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國歷代名酒(1)
- 中國名酒(中國文化知識讀本)
- 金開誠著 于元編著
- 5649字
- 2015-04-29 09:12:28
(一)先秦名酒來,他的父親相在位時,寒浞造反,進攻都城,相在城破時自殺了。他的母親正懷著身孕,從城墻的狗洞里鉆出去,逃回娘家生下了少康。
寒浞聽說相的妻子生了少康,就派人前來捉拿。少康逃到西邊有虞氏部落里躲起來。有虞氏首領收留了少康,讓他擔任管理膳食的官員——庖正。少康很聰明,在管理膳食期間漸漸掌握了理財?shù)哪芰Γ液芮辶層杏菔瞎?jié)省了很多開支。不久,有虞氏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并且送給他一塊方圓十里名叫綸的肥沃土地和兵士五百人作為陪嫁,少康于是有了自己的根據(jù)地和軍隊。少康每天除了操練自己的五百名兵士外,還堅持繼續(xù)當庖正,管理飲食。因他經營得法,每年節(jié)余下來的糧食很多,他就試著用這些余糧釀酒。不久,少康釀出了好酒,這就是秫酒。
后來,少康用釀酒所得擴充軍隊,終于復國了。
商代酒的品種有酒、醴、鬯,最好的是鬯,鬯是用黑黍釀成,釀時加入郁金香草釀成,稱為郁鬯。鬯在商代主要用于祭祀,帝王死后要用它沐浴凈身。
啤酒生產是采用發(fā)芽的谷物作原料,我國遠古時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釀造的,即所謂的蘗法釀醴。我國古代的這種原始啤酒已有4000年至5000年的歷史。
根據(jù)古代的資料,我國很早就掌握了蘗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蘗制造飴糖的方法。在古代中國,也有類似于啤酒的酒精飲料,古人稱之為醴。大約在漢代后,醴被酒曲釀造的黃酒所淘汰。用谷芽釀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類似于醴,用酒曲釀造的甜酒卻保留下來了。
西周時期,朝廷釀酒和用酒有嚴格的管理體制。酒的等級分明,王室所用的酒質量最高。據(jù)《周禮》記載,帝王用酒分事酒、昔酒、清酒。事酒是因事而臨時制作的酒,釀造時間較短;昔酒是經過一段時間貯藏的酒;清酒是經過過濾、澄清的酒。
周代酒的品種增多了,有酒、醴、鬯、黃流、旨酒、春酒、醺、清酒、酎等。酎酒是最高檔的重釀酒,即在正在發(fā)酵的酒醪中加入成品酒,進一步發(fā)酵,得到的酒更為醇甜。也有人認為酎酒是在釀酒過程中多次補料(米飯)所釀成的酒。
春酒是周代的名酒,釀制春酒的方法直到南北朝時期,仍被奉為傳統(tǒng)工藝的經典。一般是在正月晦日(指陰歷每月最后一天,正月晦日是一年的第一個晦日,即“初晦”)取河水釀制。
西鳳酒是我國和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種之一,產于陜西省鳳翔縣柳林鎮(zhèn)。
當年,周武王率領諸侯滅掉商朝后,曾用家鄉(xiāng)出產的秦酒犒賞三軍。秦酒即今西鳳酒的前身,因產于秦地雍城而得名。后來,雍城改名鳳翔,又在西方,人們常稱之為“西府鳳翔”,簡稱“西鳳”。
西鳳酒以當?shù)靥禺a高粱為原料,用大麥、豌豆制曲,配以天然甘美的柳林井水,高溫培曲,土暗窖發(fā)酵,續(xù)渣混蒸混燒,有自己一套獨特的釀造方法。
西鳳酒無色,清亮透明,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濃而不艷,集清香、濃香之優(yōu)點于一體,諸味協(xié)調,風格獨特。
西鳳酒被譽為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而各不過頭:酸而不澀,苦而不黏,香不刺鼻,辣不嗆喉,飲后回甘,久而彌芳。適時飲用西鳳酒,有活血驅寒、提神驅勞之效。
杜康酒是我國古代名酒,是杜康親手釀造的。
在我國歷史上,杜康實有其人。《世本》《呂氏春秋》《戰(zhàn)國策》《說文解字》等書對杜康都有過記載。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的《白水縣志》中,對杜康也有詳細的記載。白水縣位于陜北高原南緣與關中平原交接處。
當年,杜康為了給周王釀造好酒,曾跋山涉水,到處尋覓佳泉,最后在伊川發(fā)現(xiàn)了“黑虎泉”和“白虎泉”兩處好泉水。于是,杜康就在這里釀制出美酒獻給周王。杜康酒清澈透明,柔潤芳香,醇正甘美,回味悠長,獨具風格,飄香千里,備受青睞。
寶豐酒產于河南省寶豐縣。寶豐酒歷史源遠流長,據(jù)史志記載,中國釀酒鼻祖儀狄造酒就在寶豐,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
《呂氏春秋》說:“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于汝海之南,應邑之野。”古時汝河流經汝州的一段稱為汝海,汝海之南就是汝河之南,寶豐即在汝河南岸。
寶豐在商周時為應國屬地,古應國遺址在寶豐縣城東南十千米處,出土文物萬余件,其中酒具酒器就有三千多件,包括杯、盅、壺等。其中最珍貴的一組是提梁卣、銅方壺、應伯壺和銅爵等,從爵內的大篆銘文上可以看出寶豐酒業(yè)歷史之悠久及規(guī)模之宏大。
寶豐酒選用本地優(yōu)質高梁為原料,用小麥、大麥、豌豆制成大曲為糖化發(fā)酵劑,采用傳統(tǒng)工藝,精心勾兌而成。
寶豐酒無色透明,清香芬芳,甘潤爽口,純凈綿柔,回味悠長。
冰鑒是一種容器,里面放冰,可以冷卻食物。凍飲是在冬季采集冰塊貯藏起來,飲酒前將酒置于冰鑒中,在冰鑒的間隙之中放入冰塊使酒冷卻,既有利于酒的保存,又增加了酒的適口性,此謂凍飲。這種冰鑒曾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
棗集酒是老子故里的名酒,孔子也曾喝過。
春秋時期,鹿邑縣已有酒業(yè),鹿邑棗集鎮(zhèn)是道家鼻祖李耳故里。公元前518年,孔子由曲阜至此問禮于老子,老子請他共飲棗集酒,孔子因而留下“唯酒無量,不及亂”的箴言。
唐天寶二年(743年),唐玄宗到鹿邑太清宮朝拜,曾封棗集酒為“皇封祭酒”。
宋真宗趙恒于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來鹿邑拜老子,親臨太清宮,以棗集酒為祭品。夜宿老君臺前明道宮,飲用棗集酒后才思大發(fā),命筆寫下《先天太后贊碑》立于太清宮門前,并降詔命令地方每年進貢兩萬斤棗集酒作為宮廷之用。宋真宗欽定棗集酒為宮廷貢酒,有“天賜名酒,地賜名泉”、“棗集美酒,名不虛傳”之說。
清代《鹿邑縣志》說,棗集民間用黍釀酒,也用秫釀酒,名為蒸酒。
紹興加飯酒古稱“山陰甜酒”、“越酒”,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釀造歷史。據(jù)史書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紹興即開始釀酒,在釀酒過程中,增加釀酒所用米飯的數(shù)量,相對來說,用水量就比較少了。加飯酒是一種半干酒,酒質醇厚,氣味芳香。
春秋時,越國被吳國戰(zhàn)敗,越王勾踐夫婦到吳國為奴,服侍吳王夫差。夫差患病后,勾踐為之親嘗大便,感動了夫差,被釋歸國。越王勾踐牢記奇恥大辱,臥薪嘗膽,決心報仇。為了麻痹吳軍,他造了許多甜酒獻給吳國。吳國軍隊駐扎在杭州灣北岸,得酒狂飲,喝剩的空酒罐堆積如山。經過十年經營,兵強馬壯,糧食充足,勾踐興師伐吳。出征前,百姓們前來送行,紛紛獻甜酒犒軍。勾踐為了能與三軍同飲,立即將酒投入河中,軍士俯身河畔,迎流而飲,勇氣倍增,個個奮勇殺敵,終于大破吳軍。越王投酒之河就是現(xiàn)在紹興市區(qū)的“投醪河”,又稱“勞師澤”。
加飯酒色澤橙黃清澈,越陳越香,久藏不壞,色、香、味俱佳。
發(fā)酵而成的黃酒是中國最古老的酒,合有豐富的氨基酸、多種糖類、有機酸、維生素等,發(fā)熱量較高。自古至今一直被視為養(yǎng)生健身的“仙酒”、“珍漿”,深受人們喜愛。紹興等黃酒從春秋戰(zhàn)國至今一直盛行不衰,甚至成為宮廷和國宴用酒。
桂酒是一種滋補藥酒,始釀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美酒,通常有兩種制法:一是用桂花浸制而成;另一種是用木桂、牡桂、菌桂等藥材和酒曲一起釀造而成。
后來,桂花酒選用秋季盛開之金桂為原料,配以優(yōu)質米酒陳釀而成,色澤金黃,芬芳馥郁,甜酸適口。
桂花性溫味辛,桂枝、桂籽、桂根都可入藥。浸酒內服能化痰散瘀,對食欲不振、痰飲咳喘、經閉腹痛、十二指腸潰瘍、蕁麻疹、胃寒胃疼、口臭、視覺不明有一定療效。
古人認為桂為百藥之長,用桂花釀制的酒“飲之壽千歲”。漢代時,桂花酒是人們用來敬神祭祖的佳品,祭祀完畢,晚輩向長輩敬獻桂花酒,寓意延年益壽。
桂花酒香甜醇厚,有開胃醒神、健脾補虛的功效,尤其適用于婦女飲用,被贊譽為“婦女幸福酒”。
桂花酒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就已為古人所飲用,屈原在《九歌》中說:“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這種祭儀上的桂酒,就是用桂花釀制的桂花酒。桂花酒是人們宴賓待客的上品,不少封建帝王還將桂花酒作為禮品賞賜給大臣。歷代文人士大夫對桂花酒贊不絕口,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作《桂酒頌》,可見古人對桂花酒的珍愛。
(二)秦漢名酒
秦漢統(tǒng)一中國后,尤其是漢朝統(tǒng)一中國后,因國力雄厚,經濟繁榮,農業(yè)發(fā)展,所以美酒也大量釀制出來。
瀘州古稱江陽,釀酒歷史久遠,自古便有“江陽古道多佳釀”之說,其酒即瀘州老窖的前身。
瀘州地區(qū)出土陶制角杯,系秦漢時期飲酒器,可見秦漢時已有釀酒了。
瀘州位于天府之國的西南部,這里依山傍水,氣候溫和,適于釀酒。
瀘州老窖的原料是當?shù)爻霎a的優(yōu)質糯紅高粱,用小麥制曲,釀造用水是龍泉井水和沱江水,釀造工藝是傳統(tǒng)的混蒸連續(xù)發(fā)酵法。蒸餾后接到的酒要用麻壇貯存一兩年,最后通過細致地勾兌,達到固定的標準。瀘州高粱、小麥和釀造用水被稱為“三絕”。
高粱在所有糧食作物中最適合作白酒釀造原料,優(yōu)于其他雜糧,而瀘州特產糯紅高粱是高粱中的精品。糯紅高粱皮薄,紅潤,飽滿,天然栽種,雜質含量低,營養(yǎng)成分高,淀粉含量為62.8%,特別利于出酒。
瀘州老窖釀造用的龍泉井水清洌甘甜,呈弱酸性,有利于糖化和發(fā)酵。龍泉井水硬度適宜,能促進酵母的生長和繁殖,屬于優(yōu)良的釀造用水。用龍泉井水釀造的酒醇香濃郁,清洌甘爽,飲后唇齒留香。
瀘州老窖無色透明,窖香優(yōu)雅,綿甜爽凈,柔和協(xié)調,尾凈香長,被譽為濃香鼻祖和酒中泰斗。
菊花酒在漢代曾名盛一時,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西京雜記》說:漢高祖時宮中每逢九月九日要佩茱萸,飲菊花酒,能令人長壽。菊花開時,采其莖葉,兌黍米中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謂之菊花酒。
每逢陰歷九月初九重陽佳節(jié)時,中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tǒng)習俗。菊花酒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yǎng)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飲菊花酒是為了驅疫延年。菊花酒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和白菊花酒。
百味旨酒又名百末旨酒,是漢武帝十分愛喝的名酒。顏師古解釋說:“百末,百草華之末也;旨,美也。以百草華末雜酒,故香且美也。”這種酒用百花的粉末兌在酒中,因此十分香美。
洪梁酒為漢時關中西部之美酒,曾醫(yī)治過漢武帝的相思病。漢武帝鐘愛的李夫人死后,漢武帝悶悶不樂,憂郁成疾。這時,有個聰明的小宦官見漢武帝容顏憔悴,便獻上洪梁酒。漢武帝飲后心曠神怡,不久便病愈了。
椒柏酒是漢代有名的祝壽酒,東漢《四民月令》說:“正旦之日,子孫和曾孫各上椒柏酒于家長。”椒柏酒配方:將川椒37粒、側柏葉7枝搗碎,加入白酒500毫升,浸泡7天后,過濾去渣,即可飲用了。
烏程酒在秦時就已遠近馳名,在漢代已是聞名全國的名酒了。
宋朝《荊州記》說:“淥水出豫章康樂縣烏程鄉(xiāng),取水為酒,極甘美。”
《浙江通志》引《西吳里語》說:“秦有烏氏、程氏,各善造酒,合其姓為烏程縣。”由此可見烏程縣的名稱由來是與造酒有直接關系的。
中山酒自古享有盛譽,西晉左思在《魏都賦》中說:“醇酎中山,沉湎千日。”因此,中山酒也稱千日酒。
《搜神記》寫道:古代有個叫狄希的中山人,能造千日酒,飲之能使人一醉千日。一個名叫劉玄石的酒徒慕名求酒,狄希便給他一杯中山酒。劉玄石一飲而盡,回家后醉死過去。三年后,狄希和劉玄石的家人挖墳破棺,劉玄石這才醒來。這雖然是傳說故事,卻反映出古代中山酒確實有極高的聲譽。
一說,有一個人在中山喝了中山酒,酒家忘記告訴他酒后會一醉千日。這人回家后一醉不醒,家人以為他死了,將其埋葬。千日后,酒家才想起此事,匆忙去告訴他家人。挖墳刨棺后,發(fā)現(xiàn)那人正好從墳墓中醒來。
中山國原是西周時期的鮮虞國,春秋末期改稱中山國,因都城中有山,故名。戰(zhàn)國時,中山國遷都新址,即今河北定州。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中山國舊址發(fā)掘了兩座漢朝古墓,出土了實物酒,經科學鑒定是用糧食釀造的。這不僅是中國考古發(fā)掘中第一次發(fā)現(xiàn)的實物酒,而且也是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實物酒。墓中藏酒雖已歷經兩千多年,仍散發(fā)出濃郁的香氣,可見當時釀酒技術之高。漢景帝玄孫劉勝被封為中山靖王,其后人劉備在四川建立蜀國,把中山釀酒技術帶到四川,使川酒獨步天下。因此說,千日酒是川酒的鼻祖。
千日酒是高檔酒,為皇家釀造,即古代的旨酒,是國家級美酒。
關中白薄是西漢關中美酒,用薄荷入酒,清涼爽口,通肝明目,味甜而微辛,薄荷味濃郁。此酒色白如玉,清亮透明,是公認的好酒。
西漢中期,葡萄酒從西域傳入中原,漢武帝極喜飲用,甚至在宮中親自種植葡萄,用以釀造葡萄酒。對喝慣了黃酒的漢民族來說,帶有水果香甜味道的葡萄酒,自然別有一番風味,不能不引人入勝。
葡萄酒含有較多的糖分、礦物質以及多種氨基酸、檸檬酸、維生素等營養(yǎng)成分,是古人喜愛的一種養(yǎng)生酒。三國時的魏文帝曹丕曾經盛贊它“甘于曲蘗,善醉而易醒”。唐太宗李世民不僅十分喜愛飲用,而且親自督造。大臣魏征擅長釀制葡萄酒,他曾親自寫詩稱贊他釀制的葡萄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新修本草》將葡萄列為補酒,認為它有“暖腰腎、駐顏色、耐寒”的功效。李時珍也說葡萄酒有“駐顏色、耐寒”的作用。
安徽省亳州市減店地區(qū)現(xiàn)名古井鎮(zhèn),是古井貢酒的發(fā)源地。
亳州曾稱亳縣,古稱譙陵、譙城,是曹操、華佗的故鄉(xiāng)。
古井鎮(zhèn)地處渦河灣和洪河河套,當?shù)囟帑}堿,水味苦澀。而鎮(zhèn)中古井之水卻清澈甜美,已有1400多年歷史,用古井水釀制的酒甘美醇和,酒香濃郁,清澈透明,粘稠掛杯。因此,該井被稱為天下名井。
據(jù)史書記載,古井貢酒的前身是“九醞春酒”,是曹操令他手下人釀造的。后來,曹操將此酒及釀酒方法獻給漢獻帝,漢獻帝大加贊賞,將此酒作為宮廷用酒。從此,亳州一帶釀酒作坊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
九醞法就是在一個發(fā)酵周期中,原料不是一次性都加進去,而是分為九次投入。《齊民要術》收錄了此法:先浸曲,第一次加一石米,以后每隔三天加入一石米,共加九次。這樣造出來的酒極純,味道絕美。曹操見用此法釀成的酒質量極好,因此向皇帝推薦。九醞技術在我國得到了大力的推廣。這種技術要求在釀酒過程中多次補料,投料次數(shù)多達九次甚至十次。
宜城醪是漢朝時期的朝廷貢酒,春秋時期,地處長江流域中部的宜城釀酒業(yè)就已經獨領風騷,十分有名了。到了漢朝,宜城成了著名的酒鄉(xiāng),所產宜城醪飲譽神州,是敬獻朝廷的貢品。唐朝著名詩人孟浩然、王維、李白、白居易、李商隱都寫下了有關宜城酒的著名詩句,《唐國史補》卷下列舉天下名酒產地十一處,名品十三個,其中就有久負盛名的湖北宜城九醞。到了宋代,宜城白酒釀造業(yè)進一步發(fā)揚光大。大文豪蘇東坡曾贊道:“楚人汲漢水,釀酒古宜城。春風催酒熟,猶似漢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