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內憂外患的清王朝

  • 洋務運動
  • 王立新編著
  • 2632字
  • 2015-05-05 10:37:09

19世紀中期的清王朝已經危機四伏。規(guī)模宏大的太平天國運動席卷了大半個中國,沉重打擊了腐朽不堪的清王朝。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進一步加深。面對內憂外患,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了現代工業(yè)和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也認識到了我國與西方列強在現代工業(yè)和科學技術方面的巨大差距,于是以奕、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為代表的一些朝廷重臣開始主張向西方列強學習,實行一場自救改革運動。洋務運動涉及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直至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國失敗而宣告結束。歷時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其成敗得失、是非功過一直為后人關注。

“當一個個屋頂傾塌下來的時候,四面墻垣的烈火也漸漸彌漫,噴出大大的、一卷一卷的濃煙。我們想,對于這個帝國的命運,這是表示一種悲慘的預兆,它內部的基礎已為自相殘殺的內戰(zhàn)銷毀殘蝕……結果四面被包圍著,無處求救,最后噴出一口濃煙,服服帖帖地降服,迷失在它從前的煙霧里……殷紅的火焰映在縱火軍隊的面龐上,使他們看起來仿佛惡魔一般。雖是毀壞他們所不能恢復的東西,卻洋洋自得,覺得很光榮……號稱‘天子’的宮殿,現在充滿了中國最貴重的一切物品的殘屑零片。”這是一位目睹英法聯軍搶劫、燒毀圓明園的英國翻譯的評述,真實地揭示了大清帝國在西方侵略者的鐵蹄之下無以抗爭的凄楚狀況,同時也預示著清王朝的喪鐘已經敲響。

(一)內憂——太平天國運動

鴉片戰(zhàn)爭后,喪權辱國條約及隨之而來的西方經濟侵略引起國人的強烈不滿,中國社會矛盾空前激化。戰(zhàn)時軍費和對外賠款全部轉嫁到廣大農民和其他生產者身上。加上各級官吏的層層盤剝和地主階級的攤派,農民的實際負擔遠遠超過明文規(guī)定的納稅額。再加上白銀大量外流、銀價上漲及連年水旱災害,人民生活境況極端悲慘。1846年1月,兩廣總督下令張貼開放廣州城的布告時,引起民眾暴動,知府衙門被反對媚外官吏的民眾燒掉。迫于民情激憤,英方不得不同意清廷延緩兩年開放廣州。1850年,沙俄不斷侵擾黑龍江地區(qū),各地農民暴動頻繁。1851年1月11日(咸豐元年),爆發(fā)了廣西金田起義。中國進入了曠日持久的內戰(zhàn),清朝當局先后與南方太平天國、北方捻軍、甘陜叛軍大戰(zhàn)。其中太平天國把中國歷史上的農民運動推向了最高峰。在洪秀全的領導下,太平軍勢如破竹,很快占領永安。清廷雖然調集50萬八旗子弟和綠營兵勇構筑“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進行圍剿,都無濟于事。1852年年底,太平軍連續(xù)攻克漢口、漢陽、武昌,隊伍發(fā)展到50萬人。1853年春,太平軍分水陸兩路沿長江東下,于3月19日占領了南京。洪秀全把南京改名為天京,作為太平天國的都城。

定都天京后,太平軍分兵實行北伐和西征。起義軍直逼清王朝的政治中心,并控制了湖北東部和江西、安徽大部地區(qū)。不久,太平軍在天京外圍又擊破了清軍江南大營、江北大營,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時期。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guī)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勢力席卷大半個中國,建立了政權,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 在太平天國運動風起云涌之時,早就活動在安徽、山東、河南一帶的農民秘密組織捻軍成為太平天國在北方的友軍,他們活躍在淮河南北,直至山東、河南,迫近清朝心臟地區(qū)。

(二)外患——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正當清政府為鎮(zhèn)壓農民起義而疲于奔命時,西方侵略者又加大了侵略步伐。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以及一連串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部分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zhàn)爭開啟了之后百年飽受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侵略者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蓄意加緊侵犯中國主權,擴大在華市場,進行經濟掠奪。1854年,英國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要求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則予以拒絕。1856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仍被清政府拒絕。于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fā)動一場新的侵略戰(zhàn)爭。在俄、美支持下,英、法兩國借口“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于1856—1860年(咸豐六年至十年)聯合發(fā)動了侵華戰(zhàn)爭,因為這場戰(zhàn)爭的實質是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和擴大,歷史上稱之為“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英法聯軍相繼占領廣州、到達天津,迫使清政府派出了以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為代表的交涉團前往天津議和。1859年6月26日和27日,分別與英、法簽訂了《天津條約》。而美、俄兩國則在此之前就分別與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這些條約規(guī)定了公使駐京、增開商埠以及賠款等內容。此外,俄國還趁火打劫,在當年5月底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割去了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還特別規(guī)定:兩國派員查勘“以前未經定明邊界”,務必要在明確界限后補充到這個條約中,從而為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天津條約》簽訂后,英法聯軍撤離天津,沿海路繼續(xù)南下。咸豐帝此時對條約內容又感憂慮,令桂良等在上海與英、法代表談判通商章程時,交涉修改《天津條約》,取消公使駐京、內地游歷、內江通商等條款,并設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換約。11月,桂良等與英、法、美代表分別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后條約》,規(guī)定:鴉片貿易合法化;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照時價值百抽五征稅;洋貨運銷內地,只納2.5%子口稅,免征一切內地稅;聘用英國人幫辦海關稅務。但是,英法方面均不容變更《天津條約》的各項條款,并堅持要在北京換約。

1859年6月24日英法聯軍再次突襲大沽炮臺,并在10月6日進入北京,闖入圓明園,在大肆搶劫之后,將圓明園燒毀。大火連燒3天,煙霧籠罩北京全城,北京陷落。咸豐帝令其弟恭親王奕留守北京,負責求和事宜,自己倉皇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10月24日和25日,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11月14日,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割占中國領土40萬平方公里。至此,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結束。中國再次損失了大量主權和領土,英國進而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qū),而沙俄割占中國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使中國領土完整進一步受到破壞。而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的規(guī)定,更為外國侵略者直接控制清政府準備了條件,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進了一步。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增開了包括天津在內的11處通商口岸,使外國侵略勢力從東南沿海擴展到整個沿海,從沿海深入到內地。還有對外國人、外國船的特殊規(guī)定,使侵略活動更加有恃無恐。其中,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中國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木兰县| 林州市| 广灵县| 盖州市| 紫云| 邯郸市| 海原县| 贵南县| 台山市| 内乡县| 呼玛县| 岫岩| 涿鹿县| 江孜县| 广汉市| 綦江县| 长汀县| 临沧市| 仁怀市| 丽水市| 馆陶县| 邛崃市| 隆尧县| 桃源县| 长丰县| 湄潭县| 江源县| 天水市| 桂阳县| 江油市| 成安县| 应城市| 肃宁县| 甘德县| 白银市| 吴桥县| 宜阳县| 临高县| 万山特区| 泾阳县| 八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