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
- 儒家經(jīng)典“四書五經(jīng)”
- 金開誠主編
- 4375字
- 2015-05-06 16:58:13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約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其祖先原是宋國貴族,因政治變亂逃到魯國。孔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困,年輕時做過管理牛羊和倉庫的小吏。中年以后,聚徒講學。50歲以后,做過幾年魯國大夫。下野后,率領門徒周游列國,尋找政治出路,歷經(jīng)十年,但處處碰壁,始終沒有得到任用。晚年回到魯國,以整理古代典籍、教授門徒了卻余生。
《論語》一書是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錄,大約是在孔子死后七十多年的戰(zhàn)國初期(前400年左右)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纂輯而成的。
《論語》共20篇,篇名取篇首的兩三個字為題,并無具體意義,如第一篇第一句話是“學而時習之”,所以該篇就叫《學而》。一段話為一章,全書共有492章,一萬三千余字。據(jù)《漢書·藝文志》說,“論”是論纂、編排的意思,“語”是談話記錄,“論語”就是語錄匯編。里面主要記載了孔子及其部分門徒如曾子、子夏等人的言論,還記載了一些孔子的行為。全書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倫理、教育、哲學、歷史、文學、藝術、道德修養(yǎng)等方面,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是研究孔子思想最直接的材料。
(一)《論語》的“仁”“禮”“義”思想
研究孔子的思想主要靠《論語》,通過孔子和弟子們的談話,我們可以認識孔子的天命觀、道德觀、政治觀、教育觀等等,同時還可以看出所有這些觀點中都貫穿著一個本質(zhì)的思想,那就是“仁”。“仁”這個詞在孔子以前已廣泛使用,但作為哲學范疇提出,是從孔子開始的。“仁”在孔子思想中是最高、最根本的理想和準則。所以《論語》說孔子很少談功利、天命,最崇拜、最贊許的是“仁”。
“仁”字在《論語》中出現(xiàn)百次以上,但含義寬泛而多變,每次講解并不完全一致。對于“仁”的確切含義,《論語》中并沒有純定義式的解說,常常是根據(jù)提問人的不同情況隨問隨答,每次講解并不完全一樣。如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禮,這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禮,天下的人就會稱許你是仁人。具體做法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合于禮的東西不看,不合于禮的話不聽,不合于禮的話不說,不合于禮的事不做。
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愛人。”子貢問:“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如果有人能廣泛地把好處給人民而且能夠周濟大眾,這個人怎么樣?可以算是仁人嗎?孔子說:何止是仁人!一定是圣人了!堯舜大概還做不到哩!仁人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樹立的也幫助別人樹立,自己想達到的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夠推己及人,可以說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這表明,孔子所講的“仁”,有對己、對人兩個方面的基本含義。對己就是“克己復禮”,即克制自己,使視、聽、言、動都合乎禮,一旦做到了這點,天下都會稱許你是個仁者。“克己”不僅是消極意義的自我克制,還包含積極意義的自覺實行。君子不會有哪怕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即使在匆忙緊迫、顛沛流離的情況下也一定要實行仁。只有立志實行仁,才會無過無惡。對人的方面也有積極和消極兩層含義,即“忠”和“恕”。“忠”就是積極地為別人著想,要愛人,對人有同情心,有關心他人的真實感情,自己想通達也使別人通達,無論何時何地都設身處地考慮別人的利益,時刻反省“為人謀而不忠乎”,替人家辦事有沒有不盡心竭力?“恕”就是消極意義的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說,他的思想學說有一個“一貫之道”,他的學生曾參解釋說,這個“一貫之道”就是“忠恕”,忠恕是仁的合體,所以“一貫之道”就是仁。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以正確的態(tài)度愛人,才能以正確的態(tài)度恨人。
仁有時還指一種理想的行為規(guī)范和高尚的品德。樊遲幾次問孔子怎樣才算仁,孔子有時說:“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有仁德的人對艱難的工作搶先去做,對獲功論賞的事則退居人后。即吃苦在前,榮譽在后。那么,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能在天下實行五種美德,就是仁了,即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
“仁”作為哲學范疇,常指人的主觀的自覺精神。《論語》中說:仁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仁就可以達到。這就是說一個人要達到仁,實現(xiàn)仁的理想,只有靠自覺的意識才能做到,即使暫時達不到,但堅持下去,終有一天能達到。靠外力的強制是做不到仁的,仁完全是一種主觀化的內(nèi)在要求。這一思想,對后世主觀唯心主義有很大的影響。
《論語》講“仁”,還常表述為一種積極的斗爭精神:“志士仁人,勿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志士仁人,不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只有犧牲自己而成全仁。這種為實現(xiàn)仁而努力奮斗、積極進取、不惜犧牲、舍我其誰的精神,這種理性的歷史責任感,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曾感染、教育、熏陶了無數(shù)仁人志士,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進步的、積極的。
但《論語》又一再指出:仁的境界是很難達到的,除了少數(shù)幾個古代圣人外,當代沒有人能夠真正做到仁。“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如果有圣明的君主出來,也一定要經(jīng)過三十年之后才能實現(xiàn)仁。在三千弟子中,孔子認為只有顏淵能在三個月時間里想著仁,這已是很難能可貴了,其余的只是暫時偶然達到而已,沒有能保持長久的。所以孔子對仁的實現(xiàn)也缺乏信心,他說:“我未見好人者,惡不仁者。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我沒有見過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憎惡不仁的人。有誰能在一天用他的力量去實現(xiàn)仁呢?我沒有見過力量不夠的。大概這種人是有的,只是我沒有見過。
除了講“仁”之外,孔子還講“禮”。
孔子講“仁”是為了釋“禮”,維護“禮”。“禮”就是以血緣為基礎,以等級為特征的氏族統(tǒng)治。孔子十分重視禮,認為對一般人來說,“不學禮,無以立”;對統(tǒng)治者來說,“上好禮,則民易使”,“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因此,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要求人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但孔子對于禮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他曾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孔子的意思是說,禮樂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和節(jié)奏,而是有著更為本質(zhì)的內(nèi)涵。那么,這個更本質(zhì)的內(nèi)涵是什么呢?《論語·陽貨》中的一段記載,給我們提供了很珍貴的啟示:“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宰我問道:“為父母守喪三年,為期太久了吧?君子三年不習禮儀,禮儀一定會被敗壞;三年不奏樂,樂一定會被毀掉。陳谷子吃完了,新谷子不登場,鉆火改木周而復始,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說:“守喪不滿三年就吃白米飯,穿花緞衣,對于你來說能心安嗎?”宰我說:“心安。”孔子說:“你心安,那你就那樣做吧!對于君子來說,有喪在身,吃美味不覺得味美,聽音樂不覺得快樂,閑居也不覺得安適,因此不像你說的那樣做。現(xiàn)在你既然覺得心安,那你就那樣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說:“宰我真不仁啊!子女生下來三年,然后才脫離父母的懷抱。三年的守喪期,是天下通行的喪禮,宰我難道就沒有從他父母那里得到過三年懷抱的愛撫嗎?”
除了講“仁”“禮”之外,孔子還講“義”。“義”是由“仁”的根本指導思想所決定的辦事原則。孔子說:“君子喻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對于孔子的“仁”,要從孔子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中給予評價。從根本上說,“仁”字的本義是“仁者,人也”,就是“以人為本”,也就是“愛人”。孔子生當亂世,他家原是宋國貴族,后來貧窮沒落才流落到魯國。他幼年喪父,年紀不大就出去謀生,還要贍養(yǎng)母親。所以他和下層社會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從而同情下層人民的處境。當時是列國紛爭、生靈涂炭、拿人不當人的奴隸社會末期。面對這樣一個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孔子舉起“仁”的旗幟,倡導“泛愛眾而親仁”,無疑是很偉大的。而且他也是盡自己能力之所及、身體力行的。在孔子以前,學校把持在貴族手中,只有貴族弟子才能上學,從孔子開始辦私人學塾,以“有教無類”的方針廣收下層社會的平民弟子入學,并提出一套豐富且有意義的教育治學的方法,這就是孔子偉大人格的具體表現(xiàn)!
(二)孔子“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
在政治方面,孔子還提出了愛護百姓、以民為本的德政思想。《論語》特別強調(diào)道德教化而貶低行政命令和刑罰的作用,指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以政令來教導,以刑罰來管束,百姓會因求免于刑罰而服從,但不知羞恥;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約束,百姓會知道羞恥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
與愛民相聯(lián)系,統(tǒng)治者要得到百姓的擁護還必須加強自身修養(yǎng)與自我約束。《論語》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政就是正的意思,統(tǒng)治者帶頭走正路,誰還敢不正呢?如果統(tǒng)治者的行為正派,就是不發(fā)命令老百姓也會執(zhí)行。統(tǒng)治者的行為不正派,就是三令五申百姓也不聽從。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端正別人呢?
《論語》倡導的政治主義,被孟子仁政學說繼承發(fā)展,在后來許多進步思想家的重新解釋下,對于緩和階級矛盾、減輕人民負擔,產(chǎn)生過深遠的積極作用。
(三)《論語》中的名言警句
《論語》有很多生動精辟的名言警句,讀了令人難忘,發(fā)人深省。如:“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吸取歷史經(jīng)驗,更好地認識現(xiàn)在);“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這件事情能容忍,那還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也就是說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三思而后行”(經(jīng)過反復考慮,然后再去做);“任重道遠”(責任重大,要經(jīng)歷長期的奮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xiàn)眼前的憂患);“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等等,長期以來已經(jīng)成了成語,至今仍有很大的影響力。
孔子的思想在我國歷史上影響最大、時間最久、涉及面最廣,在世界上也有很大影響。孔子成了“萬世師表”,被推崇為“大成至圣先師”,他的名字幾乎婦孺皆知。因此,記載孔子思想的《論語》一書,也對中華民族產(chǎn)生了其他任何文獻所難以比擬的巨大影響。兩千多年間,它不但是士人必讀的教材,還是統(tǒng)治者言行的是非標準。它蘊涵的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日益滲透到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中,通過傳播、熏陶和教育,對于形成中華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狀態(tài)和鑄造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