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桃李滿天下
- 孔子傳(語文課外讀物)
- 學習小組主編
- 1563字
- 2015-04-28 18:44:21
無論是在魯國專門執教的歲月,還是在做官政務繁忙的時期,或是在周游列國的日子里,都沒有中斷過教學活動。來自天南海北,不同出身、不同年齡層次的弟子,一批批地出入他的門下。從教四十年,培養出大批政治、外交和軍事方面的人才以及許多學識淵博、才華出眾的學者,他們在繼承和發展儒家學說方面發揮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孔子曾經按品行和專長對他的學生進行分類,舉出第一類的佼佼者。其中品行以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為代表,言語以宰予、子貢為代表,擅長政事者以冉有、子路為代表,在學問方面以子游、子夏為代表。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孔門十哲”。的學生大都受他的思想理論、德行和愛好的熏陶,與孔子的政治傾向基本一致。早年的孔子,熱衷仕途,強烈渴望通過在進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這一時期的學生也大都熱衷做官從政,并出了一批行政干才,如子路任職衛國,冉有任季氏宰,子貢任魯國外交官,宓子賦任單父宰,冉雍任季氏宰等。孔子回到魯國后,對仕途已經淡漠,而把主要精力用于整理古代文獻,他這一時期的學生絕大部分成了學者。如子游雖曾任武城宰,子夏曾任莒父宰,但他們更重視對孔子學說的研究與闡發。子夏精通樂,后來在西河聚徒講學,被魏文侯聘為老師,為傳播六藝做出了重要貢獻。子游熟悉文獻,對傳播孔子“禮”的理論貢獻較多。有若對孔子的仁、禮思想有新的闡發,曾參對孔子的“忠恕”觀念加以發展,而年齡最小的子張更是后來居上,在孔子之后成為儒家八派的領袖之一。相貌丑陋的澹臺滅明開始為孔子看不起,后來發現他是一位行為端正、講究原則、深沉內秀的人物。他南游楚國,講學漢江,有弟子三百人,為儒學向南方的發展立下了不世之功。
由于孔子注重因材施教,鼓勵學生自由發展,所以孔門弟子中一開始就有不少甘于寂寞,安于貧賤,不慕仕途,一生拒絕從政,專心一意從事文化教育事業的人物,如顏回、漆雕開、閔子騫等。作為老師,即使到年老體衰之時,也沒有絲毫的懈怠。他看到在自己創辦的學校里,舊的弟子不斷走出去,新的弟子不斷走進來,人類的知識就在這種新舊相續中得到豐富、更新、發展,一種崇高的責任感使他更加認真地向弟子們傳授知識和人生經驗,同時也從弟子身上受到啟發和鼓舞,體會到教學相長是不可移易的真理。
有一次,子夏問孔子:“《詩》中講甜蜜的笑容清俊可愛,美麗的雙目透徹明亮,白皙的面龐再打扮一番更襯出華麗姿色(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是指什么呢?”孔子說:“這說明作畫要在打好白底之后。”子夏由此聯想到仁與禮的關系,又問:“那么禮也在仁之后嗎?”因為子夏理解了外表的禮儀與內在的仁德的統一,孔子聽了十分高興地說:
“能啟發我的思想的人就是卜商(子夏)啊!現在可以和你談論《詩》了。”相信年輕人可以超過老年人,相信將來勝過現在。
他感嘆道:“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能斷定他們將來不如現在的人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仍未成名,也就不足畏懼了。”另一方面孔子也不忽視年輕人幼稚、欠成熟,想問題、辦事情簡單草率等缺點,針對每個人的具體情況,給予勸誡、指導。有一次,子貢問孔子:“顓孫師(子張)和卜商(子夏),哪一個強些?”孔子說:“顓孫師有些過分,卜商卻有些不夠。”子貢又問:“那么是不是顓孫師強一些呢?”孔子說:“過分了就像做不到一樣。”孔子顯然認為二者都不夠成熟,做事情還不能掌握恰到好處的火候。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行政長官后,向孔子請教管理行政的方法,孔子針對子夏急功近利的偏頗,告誡他說:“不要企圖很快成功,不要貪求小利。
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小利則更難成大事。”循循善誘的孔子,使弟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增長知識,提高素養,增強才干。在教育上,孔子順應了當時文化下移的時代潮流,掌握了教學的規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更因為他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對教育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和感情,因而取得了輝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