒廠老板的兒子。中學畢業之后,他不顧父親要他繼續繼承祖業的愿望,在上大學的時候選擇了物理學專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在海軍服役,認識了專攻電器專業的井深大。從此,兩個年輕人成為患難之交。盛田和井深大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就是等打完仗后要把電子學和工程學結合起來用于消費品領域的生產。戰爭結束后,他們便迫不及待地辦起了一家小小的電子公司。
公司的條件十分簡陋,每逢刮風下雨,人們要打起雨傘才能投入工作。由于資金十分缺乏,他們的電子公司最初只能修理收音機來維持公司業務的運轉。但由于盛田和井深大一開始就注意抓好質量關,因此他們的公司贏得了用戶的信任。不過,錢雖然是賺了一點,但離真正地打開局面還差得很遠。
1949年的某一天,井深大前往日本廣播公司辦事,在那里他偶爾看到了一架美國制造的磁帶錄音機。井深大不禁地怦然心動,他馬上意識到這種商品其中所蘊藏著的巨大潛力。回去之后,井深大和盛田一商量,就決定調整自己公司的業務方向,買下它的生產專利。
以當時索尼公司的條件和技術力量,制造錄音機并不是很難,但是生產磁帶是個大問題,因為當時在日本國內的市場是無法找到磁帶的。他們經過一年的奮斗,終于生產出自己的磁帶和錄音機。然而可惜的是,這種錄音機的價格高得驚人,每臺竟達到了7萬美元。于是,盛田和井深大招集公司全體成員,連續進行十多天的智囊大會戰,終于找到了降低成本的辦法。
錄音機的生產取得了成功,但盛田和井深大這時又調整了自己的發展目標,已經在盤算著經營另外一種新的產品。
1952年,井深大聽說美國人發明了晶體管,他十分感興趣,就立刻與盛田飛赴美國考察。到美國之后,恰好西電公司以25000美元的價格出售該項產品的生產專利權,他們當機立斷,立刻決定將其買下。經過幾個月的奮戰,世界上第一臺袖珍晶體管收音機在盛田和井深大的公司里誕生了。由于晶體管的體積很小,以此生產制造的收音機可以裝進口袋,所以,他們公司首批生產的200萬臺收音機一下子被搶購一空,銷售額正好是盛田和井深大當初在美國購買專利所花費的100倍。
為了給這種袖珍收音機起個好名字,盛田和井深大幾經討論,最后決定取拉丁文的“音”(SONYS)和英語中“可愛的孩子”之義(SONNY),取名為SONY(索尼)。這個名字不但十分好記,而且還正如盛田所說的可以紀念他和井深大這“一對小頑童”兄弟般的友誼。從此以后,“SONY”(索尼)的名稱響遍了全世界。
盛田和井深大剛創公司的時候,不過是想辦個將電子學和工程學結合起來的用于消費晶生產的小企業,而且一開始他們的公司主要業務就是修理收音機。但等到他們看到了進口的新的產品即磁帶錄音機之后,就調整改變了他們的發展目標,等到取得成功之后他們又一次一次地調整自己的發展目標,后來的電視機等新的產品就是這樣在調整發展目標中不斷地被開發研制出來了。
可以說,盛田和井深大創辦的索尼公司,之所以能夠在競爭異常激烈的電子市場上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跟他們這種不斷進取、不斷調整自己的發展目標有著極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