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陸修靜的道教改革
陸修靜,字元德,號簡寂,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人,少年時研習儒學,中年時離家,遺妻棄子,云游名山大川,遍訪高士,廣泛搜集道經,成為一代宗師。他采取健全三會日制度、加強“宅錄”制度、健全道官晉升制度等措施來整頓南朝道教組織,重建南天師道;他以靈寶齋為主,吸收了上清、三皇和天師道齋法,創造了“六齋十二法”,加上他早年對《靈寶經》進行了系統整理,故被認為是靈寶派的實際創始人;陸修靜還利用自己的知識和精通道教靈寶、天派諸派的優勢,對當時的道教經典進行分類編整,開創了“三洞”體例,即洞真、洞玄、洞神,他的分類方法對道教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魏晉南北朝的道教就是在諸如寇謙之、陸修靜等人的改革下,逐漸走向成熟,從民間走向了官方,與儒、佛三足鼎立。
隋唐五代時期的宗教
1.佛教的興盛
隋唐時期,統治階級大力扶植和支持佛教,除唐武宗外,隋唐各代帝王都利用佛教來鞏固封建統治,佛教興盛一時。
①玄奘西天取經
玄奘像玄奘,俗姓陳,名祎,洛州緱氏人,因精通佛教經、律、論而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俗稱“唐三藏”或“唐僧”。13歲出家,23歲受具足戒,游歷各地,遍訪名師。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從長安出發,涉流沙,過雪山,逾甘肅,出敦煌,經新疆及中亞諸國,歷盡千辛萬苦,到達當時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師從戒賢學法,不久即名聲大震。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年,玄奘結束了17年的學習生涯,謝絕印度國王和僧俗的挽留,攜帶657部梵本佛典及若干佛像、舍利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極高禮遇,被安置在慈恩寺從事譯經。從貞觀十九年開始,玄奘先后譯出大小乘經論75部,1335卷;并編著了《大唐西域記》,記述赴印度途中的所見所聞,這為研究中亞、南亞的歷史、地理和社會以及中西交通史等提供了寶貴資料。為保存玄奘由印度帶回來的佛經,唐代還專門修建了大雁塔,塔南門兩側,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寫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寫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
②禪宗
隋唐時期,佛教興盛,寺院林立,從教者眾。而且此時佛教出現許多的分派,諸如天臺宗、惟識宗、華嚴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等,其中以禪宗的影響最大。
禪宗是一個高度中國化的佛教宗派,以“直證本心”為宗旨,又稱“佛心宗”。它淵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禪宗在隋唐時期正式創立,至唐末五代時達到鼎盛。
禪宗在中國的始祖是菩提達摩,其于南朝梁時來中國,傳至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五祖弘忍時,禪宗得到進一步發展,他廣收弟子,門下大師輩出,尤以神秀和慧能為突出。弘忍晚年傳法時,讓弟子各出一偈以證心意,神秀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這反映了其漸悟的傾向;而慧能則道“菩提本非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故此,弘忍認為慧能見解更深,于是傳位給慧能。從此,禪宗分裂為南北兩派,南派以慧能為首,北派以神秀為首。后慧能主張“見性成佛”的法門,成為中國禪宗的真正源頭。慧能寫了《六祖壇經》,也是中國僧人所撰中惟一可以稱為經的著作。慧能座下弟子甚眾,將禪宗進一步發揚廣大。
③佛苯之爭
指吐蕃社會在隋唐時期佛教與原來苯教之間的斗爭。在佛教傳入西藏地區以前,這里盛行的是“苯教”。7世紀上半葉,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大力提倡佛教。后赤德祖贊即位后,又一次與唐朝聯姻,迎請金城公主入藏,并延請漢族僧人人藏講經,并收留于闐逃亡出來的僧人。但是約公元739年,吐蕃貴族借口天花流行,把于闐僧人趕出吐蕃。赤德祖贊去世后,其子赤松德贊即位。當時赤松德贊年幼,吐蕃貴族為削弱王室力量,于是進行第一次“禁佛”運動。赤松德贊年長后,集權于一身,積極提倡佛教,但由于苯教盛行的象雄諸部勢力龐大,只好允許佛教與苯教并存。其后幾代吐蕃贊普也奉行這一政策。但在公元841年,吐蕃贊普熱巴巾被信仰苯教的貴族大臣在政變中殺害,于是發生了第二次禁佛運動,佛教受到很大打擊,直到百年后才復興。
2.道教的鼎盛
隋唐時期,道教達到鼎盛階段,主要原因在于它自身的質變和良好的社會環境。在唐朝統治的近300年中,道教始終得到社會的支持、崇奉和信仰,其地位居三教之首,實際上已成國教。
①本朝家教
唐代皇帝特別重視道教,道教因而大盛。其原因在于道教教主老子姓李,李唐皇帝尊之為同姓始祖,自稱是老君后裔,以抬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身份。這樣神化的結果就是使道教成為唐朝的“本朝家教”。早在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在晉陽起兵時,道士們就積極響應義軍,大肆宣傳“李氏興、天道改”,稱李淵是“真主”、“真君”。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高祖到終南山拜謁老子廟。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下詔定道光佛后。后因武則天信奉佛教,道教勢力稍有下降。
唐玄宗是唐代崇奉道教最有名的皇帝,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唐玄宗下詔修建老子廟,至開元末,共修建1687處。唐玄宗對老子封號不斷增加。唐高宗曾于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而唐玄宗則先后加封老子為“大圣玄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等,命繪老子像頒之全國,命各地鑄造老子像。這些活動大大促進了道教的發展。
唐后期諸帝也十分重視道教。
②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隋唐著名道士和道教學者,著名醫藥學家,后世尊為藥王。陜西人,20多歲時即喜歡談論莊子,后隱居終南山,唐太宗、唐高宗曾授他以爵位官職,均被他謝絕。其醫術高明,熱心救人,一生山居著述。著作有《千金方》、《福祿論》、《攝生真錄》、《會三教論》、《保生銘》、《存神煉氣銘》等。其醫學理論以陰陽五行與天人合一說為基礎,然后根據自然界中的災異現象來解釋人體病癥,希冀從中找到病變的根源。孫思邈這種理論與道教醫學和養生一致,因此,他在養生學、醫藥學、煉丹術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這與道教的理論是分不開的。在歷史上,孫思邈的理論和實踐既豐富了道教醫學理論和觀念,又促進了中國醫藥學的發展。
③《開元道藏》
道藏一詞,始于唐玄宗時期,唐朝統治者為了利用道教更好地服務于其統治,于是在開元年間開始編纂《道教》一書。為了保證道教經典編纂工作的質量,唐玄宗下詔,將崇文館改為崇玄館,以培養精通道義的人才,并在全國推行道舉制度,以《老子》、《莊子》、《文子》、《列子》作為開科取士的經典。經過十年左右時間的準備,崇玄館擁有學生一百人,助教、博士各一人。這些精通道教理論的人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到全國各地收集道經,然后分類整理加工,最后匯總,編成中國第一部道教教典的百科全書《道藏》。因它編于開元年間,所以也被稱作《開元道藏》,但在當時卻被命名為《三洞瓊綱》。此書完成不久,就發生了安史之亂,這部巨著再次分散,許多道書在戰火中被毀。
3.域外新教的傳入
在隋唐時,除盛行佛教、道教外,還有一些其他外來宗教也在流行。
①景教
景教實際是基督教聶斯脫利派,傳入唐時,被稱為“大秦景教”、“大秦教”。貞觀九年,該教派阿羅本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禮遇,并在長安義寧坊賜建景寺一處,度僧21人。高宗時允許各州建署景寺,封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后來在西安郊外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上說:“法流十道,國富元休;寺滿百城,家殷景福。”這表明景教在當時是十分興旺的。
②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穆罕默德在公元7世紀創立。隋唐時期,中國與大食間的海、陸交通已十分發達。陸路經波斯、阿富汗與西域,可從西北地區到達長安;海路則經波斯灣、阿拉伯海、孟加拉灣、馬六甲海峽至我國南海沿岸的廣州、泉州等地。當時有大量的阿拉伯商人在中國經商,他們便在這些地區建寺作禮拜,伊斯蘭教逐漸傳入中國,至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國派使節來長安,成為伊斯蘭教正式傳入我國內地的標志。唐朝對外交往采取開明政策,許多唐代外僑,在中國落葉生根,娶妻生子,出現了“五世蕃室”、“土生蕃室”。這些人成為中國最早的穆斯林。
另外,隋唐時期傳入中國的還有襖教和摩尼教,但后來都被鎮壓。
宋元時期的宗教
1.佛教的衰落
宋元時期,佛教在衰落中繼續發展,其內部已失去了創造力。雖然宋朝一反后周的反佛政策,而對其加以保護,使得寺院數量增加,但仍然沒能改變宋元佛教的衰落趨勢,尤其是北僧道斗法圖宋儒佛合流的現象的出現,理學吸取華嚴宗、禪宗的思想成果成為思想界的主流后,佛教的地位更低。
①儒佛合流
宋代雖未發生大規模的排佛、滅佛事件,但排佛之議在儒家士大夫中一直存在。朝中大臣如范仲淹、文彥博、富弼、歐陽修、韓琦等都有排佛傾向。在這種情況下,佛教自傳入中國就不斷和中國文化融合的趨勢進一步發展,到宋代時佛教在思想上與儒學融為一體。打通佛、儒的代表人物有契嵩和智圓。契嵩,字仲靈,藤州(今廣西藤縣)人,自幼出家,博學學識淵博。他在調合佛、儒時,首先從心性論上找到兩者的結合點。他提出,心是宇宙本原,是佛教和其他一切世俗道德體系的終極依據;《壇經》中所講的人心,就是儒家的仁、義。各家只不過是從不同角度闡明人心,殊途同歸,都是勸人向善。智圓,字無外,號中庸子,錢塘人。自幼出家,21歲從源清受天臺教觀。智圓一生清貧,不結交權貴,勤奮著述,他主張“修身以儒,修心以釋”,不能重此輕彼。這樣,儒佛在哲理上達到融通。
佛教與儒家的融合促進了宋明理學的產生。宋明理學包括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兩大體系,程朱主要是借助華嚴宗“四法界”的思想,構建了以“天理”為本原的哲學體系。陸王心學則更多地沿用了“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宋明理學在佛教的催化下產生了。
②帝師制度
元朝是一個多民族的政權國家,使得元代的佛教具有民族多樣性。但是,元朝統治者信奉的是藏傳佛教,因此,藏傳佛教仍舊處于上升時期。元世祖忽必烈在即位前就召請西藏地區的名僧八思巴東來,并從元受佛戒。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便仿照西夏,賜封八思巴為國師。后八思巴于1264年以國師身份兼領總制院,成為全國的佛教領袖和西藏地區最高軍政長官。八思巴還奉命創制蒙古新文字,他用藏文字母拼蒙古語音,1269年,新文字造成。元世祖詔令全國實行。為了報答八思巴創字之功,元世祖于是封八思巴為“帝師大寶法王”,并賜玉印。從此,元代帝師制度確立。1279年,八思巴去世,元政府賜他謚號“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布輔詔、大圣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足見評價之高。忽必烈還令王磐撰文《帝師行狀》以歌頌八思巴之功德,并下令建八思巴寺于北京,以示紀念。
元朝歷代帝師均出自薩迦昆氏家族,采用叔侄相傳、兄終弟及的傳承制度。帝師制度作為一種宗教管理方式,在保證民族團結中起了重要作用,使得佛教超出了信仰的意義,成為中央和地方聯系的樞紐,而共同的宗教信仰也促進了蒙、藏、漢各民族的融合和國家的統一。但帝師由于其特殊地位,也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