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公元前197~前104年),中國西漢著名學者、政治家、思想家、今文經學大師。
董仲舒像他曾任江都相等職。辭官后居家著書,但朝廷商議大事時,總要派人到他家征求意見,他在當時享有“群儒之首”的聲譽。
董仲舒生活在當時封建社會空前強盛的歷史時期,為了適應大一統的政治需要,他主張要全面總結秦亡教訓和漢初弊政,反對“休養生息”的無為而治,極力推行和強化統一的“法度”。為達到這一一政治目的,他突出強調思想統一的重要性,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是中國文化專制主義的奠基人之。
他的政治學說就是把儒家的德治同法家的法治作為相輔相成的統治原則和手段結合起來,把嚴格的等級名分同維護君主專制、君權至上結合起來,形成以“三綱五常”為準則的封建君主專制理論。
三綱就是說,臣服從于君、子服從于父、妻服從于夫是天經地義的,不可改變的。以“仁、義、禮、智、信”為五種道德規范,為“五常”。董仲舒同樣將“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
在哲學思想上,董仲舒主張“人天感應”。他認為根據國家君王的行為好壞,天就會垂示祥、災,以作鼓勵和警告。這就在君權至上的專制主義政治中為無限君權設下了一道脆弱的神權桎梏。
2.魏晉玄風
魏晉玄學是中國魏晉時期的哲學思潮。它探討宇宙的本原,提出了“有無”、“體用”、“本末”、“一多”、“動靜”、“象意”、“名教自然”等哲學范疇,有較強的思辯性。
①王弼的“貴無論”
王弼(公元226~249年),字輔嗣,漢末士族后代。中國三國時期哲學家,魏晉玄學的創始人之一。
王弼的一生雖然很短,但他的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第一個將本末、體用、動靜、象意等作為哲學范疇加以研究。
他的貴無論風靡魏晉論壇。其主要理論是以無為本,把無當作一切事物產生的原因。認為靜才是事物的本質。在認識論上主張“得意忘象”,“象”是傳達“意”的媒介。世界的本體依“象”來表達,發現本體忘卻媒介之“象”,才能真正得“意”,即對事物得到認識。
王弼構造的玄學理論,使中國的理論思辯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②玄風的終結
魏晉玄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開始時是何晏、王弼開創玄風。接著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這種隨意自然使士族貴族子弟放縱不羈,終日以酒色為樂,于是出現了樂廣、裴傾的糾偏之論,提出“自然不離名教”的思想。這是玄學的第二階段。郭象發展了裴頠“崇有”的思想,統一了名教和自然的矛盾,是為玄學的第三階段。
郭象(公元252~312年),字子玄,中國魏晉時期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莊子思想的研究,著有《莊子注》。在書中郭象總結了玄學思潮發展中的各種爭論,把“貴無”和“崇有”合一,“自然”和“名教”合一,從而把玄學理論推向一個高峰。他同時還提出自己的“獨化”、“玄冥”等哲學主張。他認為自然萬物是自然產生,沒有主宰,它們獨自生存滅亡,人們認識它是徒勞無益的。但他又提出了“玄冥之境”,所有的事物在玄冥之境中得到統一。自郭象后,玄學的發展就此終結。
3.思想的撞擊
①佛學思想的傳播
佛學源于印度佛教,大約在東漢時期傳人中國,到魏晉南北朝時得到發展,佛學思想隨之出現,進而取代了玄學,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思想。
在此期間,僧肇在佛學上的闡釋起到重要作用。他是南北朝時期最重要的佛教哲學家,是中國化佛學體系的奠基人。
在此之前,牟子曾在東漢末寫了一本《理惑論》,這部書的主旨是傳播佛教思想,是第一部由中國人撰寫傳播佛教思想的著作。為了確立佛教的地位,他力圖找出佛教與儒、道的相通之處,以此為切入中國思想領域的契機。無疑,《理惑論》最先體現了由漢代儒家獨尊,向儒、釋、道三家并存的轉換。
在當時三教的激烈斗爭中,《理惑論》是對佛教教義的重新闡釋,表現了漢末佛教在中國流傳的特點。同時,這部書也拉開了三教論爭與交融的序幕。
②不信鬼神的王充和范縝
在中國思想史上,出現了許多有“無神論思想”的人物。
王充(公元27~96年),東漢思想家,在哲學上,他否定董仲舒的神學論,同時他創造性地發展了先秦以來的“元氣”說。他認為世界最根本的是元氣,一切萬物皆由元氣分化出來,萬物的生長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并非天意。他以此為理論,來解釋人死不為鬼的自然生命現象。
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空前發展。范縝(約450~515年)針對佛教的三世輪回說,寫出了《神滅論》一書,并同王公顯貴六十四人展開論戰,始終不屈。
《神滅論》一書提出了形神一體的思想,并用刀的刃與利的關系來論證了形神一體的關系。他的善辯及對宗教神學提出的問難,亦為他在哲學上贏得一席之地。
“道統”的延續
1.宋明理學的開創者——周敦頤
周敦頤(1017~1073年),原名敦實,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中國北宋哲學家,宋明理學的開創者,“北宋五子”之一。晚年曾在廬山建濂溪書堂講學,故又被世人稱為“濂溪先生”,其學為“濂學”。
周敦頤在儒家哲學上,建立了“無極而太極”的本體論。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實有而非物、本無而不空的絕對體。這個絕對體演生陰陽而生五行,五行生成萬物。
周敦頤的學術思想來源于對《周易》思想的研究,用《周易》之易理來解釋宇宙萬物。同時,他把人的至善本性與“乾元”相對應。在他看來,人的本然之性,來源于誠,誠來源于乾元。
不管是否與易經相演配,他畢竟為儒學的研究開拓出一條新路。
2.二程理學
二程,就是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程顥(1032~1085年)和程頤(1033~1107年)。二程是兄弟,同學于周敦頤,開創洛學,奠定了宋明理學的基礎。
在哲學上,二程同把“理”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認為萬物出自一“理”。有“理”就有“氣”,氣聚而成萬物人類。要認識這個“理”則需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程顥進一步認為,在認識客觀事物的“理”的同時,要與內心的理相契合,才算是得到“真知”。
程頤認為,“理”是人內心本所固有的,主張反躬內求的修養方式,通過“去人欲”而“存天理”,進而演出要“克私己之利欲而維護綱常”的倫理。程頤還提出“氣稟”之說,認為人的賢愚是由先天稟氣決定的,否定后天的修養成分。
二程的學說為南宋的朱熹所繼承發展。二程的不同認知觀,導致了理學的分化,為南宋的“理學”和“心學”兩個學派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因素。
二程的主要著作有《二程全集》,程顥的《識仁篇》,程頤的《周易程氏傳》等。
3.“存天理,滅人欲”的朱熹
朱子(1130~1200年),名熹。徽州(今江西)婺源人。中國南宋哲學家,宋明理學的集大成者。因他生于福建,他所建立的學派稱為“閩學”。
在宇宙觀上,朱熹認為理為世界本原,理生于萬物而存在。對理、氣的關系,他提出“理氣相依”、“理在氣中”的思想。在認識這個“理”時,他認為人人心中有“已知之理”,但需要通過再認識事物才能達到。
朱熹把自己的理學推及社會和道德領域,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把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帶有禁欲主義色彩。
朱熹的理學給一直以正統自居的儒學帶來了又一次興盛,被元、明、清各代奉為官方哲學,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開放與保守
1.黃宗羲的思想
黃宗羲(1610~1695年),字太沖,浙江余姚人。中國明清之際思想家、哲學家、思想史家。
其父在同“閹黨”斗爭中死去,他本人也是“閹黨”之敵。清入關后,參加過反清復明的八年抗清斗爭,晚年主要從事學術研究和講學。他積極倡導研究自然科學和技術,并身體力行。
他的哲學思想主要是理氣之說。他認為“天地之間只有一氣”,“生人生物,理是依于氣的,無氣則無理”。
黃宗羲總結民族敗亡的教訓,十分重視政治制度的改革,他對皇權及專制制度進行了猛烈抨擊。他抹去了皇帝頭上用來愚民的靈光,說歷來的皇帝都是自私的,為天下之大害。他們“為一己之利樂而不惜荼毒天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他還對支配中國社會兩千年之久的“君為臣綱”進行了無情批判,說大臣應以人民為重,而不要成為一家一姓的犧牲品。他主張要限制君權、監督王權,他還發出了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呼聲,這在17世紀的世界上是振聾發聵的先進思想。
2.顧炎武的務實思想
顧炎武(1613~1682年),字寧人,江蘇昆山亭林鎮人,人稱亭林先生。明末參加“復社”,反對宦官權貴。清入關,他抗清失敗后度過了25年的游居生活。
在哲學上,他認為天地萬物的本原是物質性的氣,一切萬物的存亡只是氣的聚散。以“道”和“器”來說明事物的規律和具體的事物。無“器”之物就無“道”之規律。
王夫之像顧炎武在政治思想方面,認為皇權不應至高無上,甚至提出“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的分權口號。用“國”和“天下”來區別亡國與亡天下的不同。亡國是皇帝一家一姓之滅“亡”;亡天下是政治腐敗,道德淪喪,人與人相殘殺。王朝滅亡是權貴的事,廣大民眾沒必要為此效愚忠。顧炎武更為重視對國計民生問題的研究,他強調經世致用,崇尚務實。
3.王夫之的哲學貢獻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農,一生著述頗多,有100多種,共400多卷。中國明清之際思想家、哲學家。
王夫之對明朝滅亡也總結了教訓,認為其與“理”學有著很大關系,特別批判了“存天理,滅人欲”的謬論。認為只有人欲的合理滿足,才合平道理。
他的突出貢獻是在哲學上,王夫之把中國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推向新的高度,他提出了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的思想,運動的普遍性及量變、質變思想,矛盾對立面相互依存、轉化的思想,這些都是超越前人的,反映了明清之際哲學的時代精華。
4.龔自珍——知識分子的典范
龔自珍(1792~1841年),出生于官僚世家。他大膽揭露了官僚制度的黑暗、腐敗。他不堪忍受封建專制下的政治沉寂、人才毀滅和思想壓抑。他的名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廣為世人傳誦。他憧憬社會的大變革能給一個民族帶來生機。他的政論與剛正的人品,是進步知識分子的典范。
5.嚴復——新知的傳播者
嚴復(1854~1921年),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為清廷第一批留歐學生,學習海軍知識,回國后,任職水師學堂。中日甲午戰爭后,他積極宣傳、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社會思想,抨擊清政府的腐敗統治,主張變法。
嚴復在中國近代哲學史上的最大貢獻是,通過翻譯赫胥黎的《天演論》闡發進化論思想。他把進化論應用于中國社會,闡述了他的“天演哲學”。
嚴復的進化觀點帶來的進步思想,在激發中國人民救亡圖存、變法圖強、振奮精神方面起著積極和進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