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理財思維:思維決定財富(2)
書名: 未來30年 用錢賺錢作者名: 陳云本章字數: 2653字更新時間: 2015-05-11 17:28:35
這類人秉持這樣一種投資理念: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多嘗試各種理財產品才能分散投資風險。他們信奉“東方不亮西方亮”,認為總有一處能賺錢——這也是眼下不少人奉行的理財之道。可是一段時間下來,其投資成績大多不盡如人意,股市虧了、美金下跌、錢幣沒得動靜,只有開放式基金掙了錢,可惜又買少了。
2.守株待兔型,大勢判斷不準
這類人秉持這樣一種投資理念:每一個基金都不多買,每一個基金也不錯過,不同類型的基金可以分散不同程度的風險。結果一段時間下來,其平均收益率為10%。10%對于投資者來說,也是比較不錯的成績了,但是考慮到整體成績,其投資仍不算成功。
3.短線投機型,不注重長期趨勢
這類人大多急于獲取豐厚回報,而太注重短線投機,聽人風傳某只股有異動就投進去,不見動靜又快速撤出,結果往往收益不理想。
4.盲目跟風型,理財隨大流
有的人見市場上某種理財產品收益狀況比較吸引人,甚至把房屋抵押出去用于投資,這種方法是大錯特錯的。雖然有的投資品種年收益超過20%,但高收益伴隨著高風險,未來基金的收益誰來保證呢?何況,拿房子作抵押貸款買基金又是短線持有,一旦出現基金形勢不好被套牢的現象,必然血本無歸。
5.過分保守型,家財求穩不看收益
這類人可以說是對理財毫無概念,在他們的眼里現在的生活,除去孩子上學用的錢相對多一些,其他的東西家里都不缺,沒太大的開銷,這樣每月省吃儉用還能另外存一點錢給夫妻倆養老。長期以來固有的保守個性決定了他們對待錢的態度就是放哪里都不如放銀行保險。
會掙錢不如會理財
一個人如果每年收入20鎊,卻花掉20鎊6便士,那將是一件最令人痛苦的事情。反之,如果他每年收入20鎊,卻只花掉19鎊6便士,那就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你或許會說:“這個道理我懂,這叫節約。就像吃蛋糕,蛋糕吃完了就沒有了。”但是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身體力行又是另外一回事,很多人就是在明知道這個道理的情況下破產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我的收入高,理財對于我來說是無所謂的事情。”當然,如果你有足夠高的收入,而且你的花銷不是很大的話,那么你確實不用擔心沒錢買房、結婚、買車,因為你有足夠的錢來解決這些問題。但是僅僅這樣你就真的不需要理財了嗎?要知道理財能力跟掙錢能力往往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有著高收入的人應該有更好的理財方法來打理自己的財產,為進一步提高你的生活水平,或者說為了你的下一個“挑戰目標”而積蓄力量。
趙小姐在一家私企工作,經過幾年的拼搏,手上總算攢了些錢,可是要想買車、買房子錢就明顯不夠了。看著身邊的人都在用自己空余的時間開始理財,趙小姐卻這樣想:“會理財不如會掙錢,那也舍不得吃,這也舍不得穿的日子過著有什么意思。”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同事都有車有房了,但是她卻還是什么也沒有。
余先生在一家房產公司搞設計,平均月收入1萬元。和多數人精打細算花錢不同,余先生掙錢不少,花錢更多,有錢時儼然是奢侈的款兒,什么都敢玩兒,什么都敢買,沒錢時便一貧如洗,借債度日,拿著豐厚的薪水,卻打起“貧窮”的旗號。在別人眼里,余先生他們可能是一些低收入者或攢錢一族們羨慕的對象,可實際上,他們的日子由于缺乏計劃,實際過得并不怎么“瀟灑”。他們“不敢”生病,害怕每月還款的來臨,更不敢與大家一起談論自己的“家庭資產”。遇到深造、結婚等需要花大錢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急得嘴上起泡,進而捶胸頓足,痛哭流涕:“天呀,我的錢都上哪兒去了?”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生活中有些人,掙的錢也不少,可一談起自己的家庭資產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掙的那么多的錢都不知去向了。可見,會掙錢不如會理財,一個人再能掙錢,如果他不會理財,那他掙的錢就只能是別人的,因為他總是掙多少,花多少,那他永遠不會有屬于自己的錢。
其實在生活中,如果你并不打算過更具挑戰性的生活,那么你確實可以“養尊處優”了。但是假如你在工作到一定的時候想要開一家屬于自己的公司,或者想做一些投資,那么你就仍然需要理財,你也會感覺到理財對你的重要性。因為你想要進行創業、投資,這些經濟行為意味著你面臨的經濟風險又加大了,你必須通過合理的理財手段增強自己的風險抵御能力,在達成目的的同時,又保證自己的經濟安全。
那么,怎樣才能改變這種毫無積蓄的處境呢?針對這種現實情況,會理財的人總結出了以下經驗:
1.量入為出,掌握資金狀況
俗話說“錢是人的膽”,沒有錢或掙錢少,各種消費的欲望自然就小;手里有了錢,消費的欲望立刻就會膨脹。所以,這類人要控制消費欲望,特別要逐月減少“可有可無”以及“不該有”的消費,然后對開銷情況進行分析。
2.強制儲蓄,逐漸積累
發了工資以后,可以先到銀行開立一個零存整取賬戶,每月發了工資,首先要考慮到銀行存錢;如果存儲金額較大,也可以每月存入一張一年期的定期存單,一年下來可積攢12張存單,需要用錢時可以非常方便地支取。另外,現在許多銀行開辦了“一本通”業務,可以授權給銀行,只要工資存折的金額達到一定數目時,銀行便可自動將一定數額轉為定期存款,這種“強制儲蓄”的辦法,可以使你改掉亂花錢的習慣,從而不斷積累個人資產。
3.主動投資,一舉三得
如果當地的住房價格適中,房產具有一定增值潛力,可以辦理按揭貸款,購買一套商品房或二手房,這樣每月的工資首先要償還貸款本息,減少了可支配資金,不但能改變亂花錢的壞習慣,節省了租房的開支,還可以享受房產升值帶來的收益,可謂一舉三得。另外,每月拿出一定數額的資金進行國債、開放式基金等投資的辦法也值得一些上班族采用。
4.別盲目趕時髦
追求時髦、趕潮流是現代年輕人的特點,當然這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你的手提電腦是奔四,我非弄個IPAD;你的手機剛換成CDMA,我明天就換個3G……很顯然,你辛辛苦苦賺來的工資就在追求時髦中打了水漂。其實,高科技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很快,這種時尚你永遠也追不上。
建議你從現在開始,準備一個小冊子,畫上表格,記錄下你的每一筆開支。表格可以分為三欄,一欄為生活必需品,一欄為舒適品,一欄為奢侈品。不久后你就會發現,你花在舒適品或者奢侈品上的錢將遠遠超過生活必需品,有時候甚至會超過10倍不止。這樣的花費其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理財貴在持之以恒
理財不應是一時的沖動,而是一個中長期的規劃,需要的是正確的心態和理性的選擇,然后就是堅持,再堅持。
劉先生是一名政府公務員,收入雖然不高但很穩定,每天過著有多少花多少的生活。他常說:“理財?收益太慢了,我以前好不容易攢了一點錢,拿去投資基金,可是收益太低了,一年拿的利率還不夠我換手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