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越劇史話(2)

  • 越劇
  • 金開誠
  • 4171字
  • 2015-05-04 17:36:00

紹興文戲女班的創立,使得當時許多年輕女性沖破社會和家庭的種種阻力和束縛,走上舞臺,不僅獲得了謀生的職業,也改變了女性的社會地位,這一重大的進步更促進了劇種本身的發展。由女性出演全部角色的藝術形式,打破了以往的陳規,促使越劇在音樂唱腔、表演風格、演出劇目等方面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導致了劇種風格的衍變,促進越劇向婉約、典雅的方向發展。

女班的誕生改變了紹興文戲的發展方向,促進了越劇的全面發展。在唱腔上,男班唱“正宮腔”,而女班獨創的“四工腔”,唱腔上更顯委婉柔和、悅耳動聽,表演風格上比男班更飄逸灑脫,在體現人物感情上,更加細膩纏綿,貼切感人,更能打動觀眾。越劇女班也成為中國數百個地方戲曲劇種中,唯一一個全部由女性出演的劇種,形成了自己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從20世紀30年代后期開始,女班很快地替代了男班,出現了以后女子越劇大發展的新局面。

4.女子改良文戲時期

在越劇發展史上,抗日戰爭的爆發,是一個重要的分界線。在此之前,以男班為主的“紹興文戲”正處于全盛時期,著名演員集中在上海,女班蓬勃興起,但活動地區主要在浙江,上海地區雖有女班演出,但多數帶有流動性質,在整個上海的文化格局中,地位不高,影響也有限。

20世紀30年代后期,抗戰爆發后,大量女班來到上海發展,并迅速崛起,與此同時,男班則急劇衰落,很快被女班所取代,逐漸形成了以清一色女子演出為特色的劇種。當時幾乎所有的著名演員、班社都集中到了上海。上海的社會、文化環境為越劇藝術的進步提供了豐富的營養,也促進了越劇在新環境中的變革,為越劇突飛猛進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抗日戰爭爆發后,上海“孤島”相對安定的環境,為越劇在上海的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同時,“孤島”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娛樂業的畸形繁榮,使得這里集中了當時全國最多的電影院、舞廳、咖啡館、游藝場、戲院,客觀上為越劇發展提供了后盾與支持。從而使得越劇的中心由浙江轉移至上海,并在上海進行了巨大的變革。1938年開始的以姚水娟為代表的越劇改良,邁出了這一時期越劇改革的步伐,這也是越劇適應新環境,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大量女班來到上海后,最初演出的劇目都是在浙江農村和城鎮常演的傳統戲。但是,一成不變的戲曲形態并不能適應上海新興觀眾的需求。許多有識之士看到了越劇急需進行劇目變革的現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最早闖入“孤島”的姚水娟。原《大公報》記者樊迪民在與姚水娟的交流中很快達成了對于越劇發展前途的共識,認為必須要創造出適應時代的新劇本。不久,樊迪民就以樊籬署名,為姚水娟編寫了第一個戲——《花木蘭代父從軍》。姚水娟在戲中亦生亦旦、亦文亦武,其中一些戰斗場面,還穿插武功。該劇一經上演就引起強烈反響,使姚水娟聲譽大振。由此,姚水娟真切認識到適應時代和觀眾的重要性,率先進行改良,推動了越劇的進步,更被戴上“越劇皇后”的桂冠。繼《花木蘭》之后,姚水娟又演出了樊籬編劇的《馮小青》《范蠡與西施》《天雨花》《燕子箋》等戲。

開始于1938年的女子改良文戲經歷了一段時期的繁榮發展,持續了約四年后便開始有了衰落的趨勢。這一方面是由于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上海淪陷,“孤島”環境不復存在,時局的動蕩也不利于越劇劇場的營業。另一方面,此番改良所存在的局限性和弱點成為促使越劇走向發展危機的決定因素。曾經在越劇改良中嶄露頭角的年輕一代痛定思痛,在危機中醞釀著新的突破。1942年10月,以袁雪芬為代表的一批有志之士,開始了“新越劇”的探索和實踐,越劇發展即將跨入一個新的時代。

(二)越劇的發展與演變

1.“新越劇”時期

開始于1942年10月的越劇改革,開辟了越劇史上的新紀元,它對后來越劇的形態、風格的確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一時期的改革浪潮中崛起的“新越劇”,無論是劇目、音樂、舞臺形象還是劇團結構、運行機制,都與原來的女子越劇有明顯的區別。“新越劇”時期,越劇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竺水招、張桂鳳、徐天紅、吳小樓等一批年輕演員成為新一代越劇的代表人物。

袁雪芬是新越劇改革的領軍人物。1942年,她率先以話劇為榜樣,在大來劇場開始進行越劇改革。改革之初聘請的編導多為年輕的業余話劇工作者,為區別以往的越劇,他們把進行改革的越劇稱為“新越劇”。1944年9月,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龍門戲院進行改革。此后,上海主要越劇團都陸續投入“新越劇”的行列,越劇的面貌在短短幾年內發生了巨大變化。

“新越劇”的改革首先是編演新劇目,建立劇本制,廢除幕表制。即使演出傳統劇目,也經過整理改編,新劇目的內容更是較以往有很大變化。許多編導和主要演員都重視劇目的社會效益,主張給觀眾以積極有益的影響,編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會黑暗和宣揚愛國思想的劇目。在表演方面,“新越劇”一方面向話劇、電影學習刻畫人物性格、心理活動的表演方法,另一方面向昆曲、京劇學習優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動作,逐漸形成了寫意與寫實相結合的風格。在舞臺美術方面,采用立體布景、五彩燈光、音響和油彩化妝,改革服裝式樣、色彩,質料柔和淡雅,成為舞臺藝術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正規的編、導、演、音、美綜合的藝術機制,并組建了負責舞臺綜合藝術的劇務部。同時,越劇的改革也促使觀眾的構成發生了變化,吸引了大批進步人士的關注和喜愛。上海解放前夕,從事越劇的幾個主要劇團如“雪聲”“東山”“玉蘭”“云華”“少壯”都受到中國共產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并在黨的支持與引導下生機勃勃地發展著。

1943年11月,袁雪芬在出演《香妃》時,與琴師周寶財合作,使之前就有的2—5定弦之唱法更為規范,并由此開始使尺調腔形成若干板類,有整有散,有快有慢,后又發展了各類板腔的反調腔,使越劇唱腔不僅在板式結構上得到完善,在唱腔曲調上亦增強了抒情性和戲劇性,后來經過越劇界的共同努力與不斷加工,“尺調”更為完善,成為越劇的主腔,節奏板式也更加豐富,有了多種多樣的變化。1945年1月,袁雪芬、范瑞娟共同出演了《梁祝哀史》,并與編導一起對劇目作了重新整理。演出期間,范瑞娟與琴師周寶財合作,創造“弦下腔”,經過后來的加工與豐富,“弦下腔”也成了越劇的主腔。“尺調”和“弦下調”的創造,把越劇唱腔藝術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大大增強了表現力和感染力,使劇種的風格更為鮮明。

盡管“新越劇”的改革促進了越劇的大發展,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定的歷史局限性。當時的改革是在老板雇傭的條件下進行的,為了適應觀眾的口味,劇目本身的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段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此外,商業化競爭也使有些劇目帶有形式主義傾向和小市民情趣。有的演員為了表現自身的“美”,甚至會不顧劇情和人物身份,出現演主角的窮書生穿得比演配角的富公子還華麗的怪現象。直到解放以后,越劇才真正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2.解放后越劇的發展

1949年建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戲曲藝術開始進入了有計劃、有部署、有重點的改革進程中,越劇也開始了適應新時代的深刻變革。20世紀50年代初期,一場以“改戲、改人、改制”為內容的戲曲改革運動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在此期間,上海、浙江地區的專業越劇團,先后不同程度地進行了“三改”的工作,使越劇的面貌發生了新的變革。

1950年4月,上海成立了第一個國家劇團——華東越劇實驗劇團。該劇團的建立,為越劇事業在建國后的蓬勃發展起到了典型示范的作用。1955年3月,上海越劇院正式成立。劇院薈萃了越劇界一大批有較高藝術素養的編、導、演、音、美等專門人才。

20世紀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劇的黃金時期,創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響的藝術精品,如《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紅樓夢》《祥林嫂》等,在國內外都獲得了巨大聲譽。《情探》《李娃傳》《追魚》《春香傳》《碧玉簪》《孔雀東南飛》《何文秀》《彩樓記》《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為優秀保留劇目,其中《梁山伯與祝英臺》《情探》《追魚》《碧玉簪》《紅樓夢》還被拍攝成電影,使越劇進一步風靡大江南北。

20世紀50年代,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上海工商業大批支援到祖國各地,上海的許多越劇團體也自發地到各地去演出,有的就在當地扎了根。1956年到195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又相繼組織了18個越劇團支援西北和其他地區。自此,越劇開始走向全國,并在祖國各地生根發芽。到20世紀60年代初,越劇已流布到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影響日益擴大,這為越劇從一個地方性的小劇種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提供了可能。

3.新時期越劇的復興

開始于1966年的“十年浩劫”使越劇遭受了嚴重的摧殘。“十年動亂”結束后,尤其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越劇開始了新時期的全面復興,迎來了越劇發展史上新的春天。

在歷史條件的影響下,越劇的復興是從男女合演的現代戲開始的。1977年,上海越劇院以男女合演形式重演《祥林嫂》并大獲成功,掀起了越劇復興的浪潮。此后不久,上海電影制片廠將《祥林嫂》攝制成第一部彩色寬銀幕樣式的越劇藝術片在全國放映,重新擴大了越劇在全國的影響。傳統戲和歷史劇也陸續恢復演出,女子越劇重新得到認可,并煥發出新的生機。

在20世紀80年代,即改革開放初期,全國專業戲曲界首次恢復評獎制度。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1984年前后,浙江越劇界掀起“小百花”熱潮,上海越劇界的青年越劇演員在各種廣播、電視大賽以及上海市青年演員會演等活動中,紛紛脫穎而出。

越劇評論家李惠康于1990年3月9日在《上海文化藝術報》上發表《重塑越劇在上海的形象》一文,此文發表后,在上海、浙江、江蘇乃至北京等戲曲界、新聞界引起熱烈反響。《上海文化藝術報》為此特辟專欄,陸續選發來自各地的文稿展開討論。滬、浙越劇界還為此聯合舉行大型研討會,對越劇的新老交接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新時期的越劇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藝術思想更加解放,藝術觀念更加開放。新時期的越劇,創作題材與風格更加多樣化,更加致力于吸收現代藝術的成果,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探索與嘗試。隨著越劇全面復興時代的到來,她的影響不僅遍及全國,更走出了國門,在國際上贏得了盛譽。

2006年,在越劇誕辰一百周年紀念之時,經國務院批準,越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們相信,越劇的明天必將更加燦爛而輝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贡山| 大竹县| 乐平市| 固阳县| 会理县| 保定市| 绍兴县| 仁怀市| 高平市| 天津市| 原阳县| 江口县| 普格县| 深水埗区| 贵溪市| 吉首市| 信丰县| 铁力市| 克东县| 汤原县| 博野县| 大洼县| 宿州市| 凤城市| 太康县| 留坝县| 安多县| 扬中市| 石家庄市| 临沂市| 辽宁省| 娄烦县| 安塞县| 射洪县| 登封市| 库伦旗| 焦作市| 习水县| 临朐县| 崇仁县| 洱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