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理財思維:思維決定財富(1)

未來30年,用錢賺錢

我們已經從工業化時代進入到信息化時代,這種轉變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自1989年以來,單是在美國,已經有3700萬個工作崗位消失了,很多的行業已經永遠消失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現象也已經影響到世界上許多國家。對此,我們沒有必要抱怨,實際上這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表現!

美國CNN報道說:“在21世紀,我們將處在一個無固定化職業的社會。”也就是說,不管你現在是老板,還是工薪族,如果你現在自認為現有的職業或事業是終身不變的話,那將是非常危險和不現實的想法。未來學家預測,人類現有的絕大多數職業,再過20年將永遠地在這個地球上消失。失業和破產將成為21世紀最“時髦”的名詞。

當然,每當人類經過一次重大變革的時候,總是舊的機會在消失,同時也預示著新的機會產生。只有那些先知先覺的人,才能夠把握住這些機會,從而走向成功;而那些抱著舊有觀念不放的人,將會逐漸被這個社會所淘汰!在未來,個人創業已成為一種趨勢。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每天大約有7000個家庭在開創個人事業。但很可惜,不到5年,就有90%的個人生意走向破產!

曾任“美國兩屆總統經濟顧問”的比爾·茨博士對此做了深入研究,比爾·茨博士在研究報告中告訴我們:“從一開始到大約200年前,我們處在一個農業化時代。在那個時代,誰擁有土地誰就擁有權力和財富。隨著瓦特蒸汽機的發明,我們進入到一個工業化時代。在這個時代,誰擁有機器設備和自然資源,誰就擁有了權力和財富。到20世紀初,隨著工業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大工業時代到來了,換句話說,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就開始了。當時困擾著大型制造商發展的主要原因,就是產品銷售不暢、貨物積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產生了一個與大型工業企業相配套的流通環節。制造商不得不把他的產品賣給代理商,再由代理商賣給批發商。批發商賣給零售商,最后由零售商賣給消費者。”

比爾·茨博士告訴我們,當這個大的流通環節剛剛誕生時,財產的分配還是比較合理的。他做過一個統計,以日用品為例,產品出廠價如果是50元,經過這些中間環節,到達消費者手中時,一般會賣到100元。到了20世紀50到60年代,隨著化學工業,尤其是塑料工業的發展,產品的成本在急劇下降。過去50元出廠價的產品,現在下降到大約20元。但經過這些中間環節后,再把產品賣給消費者,產品的價格有沒有下降呢?我們發現不僅沒有下降,價格反而在上升。為什么?因為中間的環節越來越多,商人的胃口越來越大!他們要裝修更加豪華的商廈,擴大更多的營業面積。你們是否發現,近5到10年,我們所在的這個城市,裝修豪華的商場和店鋪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同時我們也發現,近5到10年,破產的商場數量也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一個新的行業產生了,廣告也出現了。廣告費的增加,與產品質量的提高有沒有關系?沒有!實際上廣告費的增加只和產品的銷量有關系。但這些增加出來的費用由誰來承擔?一定是加給了消費者,所以我們買東西時就感到商品愈來愈貴。

這個時候,美國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商人,他把制造商的產品直接拉到他的零售商店,把中間環節省下來的錢,讓利3%~12%給消費者。消費者得到了實惠,紛紛到他的商店來買東西。在短短的時間內,他就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這個人就是倉儲式連鎖店的創始人沃爾頓先生。他的商場就是著名的沃爾瑪連鎖超級市場。

比爾·茨博士研究到這里,他有3個驚奇的發現。

1.流通環節就是財富

人類在農業化時代和工業化時代的初期,財富是有形的,是可以用手去觸摸的,比如土地、石油和機器。但隨著大的流通環節的出現,絕大多數財富已經變得無形了。

舉個例子,一個大型的制造商決定由你來做他的總代理商,在他作出這個決定的一剎那,你已經是百萬富翁了,因為他把中間環節的財富交給了你。請記住,流通環節就是財富!我們可以從以上的說明看出,這時人類的絕大部分財富已經存在于中間環節,中間商占據了人類財富的60%~80%。這里就說明了一個問題,人們為什么要發了瘋似的去做生意!

2.消費者創造了人類的財富

我們每個人為了生存,必須要去商店買生活日用品,然后我們要把自己勞動掙來的錢付給商人,這就等于把我們的勞動轉交給了商人。絕大多數消費者遵循著這樣一個生活軌跡:上班、掙錢、買東西,然后再上班、掙錢、買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就創造了人類的財富。

3.消費者在人類財富轉變的過程中,很少有機會參與到世界財富的分配之中這里有兩個原因:其一,絕大多數消費者缺少資本,資本包括經驗、學歷、社會關系和資金;其二,即使有些人擁有了資本,已進入到財富分配的通道,又有誰能夠向他保證,他一定會掙到錢?沒有人能作出這種保證!這就是市場風險。就因為這兩個原因,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消費者被無情地擋在了財富分配的大門之外。

別讓“等有了錢再說”誤了你的“錢程”

最新的數據表明,我國現在的銀行存款總額已經超過了15萬億元人民幣,盡管目前處于“負利率”時代,但是在百姓的觀念中認為“更多儲蓄最合算”的仍然占到了38.5%。顯然,這種觀念和中國傳統的謹慎、保守的金錢觀是分不開的。

此外,生活中還有這樣一種觀念,認為理財是有錢人應該考慮的事情,有錢人才需要理財。在很多人的腦海中,一說到理財就會聯想到銀行理財顧問為有錢人匯報每年的資產收益的情景。和很多年輕人聊起理財的話題,最常聽到的說法就是“我無財可理”。乍一聽,覺得年輕人剛剛從學校畢業,工資不高而開銷不低,這就使得年輕人成了“月光族”,甚至出現了透支好幾張信用卡的事。理財似乎離他們很遙遠,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越是沒錢的人越需要強化自己的理財觀念。譬如你身上僅有1萬元人民幣,但因為理財錯誤,造成財產損失,你的生活很可能會出現許多問題,而對于那些擁有百萬、千萬、上億“身價”的有錢人而言,即使理財失誤,損失部分財產也不會對其生活造成質的影響。因此,必須先樹立一個觀念,不論貧富,理財都是伴隨人生的大事,而且越是收入低的人就越輸不起,對理財更應以嚴肅而謹慎的態度去對待。

小王,本科畢業,參加工作剛半年,每月的工資是2600元;小劉,專科畢業,也是剛剛參加工作,每月工資是1500元。他們在生活支出上基本差不多,都是單身,除去一些基本的消費,只是偶爾和朋友一起聚會的消費支出。

如果單純按照收入來比較的話,小王每月的收入比小劉多,他應該比小劉更具備理財的條件。可事實并非如此,半年后小劉存了3300元,小王卻存了600元不到。

很奇怪的現象吧,既然生活開支基本上類似,而收入更高的小王半年之后卻只存下了600元。這并不是因為小劉有其他的收入,而是小劉更懂得計劃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他們各自的具體財務情況:

小王在衣食住行上的開銷都要高出小劉,除去這些基本消費,在旅行、健身、購置自己喜愛的電子產品方面還有一筆支出,粗略算下來,基本消費加上娛樂消費,小王的2600元月收入所剩無幾。

而小劉雖月收入不高,但一切從簡,基本消費只有800元,又沒有抽煙喝酒等其他嗜好。加上其他消費,小劉每月的開銷大概在900元左右,半年能節余3600元,除去一些別的開銷,小劉半年下來存了3300元。

也許有人會認為小劉這樣做只是節約而已,只要小王也能節約一點,半年下來存款一定會比小劉多。有人甚至會不認可小劉的做法,太摳門兒、太過分了!這叫什么生活,而認為小王的做法更為瀟灑。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那么你需要改變思維。任何一個懂得理財的人都知道,收入高低和理財能力兩者是無關的事情。

其實,在我們身邊,一般人時而抱怨物價太高,工資收入趕不上物價的漲幅,時而又自怨自艾,恨不能生在富貴之家,或有些憤世嫉俗者更輕蔑投資理財的行為,認為那是追逐銅臭的“俗事”。殊不知,這些人都陷入了矛盾的思維當中——一方面深切體會到金錢對生活影響之巨大,另一方面卻不屑于追求財富。

可見,對于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我們而言,既知每日生活與金錢脫不了關系,就應該正視其實際的價值。當然,若過分看重金錢亦會扭曲個人的價值觀,成為金錢的奴隸。

就理財方式而言,一千萬有一千萬的投資方法,一千元也有一千元的理財方式。對于絕大多數的工薪階層而言,你們的理財之路可以從儲蓄開始累積資金,可以先按照這樣的計劃,無論你的收入多少,每月都將收入的10%存入銀行,而且保持“不動用”、“只進不出”的情況,如此才能為聚斂財富打下一個初級的基礎。假如你每月薪水中有500元的閑散資金,在銀行開立一個零存整取的賬戶,利息不計算在內,20年后僅本金一項就達到了12萬元。由此可見,“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的力量不容忽視。

總而言之,不要忽視小錢的力量,就像零碎的時間一樣,懂得充分運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會顯示出其驚人的效果。因此,年輕人在理財的過程中,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好高騖遠,總在幻想自己能一夜暴富,而理財是以后的事情。其實不然,只有在腳踏實地慢慢積累和投資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財能力,才是正確的觀念。從現在開始理財,別拿沒錢當借口,其實你可以理財,這是你人生中最不該逃的一課。

積累財富不能靠工資,而是靠投資理財

財富積累必須靠資本的積累,要靠資本運作。對普通人來講,靠工資永遠富不起來,只有通過有效的投資,讓自己的錢流動起來,才能較快地積累起可觀的財富。

一般來說,創造財富的途徑有兩種主要模式。第一種是打工,目前靠打工獲取工薪的人占90%左右;第二種是投資,目前這類群體占總人數的10%左右。

一些專業人士對創造財富的兩種主要途徑進行了分析,發現了一個普遍的結果:如果靠投資致富,財富目標則比打工要高得多。例如具有“投資第一人”之稱的億萬富豪沃倫·巴菲特就是通過其精湛的投資手法致富,財富達到440億美元。還有沙特阿拉伯的阿爾薩德王儲也通過投資致富,他才50歲,但早在2005年,他的財富就已達到237億美元,名列世界富豪榜前5名。

通常來說,在個人創造財富方面,比起投資,打工能夠達到的財富級別十分有限。但打工所要求的條件和“技術含量”較低,而投資創業需要有一定的特質和條件,因此絕大多數人還是選擇打工并獲取有限的回報。但事實上,投資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為、都要為的事。從世界財富積累與創造的現象分析來看,真正決定我們財富水平的關鍵,不是你選擇打工還是創業,而是你選擇了投資致富,并進行了有效的投資。

貧富的關鍵在于如何投資理財。巴菲特說過:“一生能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于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于你如何投資理財。”亞洲首富李嘉誠也主張,20歲以前,所有的錢都是靠雙手勤勞換來的;20歲至30歲之間是努力賺錢和存錢的時候;30歲以后,投資理財的重要性逐漸提高。李嘉誠有一句名言:“30歲以前人要靠體力、智力賺錢,30歲之后要靠錢賺錢(即投資)。”錢找錢勝過人找錢,要懂得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

為了證明“錢追錢快過人追錢”,一些人研究起了和信企業集團(臺灣排名前5位的大集團)前董事長辜振甫和臺灣信托董事長辜濂松的財富情況。

辜振甫屬于慢郎中型,而辜濂松屬于急驚風型。辜振甫的長子——臺灣人壽總經理辜啟允非常了解他們,他說:“錢放進我父親的口袋就出不來了,但是放在辜濂松的口袋就不見了。”因為,辜振甫賺的錢都存到銀行,而辜濂松賺到的錢都拿出來做更有效的投資。結果是,雖然兩個人年齡相差17歲,但是侄子辜濂松的資產卻遙遙領先于其叔叔辜振甫。因此,人的一生能擁有多少財富,不是取決于你賺了多少錢,而決定于你是否有投資、如何投資。

當然,投資有風險,投資未必能致富;但是如果你不投資,則致富的機會更為大大降低,因此,投資理財最重要的觀念、最有價值的認識是告訴你:“投資理財可以致富。”

有了這種觀念和認識至少可以讓你有信心、有決心、充滿希望。不管你現在擁有多少財富,也不管你一年能省下多少錢、投資理財的能力如何,只要你愿意,你都能利用投資理財來致富。

理財并不只是富人的事情

美國有位作者以“你知道你家每年的花費是多少嗎”為題進行調查,結果是近62.4%的有錢人回答知道,而非有錢人則只有35%知道。該作者又以“你每年的衣食住行支出是否都根據預算”為題進行調查,結果竟是驚人的相似,有錢人中編預算的占2/3,而非有錢人只有1/3。進一步分析,不做預算的有錢人大都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控制支出,亦即造成人為的相對經濟窘境。

有一個非常有才氣的年輕人,他掙了很多錢,對未來很有信心,所以他總是把錢花得精光。突然有一天,他年輕的妻子得了重病,為了保住妻子的生命,他請了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來為妻子做這個性命攸關的手術,但是,醫生要等他交足費用以后才能動手術。年輕人只好去借錢,這可是一筆巨款啊!妻子的命終于保住了,但是隨之而來的妻子療養和孩子們接二連三地生病,加上飽受焦慮的折磨,年輕人積勞成疾,賺的錢一年比一年少。最后,他職業受挫,全家窮困潦倒,沒有錢渡過難關。其實,在妻子害病之前,他本可以在一年之中就輕而易舉地存上許多錢,但他當時認為沒這個必要,相信以后掙錢也這么容易。但殘酷的現實擊碎了他的夢想。

我們不可能預見什么時候會生病或發生變故,弄得我們無依無靠,或者某個突發事件突然會搞得我們措手不及。由于不作長遠打算,致使自己在未來生活中遭受了各種各樣的磨難。一旦遇到緊急情況,銀行里卻沒有一分錢,我們能想象這是一種怎樣的窘迫啊!

同樣的錢,放到不同人手里會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有人用它來致富,有人用它來揮霍,不同的想法成就不同的人生。

一般來說,理財存在下面幾種誤區:

1.面面俱到型,追求廣而全的投資理財組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莲县| 五莲县| 清河县| 武宣县| 惠东县| 五家渠市| 常德市| 秦皇岛市| 龙门县| 威信县| 濉溪县| 贞丰县| 永安市| 盐亭县| 前郭尔| 奉贤区| 芦山县| 广安市| 巴里| 比如县| 黄平县| 宜兴市| 乌什县| 芒康县| 仁怀市| 云浮市| 嘉定区| 太和县| 南昌市| 阳高县| 托克逊县| 开平市| 双牌县| 德保县| 柞水县| 横山县| 萨迦县| 千阳县| 合作市| 桦甸市| 邹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