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弟子故事(1)
- 孔子傳(語文課外讀物)
- 學習小組主編
- 4355字
- 2015-04-28 18:44:21
子路比孔子小八歲,在孔門的弟子中,他是老大哥。子路年輕時是個小俠客,也是游手好閑之徒。他起初去見孔子,并不是想修道求學,而是存著跟孔子開玩笑的心思。
因為,當孔子問:“你的興趣是什么?”
子路答道:“我愛擊劍?!庇謫枺骸皩W問方面呢?”
子路想也不想就說:“學問有什么用?”把修道求學的重要性說給子路聽。子路聽不懂這些,但很快被孔子的人格吸引了,立刻備好學費,請求做孔子的弟子。
在學識方面,子路的成績并不算很好,但在行動方面,他是孔子的弟子中表現較為良好的一個。
子路曾問孔子:“怎樣才能稱為君子?”說:“待人親切、勵行、談吐和悅,就可以稱為君子?!薄熬幼钪匾暤氖怯聠??”說:“君子首先應該重視義。君子若有勇無義,必會亂了事;小人若有勇無義,必為盜竊?!?
這是針對子路品性上的缺點而言。
有一次,子路在彈琴。在另一個房間里聽到了這琴聲,猜測說:“那彈琴的是子路吧?”
冉求答道:“是的,老師怎么知道是他?”
“聽琴聲就能知道。這琴聲含有暴躁的音調,正代表著子路的個性?!?
冉求把這件事告訴了子路。
子路很吃驚,想了一會,感悟道:“單是練習手上的動作是不行的,必須由內心的深處去下功夫啊!”
從前陳靈公和臣下的妻子發生了不正當的關系,有一位名叫泄冶的人向陳靈公進諫,結果被殺了。
這是早在孔子百年前的事,有人拿這件事來問孔子:
“泄冶進諫靈公被殺的故事,和殷朝名臣比干進諫紂王被殺的事是一樣的,這就是仁吧?”卻搖搖頭說:“不,不是仁,是白死。”
“為什么?”
“比干是紂王的親戚,地位顯要,所以其身雖死,仍具有使紂王改邪歸正的力量。而泄冶呢?他既不是靈公的親戚,地位又不顯要,人微言輕,他的諫言不能生效,這是很明顯的事。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是干脆退身求去,免得招來殺身之禍?!弊勇酚X得孔子這種說法很勉強,所以插嘴說:“老師,就算泄冶之死不是仁,但能不顧自己的生命以求正國亂,這是值得贊賞的行為,怎么能說是白死呢?”孔子說道:“你只注意到那種小義,忽略了深遠的大義。
從前的君子是在國家有道時就為國盡力,如果無道就干脆罷官引退。盲目地干下去,是不對的;應該看情形而定,該進則進,不該進則退。”
子路還是不解,又問:“那么,老師,天下最重要的事,難道就是謀一己的安全嗎?個人的安全比天下的安泰還重要嗎?泄冶如果只顧自己的安危而退下來,這樣對泄冶或許是好的,但對陳國的人民則毫無益處。他進諫而被殺,雖然對靈公沒有發生效用,但對于人民的精神則有很大的鼓動?!?
“我并不是說保全個人的生命最為重要,如果是的話,我就不會說比干的行為是仁了。我是說,要犧牲生命,也要看地方、看情形、看時候。盲目地去送死,是不值得的?!?
子路又說:“我還不太了解,我再想想看?!闭f完,走了出去??鬃油勇返谋秤?,感嘆地說:
“好一個剛直的人!照他的性格看,將來一定不會平凡地死去的?!钡谒拇蔚叫l國時,衛君和宰相孔叔圉請孔子讓子路留下來在衛國做事。
子路在衛國的職位是蒲鎮的鎮長。這個地方的百姓經常反抗政府。
子路赴任前,曾向孔子請教,自己也預先做了周詳的計劃。上任后,子路馬上召集地方上有勢力的人物,開會協商,請大家幫忙合作。
他這種態度博得該鎮人的好感。
于是,地方的一些壞人也都順從了,對于子路的施政予以合作。三年之后,孔子偶然經過蒲鎮,一踏進蒲鎮的領土內,就說:“子路很好,態度謹慎又具有誠意。”
走進蒲鎮內,孔子又說:“子路很好,很寬容?!?
到了子路的家里時,孔子又說:“子路很好,明了事理,有決斷能力。”
子貢覺得奇怪,便問:
“請問老師,您還沒見到子路,怎么就知道子路有那么多的優點呢?”道:“首先,看到農田欣欣向榮的樣子,就知道統治者謹慎而真誠。其次,看到鎮上家家繁榮的情況,就知道統治者的寬大,沒有忽略人民的生活。最后,看到子路家里整潔而傭人都很勤勞,可見統治者明白事理,具有決斷力。所以雖沒見到子路,也推想得出來?!?
衛國宰相孔叔圉死后,他的兒子悝擔任宰相,不過實權卻握在悝的母親伯姬手里。
伯姬是衛君出公的伯母,她打算讓逃亡在國外的弟弟(即出公的父親)復位,所以暗圖陰謀,企圖把出公趕走。
有一天,有個孔家的要臣急急忙忙跑到子路的家里,報告說:“剛才出公的父親由國外潛回,和伯姬聯合起來威脅孔悝老爺,要孔悝老爺擁戴他復位,這事使老爺左右為難。您看有什么辦法可以幫助老爺?情況緊急,我想先保護出公離開這里,以后的事情您想想辦法,好嗎?”
這人說完就匆匆離開了,保護出公逃出魯國。
子路急忙趕到孔悝家中。
正要走進孔家的門口時,看到子羔由里面出來。子羔也是孔子的弟子,是子路介紹他來衛國做大夫的。子羔說:“內門已經關了?!?
“關了,我也要進去看看。”
“看到也沒有用,里面亂哄哄的,不要惹麻煩了。”
子路大聲責罵說:“你也是孔家的人,為什么見到主人遇難而不救,只顧自己逃走呢?”
子羔說:“現在還是保護自身要緊,我勸你不要闖進去的好。”子路推開子羔,沖了進去。
門果然關了,怎么也推不開。等了一會,門突然開了,有一個人從里面走了出來,子路就利用這個機會,溜了進去。
大廳里擠滿了人,臺上站著的是出公的父親和孔悝,另外還有幾個劍客。
出公的父親和伯姬威脅孔悝向大家發表擁戴新王的宣言,孔悝進退兩難。子路在人群后大聲叫道:“抓住了孔悝老爺也沒有用,趕快把他放開!就是殺了他,還有我們這些正義的人在!”
人們轉過頭來一看是子路,都心里暗喜。
子路又叫道:“那些陰謀篡奪出公君位的家伙,是個膽小鬼,從下面放火把臺子燒了,一定會把孔悝老爺救出來的。大家趕快放火吧!”
庭院里正在生火,子路指著火大喊。
這時,由臺上跳下來兩個劍客。他們嚷道:“你這老家伙,讓你看看厲害?!焙爸惆蝿?,朝子路刺了過來。
“好小子,來吧!”
子路不甘示弱,也抽出劍來。
雙方交戰了幾十個回合,因子路一個人對付兩個人,而且年事已高,漸漸感到難以招架。旁觀的群眾看到子路的情勢不妙,立刻改變態度,不再給子路加油,甚至還惡言惡語地謾罵或丟石頭。
子路逐漸顯出敗勢。
劍客的劍尖砍斷了子路帽子上的帶子,帽子幾乎要掉下來了,子路連忙用手把帽子扶好。就在這時,對方乘他不備,一劍刺在子路的肩上。
子路鮮血飛濺,倒在地上,但是,一只手還扶著帽子,用最后的氣力想把斷了的帽纓結好。
“君子正冠而死?!?
這是孔子的教訓,子路在臨終時,一直遵守著這句話。
“看吧!君子是如何死的!”
子路叫了一聲后,才斷氣而亡。
顏回字子淵,比孔子小三十八歲。他和子路不同,如果說子路是個有勇之人,那么顏回可以說是個有德之人。
他們兩人相同的地方是都很貧窮。曾贊賞子路說:“穿著粗布衣裳,和那些穿著錦繡衣服的人們相處,而不感到自卑的,只有子路了。”他也贊許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顏回恭聽孔子教導的時候,不像子路或子貢那樣常常提出疑問,他只是靜靜地聽著。因為他總是恭敬地聽而不發問,所以,有時孔子也懷疑顏回是否已經理解了他的話。察看顏回的一言一行,正合乎其教示,而且還能進一步地把所學的道理加以發揮。說:“我同顏回講一天的話,他像個愚人似的,沒有什么反應。不過,看他事后的言行,不但沒有一樣不合乎道,而且還能有更深刻的體會,才知道顏回不是愚人?!?
有一次,顏回和子路隨同孔子坐著馬車出門,孔子說:
“你們兩人,各把志愿說來聽聽?!?
子路說:“不論坐馬車、穿輕裘,都愿意和朋友們共享。
就是車、裘都因此而損壞了,也不覺得遺憾?!?
顏回說:“不宣揚自己的善行,也不夸張自己的勞苦。”
又一次,孔子要顏回、子路、子貢三個人,各自說出他們在政治上的志愿。
顏回是最后說的:“我愿意幫助賢明的君主和德高望重的宰相,以禮和樂去教導人民,使他們不必用圍墻和深壕去武裝市鎮;放棄刀槍,代以農具,使他們的羊群能很安心地放到野外去。
“促使每個家庭團結,避免妻離子散,為以后幾千年消除禍根。如果能做到這種地步,子路兄的勇猛和子貢兄的雄辯也就用不著了。”
顏回不但道德修養高,就是理解力也強過一般人。曾問子貢說:“在理解方面,你和顏回誰強?”
子貢說:“我哪能跟顏回兄比,他能夠聞一而知十,我僅是聞一知二罷了。”
“說得很對。我也認為你不及他?!?
可惜的是,如此受孔子贊許的顏回,卻在三十二歲時,先孔子而死去。當時,孔子正在周游列國,知道了這個消息,仰天嘆道:“唉!天要亡我,天要亡我!”覺得顏回是最適合傳自己之道的好弟子,對于失去這樣好的傳道人選,怎能不感慨天要亡他呢!后來,孔子回到魯國后,哀公曾問道:“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孔子說:“有個叫顏回的最為好學,不遷怒于人,不犯同樣的過失,可惜,不幸他早已死了。此外,再沒有像他那樣好學的人了?!?
顏回死的時候,他的父親顏路由魯國趕來料理喪事。顏路小孔子六歲,也是孔子的學生。
顏回生前孝順父母,他的父親顏路非常疼愛他。
顏路痛念愛子顏回在旅途中病死,想要厚葬他。
但顏路這時很貧窮。雖然棺材準備好了,卻買不起棺材外面的套棺。”
顏路只好去求見孔子,說:“老師,我有個請求?!?
“什么事,盡管說吧!”
“老師能不能把您的座車送給我?”
“做什么用呢?”
“我想把車子賣掉,用那筆錢給顏回買一個套棺。因為我現在很窮,實在買不起?!?
“顏路,我很同情你,天下做父母的,沒有不愛自己子女的?!?
“謝謝老師?!?
但是,孔子又說:“不過,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兒子鯉死的時候,也只有棺材而沒有套棺。那時我正在周游各國,所以,就沒給鯉買套棺。”
“原來老師也是這樣??!我實在不應該向老師提出這種要求?!鳖伮废氲娇鬃拥膬鹤吁幩赖臅r候,也沒有用套棺,自己又處在同樣情況下,顏回也就不必非要不可了,于是很失望地退出去了。望著顏路的背影,自語道:“我也同他一樣喜愛顏回,我何嘗不如此想呢?套棺有也罷,沒有也罷,這不過是個形式。”也有些弟子想集資厚葬顏回,把這意思報告了孔子。不贊成地說:“喪葬的厚薄,要看自家的經濟情形來處理,大可不必鋪張?!?
但是,顏路愛子的心太過深切,仍希望厚葬,于是,弟子們也就隆重地葬了顏回。知道這事后,很不高興,責備弟子們說:“回在生前,視我如同父親一樣,在他死后,我卻不能把他視同自己的兒子一樣去埋葬。我兒鯉的喪葬合乎禮;回的喪葬,卻不合乎禮。這不是我不對,是你們錯了。”
子貢小顏回一歲,原籍衛國。顏回是正人君子,而子貢是稍帶輕率性格的聰明人。曾說:“即使不出來做官也能賺錢,所計劃的事都能兌現。”
子貢就是這種人。
子貢問孔子:“我像什么呢?”答:“你是個器(有用的成材)?!?
“哪種器呢?”
“瑚璉?!?
瑚璉是在宗廟里祭祀祖先的時候盛黍稷的器具,上面裝飾有貴重的寶玉,外觀華美??鬃佑煤鳝I譬喻子貢,意思是說不是君子,但是,屬于器具中的貴重者。
子路向孔子學得某一個道理后,如果還沒來得及實踐,便不敢再去學新的道理;可是,子貢完全相反,他是在某一個道理還未能實踐前,就想學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