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充滿智慧的陰陽學說
- 神奇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
- 金開誠主編
- 2583字
- 2015-05-07 18:05:18
陰陽學說在古老的中國已經存在了幾千年,它的源頭無法窺測,它古老而深邃,已經深入根髓,并被人們不知不覺地接受、沿用。
陰陽學說起源很早,有人認為在西周時期就已盛行,很多資料都保存在《尚書》《左傳》《國語》《周易》之中。《黃帝內經》深受影響,在《天元紀大論》和《九宮八風篇》中就直接引用了《周易》關于陰陽的原文。最主要的是,《黃帝內經》將陰陽學說貫穿全書始末,認為自然萬物及其變化都可以用陰陽學說來解釋,并最終使其成為診斷治病的綱領。
陰陽本源于象形文字,指的是日光的向背,向日者為陽,背日者為陰。古人認為山之北、水之南,是日光不能到達的,所以為陰。我們根據日光的向背和山水的南北分陰陽來推測,也可以從帶有“陰”“陽”二字的中國地名得以引證。如“華陰”,是因其處于華山之北而命名;“江陰”,則是因其地處長江之南而命名;“衡陽”,是因其居于衡山之南;而“洛陽”,則是因其坐落于洛水之北。
陰陽源于日光向背的現象,是古人對于自然現象的觀察和思考,并以此來說明日月運行和季節變化的過程。漸漸地,古人將這一陰陽理論又不斷地引申,逐步擴展,乃至把一切事物或現象的本身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均用陰陽加以概括。如由向日而引申出來的,凡是光明的、溫熱的、上升的、向外的、運動著的事物或現象都歸屬為陽,而由背日而引申的,凡是晦暗的、寒涼的、下降的、內守的、相對靜止的事物或現象都歸屬為陰。
那么,《黃帝內經》又是如何將陰陽學說應用于人類醫學的呢?我們知道,陰陽學說在《內經》成書前就已形成并沿用。事實上,陰陽學說早已滲透在《黃帝內經》理論的各個方面。
《黃帝內經》指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意思就是說,陰陽,是自然界的根源,是萬物發展的規律,是一切變化的起始,是生死的根本、神明之所在,治病一定要把握住陰陽規律再去治療。這里的“本”,指的就是陰陽。
在《黃帝內經》中,陰陽學說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著陰陽兩個方面,正是由于陰陽的相互作用,才有了自然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陰與陽是相互依存的,卻又相互對立,還可以相互轉化,陰離不開陽,陽也離不開陰。就拿手來講,手心為陰,手背即為陽,都是相對而言的。
《黃帝內經》指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而人體本身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一切組織結構又可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就部位來講,人體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四肢外側屬陽,四肢內側屬陰。而對于臟腑特點來講,五臟(肝、心、脾、肺、腎)因為貯存精氣而屬陰,六腑(大腸、小腸、膀胱、膽、三焦、心包)因為主管傳化營養物質而屬陽。正如《黃帝內經》中所強調的“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而疾病的變化情況,也可以用陰陽屬性來概括。《黃帝內經》中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意思就是說,會看病的人,在觀察病人情況診斷脈象時,一定要先區別陰陽屬性。因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狀態,是陰陽兩方面保持對立統一協調平衡的結果,一旦人體的陰陽關系失調,正常的平衡狀態就會被破壞,就會導致陰陽的偏盛偏衰而引起疾病。而在臨床診斷上,首先要區別陰陽,進而調整使之恢復平衡,這才是治療的基本準則。
清代有一位姓孫的人患了感冒,一些醫生想用溫熱藥來發散病邪,結果病人吃藥后,根本不出汗,拖了十幾天,病情越來越重,于是請來名醫王孟英診治。這個時候,孫某已經神志不清,口不能言,胸部出現微斑,并且三天沒有小便了。別的醫生還認為前藥用量不夠,建議用溫補之藥,王孟英聽了急忙加以制止,他說病人現在已是明顯的陽熱陰虧了,再用溫藥,邪熱更加熾盛,豈不是要絕其陰?醫生們沒有別的辦法了,只好同意了王孟英的診斷,采用了補陰的方法,病人很快就好了。
明清時期,有一位名醫叫喻嘉言,他看過一個病人,叫徐國真。徐國真得傷寒病已經七八天了,他的癥狀是眼睛發紅,煩躁,想喝水。一般人看,都會認為這是陽證,是陽證就要瀉陽補陰啊,于是一些醫生就要給他開承氣湯。喻嘉言說不對,他雖然想喝水,但是拿來水他并不真喝,他的脈雖然浮大,但是重按沒有力氣。按中醫來講,這個就叫陰盛格陽,是體內陰盛,把陽關在了身體外面而表現出來的一派熱象。承氣湯是用來泄陽的,而病人體內陽氣所剩無幾,非常微弱,若用承氣湯,病人肯定是有去無回了。所以,喻嘉言就給他用了四逆湯加人參,這個藥方是用來升陽的。果然,病人服用之后寒象就出來了,蓋上被子直打顫,這說明陽氣已經復蘇了。
有的時候,陰陽之證很難鑒別,它需要醫生具有極強的辨治能力和豐富的治療經驗。
羅謙甫曾醫治過一個姓李的人,此人在四月份的時候感染了傷寒,發病九天。醫生們都當做陰證來治療,給他用了很多大熱的附子理中丸,可是病人的情況變得更加嚴重。家人又給他換了醫生,這些醫生又要當做陽證去治療。李姓家人看到眾醫生猶疑不定的樣子就更不敢讓病人服藥了。后來羅謙甫來了,仔細地為病人家屬分析病情。他說,凡是陽證的人,身體一定會大熱,但手足不涼,躺在那里不會不舒服,起來也會很有力量,不怕冷,怕熱,不嘔吐,不腹瀉,口渴,煩躁,失眠,能吃,脈象浮大而數,這就是陽證。凡是陰證的人,身體不發熱,而手足發涼,怕冷、蜷臥、面向里,不喜歡吵鬧,有的人會拿衣服來蓋在身上,不煩,也不渴,也不想吃東西,小便頻,大便稀,脈象沉細而微遲,這就是陰證。羅謙甫診病人脈象沉數,足有六七至,晚上睡不著覺,喜歡喝冷水,這都是陽證的表現,另外病人已經三天沒有大便了,于是急忙用酒煨大黃18克,炙甘草6克,芒硝15克,為病人煎服。到了晚上病人排出燥屎二十余塊,出了很多汗,身上的熱才消散,脈象才平和。
看了這三個病例,我們可以知道: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是體內陰陽兩個方面保持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并且達成一種動態的相對平衡狀態。也就是說,沒有陽就不會有陰,陽陰相互扶持,才能使身體更加健康,反之,陰陽的平衡協調一旦被打破,陰陽不能相互為用,人的身體就會出現疾病的征兆,如果陰陽不能依存,相互分離,那么人的生命活動也就隨之停止了。
陰陽學說是充滿智慧的,《黃帝內經》將這個世界存在的一切物質與非物質都與陰陽聯系起來,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理論,認識、分析了人體的生命活動、病理變化及與自然界的聯系,而我們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和臨床上不斷地體會、推求,才能真正地、更深刻地理解它的正確、偉大與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