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少兒時代
- 孔子傳(語文課外讀物)
- 學習小組主編
- 5060字
- 2015-04-28 18:44:21
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十月二十七日(夏歷八月二十七日),在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尼山附近)宰叔梁紇的家里,一個男嬰降生了。年邁的父親和年輕的母親,面對這個面貌有些奇異的男孩,激動得滿眼淚花,相對發出會心的微笑。這個嬰兒就是日后享譽世界的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和大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的父親叔梁紇,姓孔,先世為宋國人。宋國是西周初年由周王分封殷人貴族、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的諸侯國,以現在的河南商丘為中心,地處魯、豫、皖三省交界處。
據《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孔氏一支傳自宋襄公之子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勝,勝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因躲避宋國內亂而逃到魯國。按照當時的禮儀規定,他的貴族身份在魯國得到承認。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孔父嘉及其孫睪夷作為落難的破落貴族在魯國沒有受到重用,只能在清貧中默默無聞地生活。只是到了孔父嘉的第四代防叔時,才得以出任魯國貴族臧孫氏的家臣,做了防邑宰。這是一個管理貴族采邑(即封地)的小官。第六代叔梁紇做了陬邑宰,又稱陬邑大夫,是魯國基層地方官吏,職級相當于現在的鄉鎮長之類。當時的地方官都是文武相兼的,平時管理地方,遇有戰事就率兵打仗。叔梁紇在魯國以孔武有力而聞名。
叔梁紇雖然通過自己大半生的英勇戰斗獲得了一定的地位和聲望,但卻因為沒有一個身心健全的兒子襲爵繼宗而悶悶不樂。他的夫人施氏一連生下九個女兒,未生一個男孩。另一個夫人盡管生了一個兒子孟皮,卻因下肢殘疾而難以在貴族圈子里周旋應酬。叔梁紇為此十分煩惱,于是決心再娶一個能為他生兒子的年輕女子為妻。他向居住在魯都曲阜的顏家求婚,結果如愿以償。顏家的三女兒顏徵在于公元前552年成為叔梁紇的妻子。
顏徵在雖然為叔梁紇生下了健康的兒子,但在一妻二妾的家庭中,她依然沒有什么地位,終日在施氏夫人的淫威下過著忍氣吞聲的日子。只有牙牙學語的兒子的歡笑聲,可以暫時驅散她心頭的陰霾。不料孔子三歲時,叔梁紇一病不起,撒手而去。顏徵在對于這個充滿敵意的家庭再也沒有什么留戀,就帶著兒子回到娘家居住的曲阜城,靠自己紡線織布、種糧種菜、飼養禽畜以及親友的接濟艱難度日。這位無比堅強的女性、可敬的母親,把自己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聰穎懂事的兒子身上。
魯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六歲的孔丘開始演習禮儀。這年早春的一天早飯后,闕里大街上樂聲悠揚,鑼鼓聲相間。樂隊后,跟著一隊馬車,參加祭祀的貴族們興高采烈地坐在車里,孔丘夾在平民百姓中,尾隨祭祀隊伍之后,來到了曲阜南郊。
主祭官和貴族們登上了祭壇。
看熱鬧的布衣平民站立在祭壇周圍。
供桌上放著烤熟的豬、牛、羊和油炸的雞、鴨、魚、肉等祭品。穿戴一新的主祭官鄭重宣布:“郊祭大典開始!依規程敬祭天神、地神!”
郊祭大典大約進行了一個半時辰,孔丘始終興致勃勃地觀看著。
回到家里,孔丘興趣不減,剛吃過午飯,便在院子里擺上一些壇壇罐罐,模仿起郊祭來。他又當“主祭官”,又當“參祭者”,逐一按程序操作……
日復一日,孔丘盡情地演習著郊祭。這不能不引起母親的關注。顏徵在問:“丘兒,你長大了想做管廟的官嗎?小孩子家怎么天天學禮制呀?”
孔丘瞪著小眼睛,認真地回答:“娘啊!我長大了,要當個為國效力的好大夫,不學禮能行嗎?再說,你只教哥哥讀書,不教我,我沒事干呀!學禮容易,不用教,照著演習就行了。”顏徵在聽到兒子有讀書的要求,心中暗喜,一把將兒子摟在懷里說:“丘兒,從今后,咱家里專為你設學堂,你姥爺當過教書先生,我也做教書先生,娘教你讀書好嗎?”
“謝母親!”孔丘說完,叩了一個頭。
魯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六歲的孔丘在家里跟母親學識字。他的哥哥——十二歲的伯尼仍就讀于曲阜官學。一天早晨,顏徵在將寫有毛筆字的竹簡放在桌子上,對兒子說:“丘兒,這是娘給你準備的一個月的課程,一月之內,你要學會這三百多個字。”
“娘說的話,兒記下了,娘快教兒識字吧!”孔丘手舞足蹈地說。顏徵在開始教兒子識字:“天、地、太、平……”孔丘逐一學讀、學講、學寫,全神貫注,學會幾個字之后,便催促著母親再往下教。
顏徵在說:“光會讀、會講還不行,還要會默寫。”孔丘立即把學過的字默寫給母親看。
只用了六天的功夫,孔丘就把三百多個字學會了。
孔子很小就嘗到了生活的艱辛,看到了母親為撫育自己成長而付出的血汗和淚水。后來,孔子特別注重孝道,除了時代的原因外,與他個人的生活經歷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撫慰母親孤苦的心靈,孔子很小就幫著母親干活,挑水、打柴、種菜、放牧,凡是他能干的活都搶著干。后來,他多次對自己的學生說,因為他少年時期家境貧寒,所以許多達官貴人認為鄙賤的事他都會干。
那時,社會的階級制度,劃分得很嚴格。
諸侯之下是卿,卿之下是大夫,大夫之下是士;這些人統統屬于上流社會。在士下面,是一般的農、工、商人;再下面便是奴隸了。而孔丘是屬于士的階級。
士以上各階級的子女,到了十三歲起便開始入學。
那時的學校很簡陋,教師都是由村落的長老來擔任,只是將詩、書、禮、樂概略地介紹一番。當時學生們所學的,主要是敬神祭祀的禮節。此外,就是對待長輩的揖讓進退的禮貌和一些修身做人的道理。
孔丘也同一般的孩子一樣,只是乖乖地坐在那里聽老師講課,但過了兩年之后,他的學習態度有了明顯的改變。
以前,他只是聽講,從不發問,而現在卻自動提出問題請求解答。
他對老師、對母親常常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對任何一件事,他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老師和母親有時也難免被他問得不知如何作答才好。
偏僻鄉村的教育,已無法滿足他的求知欲望。
于是,母子倆便一同搬到魯國的曲阜去住,孔丘就進了當地的學校。
仲尼這時候的學習態度,簡單地說,就是“尚古”,也就是“崇尚古制”。
“古”,是指古代的堯、舜、禹、文、武、周公時代的政治和文化。這些帝王都仁慈賢明,他們在位時國內的政治都安定而修明,為民造福。
可是,到了孔丘那個時代,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原來,在周天子支配下的十二國諸侯,互相爭權奪利,紛紛與王室脫離關系,宣告獨立,過去的修明政治如今已被搞得混亂不堪。
魯國是東方的小國,勢弱力小,隨時有遭受他國侵吞的危險。再加上國內權臣們的勾心斗角,天下紛亂如麻。仲尼目睹這種情形,不免懷念起古代的修明政治和安定的生活,因而對古代的文化和古時候圣人的言行,都很細心地去研究。《詩》、《書》、《禮》、《樂》等,是研究我國古代史實及做學問的重要經典。
《詩》是周朝民間的里巷歌謠和朝廟的樂章。仲尼在曲阜看到有由遙遠的周朝派遣來的盲人樂團,所以他便在當地,隨著音樂的伴奏學《詩》。
他想:《詩》的綺麗、幽雅、豐潤和悠閑,一切都是在歌頌古時周朝文物的盛況。
《書》是以記三代時的典謨訓誥為主。如要明白文、武、周公等修明政治的施行情形,讀這書是最為方便的。
對于《禮》,仲尼更為熱衷。
在曲阜,有司掌禮節的禮官。仲尼曾向他們請教過各種禮儀。《樂》是五聲八音的總名。孔子后來曾學樂于萇弘。
《詩》、《書》、《禮》、《樂》,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名旦)所整理的,因此,仲尼很尊敬周公。
周公在他兄弟之中,是對父親周文王最孝順的一個。武王即位后,他幫助武王治理天下。
征伐殷紂王的時候,他協助武王攻入了紂王的宮殿;殺掉紂王后,把紂王的罪狀向百姓們宣布。
因為,周公對國家的功勞很大,所以,接著就被封為魯國的大夫。
不過,那時周朝的基礎還沒有十分穩固,有很多事情還要周公去處理,所以,周公并沒有到魯國去上任。
后來,武王去世,即位的成王年紀還小,周公就輔佐成王攝理國家政事,這么一來,他更沒有辦法離開周朝了。
管叔和蔡叔,也是武王的弟弟,他們嫉妒周公的地位,到處散布謠言說:
“周公是偽君子,表面上說得很好聽,其實,不久他就要篡奪成王的王位了。”
當然,周公是根本就沒有這種想法的。
周公曾經對太公望說:
“不管別人怎樣冷嘲熱諷,我都必須協助成王攝政,因為周朝這時候最需要政治安定,不然的話,各地隨時都有發生叛變的可能。要是天下大亂,我哪還有臉去拜見祖先?歷代祖先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奮斗,好不容易才建立起這番王業。武王不幸早逝,成王年紀還小,目前,維護王業的重任我當然是責無旁貸的。”
管叔和蔡叔散布謠言后,見周公不理睬,就挾持紂王的兒子武庚叛亂。
周公奉成王的命令,帶兵征伐,很快就把叛軍打敗了,殺掉管叔,放逐蔡叔,在兩年之內,叛亂完全平息。
成王即王位后第七年的二月,經過一番實地勘察后,選定洛陽作為國都。
這時候成王已經是個懂事的青年了。于是,周公就把政事交給成王,由他自己去治理。周公代成王攝政的時候,因為他代表著天子的地位,所以,每次召見諸侯的時候,他都是坐北朝南的。等到他把政事交給成王以后,每次晉謁成王時,都是遵照臣下的禮節坐南朝北。
不幸的是,周公把國家政事交還給成王以后,還有些人造出不少的謠言,向成王密告。周公也很明白,成王聽了這些無中生有的讒言后難免會產生疑慮,所以,他不得不逃到楚國去。周公出走以后,成王偶然發現了一張字條。字條上寫著周公的名字,是這樣寫的:
“幼王年紀輕,不大懂事。假使有侵犯神的命令,也請不必責怪他,應該負責的是代理攝政的我。我誠心祈禱,請讓幼王恢復健康。”
這是成王年幼患病時,周公向神禱告的字句。
成王看了這張字條之后,才知道周公對他是一片真誠,恍然大悟地說:
“我不該聽信謠言,我真對不起周公。”
他立刻打發人去請周公回來,好向他道歉。周公又曾作了兩篇文章,獻給成王,奉勸他勤修政事。其中的一篇,有下面的一段:“以前,從商湯到殷帝乙(紂王的父親),歷代的皇帝都擅于祭神、明德,順從天神的意志。到了紂王的時候,就把這種事給敗壞了,自絕于天,結怨于民。對于這樣暴虐無道的帝王,人民是可以起來把他滅掉的。到了周朝,都是賢能的帝王。
文王常常是廢寢忘食地勤于政事,所以,他在位五十年之久,而王業隆盛。”
另外,周公還替周朝建立了官職制度。
周公晚年的時候,住在豐地,后來,就病死在那里。臨終的時候,周公留下遺言說:
“我死后,請把我埋在洛陽,我雖然死了,也不愿意離開成王。”對于周公的這個請求,成王很恭敬地說:
“周公要同文王埋在一起,這是表明我不曾把周公視如臣下。”周公的為人感動了成王。
同母親一起住在曲阜郊外的小房子里的仲尼,常常在睡覺時夢見周公。
夢中,他有時會喃喃自語,把母親給驚醒。
“仲尼,怎么了?”
“沒什么,把您給吵醒了,對不起!”
“你的一聲大叫,使我吃了一驚。”
“我剛才正在做夢哩!”
“做什么夢?”
“我夢見周公了。”
“噢,周公……他跟你講話了沒有?”
“嗯,周公的馬車走過來的時候,我就跪在路旁。他看見了我,微微地對我一笑,就跟我講起話來。”
“他說什么?”
“他問我:你叫什么名字?我說出名字之后,他很慈愛地笑著說:你好像很知道用功讀書,希望你要努力貫徹到底。”“喲!”
母親有點驚異地笑了起來,仲尼接著又說:
“我太高興了,高興得在馬車走過后,不禁哭了出來。”
“原來如此,那太好了,能夠在夢里見到周公,是很難得的呀!”每次夢見周公后,仲尼總是久久不能入睡。大約在十五歲前學習了一般文化知識和射御之類的基本技能。但不久這些就無法滿足他對知識的渴求。可由于家境貧寒,孔子沒有條件進入為貴族子弟設立的高級學校深造,他就只能通過自學來提高自己的水平了。孔子后來回憶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向學了。他從那時起就下工夫學習了《詩》、《書》等典籍,同時還學習當時有廣泛用途的禮和樂。
魯國的太廟是祭祀魯國始祖周公旦的宗廟,里邊陳列著許多文物古器,是魯國經常舉行政治禮儀活動的場所,因而是了解周王室與魯國歷史和典章制度的重要地方。孔子經常到這里來考察學習,遇有不明白的問題就虛心向他人求教,這使他獲得了大量知識。此外,孔子還經常到其他已故魯國國君的宗廟中考察學習,辨識各種文物典籍,熟悉西周和魯國的歷史,學習天文歷法以及地理方面的知識。在自學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正因為如此,他的學問長進很快,所學知識很快就超出了當時貴族學校規定的禮、樂、射、御、書(文字課)、數(數學課)等六種科目,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青年,在魯國漸漸地有點名氣了。
就在孔子學問日益長進時,與他相依為命、終日操勞的母親卻一病不起,離開人世。這一年孔子僅十七歲,母親還不到四十歲。孔子悲痛欲絕,雖然貧窮,他還是竭盡所有殯葬了母親。由于父親死時他年紀太小,不知道父親的墓地,他就把母親的棺材停在名叫“五父之衢”的地方,自己跪在那里,懇請知情者講出父親的墓地。他的孝心感動了知情者,終于如愿以償地使父母合葬,了卻了一樁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