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越劇常識(1)

  • 越劇
  • 金開誠
  • 5873字
  • 2015-05-04 17:36:00

(一)越劇的音樂與唱腔

1.越劇的音韻

越劇發(fā)源于浙江嵊縣,早期的舞臺唱念語音都是嵊縣方言的生活語音。其后,隨著劇種的發(fā)展,演出從農(nóng)村、城鎮(zhèn),擴展到大中城市。隨著演出劇目的不斷豐富,官帶戲和宮闈戲開始出現(xiàn),由于在演出這類戲時,需要打“官腔”,用“官話”,因此唱念中開始較多使用嵊縣方言中的書面語言。

到20世紀40年代,隨著“新越劇”改革的興起,越劇的舞臺語音也逐漸發(fā)生了變化。為了達到舞臺語言大眾化、通俗化的要求,演員在唱念中舍棄一些嵊縣方言中過于俚俗的土語土音,除大量運用書面語音外,還吸收、融化了話劇、昆劇使用的國語和中州韻中的語音音素。建國以后,有些字的讀音向普通話靠攏,變成帶有本方言特色的嵊縣官話。

越劇舞臺語音,在行內(nèi)通稱“越白”。其中用嵊縣方言中的書面語音和近似普通話讀音的,稱為“官白”。沿用嵊縣方言中的生活語音的,稱為“土白”。現(xiàn)今越劇舞臺上使用的語音,以“官白”為主,“土白”則是作為色彩性的藝術語言來使用的。“越白”的基礎語音是嵊縣方言音,它是吳語系的一個支流,與中古語音一脈相承。“越白”的聲(聲母)、韻(韻母)、調(diào)(聲調(diào)),都較完整地保留著漢語中古語音的特點,如聲母的清濁成對,并由此構成聲調(diào)上陰陽相對,以及入聲的全部存在。“越白”自成音韻體系,它有28個聲母(零聲母除外),44個韻母,7個聲調(diào),形成20道韻轍,構成1129個音節(jié)。

2.越劇音樂的歷史沿革

(1)“南調(diào)北調(diào)”時期

越劇音樂最早是在“落地唱書”時期的“四工唱書腔”和“呤哦唱書腔”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1906年,“落地唱書”發(fā)展為“小歌班”后,“呤哦唱書腔”在嵊縣南北兩鄉(xiāng)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分別稱為“呤哦南調(diào)”和“呤哦北調(diào)”。“呤哦南調(diào)”演唱時,嘴巴張得很大,因而叫“開口調(diào)”,又因唱得很高很響,故稱“喊風調(diào)”,唱得特別高的叫“高喊風調(diào)”,唱得平一些的叫“平喊風調(diào)”。板式除“中板”外,已有“快板”和哭腔。

1918年,進入上海的小歌班演員分兩個班:一班以北鄉(xiāng)藝人衛(wèi)梅朵等為首,唱“呤哦北調(diào)”;另一班以南鄉(xiāng)藝人白玉梅、王永春等為首,唱“呤哦南調(diào)”,后南班因演出不受歡迎,遂并入了北班,“呤哦南調(diào)”也隨之逐漸消失。1920年,老板周麟趾回嵊縣開源請了周孝堂、周林芳、周小燦三位樂師,仿效其他劇種,用絲弦樂器伴奏。唱腔仍為“呤哦北調(diào)”,依舊有人聲幫腔,但在幫腔時加上板胡伴奏,并且在開唱前加上了引唱過門。此時,因板胡定弦為1、5兩音,紹劇稱“正宮調(diào)”,小歌班就簡稱為“正調(diào)”,故此后的唱腔就稱“正調(diào)”。

“小歌班”發(fā)展到“紹興文戲”后,唱腔中除“中板”外,還有“快板”“清篤”“十字調(diào)”“哭調(diào)”“導板”等。“清篤”“十字調(diào)”繼承自“北調(diào)”“快板”“導板”吸收自紹興大班。另外,有時因演員音區(qū)低或情緒需要而降低調(diào)門演唱,唱腔旋律不變,但較低沉,俗稱“還陽調(diào)”。紹興文戲時期,女班開始涌現(xiàn),男班中大多加入了女演員,從而一度形成了男女兼有的混演形式。這一時期的唱腔,除了主要為男女聲同調(diào)同腔演唱的“正調(diào)腔”外,又產(chǎn)生了新的腔格。

(2)“四工調(diào)”時期

20世紀30年代,女子越劇興起,男班逐漸衰落,男女混演也逐漸為女班代替。女班唱腔繼承的是男班藝人演唱的北調(diào)“清篤”和“絲弦正調(diào)”,由于男女聲區(qū)不同,男班原1=D的調(diào)高不能適用于女班,經(jīng)琴師王春榮模仿徽班“西皮”的定弦(工尺譜為四工二音,故稱“四工調(diào)”),并將“西皮”過門稍作改動而沿用,越劇從此進入“四工調(diào)”時期。

1923年,以施銀花為代表的女班開始演出后,在唱腔方面得到琴師王春榮的很大幫助。1926年春,施銀花等到嘉興寄園演出時,男演員琴素娥等多人加入女科班,琴素娥工花旦,曾飾演李秀英、王蘭英、蘇三等主要角色,其唱腔很有特色,尤擅圓滑的花腔及托腔。施銀花在琴素娥唱腔的基礎上,根據(jù)女生特點及本人嗓音條件加以革新,逐步創(chuàng)造出適用于女聲的基本曲調(diào)“四工腔”,在實踐中被各女班普遍接受。

(3)“尺調(diào)”時期

從1943年到1949年,越劇以“尺調(diào)腔”為基本腔,胡琴定弦“合尺”(即5—2)為主,故稱這一時期為“尺調(diào)”時期。

1943年11月由袁雪芬主演的《香妃》,是開始形成“尺調(diào)腔”特征音調(diào)(包括調(diào)腔、伴奏、托腔)比較明顯的第一個劇目。由于以明快樸實見長的“四工腔”難以適應劇情的需要,為此,袁雪芬在琴師周寶財?shù)暮献飨拢捎镁﹦《傻亩ㄏ遥儭八墓ぁ保?—3)為“合尺”(5—2),并吸收融化其穩(wěn)重深沉的過門及二簧的音調(diào),運用調(diào)式交替手法,豐富發(fā)展了低回婉轉的下四度宮調(diào)系統(tǒng)(首調(diào)SOL宮系統(tǒng))的旋律。同時,放慢板速,產(chǎn)生了“慢中板”。此外,根據(jù)語言字調(diào)、音韻及人物感情的需要,在潤腔方面也遠較“四工腔”細膩。從而在“四工腔”的基礎上,形成了旋律優(yōu)美、表情細膩又富有傳統(tǒng)韻味,擅長于表現(xiàn)悲劇的“尺調(diào)腔”。

“尺調(diào)腔”逐漸在上海越劇界盛行,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代表性唱腔。到了1948年,上海各主要越劇團已全部采用“尺調(diào)腔”為基本腔,越劇從“四工調(diào)”時期進入了“尺調(diào)”時期。

“尺調(diào)腔”的板式,除繼承“四工腔”時期的“中板”“快板”、紹劇“二凡板”和“流水板”外,還形成了“慢板”及“囂板”和豐富發(fā)展了“四工調(diào)”時期的“十字腔”。“慢板”的稱呼,早已有之,但實為稍慢的“中板”,并無“慢板”的特色。“慢板”的形成,始于1945年袁雪芬演出《雪地孤鴻》“鋤花”一場的“慢清板”。“囂板”是整伴散唱的板式。由于過門常從后半拍起奏和其中的切分節(jié)奏,1946年前,稱“揭(方言音xiāo)板”,常用于激動、緊張?zhí)帲憩F(xiàn)喧囂的情緒,故后來改稱“囂板”,是1945年袁雪芬與范瑞娟在演出《新梁祝哀史》一劇,仿效紹劇“流水板”的形式創(chuàng)立的。“十字腔”在“四工調(diào)”中極為簡單,自“四工調(diào)”發(fā)展為“尺調(diào)腔”后,豐富發(fā)展了旋律,增加了落音變化,才形成了新的“十字腔”腔格,并逐漸成為越劇的常用腔。

在尺調(diào)時期還有一種腔調(diào)稱為“弦下腔”,是“尺調(diào)腔”的反調(diào),也是“尺調(diào)”時期僅次于“尺調(diào)腔”的主要腔系,因伴奏常高于唱腔八度,使唱腔處于“弦下”,因而得名。“弦下腔”形成于1945年5月,是范瑞娟重演《新梁祝哀史》中梁山伯時,在《山伯臨終》一場,原應唱“六字調(diào)”(1=C,2—6定弦),因感到調(diào)門太低,周寶財采用京劇“反二簧”定弦(1—5,調(diào)升高為1=D),并吸收融化其過門。范瑞娟在周寶財?shù)膸椭团浜舷拢诔恢幸浴傲终{(diào)”為基礎,吸收融化京劇“反二簧”的某些音調(diào),同時也運用“尺調(diào)腔”的旋律,形成了哀傷、悲沉的“弦下腔”。其后,范瑞娟又陸續(xù)創(chuàng)造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弦下腔”唱段,使“弦下腔”的影響逐漸擴大。與此同時,徐天紅在《琵琶記·掃松》中吸收紹劇曲調(diào),唱出了“六字調(diào)”的“二凡板”和“流水板”,也逐漸成為“弦下腔”的板式之一。

(4)新中國成立后的唱腔發(fā)展時期

新中國成立后,越劇音樂在繼承傳統(tǒng)唱腔的基礎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六字腔”原稱“六字調(diào)”,專指比“弦下腔”(調(diào)高為1=D)調(diào)高低一度(1=C胡琴定弦2—6)的“弦下腔”,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開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旋律、潤腔及伴奏過門都具有獨特的風格和韻味。傅全香在《情探·行路》中“海神爺降下了勾魂令”的唱段,為“六字腔”的突出代表。這一唱段音域寬廣,高低跌宕,哀怨飄逸,時而低回蕩漾,時而激昂奔放,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袁雪芬在《祥林嫂·廚房》中的“千悔恨、萬悔恨”唱段,亦為“六字腔”,它吸收了越劇傳統(tǒng)曲調(diào)“宣卷調(diào)”及“四明南調(diào)”的因素,表達了祥林嫂自譴自責的心情。袁雪芬在《雙烈記·夸夫》一劇中的“曾記得當年京口初相逢”唱段,吸收融化了豫劇、揚劇、徽劇及四明南調(diào)等劇種、曲種的音調(diào),創(chuàng)造了“六字腔”的“男調(diào)板”,具有昂揚、歡快的情緒。

除繼續(xù)以“尺調(diào)腔”“弦下腔”為主外,新時期越劇音樂根據(jù)劇目內(nèi)容、風格、人物性格及思想感情的需要,廣泛地運用原有的傳統(tǒng)唱腔,包括“四工腔”“南調(diào)腔”“北調(diào)腔”“四工唱書調(diào)”“呤哦唱書調(diào)”及山歌小調(diào)等,從而豐富了曲調(diào),增強了表現(xiàn)力。同時,在唱腔的音調(diào)上,這一時期的越劇擴大了音域,加大了旋律的起伏性,豐富了唱句的落音變化,從而增強了旋律性,曲、詞、情的結合更為緊密,板式變化也更為豐富。在唱腔的節(jié)拍、節(jié)奏方面,切分節(jié)奏,弱起強收及句幅的緊縮和擴展手法,被經(jīng)常而普遍運用,突破了越劇唱腔原有的方正結構和單一呆板的節(jié)奏。

3.越劇配樂的發(fā)展

在自身不斷的變革中,為了適應新劇目與劇情的需要,越劇的配樂也經(jīng)歷了從開始運用到發(fā)展演變的漫長過程。

“新越劇”改革之時,為了表現(xiàn)更為豐富的劇情,開始以配樂代替了打擊樂。最初,配樂用流行音樂和廣東音樂唱片代替頭場或幕間曲。1944年,從袁雪芬主演的《雁南歸》一劇開始,配樂開始使用廣東音樂樂隊,以廣東音樂負責幕間或情景音樂的配音演奏。越劇的傳統(tǒng)樂隊,僅伴奏演員唱腔。1946年秋,音樂工作者劉如曾來到雪聲劇團,在袁雪芬主演的《樂園思凡》以及1947年東山越藝社所演劇目中,借鑒話劇配樂,以西洋樂器(演奏員三四人,樂器有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及長笛)演奏。

但是,這些改變造成了越劇劇種音樂風格的不統(tǒng)一,劇種樂隊的作用也得不到充分發(fā)揮。有鑒于此,1948年秋天,雪聲劇團在大上海戲院上演《珊瑚引》時,劉如曾首次全部采用民族樂器,既擴大了樂隊編制,又使伴唱與配樂由同一樂隊演奏。這一舉動也帶動了當時上海各越劇團的樂隊,他們先后都采用這樣的配置,為越劇樂隊的規(guī)范奠定了基礎。

“尺調(diào)”時期的伴奏樂器,開始時除“四工調(diào)”時期的鼓板、主胡、斗子、三弦外,增加了月琴。到1943年后,受廣東音樂的影響,又增加了揚琴、秦琴和簫。1948年起又陸續(xù)使用了琵琶、大胡和副胡等。樂師數(shù)量增加到10人左右。

4.越劇樂隊的體制

1949年以來,越劇樂隊在民族樂隊基礎上逐漸規(guī)范。在鼓板、越胡主奏下,分吹、拉、彈、打四部分,其配置根據(jù)劇目演出的需要擴大或壓縮,但總的原則是“少而精”的組合和“一專多能”的人員配置。目前上海越劇樂隊的基本編制如下:

(1)以9人為基礎的傳統(tǒng)樂隊

樂隊的基本編制為:

鼓板1人(兼小堂鼓或大鼓)

越胡(主胡)1人(兼嗩吶、板胡)

中胡1人(兼鈸)

大提琴(或大胡)1人

琵琶1人

揚琴1人

大三弦1人(兼大鑼)

笛1人(兼簫、嗩吶或月琴、阮等彈撥樂器)

小鑼1人(兼其他打擊樂器或彈撥樂器)

這種傳統(tǒng)樂隊主要用于傳統(tǒng)戲的伴奏,采用傳統(tǒng)伴奏(跟唱托腔及曲牌配音)或按譜齊奏主旋律的形式。其人員可增可減,如9人中減去揚琴、大提琴(或大胡),即成7人樂隊,再減去小鑼(由鼓板或主胡兼帶),變成6人樂隊。

(2)11人樂隊

在上述9人樂隊中增加二胡(兼板胡)和吹奏樂器各1人,即成為11人組合的樂隊,再增加一把低音提琴,即成為12人組合的樂隊。此類樂隊在伴奏上可采用簡單的配器,以增減音量或變化音色,重要之處也可采用較為簡單的多聲部伴奏。

(3)18人樂隊

以民族樂器為主體,吸收部分西洋樂器組合成18人左右的樂隊。其配置大致為:

越胡(主胡)1人

板胡1人

二胡2人

中胡2人(或1人)

大提琴1人

低音提琴1人

柳琴1人(兼琵琶或中阮)

揚琴1人

箏1人(兼大三弦或中阮)

長笛、笙、簫2人(兼曲笛、梆笛、嗩吶或彈撥樂器)

雙簧管1人(兼嗩吶或笙及彈撥樂器)

單簧管1人(兼管、彈撥樂器或打擊樂器)

電子琴1人(或由適宜人員兼任)

鼓板1人

打擊樂1人(定音鼓、小鑼、云鑼、吊叉、碰鈴或三角鐵等)

18人樂隊中如要精減,可減去彈撥樂器及吹奏樂器各1人,即成為16人組合的樂隊,再減去拉弦樂器1人,即成為15人組合的樂隊。被減去的樂器,可由樂隊內(nèi)部統(tǒng)籌兼顧,吹、拉、彈、打,聲部齊全,可以多聲部伴奏為主。此外,也有使用小提琴、中提琴的樂隊,編制達26人。

(二)越劇的表演藝術

1.越劇表演的發(fā)展沿革

(1)模仿階段

越劇藝術從“落地唱書”轉化而來,經(jīng)歷了從曲藝到戲曲的發(fā)展過程。最早的越劇演員全部為唱書藝人,沒有受過戲曲表演的基本功訓練,初期的表演也沒有專用的行頭,表演主要是模仿生活動作,或其他劇種的一些簡單程式,并不規(guī)范。這一時期的表演特點是以模仿為主,富有生活氣息,但形式簡陋,缺乏藝術性。

(2)程式化表演階段

越劇進入上海后,廣泛學習、吸收其他戲曲劇種的表演技巧,逐漸形成了完整的角色行當,走上了程式化發(fā)展的道路。越劇女班從創(chuàng)立之初就積極進行表演基本功的訓練,結合說戲學習各種表演程式,還延聘紹興大班或京劇藝人教授武功技巧。當時的女班主要學習的是紹興大班和京劇的表演程式。由于劇目采用幕表制或半幕表制,演員在臺上可即興發(fā)揮,因此這一時期的表演也帶有很大的隨意性。

(3)表演特色形成階段

進入“新越劇”時期以來,越劇表演發(fā)生了深刻變革。以袁雪芬等“十姐妹”為代表的越劇改革者建立了正規(guī)的編導制,改掉了過去表演上的隨意性;強調(diào)從人物出發(fā),表演要有真情實感,改掉了過去從程式出發(fā)的虛假性;為了提高表演水平,一方面從昆劇中吸收優(yōu)美的舞蹈身段,另一方面又吸收話劇、中外電影刻畫人物性格和內(nèi)心活動的現(xiàn)實主義表演方法,在實踐中逐步將二者融為一體,既重視形體動作美化、提煉,又重視內(nèi)心體驗的獨特的表演風格。越劇表演作為綜合藝術機制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與劇本、導演、音樂、舞美互相交融,構成有機整體,增強了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4)精致化階段

建國以后,越劇表演藝術通過大量的文化交流與自身創(chuàng)造,又有了新的提高。20世紀50年代,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論的影響下,越劇開始注重內(nèi)心體驗的表演特點并得到進一步充實和完善。全國性的戲曲會演和巡回演出,使越劇演員廣泛地接觸了其他戲曲種類,為劇種間的交流與學習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在新時期的大背景下,越劇演員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并應用于自身的藝術實踐,創(chuàng)造出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藝術形象,也代表著越劇表演藝術進入了不斷提高、走向精致化的新階段。

2.越劇中的角色行當

越劇的角色行當經(jīng)歷了從單一到豐富的發(fā)展衍化。早期的劇目多為“對子戲”,以“二小”(小生、小旦)、“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隨著劇目的豐富,逐漸發(fā)展為“四柱頭”(又稱“四庭柱”,即“三小”加老生)。現(xiàn)在的越劇角色行當主要分為六大類。

(1)小旦

小旦所飾演的是青少年女性角色,根據(jù)角色身份性格的不同,又可細分為六種路子及稱謂:

悲旦,專飾命運悲慘的青年、中年婦女角色,類似京劇中的“青衣”,以唱工為主、做工為輔。如《三官堂》中的秦香蓮、《琵琶記》中的趙五娘、《梅花魂》中的陳杏元、《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扎县| 剑川县| 黔南| 当雄县| 景谷| 和林格尔县| 苍梧县| 瑞安市| 富锦市| 称多县| 黄龙县| 纳雍县| 合川市| 光山县| 玉环县| 抚顺县| 汤原县| 岗巴县| 延津县| 香河县| 云南省| 淮北市| 无棣县| 朔州市| 正定县| 沙洋县| 农安县| 同德县| 寿宁县| 玉屏| 南部县| 满城县| 湛江市| 清水河县| 扶绥县| 叶城县| 广饶县| 当雄县| 正宁县| 定兴县| 伽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