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3年,魏國以龐涓為將率軍伐趙,兵圍趙都城邯鄲。次年,邯鄲在久困之下已岌岌可危,向齊國求救。齊于是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擊魏救趙。孫臏令一部輕兵乘虛直趨魏都大梁,而以主力埋伏于龐涓大軍歸途必經的桂陵。魏國因主力遠征,都城十分空虛。魏惠王見齊軍逼進,急令龐涓回師自救。龐涓撤軍邯鄲,至桂陵時,遭到齊軍伏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滅,龐涓僅以身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圍魏救趙”變攻堅為擊虛,變被動趨戰為以逸待勞,變擊敵有備為出其不意,成為歷史上的經典戰例。
公元前342年,魏國在國力恢復之后進攻韓國。韓國難以抵擋強大的魏軍,遂派使向齊國求救。齊以田忌、田嬰、田盼為將,孫臏為軍師,仍采取攻其都城而必自救的戰法,率軍長驅魏境,兵鋒直逼大梁。龐涓聞訊,忙棄韓而回。魏惠王深恨齊國一再干預魏國的大事,乃起傾國之兵迎擊齊軍,仍以龐涓為將,太子申為上將軍,隨軍參與指揮,誓與齊軍決一死戰。孫臏見魏軍來勢兇猛,且敵我力量眾寡懸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敵,便決定采用欲擒故縱之計,誘龐涓上鉤。一路上,他令軍隊逐步減灶,造成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以誘敵深入。龐涓果然上當,便丟下步兵,率輕騎精銳,兼程窮追。至馬陵時,遭到齊軍主力伏擊,龐涓智窮力竭,拔劍自刎。齊軍遂全殲魏軍,俘太子申,取得了馬陵之戰的重大勝利。孫臏則以善于用兵而名揚天下。
馬陵之戰后,田忌遭宰相鄒忌的陷害,被迫流亡楚國。孫臏辭官歸隱,不知所終。孫臏才華橫溢,兵法造詣高深,治軍以律,用軍以謀,戰功卓著,其軍事理論,堪稱我國古代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在戰爭問題上運用的典范。后人曾有詩贊道:“孫子知兵,翻為盜憎;刖足銜冤,坐籌運能。救韓攻魏,雪恥揚靈;功成辭賞,遁跡藏名。揆之祖武,何愧典型!”
3.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郿(今陜西郿縣東北)人,楚白公勝之后,故又稱公孫起,號稱“人屠”,戰國四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王翦、廉頗、李牧),白起素以深通韜略著稱,是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后又一個杰出的軍事家、統帥。白起從初級軍官靠不斷建立軍功而成為上將軍,靠顯赫的軍功而留名青史,但其濫殺降卒也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他的上將軍寶座,是安置在上百萬人的白骨堆上的。
白起的職業軍人之路,可謂扶搖直上。從參軍到晉升左庶長,由左庶長到左更,由左更到國尉,不過十來年時間。這期間,擔任左更的白起即帶兵攻打韓國和魏國,在伊闕一戰,秦軍大勝,韓魏兩國被斬首的軍士多達24萬,同時還俘獲了韓魏兩國的總指揮官公孫喜,占領兩國城池五座,白起也晉升到國尉的位置,而國尉僅次于將軍。此后的白起,軍事才能大展,戰績輝煌。
公元前293年,白起因安邑之戰大勝再升為大良造。這一年,白起帶兵攻打魏國,連取魏國大小城池61座。從這一年起,至秦昭王四十四年,29年間,他或與人一道帶兵,先后攻下魏國的垣城,趙國的光狼城,楚國的鄢、鄧城,特別是在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白起帶兵攻打楚國,占領了楚國的郢城,放火燒了夷陵,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憑著這些顯赫的戰功,這一年白起升任武安君。此后,白起先后攻打魏國,打敗魏將芒卯,斬首魏軍將士13萬人;大勝趙將賈偃,將趙軍將士兩萬人沉于河中;攻韓國陘城,斬首韓國將士5萬,于秦可謂戰功卓著,但殺伐殘酷,令人膽寒。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國將戰爭的矛頭指向了趙國。先是派左庶長王龁帶兵攻韓,占領了上黨,接著王龁直接進攻趙國,趙國派出老將廉頗應敵。廉頗知道趙國與秦國相比,是敵強我弱,于是堅守不出。秦國丞相范雎使出反間計,使得趙國派趙括替代廉頗為將。趙括只會紙上談兵,上任之后,一反廉頗的堅壁戰略,冒險帶兵出擊。而秦暗中命白起為將軍,王龁為副將。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白起決定采取后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令秦軍詐敗,暗伏奇兵,引趙軍追擊。趙括還真以為自己打了勝仗,帶兵直攻到秦國城下。秦軍堅守不出,暗中派主力斷了趙軍后路,又派五千騎兵支援,趙軍被秦軍一分為二,糧道被斷。這時,白起又派出精兵襲擊,趙軍只得筑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王聽說趙軍被圍,又征發15歲以上男丁從軍,全派到長平一帶,完全阻斷了趙軍的給養補給道路。趙軍斷糧46天后,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所部四十多萬人只好投降,白起把趙降卒全部坑殺,這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之后,白起與范雎結怨,加之身體有病和意氣用事等原因,他的武運也就走到了終點。秦昭王屢次命白起統兵攻趙,但均遭拒絕。后來,秦軍屢敗,公元前257年,秦昭王令其帶病強行出征,后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白起仰天長嘆:“我何罪于天下而至此哉?”過了很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矣死。”于是自刎而死。
白起用兵,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較孫武的“窮寇勿追”不同,為求殲滅敵人而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同時,善于戰前料算,然后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長平之戰誘敵深入,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筑壘阻敵,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戰例。可以說,白起的軍事藝術和作戰實踐,代表了
當時軍事發展的最高水平。
(三)漢代初期代表人物
1.張良
張良(?—公元前186),字子房,漢初三杰(張良、韓信、蕭何)之一。傳為漢初城父(《后漢書注》云:“張良出于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東南)人。西漢開國元勛,漢初政治家、軍事家。張良雖系文弱之士,不曾揮戈迎戰,卻以軍謀家著稱,有“謀圣”之稱。
張良先世原為韓國貴族,秦滅韓后,他圖謀報仇雪恨,恢復韓國,變賣了全部家產,結交刺客,在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后來在圯橋奇遇黃石公,黃石公為了考驗張良的為人和才智,故意將鞋子掉在橋下,吩咐張良去拾上來,還叫他親自跪地穿鞋,張良一一順從照做,獲得青睞。黃石公授給他一部《太公兵法》,張良熟讀兵法,成為秦末漢初的軍事謀略家。
秦末農民戰爭中,張良率部投奔劉邦,燒棧道瞞項羽,修棧道度陳倉,屢次麻痹項羽,為劉邦的軍事行動掩護。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司徒。后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被封為成信侯,成為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公元前206年,當時為沛公的劉邦率領義軍攻破武關,進入關中地區,他采納張良的建議,與秦民約法三章,并派人駐守函谷關,以防項羽進關。項羽進入關中以后,劉、項關系緊張,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強弱懸殊,危在旦夕。張良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并疏通項羽的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公元前205年,劉邦在彭城一戰慘敗,張良又為劉邦推薦反楚主將,明確提出拉攏英布、聯絡彭越、倚重韓信、共同抗楚的計謀,牽制項羽,從而奠定對項羽的戰略包圍,繼而終于打敗項羽,迫其自刎。
西漢開國,張良被封為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以安撫功臣的不滿情緒;提議建都關中,擁立劉盈為太子。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外,子房功也”。張良、蕭何與韓信都被委以重任,但好景不長,劉邦就對這些舊臣懷有戒心。淮陰侯韓信以謀反罪名被殺,相國蕭何獲罪下獄,張良深諳道家“柔弱勝剛強”、 “功成而身退”的道理,再不過問政事潛心于“辟谷”修道,從而擺脫了危機,善始善終地度過一生。
2.韓信
韓信(約公元前231—公元前196年),江蘇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西漢開國功臣,齊王、楚王、上大將軍,后貶為淮陰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作為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他被后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曾由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韓信早年家貧,經受了貧困潦倒、漂泊寄食、胯下受辱的磨練。公元前208年,他投奔項梁,參加反秦斗爭。項梁陣亡后歸屬項羽,任郎中,曾多次獻計,都未被采納。劉邦受封為漢王后,韓信即由楚歸漢,做管理倉庫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管理糧餉,仍未得到重用。
韓信心灰意冷,乘月而走,丞相蕭何策馬月下追韓信,終于勸得韓信留下,并極力向劉邦保舉:要想爭奪天下,非有韓信不可。于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拜將后,韓信立刻向劉邦剖析天下大勢,并向劉邦提出其分析和戰略。一次,漢高祖問韓信:“你看我能指揮多少軍隊呢?”韓信說:“陛下您最多能指揮十萬人。”劉邦又問:“那么你能帶多少兵呢?”韓信說:“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項羽分封諸侯后不足一年,齊國發生內亂,項羽于是親率楚軍北上平亂。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出兵東征,當時出征的棧道已被燒毀,不能行軍。韓信提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派了兵士幾百人,裝作去修建棧道,自己卻率領三軍,悄悄地從南鄭出發,偷度陳倉,很快便攻占咸陽,平定關中。
楚漢之爭中,劉邦彭城慘敗,兵退滎陽。韓信率兵在京城和索城(都在今河南滎陽附近)之間擊退楚軍,使楚軍不能西越滎陽。同時,魏王魏豹附楚反漢,劉邦派韓信領兵攻魏,韓信出其不意地奔襲魏國都城安邑,俘虜魏豹。隨后韓信率軍擊敗代國,這時漢營調走他旗下的精兵到滎陽抵抗楚軍。韓信繼續進軍,在井陘背水一戰,以少數兵力擊敗號稱20萬人的趙軍,虜獲趙王趙歇,繼而成功游說燕王歸附漢王。
公元前204年,韓信在濰水對陣齊王田廣和楚將龍且的聯軍,他連夜秘密派人將濰水上游堵起來,這樣下游河水變淺了。次日,當齊楚聯軍剛剛走到河心,韓信暗令埋伏在上游的漢軍扒開沙袋,飛瀉而下的大水將正在渡河的齊楚聯軍截為兩段,被大水卷走的士兵不計其數。韓信揮師追殺,齊王逃跑,龍且戰死,韓信陸續平定齊地。公元前203年,韓信以齊地未穩為由,自請為假齊王(假,有代理的意思),以便治理。當時劉邦正受困于楚軍的包圍下,不得不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勸諫,封韓信為齊王。后來,韓信帶兵會合劉邦,以十面埋伏之計大破楚軍,最后迫使項羽撤退到垓下,韓信令漢軍四面唱起楚歌,使楚軍喪失斗志,項羽眼見大勢己去,自刎于烏江邊。
項羽死后,韓信被解除兵權,并改封齊王為楚王,移都下邳。韓信就國后,經常陳兵出入,漢高祖懷疑韓信謀反,令人將其擒拿,韓信大呼:“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后來劉邦赦免韓信,韓信被降為淮陰侯。后巨鹿郡守陳豨反叛,韓信便與家臣密謀從內部襲擊呂后、太子等人,但為人告發。韓信被呂后誘入宮中,在長樂宮的懸鐘室中被殺,并株連三族。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先后指揮陳倉之戰、京索之戰、安邑之戰、破代之戰、井陘之戰、破齊之戰、濰水之戰、彭城之戰和垓下之戰等一系列重要戰役,每次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正如南宋哲學家、文學家陳亮所說:“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而大量的戰術典故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為營、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更是戰爭史上的杰作。作為統帥,韓信叱咤風云、縱橫捭闔,一生無一敗績,為開創兩漢四百多年基業建立了豐功偉績,而他出神入化的指揮藝術和博大精深的軍事謀略,為豐富和發展我國古代軍事科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