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飲水詞》簡介
《納蘭容若與》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
納蘭性德詞作現存348首(一說342首),內容涉及愛情友誼、邊塞江南、詠物詠史及雜感等諸多方面。盡管以作者的身份經歷,他的詞作數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開闊,但是由于詩緣情而旖旎,而納蘭性德是個真性情的人,因而他的詞作盡出佳品,備受時人及后世好評。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就給納蘭以極高贊揚:“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而況周頤也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
納蘭性德詞作先后結集為《側帽》《飲水》,后人多稱納蘭詞。《飲水詞》的名字由來為南宋岳珂《桯史·記龍眠海會圖》中“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納蘭由此命名自己的詞集為《飲水詞》。
納蘭性德早年曾刻《側帽詞》,康熙十七年(1678年)又委托顧貞觀在吳中刊成《飲水詞》,此二本刻于性德生前,今皆不見傳本,只知《飲水詞》收詞不多。
因為納蘭性德的生活面比較窄的緣故,《飲水詞》在內容上也主要以悼亡、恨別、男女情思、與友人贈答酬唱等幾個方面見長,詞作基本上不涉及到社會政治生活。其悼亡之作主要表達的是追念前妻盧氏之情,寫的真切感人。納蘭還曾出使過邊陲,親嘗過遠離家鄉的離情別緒,因此“恨別”也成為《飲水詞》的一個重要內容。《飲水詞》中大都是真情之作,納蘭本人是主張“詩乃真聲,性情之事也”。而他的詞作也正是他這種主張的具體體現。
《飲水詞》在語言特色上追求的是“天然去雕飾”,即不過分追求辭藻,他主張自由抒寫性情,反對雕琢矯飾。納蘭反對雕飾,并不是他不重視錘煉,而是主張不露斧鑿之痕,藝術上歸于自然。納蘭性德生性淡泊,思鄉、思親、思友的主題,詞集里多有所見。顧貞觀說:“容若詞一種凄惋處令人不忍卒讀。”王國維論及納蘭性德時說:“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二)《飲水詞》的表現手法:物性關照、風物起興
1.物性關照
在納蘭性德的詩詞中,寫景狀物關于水、荷尤其多。對于水,納蘭性德是情有獨鐘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水被認為是有生命的物質,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潤萬物,以柔克剛,川流不息,從物質性理的角度賦與其哲學的內涵。這一點尤其被納蘭性德所看重。
納蘭性德把屬于自己的別業命名為“淥水亭”,一是因為有水,更是因為慕水之德以自比。并把自己的著作也題為《淥水亭雜識》。詞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遠之意,以水為友、以水為伴,在此療養、休閑、作詩填詞、研讀經史、著書立說,并邀客宴集,雅會詩書。就在他辭世之時,也沒離開他的淥水亭。
納蘭性德的詩詞中,對荷花的吟詠、描述很多。以荷花來比興納蘭公子的高潔品格,是再恰當不過的。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們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佛教的有關教義,把荷花作為超凡脫俗的象征。納蘭性德所居、所樂之處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詩人的性情。
2.風物起興
納蘭性德作為皇帝的侍衛,經常伴隨皇帝出游,因此游覽了許多風景名勝和古跡,通過對所寫地方進行體察,能夠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和認識納蘭性德此類詩詞創作的起因和他豐富的文史知識以及對客觀事物形象準確的感受。
納蘭在寫風光景物時,一般都是比較清新抒情的,不似前般懷古之作,比較凝重深沉。這里一方面反映他的性格與水域情結相吻合;另一方面,當時文化發達的江南對詞人的影響,使凡與此文化生發環境相一致的情調就容易在作者的心緒上形成一種內在暗合,調動起他舒和明朗的創作情緒。納蘭性德的這類詩詞,受著他閱歷風光名勝的影響,有感而發,由此及彼,由有限到無限。這是他的一種生活之源,這種生活對他的創作具有提示、陶冶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也是生活對他創作的一種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