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國古代公案小說的演變軌跡(1)
- 《龍圖公案》與中國古代公案小說
- 韓建立編著
- 4504字
- 2015-04-28 15:22:57
公案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一種題材分類。中國古代小說的題材分類有神怪小說、歷史小說、世情小說、才子佳人小說等,公案小說也是其中的一種。簡言之,公案小說就是以公案故事為題材的小說。“公案”一詞的含義有多種,一是指官府的文件,二是指案件,三是指官府處理公事時的幾案,四是指話本小說的種類之一。公案小說中的“公案”是第二種含義。公案故事就是打官司的故事;公案小說也就是以打官司的故事為內容的小說。它必須具備兩部分內容,即案情的描寫和斷案的描寫,其中斷案包含破案和判案兩部分。
(一)公案小說的起源與萌芽
公案小說也像中國其他小說樣式一樣,起源于上古神話傳說。鯀治水的神話傳說,從另一個角度看,可以說含有一則公案。往古之時,華夏大地洪水肆虐,大地一片汪洋。大禹之父鯀為了拯救天下蒼生,臨危受命,治水九年,但絲毫沒有成績。鯀偷來天上的寶物“息壤”堵截洪水。“息壤”是一種神土,可以自己生長不息,所以能堵塞洪水。當洪水暫時被平息時,天帝知道他的寶物“息壤”被竊,便毫不猶豫地派火神祝融把鯀殺死在羽山之郊。勞而無功,這豈不是一大冤案?屈原在《九章·惜誦》中曾為鯀鳴不平:“行婞直而不豫兮,鯀功用而不就。”
先秦以來,涌現出許多剛正不阿、依法斷案的執法者,為公案小說中的主人公——司法官吏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楷模。《史記·酷吏列傳》中的中尉郅都,為人勇敢,公正廉潔,執法時不避帝王的內外親戚。在審理臨江王劉榮侵占宗廟案時,得罪了竇太后,竇太后竟加以陷害,斬殺了郅都。
先秦諸子百家、兩漢史傳中有關刑法獄訟的故事,在素材和藝術手法兩方面,促使了公案小說文學因素的產生。《韓詩外傳》中的《晏子諫誅顏鄧聚》,敘齊景公外出打獵,顏鄧聚負責掌管射來的鳥,可一不小心讓鳥逃走了。齊景公大怒,要殺掉顏鄧聚。晏子婉轉勸導齊景公說:“顏鄧聚犯了四條死罪,請讓我數落完了再殺他:第一,他為我們的國君看管鳥卻讓它們跑掉了;第二,他使我們的國君因為鳥而殺人;第三,讓四方諸侯聽說這件事,以為我們的國君重視小鳥而輕慢國士;第四,天子聽說了,一定要降職或罷免我們的國君,從而危害了國家,宗廟難保。顏鄧聚犯了這四條死罪,所以應當殺死他,絕不能赦免。我請求殺死他。”齊景公領悟到不能殺無辜之人的道理,急忙向晏子謝罪,赦免了顏鄧聚。晏子用機智婉轉的語言制止了一場殺戮。這則故事刻畫了晏子聰明機智、忠誠正直的形象。
《史記·孝文本紀》中齊太倉女的故事,敘西漢初年,齊太倉令淳于公犯罪當刑。皇帝詔獄吏逮捕他并送到長安關押起來。太倉公沒有兒子,只有五個女兒。他的小女兒緹縈非常傷心,跟隨父親來到長安,上書皇帝說:“我父親做官,齊國人都稱贊他廉潔公正,現在犯了法要受刑罰,我很悲傷,因為人死不能復生,受刑之后不能復原,即使想要改過自新,也不能辦到了。我愿意到官府做奴婢,來替我父親贖罪,使他有機會改過自新。”天子憐惜她的孝心,也看到了肉刑的諸多弊端,于是下令廢除肉刑。淳于公得以免除肉刑之苦。奇女子緹縈伏闕上書,不僅救了觸刑的父親,還感動皇帝下了廢除肉刑的詔令,客觀上促進了刑法的改革。
公案小說萌芽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代表作品如干寶《搜神記》中的《東海孝婦》《李娥》,劉義慶《幽明錄》中的《賣胡粉女子》,顏之推《冤魂志》中的《弘氏》《徐鐵臼》等。《搜神記》中的《東海孝婦》是一個著名的冤獄故事。西漢時,東海郡有一個孝順的媳婦,叫周青,贍養婆婆非常恭敬。婆婆說:“媳婦贍養我很勤苦。我已經老了,哪能以自己的殘年長久拖累年輕人呢。”說完就上吊死了。老人的女兒到官府告狀說:“這媳婦殺了我母親。”官府把周青抓了起來,嚴刑拷打。孝婦不堪其苦,屈打成招,以殺人罪判處死刑。行刑時,孝婦的血呈青黃色,沿著旗桿流到頂端,又沿著旗幟流下來。孝婦死后,東海郡內大旱,三年不下雨。新任的太守來了,聽說了此案的冤情,便親自去祭奠那孝婦,還立碑表彰她的孝順。天立刻下起雨來,這一年獲得了大豐收。孝婦周青蒙冤而死,在臨行前立下的“鮮血逆流”的誓言頃刻應驗。“三年大旱”等描寫,借助神靈的威力為孝婦鳴冤叫屈,抨擊社會黑暗,表達對善良淳樸的東海孝婦的深刻同情。
《冤魂志》中的《弘氏》,寫梁武帝打算在父親文皇帝的陵墓營建寺廟,需要好木材,下令派人尋找。商人弘氏曾買了一個大木排,木料結實,世上少有。南津校尉孟少卿為了迎合皇上的心意,捏造罪名誣陷弘氏,說他賣的衣服、綢緞是沿途搶來的,還說他的衣服非常精美,超過了規定的等級,不是商人所應籌辦的。不由其申辯,便判決處死了弘氏,沒收了他的木材,用于建造寺廟。此案上奏朝廷,朝廷批準執行。弘氏臨行前囑咐妻子把黃紙筆墨放在棺材里,如果死后有靈,一定要伸冤。一個月后,孟少卿只要一坐下來,眼前就出現弘氏;他向弘氏的鬼魂乞求恕罪,最后吐血而死。凡是與此案有關的官吏,一個個先后死去。文皇帝陵上的那座寺剛剛建成,就被天火燒毀。官吏們為了討好皇帝,竟妄加罪名,處死一個無辜的商人,謀取他的木材。冤獄殺人,罪惡滔天。鬼神顯靈,為弘氏伸冤,無非是百姓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愿望在作品中的曲折反映。
(二)公案小說的形成與成熟
公案小說形成于唐代,據不完全統計,唐代的公案小說約有一百多篇,散見于各筆記小說集中,如劉肅的《大唐新語》、皇甫氏的《原化記》、盧肇的《逸史》、張鷟的《朝野僉載》、牛肅的《紀聞》、薛用弱的《集異記》等。如果按案情內容劃分,大致有以權謀私報復案、誣陷案、復仇案、詐騙案、盜墓案等。《大唐新語》中的《大理丞狄仁杰》通過兩樁案子,塑造了狄仁杰剛正不阿、秉公斷案的形象。第一樁寫唐高宗時的將軍權善才被人告發砍伐昭陵的柏樹,是對太宗皇帝大為不敬。唐高宗命令斬殺權善才。大理丞狄仁杰判權善才所犯罪行只能免去官職。高宗大怒,命令趕快行刑。狄仁杰上言道:“怎么能以幾株小柏樹就斬殺大臣呢?”高宗說:“權善才砍我父皇陵上的柏樹,是我做兒子的不孝才導致了這種情況。朕知道你是好法官,但善才最終必須被處死。”狄仁杰堅持苦勸。高宗說:“依法雖然不能處死,但朕大恨深重,必須在法律之外殺掉他。”狄仁杰再諫說:“陛下制定法令,公布于天下判刑、流放及至斬殺死罪,具有等級差距,分刑定罪,哪能犯了不致死罪的輕刑,卻要特別給以處死呢?法律既然沒有固定的、長久的效力,百姓又以什么來作為自己的行為規范呢?陛下一定要改變法律,請從今天開始。”高宗恍然大悟,贊嘆說:“卿能嚴格執行法令,我有了稱心的法官。”于是命令大臣將此事編入史書,又說:“仁杰既然已為了善才指正了朕,何不索性幫朕整治天下呢?”于是任命狄仁杰為侍御史。第二樁寫左司郎中王本立依仗高宗的寵愛胡作非為,朝廷百官都懼怕他。狄仁杰檢舉了他的罪行,要依法懲處他。而高宗卻要特赦原諒他。狄仁杰上奏說:“王本立雖是國家的英才俊杰,但是難道朝廷缺少王本立這樣的人嗎?陛下為何憐惜犯罪的人,而損害國家法令呢?如果陛下實在不想改變決定,就請秘密赦免他,流放我到無人的荒涼之地,作為對忠貞之臣的警告。”高宗最終聽從了狄仁杰的建議。從此朝廷上下井然有序。
《朝野僉載》中的《蔣恒審案》,敘述的是蔣恒為楊貞等三人洗刷殺人罪名的故事。唐貞觀年間,衛州板橋店主張迪的妻子回娘家了。衛州禁衛軍楊貞等三人來住店,第二天五更時分又早早趕路了。就在那天夜里,有人用他們的刀殺了張迪,之后又把帶血的刀插入刀鞘中,楊貞等人沒有察覺。天亮以后,旅店的伙計追上楊貞等人,把他們的刀拿出來查看,見血跡斑斑。于是楊貞等人被當做兇手囚禁起來,遭到嚴刑逼供。他們不堪獄吏的拷打審問,便自誣殺了人。案件上報朝廷,皇帝產生懷疑,派御史蔣恒重新審理此案。蔣恒來到衛州,下令把板橋店里15歲以上的人都叫來問話,因為人沒有到齊,暫時把叫來的人又放了,只留下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婆,直到晚上才放她走,蔣恒讓監獄看守暗中監視她。蔣恒叮囑說:“老太婆出去,一定會有人跟她說話,你就記下這個人的姓名,千萬不可泄露機密。”老太婆出去,果然有個人跟老太婆說話,監獄看守就記下那人的姓名。第二天蔣恒又這樣做,那人又來問老太婆:“皇帝的使臣是怎樣審查的?”一連兩天,來詢問的都是那個人。蔣恒一共招集男男女女三百多人,當著大家的面把跟老太婆說話的那個人喊出來,其余全部放回。經審問,那個人承認了殺人的罪行,說是因為跟張迪的妻子通奸而謀殺了張迪。案件上報朝廷,皇帝嘉獎蔣恒,賜帛二百段,封他做侍御史。殺人犯作案后嫁禍于人,但總是做賊心虛。蔣恒正是利用罪犯的這一心理特點,布下疑陣,誘使罪犯自我暴露。
公案小說在宋代趨于成熟。“公案”之名,就首見于宋人之書,即話本小說中的“說公案”。宋代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載:“說話有四家:一者小說,謂之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說公案,皆是搏刀趕棒,及發跡變泰之事。”學術界一般把“說公案”看做是公案小說的雛形。
這一時期,公案小說的數量急劇增加,文言短篇小說約有三百篇,超過了宋代以前各朝代作品的總和;宋代話本中還有相當多的作品也屬于公案小說。出現了以“公案”命名的文言短篇小說,如洪邁《夷堅志》中的《何村公案》、蘇軾《東坡志林》中的《高麗公案》等。許多作品具備了公案小說應有的結構,即作案、報案、審案、判案四個要素,這是公案小說成熟的內在標志。
宋代文言公案小說,記載了各種各樣的訟獄故事,內容十分復雜。《夷堅志》中的《何村公案》,寫秦棣在宣州做知州時,得知何村有民釀酒,便派巡檢去抓捕。巡檢帶領數十名兵甲,將這家包圍了半夜。這個酒民是個富族,見夜晚有兵甲到來,以為是兇盜來犯,立即擊鼓招集鄰里抗擊。巡檢當初沒有多考慮,也未防備,結果數十名兵甲被捉。酒民認為捕獲盜賊有功,立即上報縣衙。縣宰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將此事委托縣尉處理。縣尉考慮與酒民不能以力爭,于是輕騎前往,好言對他說:“我聽說你家抓獲了強盜,希望與我共同處理。”酒民對縣尉深信不疑,非常高興,將抓獲的人員全部交給了縣尉,與其子及孫三人,同縣尉一起押送“強盜”來到郡里。秦棣當場釋放了巡檢和眾兵甲,卻捉住酒民祖孫三人,用麻繩把他們從肩到腳綁了起來,然后各杖一百,三人都被活活打死。秦棣之兄秦檜正居相位,所以無人敢言,竟成一樁冤案。第二年,秦棣病死。又過了一年,楊原仲做太守,在陰間處理了此案,使酒民的冤屈得到伸張。當時,酒與鹽、鐵一樣實行專賣,小說寫何村酒民釀酒,卻未寫其違法銷售,知州秦棣無緣無故派巡檢抓人,官軍意志渙散,仿佛一伙強盜。知州、知縣、縣尉沆瀣一氣,誘捕了酒民祖孫三人,將他們棒打至死。因為秦棣之兄在朝中為相,所以沒有人敢出來鳴冤。小說流露出褒民貶官的思想傾向。
宋元話本中的公案小說中,《錯斬崔寧》等是較為突出的代表作。《錯斬崔寧》寫南宋高宗時,臨安人劉貴做生意屢屢折本,家境不濟。一日,與妻王氏給岳父過七十大壽,妾陳二姐看守家中。岳父拿出十五貫錢,資助劉貴開店,并留女兒多住幾天。劉貴馱著錢往家走,路上遇到一個做買賣的朋友,喝了幾杯酒,帶著醉意回到家。陳二姐問他錢是哪來的,劉貴戲言是賣她得來的。陳二姐一氣之下,把十五貫堆在劉貴腳后邊,就悄悄溜出門,打算回娘家告知父母。劉貴三更方醒,見房中無人,不覺又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