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大學》
- 儒家經(jīng)典“四書五經(jīng)”
- 金開誠主編
- 3222字
- 2015-05-06 16:58:13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如何學習修身、治國之道的文章,作于漢初。在漢代尚未引起人們的特別重視,直到唐代韓愈提出儒家道統(tǒng)論,講“大學之道”,才開始為人們所注意。到了宋代,二程推崇《大學》,把《大學》作為“入德之門”。朱熹進而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編在一起,又認為收在禮記中的《大學》本子有錯亂,便把它重新編排了一番,分為“經(jīng)”和“傳”兩個部分。其中“經(jīng)”一章,是孔子的原話,由孔子的學生曾子記錄;“傳”十章,是曾子對“經(jīng)”的理解和闡述,由曾子的學生記錄。
“大學”就是“大人之學”?!按笕恕庇袃煞N含義:一是指成年之人,可以在社會上立足,因此需要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二是指充實而有光輝的偉大人格,可以在社會上表現(xiàn)道德芳表,修己治人,風動草偃,以平天下為最高目標。這兩種含義并不沖突,卻有先后順序。所以《大學》主張:“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舊說《大學》是孔子的學生曾參所作,而曾參又是從孔子那里聽來的。所以朱熹作《大學章句》就把這篇文章的第一大段總論分作“經(jīng)”,說它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后邊進一步闡述總論的文字分為十小段,它們充當“傳”,來解釋經(jīng)文,闡明“經(jīng)”的意義。并且說:“其傳十章,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庇捎谶@樣一改動,所以后人稱之為《致本大學》,與原始的《古本大學》,在內(nèi)容上頗有些不同。
總之,《大學》的作者與成書年代不可確考,從內(nèi)容上看,與先秦孔、孟、荀有思想聯(lián)系,是對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的概括,可為儒家政治哲學的代表作。
(一)《大學》中的“三綱八目”
《大學》開宗明義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就是修明天賦的光明德性;“親民”就是管理好臣民百姓;“止于至善”就是要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這三個基本原則被認為是封建統(tǒng)治者一生努力的方向和奮斗的目標,所以也叫做“三綱”。
《大學》對這種思想內(nèi)容作了總概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這是說,古代凡是想在天下發(fā)揚明德的人,首先必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首先必須整頓好自己的家族;想整頓好自己家族的人,首先應(yīng)該修養(yǎng)好自身;想修養(yǎng)好自己的人,首先必須端正自己的心;想端正自己的人,首先必須使自己意念真誠;想使自己意念真誠的人,必須首先要獲得知識;想要獲得知識的人,就在于領(lǐng)悟事物的道理。若是事物的道理領(lǐng)悟了,知識才能獲得,意念才能真誠,才能治理好家族,國家才能整頓好,天下才能太平。從天子到庶人,都應(yīng)該把修身當做根本。
《大學》在這里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步驟,也叫做“八條目”?!鞍藯l目”是“三綱”的具體化,是實現(xiàn)“三綱”的具體步驟。在這“八條目”中,又以“修身為本”,天子要修身,庶民也要修身;君子要修身,小人也要修身。
修身是基礎(chǔ),是根本,是治國平天下的第一步,只要大家都把身修好了,天下也就太平了。“身”是具體生命的存在,一定落實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上。因此,“修身”所要求的就是在與人交往方面,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正如《禮記·大學》中說:“古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修養(yǎng)品德,首在避免成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的立場對別人預作判斷,使人際關(guān)系受到扭曲。我們會對哪些人有成見呢?根據(jù)《大學》所云,對我們所親愛的、所賤惡的、所敬畏的、所哀矜的,以及所傲惰的人。如果我們對某人親近愛護,就會凡事由好的一面去為他設(shè)想,而對于我們所厭惡的人,情況就相反了。人的氣質(zhì)各有不同,嗜好興趣也千差萬別,“黨同伐異”似乎難以避免。如果加上一些誤會,更會造成惡性循環(huán),把天下的惡行劣跡都歸諸此人。
我們同樣敬畏尊敬一些人,或者同情哀憐一些人。前者出于自卑心理,后者出于自負心理。這兩種心理都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及行動。每一個人都有值得尊敬的優(yōu)點與值得同情的弱點,我們卻往往先入為主,不知道人的生命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如果我們成見太深,見人不明,最后損失的還是自己。此外,我們還會對人傲視怠慢。殊不知人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是完全平等的,一但心存驕傲,自己的行為就無法中規(guī)中矩,談不上“修身”了。所以《大學》總結(jié)說:“古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焙苌儆腥丝梢圆淮嫫姡褪抡撌拢瑢e人保持開放的胸懷平等交往。修身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大學》中的政治觀
在政治觀上,《大學》直接秉承了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張統(tǒng)治者不要過分剝削人民,要愛民,其目的在于鞏固封建等級制度;它強調(diào)統(tǒng)治階級要修己,目的在于取得被統(tǒng)治階級的同情,達到所謂上行下效的結(jié)果。它寫道: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后。此之謂挈矩之道?!薄对姟吩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大學》把封建主義的政治和倫理關(guān)系熔鑄在一起,把階級壓迫的關(guān)系說成是家庭父慈子孝的關(guān)系。而治國必先齊家,“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封建的孝道是以家長為統(tǒng)治基礎(chǔ)的封建社會宗法制度的體現(xiàn),是束縛人民的繩索之一,是中國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生產(chǎn)關(guān)系在倫理觀上的突出表現(xiàn)?!洞髮W》看到了封建社會潛伏的和現(xiàn)存的許多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地主階級和農(nóng)民階級之間的矛盾,為了消除這些矛盾,它并不是從根本上,即從社會制度方面找原因,而是企圖將其建立在倫理基礎(chǔ)之上,以家庭的倫常關(guān)系,以個人道德的自我完善、自我修養(yǎng)來調(diào)解和消除這些矛盾?!洞髮W》認為,一個協(xié)調(diào)的封建社會要取決于家庭倫常關(guān)系的確定和家庭成員的道德修養(yǎng)。只要人人都能行忠恕之道,社會矛盾就會得以調(diào)和。就是說,只要互諒、互讓,就可以取得社會安寧。《大學》這種理論,對于取得政權(quán)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它成了歷代統(tǒng)治集團的倫理哲學理論之一。
孟子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觀點,在《大學》中體現(xiàn)為“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洞髮W》對德與財?shù)年P(guān)系,作了精辟論述:“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nèi)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大學》也講生財之道:“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痹诜饨ㄉ鐣?,統(tǒng)治者大都是“以身發(fā)財”。《大學》遵循儒家的道德政治,在義利觀上主張:“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蔽从猩虾萌识虏缓昧x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府庫財非其財者。”
《大學》是孔、孟、荀關(guān)于道德與政治理論的系統(tǒng)化,是儒家倫理政治的代表,是儒家政治哲學的代表作。它所代表的儒家政治哲學有其自身的特點,即把政治建立在倫理的基礎(chǔ)上,從人的自我管理,即“修身”,到家庭管理,即“齊家”,到國家管理,即“治國”,到天下的管理,即“平天下”。這一管理系統(tǒng)有其合理內(nèi)容,把家、國、天下的長治久安,建立在人的修身,即人的理性自覺、人的自我完善基礎(chǔ)上,將是未來社會的最佳理想。
《大學》原為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目標在于“人治”,現(xiàn)代加以詮釋,《大學》變?yōu)槔硐肷鐣恼握軐W,目標也在于人治,不過這個人治不是個人專制的封建社會“家天下”之“人治”,人的理性自覺的“公天下”,即人人自我管理的人治。這樣人的人治就是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