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氣質是指一個人內在涵養或修養的外在體現。氣質是內在的不自覺的外露,而不僅是表面功夫。如果胸無點墨,那任憑再華麗的衣服裝飾,這人也是毫無氣質可言的,反而給別人膚淺的感覺。所以,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氣質,做到氣質出眾,除了穿著得體、說話有分寸之外,就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品德修養,不斷豐富自己。一般一個人的氣質主要通過幾方面體現出來。
1.微笑是和煦的陽光
國際著名的人際關系溝通專家莉兒·朗帝對笑容有精辟的見解:“所謂‘排山倒海的笑容’,和人打招呼時不要立刻微笑,那樣會讓人覺得每個進入你視線的人都是你微笑的對象。你應該先注視對方一秒鐘,停一下,把他的臉輸入腦子里,然后以‘又大又溫暖的笑容’,讓笑擴散到整個臉龐,連眼里也充滿笑意。”
這種笑容會將對方仿佛吸入溫暖的水流中。如此不到一秒的延遲,會讓對方感覺你的笑容十分真誠,而且是他們獨享的特別待遇。
林肯說:“每一個人在過了40歲以后,要對他的容貌負100%的責任。”如果我們平時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那么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培養出高貴的氣質。高貴的氣質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列夫·托爾斯泰就曾說過:“女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
2.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人的美麗不僅在于他的服飾、珠寶、發型,而且必須從他的眼中找到,因為這才是他的心靈之窗與愛心之房。“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橫。”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你的內心情感都可以通過眼睛傳達出來,而眼神所傳達出的信息常常最為真實可信。詩人泰戈爾說:“眼睛的語言,在表情上是無窮無盡的。像海一般深沉,碧空一般清澈,黎明與黃昏,光陰與陰影,都在這里自由嬉戲。”
人的美麗更不僅是表面的,而應該是他的精神層面,是他的關懷、他的愛心以及他的熱情。英國利物浦大學的丹巴教授指出,人類是唯一一種眼睛瞳孔外部還有蛋白物質的靈長類。這使得人類的眼睛瞳孔外部更能夠流露出一些其他動物無法流露的重要信息。
西班牙哲學家加賽特說:“眼窩、眼瞼、虹膜、瞳孔組成了一臺包括舞臺和演員在內的完整的戲。”目光的接觸是一種信息、一個前奏、一種對進一步交往的邀請。目光有強大的神秘的力量,我們用以描述目光的詞匯是如此的豐富:“炯炯有神”、“虎視眈眈”、“望眼欲穿”、“含情脈脈”、“眉目傳情”、“眼若秋波”、“左顧右盼”、“東張西望”、“視而不見”、“目光犀利”、“眺望”、“俯瞰”、“目光交織”、“眼中無神”等等。
交流時的眼神是談話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目光散亂,無論你的用詞多么講究,都會給人留下不自信或沒有誠意的印象。前任中國駐法國大使、現任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先生,提到過一個關于目光交流的小事例。有一次他去拜會某個國家的議員,會談完畢,那位議員說:“我們能夠成為好朋友。因為一看你的眼神,我就知道你很真誠。”有時候,一個眼神勝過很多話語。
英國倫敦大學科學家在英國《自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的一項實驗表明,人的眼神與來自一張有魅力的面孔的眼神接觸時,腦部主管愉快感覺區域的活動確實會加強。
科學家選取了16名志愿者,男女各占一半,給他們看40張不同表情的陌生人的照片,要求他們給照片的魅力程度評分,同時用儀器監測他們的腦部活動。結果表明,當照片中的面孔眼神正對著觀察者時,人們給照片的魅力程度評分較高,看到的人越有魅力,自己就越感到快樂。
“無論我們和周圍的人用什么方式交流,也不管我們表達的內容是什么,我們肯定會對那些用眼神和我們溝通的人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回應。”這一現象與性別無關,人們樂于用眼神與有魅力的人交流,眼神構成了彼此的交流。
3.言行舉止要優雅
一個人的氣質是內部修養、外在的行為談吐、待人接物的方式、態度等的總和。優雅、大方、自然的氣質會給人一種舒適、親切、隨和的感覺。
舉止,是一個人精神面貌的體現,是一個人自身素養在生活和行為方面的反映,也是映現一個人涵養的一面鏡子。同時,言談舉止成為影響辦事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古人就提出了“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的審美要求。正確而優雅的舉止,可以使人顯得有風度、有修養,給人以美好的印象;反之,則顯得不雅,甚至失禮。
生活中,我們都不難見到這樣的人:他們或是儀表堂堂,或是美麗異常,但是一舉手、一投足便表現出粗俗。這種人雖金玉其外,卻是敗絮其中,讓人感覺非常的厭惡。所以,在社交交往中,要想給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外在的美麗固然重要,內在的涵養更為人們所喜愛。
米德爾頓大主教告誡人們:“高貴的品質一旦與不雅的舉止糾纏在一起,也會讓人厭倦。”可見,舉止直接影響到人際溝通的成敗。
4.知識是氣質的底蘊
品味決定氣質,“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可以提高品位。氣質不是學來的,而是培養出來。作為女子不能說太多,但要什么都懂。平時要多學東西,多看書。書讀得少的話其他練的再多也還是沒有內涵的,有知識的底蘊眼睛會表現的更為深邃、明亮;空洞無物的眼睛會讓人看起來毫無氣質可言。
多看書、多思考,氣質不是一兩個月可以改變的,這需要一年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很多人讀完大學,很久沒見的人都說她變了一個樣,其實就是校園生活熏陶出來的,多讀書總有好處。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很有道理的,你可以接近一些氣質好的人,你就會不知不覺地改變一些。想成為什么人,就和什么人交朋友,親君子,遠小人,時間長了,氣質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
核心法則:選題要有吸引力
核心就是你的主題,威廉·詹姆斯教授曾指出:“一個人在一次演講中只能針對一個要點。”一篇令人難忘的演說通常都是持續10分鐘內,都一直圍繞著一個清晰而有趣的主題展開。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和“山上寶訓”(theSermonontheMount)都把這些要素結合得天衣無縫,從而成就了一篇篇令人難以忘懷的演說。在每種情形中,清晰度和演說者的信念是首要的;然后是樸實的風格;最后,演說在當時取得的成功使它載入史冊。因此,一場著名的演講是有一個先后順序的,其最先而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選題”。
我們要認清現狀,要知道想在一天之內匆匆忙忙地看完巴黎所有的風光顯然不是辦不到的。然而,如果你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表達完你所有的觀點,結果又會怎樣呢?聽眾最終什么印象也沒有!因此,在發表演講前就需要注意,從演講一開始就要抓住聽眾的注意力,并一直緊扣主題,吸引著他們,這樣才會是一次成功的演講。對于選題的把握拿捏一定要得當,通常一次成功的演講需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1.最好選擇自己有深刻體驗的選題
什么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演講題目?如果你與它曾經共同生活,并由經驗和研究使它成為你十分熟悉的,你便可以確定這個題目適合你。點燃自己對題目的激情,不要抑制自己真誠的情感。
一般來說,那些對你的生活造成強烈沖擊的單一事件會是一個不錯的選題,也會是一個非常有效果的選擇。這種事情持續的時間也許不超過幾秒鐘,可是在那短短的一瞬間,你已經學到了難忘的一課。
如果你在講話中闡明了生命對你的啟示,我想你會擁有很多的聽眾。你需要記住這么一點:一次永遠都不會忘記的教訓,是這種演講必備的條件。利用這種事件,可以打動聽眾并讓他們采取行動。因為聽眾會這樣推理,如果你會遭遇到這種事情,他們今后也可能會遇到,那么最好是聽取你的忠告,做你希望他們做的事。
演說只有加入了自己的切身體會才能更具有吸引力,也才能把演講說得更精彩。假使你親身經歷過一件事,或者你經過思考之后,使它成為了你的一部分,可以肯定這個話題是適合你的。你可以回憶過去,從自己的經歷中尋找有意義、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事情。它們可以是個人的成長歷程、個人的奮斗故事、個人愛好、專門領域的知識、不同尋常的經歷,或者是個人信仰和信念。這些是聽眾最欣賞的題目,從而對聽眾也最有吸引力。
你將自己的感受描述得越清楚,你就越能生動逼真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思想感情。你可以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講述,但是如果你對這件事情有著某種切身感受,這種感受會使你的講述更加明確,表達也更有效果。而以第三人稱的方式來表述,則不能給聽眾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當眾說話時,你可以根據自己傾注于談話中的熱心程度,來表現自己的熱忱與興趣。千萬不要抑制自己,也不要在自己真實感人的熱情上頭加個閥門。要讓聽眾們知道,你對自己談論的題目有多熱忱,他們的注意力便會被你吸引。
2.選題要有新意,是聽眾感興趣的
在陳述事實的時候,一定要重新改造自己經驗中的東西,使聽眾產生與你相同的感受。你可以把你的經驗戲劇化地表達出來,讓它們聽起來更有趣,也更有力量。只要你把握好人們的這種心理需求,讓聽眾始終好奇地聽下去,那么,你的演講將會是成功的。請記住某位一流雜志專欄作者的一句忠告:“在你的故事一開始,就要抓住聽眾的注意力。”
鐵娘子撒切爾夫人,曾經被認為是世上最忙的環球巡回演講家,即使在她70歲高齡時,在短短半年時間,她仍然在四大洲的30多個城市發表過演講;僅在日本10天內,就講了48次話。為什么她會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
撒切爾夫人知道老一套的演講沒人聽,為了不斷增加新意,她開始談論人們關注的教育問題,談及在信息時代,更須注意維護人類文明的珍貴財產,從傳統道德、價值觀念中吸取、借鑒有用的東西,這些卓有新意的題目成為她“演講大企業”生意興隆的重要原因。
許多人在說話時,只談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是卻不知道聽眾對這些事情感到無聊至極,所以他不可能成為一名成功的演講者。但是,你不妨反過來做:引導別人談論他們自己的興趣、他們自己的事業、他們自己的高爾夫成績、他們自己的成就。如此一來,即使你說話很少,你也會被他人認為是一位很好的談話對象。
實際上,演講者幾乎都會懷疑自己選擇的題目能否引起聽眾的興趣。然而,要讓人們對你演講的題目感興趣,方法很簡單:只要激發你自己對題目的狂熱,就不愁不能激發人們的興趣了。
選對一個關鍵的、合適的、恰當的題目已經成功了90%。美國勵志演說家金克拉出了一本書,書名里有一些奇怪的字眼,一下把美國聽眾的心給抓住,成為年度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五體不滿足》、《一片秋天的樹葉》這些書光憑書名已經脫穎而出了!
“共好”這個題目在最近的團隊訓練中非常流行,因為其含義無論中文,還是翻譯成英文都體現了一種團隊精神!在肯·布蘭佳和謝爾登·鮑爾斯所著的《共好》一書中描述了三種富有寓意的小動物:大雁、海貍、松鼠,此書不但講述了一個引人入勝、令人愛不釋手的故事,還提供了無價的信息。
精彩案例
“你得了一種惡性傳染病。”醫生對病人說,“我們準備讓你住進隔離病區,在那兒,你可以吃到薄煎餅和比薩餅。”
“薄煎餅和比薩餅能醫治我的病嗎?”
“當然不能。”醫生說,“但這是我們唯一能從門縫里塞進去的食物。”
一篇好的演講稿并不一定非要選擇新奇、另類的選題,最為重要的是圍繞這個選題進行深層的挖掘、延伸,讓人產生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感覺。這樣的選題才是好的選題,這樣的演講才是精彩的演講。
三三法則:學會對時間的管理
根據宇宙的力學效應,一張凳子至少要有三條腿,三條直線才是一個形狀的開始。任何東西都可以遵循“三三法則”,對于時間的管理也是如此。
美國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甘貝爾說,他主持節目的秘訣就是“化整為零”,因為把每天的工作看成兩個小時的節目,一定會覺得沉重。于是就將它分為四個,每個半小時的節目均有開頭、中間、結尾部分。按照時間管理的“三三法則”不僅讓自己感覺輕松起來,節目也因此受到觀眾的喜愛。
對于演講來說,如果能把“三三法則”應用其中也會受益良多。因此,對于一個觀點用三點來論證,是恰如其分的——多則繁復,少則無力。而一篇演講稿如果用“三”來定義,可分為開頭、內容、結論,謂之“鳳頭”、“豬肚”、“豹尾”。
“鳳頭”、“豬肚”、“豹尾”的說法最早由元代文人喬夢符在談到寫“樂府”的章法時提出,用來比喻文章好的開頭、主體、結尾。它要求文章的開頭應像鳳頭那樣美麗、精彩;主體要像豬肚子那樣有充實、豐富的內容;結尾應該像豹尾一樣有力。
明代的謝榛說:“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說的就是開頭要一炮打響,引人入勝。而結尾部分則應該“如撞鐘,清音有果”,要令人思考和回味。
在一篇演講稿中,我們應當安排好開頭、內容和結尾,只有一篇有層次感、有血有肉的演講稿才能保證一場精彩的演講。因此,在開頭部分需要注意“為什么要講這個主題”,即開頭的重要性;內容部分應該注意“如何詮釋”,一般應該劃分出要點,最好是分成三點來講述;結論部分應該“戛然而止”,如此才可收到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的效果。
把一篇演講稿分成“三”部分的原因是對于時間的掌控和管理,因為只有對時間的謹慎掌控,才能做到讓整場演講張弛有度。通常,一個小時的演講,開頭和結尾應該各控制在10分鐘以內,主體內容控制在40分鐘左右。開頭、主體、結尾時間分別遵循的是1/6、4/6、1/6這個比例。小于一小時和多于一小時的演講同樣遵循這個時間應用的比例。
如果是即興演講,也可以采用這個技巧,站起來清清嗓子、開宗明義。“今天我講三點”——言簡意賅。如果你一開口說:今天我要講十五點,觀眾就昏倒了!
另外,準備一場演講也有三個要點和規律可以掌控:Who——講給誰聽;What——如何講;Which——演講的順序。因此,一場演講也是對一個人的智慧、技術和美德的考驗:智慧要求人們知道接下來該做什么,技術是要求人們知道如何去做,美德則是如何更加精準地完成它。
有一次,我和一家知名企業的總裁聚餐,談笑正歡間,大家恭維地說:“王總每次的講話都是如此流暢!有沒有什么秘訣可以分享一下?”王總欣然分享自己的心得:“即興演講的關鍵就是每次上臺就說‘我只講三點。’其實,我在講第一點的時候,還不知道自己的第三點講什么呢。”眾人聽完捧腹而笑。
精彩案例
有一篇《時間管理》的演講稿非常的精彩,在這篇演講稿中,它按照時間管理的原則分成了三部分,并在內容部分闡述了三個要點。
開頭:為什么要講時間管理,因為成功者和失敗者一天都只有24小時,就看如何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