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宗教
1.自然崇拜
原始社會的人在自然界面前顯得十分渺小,他們逐漸產生了對自然物和自然力的神秘感、依賴感和敬畏感,進而對它們頂禮膜拜。自然崇拜主要有:
①天象崇拜
天象的變化對原始先民影響很大。其中對太陽的崇拜是最主要的。從連云港將軍崖巖畫上可以看出,處于農耕時期的人們對太陽十分虔誠恭敬,禮拜者雙膝長跪,雙手舉過頭頂。另外在河南鄭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彩陶片中,也以太陽紋的圖案最多。另外還有對月亮、星辰的崇拜。在“羲和生四日”、“羿射九日”、“日中有跋烏”、“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天狗吃日月”這些古老神話故事中,反映了人們當時對日月產生、運轉及日食月食現象的理解程度。天象崇拜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對風雨雷電的崇拜,用以乞求風調雨順。如《山海經》中把雷神描繪成“龍身而人頭”。
②山川地石崇拜
我國古代的巫書《山海經》中認為,幾乎每一座山都是神人怪獸居住的地方。而河伯娶婦的故事則充分表現了原始人對水的崇拜。土地是原始人自身生存活動的需要,因而崇拜它。石頭是原始人的勞動工具之一,因此形成以白石為主的靈石崇拜,后世的“泰山石敢當”用以鎮邪就與早期石崇拜有關。
③火崇拜
這是一種古老的自然崇拜形式。火的使用,使人類的生活起了質的變化,所以火神備受崇拜,中國古代有燧人氏鉆木取火的傳說,燧人氏被尊為燧皇。漢族對灶神的重視,無疑是原始火崇拜的發展。中國先民在神話中還創造了火神祝融的形象。
④動植物崇拜
動物是人類的伙伴,在一定時期,人類以狩獵為生,后來又將其馴化成家畜,從而產生了動物崇拜。我國古代的馬王廟就是原始動物崇拜的遺俗。另外我國古代的四靈:麟、鳳、龍、龜,也是從動物崇拜發展而來的。對植物的崇拜則可以從月亮神話中砍不斷的桂樹得到體現:吳剛被貶到月亮上砍桂樹,但桂樹卻怎么也砍不斷。
2.靈魂崇拜
山頂洞人就已經有靈魂和靈魂不死的觀念,他們在埋葬死人時常以燧石、石器、石珠、穿孔獸牙等作隨葬品,并且在死者周圍撒以象征生命血色的赤鐵礦粉末,這些都說明山頂洞人的靈魂觀念。
靈魂觀念是人類最早的宗教觀念之一,是人類對自身生命現象的神秘理解。因為靈魂是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能夠接觸的只是靈魂的象征——尸體,所以靈魂崇拜就主要表現在埋葬和祭祀的儀式上。我國古代形成了土葬、水葬、火葬、烏葬等喪葬形式,但以土葬為主。
3.圖騰崇拜
圖騰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種重要形式。這是在氏族形成以后,人類不是從自身探尋自己的祖先,而是把某種與氏族生存有密切關系的自然物當作自己的始祖加以崇拜。漢代嘉祥武梁祠石刻中,華夏遠祖女媧的形象是人身蛇尾,這表明華夏先祖中的一支曾以蛇為圖騰。半坡彩陶上的人面魚紋表示了人與魚的結合,表達了人魚共祖的觀念,很可能是一種魚圖騰。
4.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表現了先民對自己的生命來源及誕生方式的看法,它所崇拜的是人的生殖器官和生殖能力。姜螈后稷的神話是農業生產時代的生殖神話。姜嫄大地的祖母,后稷名棄,后來成為農業神,這與土地育萬物這種廣義的生殖崇拜有關。
5.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從靈魂崇拜的基礎發展而來的。原始人相信,祖先的靈魂對于血緣后代的作用是雙重的,既可以造福子孫,也可以降禍子孫。因此為了祖先在另一個世界同樣能生活,同時為祈求祖先的保佑從而進行祭祀,這就是祖先崇拜。中國古文獻和傳說中,記載了許多重要始祖,如女性始祖女媧,男性始祖中英雄則較多,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黃帝、炎帝、太昊氏、少吳氏、顓頊、帝嚳、陶唐氏帝堯、有虞氏帝舜。
6.巫術與占卜
巫的起源很早,有了原始宗教活動,便有了巫師,人們借助其與鬼神溝通。巫師通過念咒、跳舞、祭拜等手段,上達人的愿望,下傳神的旨意,為人消災致福。最早的巫師是女性,爾后才出現男覡。巫覡的職業技能就是巫術。
占卜,卜先干占,是把龜甲或獸骨鉆孔,然后用火烤,依據所呈的裂紋形狀來推斷吉兇,也稱為龜卜。占是用蓍草數目變化的程序得出卦象,推測兇吉,稱為筮或占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記載了許多命辭、占卜的日期和占卜者的名字,還有兆辭、驗辭。在周朝,則出現了占卜的典籍《周易》,并形成以八卦為中心的占筮理論。
7.殷商尚鬼
夏、商、周三代都有鬼神崇拜,只有商朝最重視,不論事情大小,都要問神占卜。但是殷人所崇拜的鬼神,實際上是自己的祖先,也就是說,殷人相信其祖先死后會成為鬼神,而且能降福禍于子孫。例如盤庚遷殷之前的講話,都是以祖先神的威靈來規勸或者威脅其臣子聽從他的意見。盤庚說,我古代的祖先老過你們的祖先,而今你們又是我的子民,如果你們有害我的想法,就背叛了你們的祖先,你們的祖先就要拋棄你們,不會拯救你們。受到殷人崇拜、祭禮的人鬼還有商代名臣,如伊尹、成戊、祖己、保衡等。由于他們曾在商朝發揮過巨大作用,所以殷人想象他們死后與先王、先公一樣具有降福的能力。
秦漢時期的宗教
1.佛教的傳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創始人是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原是一位王子,后離家修行,取得正果,被尊為佛,漢語中也音譯為佛陀、浮屠、浮圖等。
一般認為佛教在公元前后,也就是兩漢時期傳入我國,但當時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①漢明帝感夢求法
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關于佛教傳人中國的眾多說法中影響最大的一種。這件事情記載于《四十二章經序》和牟子的《理惑論》。東漢永平年間,有一天夜里,漢明帝做了個夢,夢見一個神仙,其身體為金色,脖子后面有耀眼的太陽光。漢明帝心里十分高興做了這樣的夢,第二天便召集群臣,詢問所夢神仙是何人。通人傅毅說:“臣聽說天竺得道的人,被稱為佛。可以在空中飛行,身上有太陽光芒,這大概是他的神力的顯示吧。”于是漢明帝明白了,立即派張騫、秦景、王遵等12人,到西域的大同寺取經,是為《四十二章經》,珍藏在蘭臺石室中,并在洛陽城西雍門外興建佛寺。
②白馬東來
張騫等出使西域返回時,有西域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一起到了中原,用白馬馱來了經書、佛像。東漢明帝十分高興,接待禮儀很周到,并在洛陽城外修建精舍給他居住,后來又修建白馬寺給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居住,他們在白馬寺譯出了第一部佛典《四十二章經》,洛陽白馬寺成為我國最早的寺院兼譯場。
2.道教的產生
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宗教,是在中國古代宗教基礎上,沿用了神仙方術、黃老思想等一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漸形成的。道教大致產生干東漢中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兩大派。
①太平道
太平道是由張角創立的宗教組織。張角,東漢時冀州鉅鹿(現在河北省平鄉)人,起初信奉黃老道。黃老思想經過長期發展,形成黃老道,也就是道教的雛型,其理論主要體現在《太平經》中。太平道的理論來源就是《太平經》。張角創立的太平道時間應在漢靈帝熹平、光和年問。太平道的名字直接來源干《太平經》,所謂太平道,其意就張天師畫像是“行太平之道”。張角創立太平道后,即在群眾中開始布道,以符水、符咒為人治病,還廣收弟子,并派弟子四處宣傳。不久,張角建立起十萬人以上的太平道教派。公元184年,成千上萬的教徒聚集在一起,張角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發動了黃巾起義。一時黃巾軍聲勢浩大,天下大亂。漢靈帝急忙調集軍隊進行鎮壓,太平道組織在東漢統治者的血腥屠殺下遭到徹底破壞,太平道也就隨著黃巾起義的失敗而終結。
②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是天師道的前身,其創建者是張陵。張陵,字輔漢,東漢時沛國(今江蘇省豐縣人)人,本來是太學生,精通五經。后來張陵歸隱,于公元141年,作了道書,自稱“太清玄元”,以符水、咒法為人治病,創立了“五斗米道”。因為入道者必須繳納五斗米以作酬謝,所以稱作“五斗米道”。張陵于公元143年到達青城山,在這里建立了二十四教區,并在各區設治頭,張陵自稱天師,掌管全教事務。張陵的五斗米道,其活動主要在巴蜀地區。張陵死后,由其子張衡承其業。張衡死后,五斗米道的領導權為張修所有,一時五斗米道聲勢甚大。黃巾起義失敗后,張角被殺,張修也躲藏起來,最后被張陵之孫張魯殺害。在張魯的領導下,五斗米道的勢力在漢中達到鼎盛。
3.佛道之爭
佛教是外來宗教,而道教則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兩者分屬于不同的文化體系,而兩者的教義也有很大差別,兩者為爭生存空間而斗爭,另外還有來自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強大勢力。此時的佛教與道教、儒家的關系極為復雜。而此時產生的牟子《理惑論》,則最早體現了對這種復雜關系的思考,以及主張由獨尊儒術向儒、佛、道三者并存的轉變。在這部著作中,牟子對佛陀的評述、佛教與儒家各教禮儀的關系、佛教與孝道的矛盾、佛教神不滅論、佛教的非正統性、佛教與道教的關系等進行闡釋。其中關于佛教與道教的關系尤為突出。當時有人問:“王喬、赤松,人仙之鲾,神書百七十卷,長生之事,與佛經豈同乎?”牟子答日:“道有九十六種,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神仙之書,聽之則洋洋盈耳,求其效猶握風而捕影。”《理惑論》的出現,反映了佛教在漢末的快速發展,其活動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宗教
1.佛教的榮與辱
佛教自傳入中國以后,中國統治者一直任其自生自滅,但到魏晉南北朝則發生了巨大變化,佛教力量迅速壯大,并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①道安與慧遠
道安和慧遠都是魏晉時期著名的佛教學者,對中國佛教發展起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道安,本姓衛,12歲出家,后師從高僧佛圖澄學習佛學,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譯原則。在中國佛教史上,道安還第一次制定了僧尼規范,并統一了僧尼姓氏,他主張僧侶全部廢除世俗姓氏,全部從佛祖以釋為姓。
慧遠,雁門樓人,道安的弟子。21歲從道安出家,曾與鳩摩羅什通信討論佛學,并作《沙門不敬王者論》,反對出家僧人禮敬帝王。主張法性不變論、神不滅論和因果報應論。把報應分為現報、生報、后報。現報為現世受報,生報為下世受報,后報為在輪回中受報。
②梁武帝尚佛
南朝各代皇帝都十分提倡佛教,其中以梁武帝為最。梁武帝原本信奉老子,即位三年后,他下詔皈依佛教,并宣稱佛教為正道,儒、道為邪道。他在宗教信仰領域提高佛教的地位,給義學僧侶很高的社會地位和十分優厚的生活待遇,并請他們講經說法,他自己甚至登臺講經,著書立說,發揮佛理,圍剿神滅論。梁武帝廣建佛寺,著名的有智度寺、解脫寺、同泰寺等十一處;又盛造佛像,著名的有同泰寺的十方金銅像和十方銀像。梁武帝還四次舍身同泰寺為奴,由朝廷以巨額銀錢把他贖回宮中。南朝的佛教在梁五帝時達到鼎盛,當時有寺院2800多所,僧尼8萬多人。
③儒佛之爭一沙門敬王之爭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佛、道的爭辯沒有中斷過。第一次大的爭論是在東晉,圍繞沙門要不要跪拜王者這個問題展開了爭辯。在印度,佛教徒的地位很高,他們可以不拜任何世俗人而只拜佛祖,這與中國封建倫理相違背。時庾冰、何充輔政晉成帝,庾冰反佛,何充則敬佛。于是庾冰代皇下詔,命令沙門跪拜王者,以遵循封建禮教。但何充認為沙門的禮儀特殊,不必過分強迫他們。結果庾冰議敗,沙門競不跪拜。
梁武帝像晉安帝時,桓玄負責國政,他下令沙門跪拜王者,因為沙門同樣受國恩,理應守國制。但通過慧遠努力調合宗教禮儀與封建綱常的矛盾,桓玄競改變了當初的主張。這表明佛教既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又與王權達成了妥協。
④二武滅佛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者的沖突不斷。其中著名的滅佛事件是北朝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滅佛,列入中國佛教史的“三武一宗滅佛”中。
北魏太武帝本信佛,佛教勢力的增長嚴重影響朝廷的租調收入和兵丁勞役的需求,因為大量人力和財力流向了寺院。后來道士寇謙之游說太武帝,于是太武帝轉而信道,再加上司徒崔浩不斷挑撥,太武帝對佛教成見日深。又加上他路過長安時,發現一寺院私藏武器,并有窟室以窩藏贓物及與貴室私通,于是太武帝決意滅佛,下詔誅殺長安沙門,焚毀佛像。
北周武帝也是在道士張賓的影響下對佛教產生了偏見。公元574年,北周武帝下令強制滅佛,并全部毀掉齊地寺院,將4萬所寺廟充為宅第,命僧尼近300萬人“皆復軍民,還歸編戶”。
2.道教的變革
魏晉南北朝時期,老莊之學復興,盛行玄學。遭士們一面編造了《洞神》、《靈寶》、《上請》等大量道經;一方面神化老子,建立起較系統化的道教體系,并涌出許多著名的道教改革家和學者。
①葛洪和《抱樸子》
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江蘇句容人,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對中國的醫學、化學都曾作出重要貢獻,并在中國哲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葛洪一生著作豐富,以《抱樸子》影響最大。《抱樸子》內篇20卷,從宇宙觀、本體論的角度來論證道教的神仙長生思想,總結了戰國以來道教名流各方面的理論,使其系統化、規范化,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套神秘主義的理論體系。其外篇50卷則是對儒家思想的整合,他分析了人間得失,表達了對現實社會政治的評價。葛洪和其《抱樸子》對我國道教的最終形成和后來的興盛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②寇謙之改革
寇謙之,字輔真,上谷昌平(今北京)人,少年時即研習五斗米道,后來在嵩山跟隨成公興修道出家,隱居石室,采藥服食。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寇謙之自稱太上老君下凡,明元帝授他“天師”之職,并賜給他《老君音誦誡經》20卷。而后他猛烈抨擊五斗米道的舊法,并受太武帝賜封國師稱號。寇謙之在太武帝支持下,對北朝宗教進行了改革。首先廢除了五斗米道原來在巴蜀的二十四治,然后設立道官,還規定道官收徒,必須先有三年的考驗期。第二,廢除祭酒私署治職契鯧,將舊道法“盡皆斷禁,一從吾樂音誦誡新法”。第三,廢除了祭酒道官的世襲制,“惟賢是授”。第四,廢除五斗米道的租米錢稅制度,并禁止治病濫收跪信。第五,反對濫傳房中修煉術和仙方藥餌,強調奉道守誠,禮拜齋直。寇謙之改革重整了道教組織,重建道教新規,并改變傳承制度,創立新的一套宗教教禮儀規,創立了適應北方拓跋氏統治者和漢族門閥地主階級的新天師道,并且使道教與皇權結合,正式成為官方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