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文學(1)

先秦文學

1.《詩經》與《楚辭》

《詩經》是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錄了西周初至春秋中葉大約五六百年間的詩歌305首,因而又稱為“詩三百”,據傳是孔子編訂的。《詩經》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風為地方諸侯國的樂歌,內容反映諸侯國的風土和風俗。雅為王畿內宮廷貴族所用的標準音樂,頌為祭神祭祖時所用的歌舞曲,是典型的廟堂樂章。

三類中以國風和小雅中的部分作品文學成就最高。《詩經》的內容主要包括政治諷刺詩、愛情婚姻詩、農事征役詩,周民族史詩等等。諷刺詩表現了詩人憫時傷亂、憤世哀民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強的批判性和斗爭性。代表性作品有《鄘風·相鼠》、《魏風·伐檀》、《小雅·巷伯》等。婚戀詩最突出的特點是“各言其情”,無論是“男悅女之詞”,還是“女惑男之語”,也無論是寫青年男女思慕幽會,還是寫棄婦的悲傷悔恨,都情意真摯,感人至深。其中傳誦于世的佳作有《周南—關雎》、《鄭風·溱洧》、《秦風·蒹葭》、《王風·采葛》等。這兩類詩較其他詩篇文學藝術上的成就較高。《詩經》中的詩具有樸素的現實主義特色和樸實自然的藝術風格,善于使用生動形象的賦、比、興手法,狀物抒情生動自然。《詩經》在語言句式和篇章結構上也獨具特色:在詞匯上它多用虛詞、語氣詞、雙聲疊韻詞;在句式上以四言為主,每句二拍,雜以一、二、三、五、六、七、八言;在篇章結構上多采用聯章復沓、回環往復的手法,再加上韻腳和諧,聲調鏗鏘,能產生強烈的節奏感和音樂美。《詩經》奠定了后代詩歌創作的基礎,成為現實主義詩派的源頭。

屈原行吟圖《楚辭》是戰國后期楚國屈原、宋玉等人創作的詩歌,是一種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詩體。它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會、交流的產物。屈原的創作直接促成了楚辭詩體的成熟。他創作的《離騷》不但是《楚辭》中最杰出之作,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篇宏偉壯麗的抒情長詩。按其敘述、抒情的脈絡大致可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一部分從開篇到“豈余心之可懲”;后一部分從“女媭之嬋媛兮”到結束。前一部分是對以往事實的追述,側重對政治生涯的回顧;后一部分是對未來事情的探索與追求,注重詩人悲劇性格的塑造。《離騷》全詩貫穿著詩人不斷求索和堅貞于祖國的精神。《離騷》在以現實主義為基調的同時,突出了浪漫主義特色,開辟了中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先河。其浪漫主義風格主要表現在壯烈的激情、飛騰的想象、奇幻的意境和絢麗的文采上。《離騷》的比興手法運用得更為充分、自覺、鮮明,其善鳥香草、惡禽臭物或配忠貞,或比讒佞,無不“寄情以物”、“托物以諷”,具有典型的象征意義。《離騷》的藝術成就還表現在語言形式上。它打破了四言體的格局,吸收民歌形式,特別是楚歌形式,創造了句法參差靈活、結構富于變化的“楚辭”詩體,為以后五、七言詩的出現打下了基礎,又對辭賦的出現產生了直接影響。屈原還創作了《九歌》等作品。

2.《左傳》

《左傳》原名《春秋左氏傳》,相傳為魯太史左丘明編寫而成,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它的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生動反映了這一時期巨大而深刻的歷史變遷,再現了重大的歷史事件以及有關的諸侯、卿大夫等各類人物的活動。《左傳》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在文學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對后世的史傳體散文創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鑒。《左傳》的文章細密詳瞻,富于文采,給人以具體生動之感,同時又委婉蘊藉,意味深長,使人尋繹不倦,將歷史性和文學性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左傳》以敘事精彩見稱。書中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戰爭畫卷,不僅寫出復雜的戰爭過程,而且注重交代與戰爭有關的政治、外交等活動,具體揭示戰爭的背景及勝負原因。《左傳》比較重視刻畫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主要運用隨事寫人的方法,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通過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場面和對話,展現不同人物的性情和心理。文章筆墨簡省,故事性強,人物之間互相映襯烘托,在動態中凸現各自的個性特征。《左傳》的行文措辭講究辭令之美。人物的言辭多委婉巧妙,典雅從容,在彬彬有禮的外表下包藏著鋒芒。

3.諸子散文

諸子散文是指春秋戰國之際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縱橫家、農家、雜家、小說家等學派的士人所創作的散文。這些散文作品熱切地關注現實生活,表現出強烈的理性精神,內容極為廣泛,舉出政治,哲學、倫理、藝術、教育、邏輯、軍事乃至自然科學,幾乎無所不包括,其理論熱點則是現實的社會與人生。作者或提出各種救世方案,設計不同的社會理想、人生理想,或具體探討實現這些理想的途徑、措施、主客觀條件,以及人應當如何在現實中安身立命。其中影響巨大的作品有儒家的《論語》、《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韓非子》,以及縱橫家的《戰國策》等。戰國前期的諸子散文如《論語》、《墨子》、《老子》大都成書于作者身后,由其門人所編纂。它們或采用語錄體,或保留了語錄體的痕跡。《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語錄體的散文集,書中多為簡短的語言片斷。其突出特點是簡潔凝煉,生動雋永。有些段落從常見的生活現象中概括出深刻的哲理,言簡意賅,耐人尋味,對后代筆記、小說一類散文有很大影響。戰國后期的諸子散文如《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則由語錄體逐步演進為完整嚴密的單篇論文,由集體的記錄發展為個人的獨立創作,其題材和寫作方法日趨豐富與完善。

《孟子》共有《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7篇,是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的散文集。《孟子》文章基本上是對話體,文章中心明確,有的放矢,近似專題論文,以善于辯論著稱,且感情激越,聲色俱厲,還擅長用排比句式,筆鋒犀利,氣勢磅礴,咄咄逼人。《孟子》又多用現實生活事例講道理,善用比喻,極富形象性,而其語言又淺近自然,明白曉暢。對后世論說文章有廣泛的影響。

《莊子》是莊周及其后學的著作集,是道家學派的經典之一。在先秦諸子散文中是最富于文學性的。《莊子》中的文章獨立成篇,主題明確,多為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其文章恣肆善辯、生動活潑、文理自然、語言流暢;想象豐富,常用奇妙的幻想、虛構的情節、離奇靈活的構想,使文章海闊天空,雄偉壯麗,富于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又善于通過神話故事、寓言和各種比喻進行說理,有浪漫荒誕色彩,富有形象性。《莊子》一書多“憤辭”,因而抒情意味濃郁。此外,其文章詞匯豐富,句式靈活,多用韻語,聲調和諧,也都大大增加了文學色彩。《莊子》對中國散文的發展影響巨大。《韓非子》是先秦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集。其文章特點表現為直言不諱,無所文飾;議論透辟,善于駁論;筆鋒犀利,行文明快;大量運用寓言故事和歷史知識,大大增強了其文章的形象性和說服力。

秦漢時期的文學

1.漢賦

賦是漢代最有特色的文體,漢代的文學家大多致力于這種文體的創作,賦可以說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賦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最早作賦體的應該是荀子。據《漢書》記載,荀子有賦10篇,現遺存下來的有《禮》、《知》、《云》等5篇。西漢初年的賦家繼承了《楚辭》的風格,創作出“騷體賦”。其中最有成就的應該是賈誼和枚乘等人。賈誼有4篇作品完整地保存下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吊屈原賦》和《鵬鳥賦》。

《吊屈原賦》是借悼念屈原而抒發自己內心的憤慨。作品表達出自己懷才不遇的真情實感,為騷體賦增加了新的內容。《鵬鳥賦》是假設與鵬鳥的對話而鋪陳出的一篇文章,著重寫了如何用老莊思想來排解自己的憂愁,很具那個時代的代表性。枚乘是繼賈誼后又一著名的辭賦家。他流傳至今的作品《七發》運用鋪陳、夸張的手法有感而發,結構宏偉,氣勢不凡。它的出現標志著漢代散體大賦的正式形成。西漢初年到東漢中期,是漢賦發展的高峰期,《漢書·藝文志》記載漢賦900余篇,作者有60多人。司馬相如是漢代大賦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作家。《文選》中所載《子虛》、《上林》就是他的代表作。這時期的作家還有東方朔、枚皋、王褒等人。東漢末年,漢賦的思想內容、體制都開始轉變。這時期的代表者是張衡。他最有代表性的賦作是《二京賦》和《歸田賦》。

從文學發展的歷史看,西漢辭賦的興盛促進了中國文學觀念的形成,開始把文學與學術區分開來,對文學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認識,使文學觀念從此逐漸清晰、明朗起來。

2.散文

秦漢時期,散文有了一定的發展。因為秦朝實行毀滅文化的政策,因而就有了“秦世不文”的說法。

西漢時期,散文的發展進入一個輝煌的時期,這期間最具代表性的當推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中塑造了各種鮮明的人物形象。作為一部傳記文學的經典作品,《史記》在中國司馬遷像散文史上起到了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是班固的傾心之作,敘事簡練明了,結構嚴謹,體現了漢代史傳文章的發展變化,把散文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水平。

3.詩歌

漢代詩歌是在《詩經》、《楚辭》和秦漢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內容來自民間歌謠和文人創作。漢代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詩歌應屬兩漢樂府民歌以及東漢后期無名氏文人的五言古詩。

秦末漢初最為盛行的是以項羽《垓下歌》、劉邦《大風歌》為代表的楚聲短歌。這時期,楚歌已成為帝王貴族和文人雅士抒發情感的一種流行詩體,故遺存作品很多,如《秋風辭》、《瓠子歌》及《天馬歌》等。

今存漢代樂府民歌及謠辭多為東漢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一般多采用敘事手法,揭露現實生活中的黑暗和苦難。東漢樂府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它標志著民歌藝術發展到了一個高度成熟的階段,開創了古代敘事詩的優良傳統。

漢代詩歌繼承和發展了《詩經》、《楚辭》的傳統風格,反映出兩漢的社會生活狀況和階級矛盾,表達出人民的思想和愿望。

漢代詩歌作品大都保存在《史記》、《漢書》、《后漢書》等史書中,其中樂府歌辭大多記載在《宋書·樂志》和《樂府詩集》中。其藝術思想對后世影響非常深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

1.散文的重大變革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散文又一次重大變革的時期,是文學獨立自由的時代。

漢魏時期是中國散文開自由之風的時期,這時期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曹操父子與建安七子。曹操不但是政治上有名的政治家,他也是當時杰出的散文家。曹操的文章形式自由,簡約嚴明,如《遺令》、《求賢令》等寫得十分隨便,有人說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師”,對散文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建安七子當中,數孔融和王粲的成就最高,孔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如《薦彌衡疏》、《論盛孝章書》等,都是直抒己見,放言大膽,毫無顧忌。王粲主要以寫議論文和書信為主,其中不少是對世人的忠告,非常懇切。

曹植像西晉之時,散文仍以議論為主。這時期有名噪一時的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兩晉之間的劉琨、郭璞散文也非常有特色。東晉時期駢文開始盛行,不過還是有很多人在散文上大下功夫,如陶淵明和王羲之。王羲之的書信很出色,如《與會稽王箋》、《報殷浩書》等。其最為人稱頌的是《蘭亭集序》,文筆清新自然,風格疏朗。陶淵明的散文很具真情實感,其傳世名作《桃花源記》寓意深刻,令人稱奇。

南北朝時期因為駢文鼎盛,散文開始衰落,但也不乏一些成就卓著者,如范縝、裴子野等。范縝的《神滅論》道理透徹,鋒芒畢露。裴子野的《雕蟲論》代表了由文向質轉變的勢頭。還有蘇綽的《大誥》、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酈道元的《水經注》等都是散文的代表作。另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些史學家、小說家作品如陳壽的《三國志》、干寶的《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等,都從各個方面說明了這一時期的散文不俗的成就。

2.駢文的產生

駢文是指通篇為駢偶句或以駢偶句為主的文章。

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其區別在于是否講究對偶與韻律。

西晉太康年間,詩文形式主義發展很快,辭藻華麗,這種趨向正是駢文開始出現的前奏。陸機,駢體文的奠基者,他的《吊魏武帝文》、《豪士賦序》、《嘆逝賦序》等,大量使用對偶句,議論與抒情相結合,是駢體文的典型代表作。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四聲八病”的聲律說的出現,對文章的駢體化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南朝的顏延之、孔稚珪、王儉等著名文人都是著名的駢文作家。北朝的文人和文章顯然就不如南朝多,但其文受南朝影響,也很有特色。如北魏后期的溫子舁、北齊的魏收都是寫駢文的好手。

3.辭賦的衰落

三國兩晉之賦,以抒情詠物的小賦為主,如魏正始時期何晏的《景福殿賦》、阮籍的《獼猴賦》、嵇康的《琴賦》等,都非常有名。西晉時潘岳的《西征賦》、《秋興賦》,陸機的《豪士賦》、《文賦》等都是藝術感染力很強的小賦。到東晉時,辭賦向清新明快的趨勢發展。如袁宏的《東征賦》、郭璞的《江賦》及陶淵明的《閑情賦》、《感士不遇賦》、《歸去來辭》等作品,風格之獨特,前所未見。

南北朝時期,辭賦興盛,名家也很多,賦也逐步駢體化。南朝的鮑照是最杰出的辭賦家,他的《蕪城賦》廣為傳誦。還有謝朓的《思歸賦》、《游后園賦》,蕭綱的《晚春賦》,蕭繹的《采蓮賦》等都清新自然,流傳也較廣。北朝辭賦名家名作極少,最突出的就數庾信,他的《春賦》、《蕩子賦》等抒情小賦,格調纖弱,藝術水平高超。他最主要的代表作還是《哀江南賦》,情文并茂,下筆有神。庾信把此朝的駢體賦推向了極致,但同時也標志著“賦”這種文體的衰落。唐朝文學

1.由駢文漸入古文的唐代散文

散文在隋唐五代時期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在中國散文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重大作用。

隋初,不少文人不滿駢文之浮華,痛罵六朝文人,然終隋一代,駢文一直居主導地位。唐初,駢文也占主導。唐太宗的重實錄、反浮華,引起對文體、文風的改革運動。陳子昂于初唐真正反對駢體文而提倡寫古文。其文風質樸疏朗,為改革文體、文風找到了正確方向。

韓愈像然而,用駢文寫作的風氣直到盛唐,甚至中唐時期都未曾真正改變。但是隨著盛唐、中唐古文運動的興起和發展,駢文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散文取得了很大程度的發展。玄宗時期的張說、蕭穎士等人力辟駢文流弊,開古文運動之先聲。盛中唐之際,元結是成就最高的散文家。其作品短小精悍,善于諷刺,如《化虎論》等。中唐韓、柳之前,最有影響的散文家有梁肅和柳冕,其文古樸之風為韓愈所師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珠海市| 惠水县| 万源市| 隆尧县| 定州市| 凤台县| 翁源县| 红原县| 中山市| 天柱县| 岳普湖县| 龙海市| 朝阳市| 泽普县| 广南县| 若尔盖县| 应城市| 盐城市| 大荔县| 阿坝县| 元阳县| 福海县| 内乡县| 前郭尔| 竹溪县| 邯郸县| 隆尧县| 牡丹江市| 大冶市| 仁布县| 自贡市| 得荣县| 桦南县| 建平县| 腾冲县| 潼关县| 贺兰县| 阳东县| 准格尔旗| 龙南县| 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