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八股文的發展演變(2)
- 八股文
- 李井慧編著
- 3390字
- 2015-04-28 15:18:53
明代的八股文,從明初洪武到成化年間,是由始而興的時期。朱元璋在總結歷代興衰的基礎上,得出“致治之道在于任賢”的結論,他既想選拔人才,又想控制人才的思想。宋、元的經義,還沒有完全規定考生應該說什么,而朱元璋卻希望能夠自己規定考生說什么,于是他最終創立了八股取士的制度。
明初的八股文規定主要從四書五經中出題,并且要根據程、朱的注釋來闡發題意,那些參加考試的考生一定要把四書五經熟記于心,才能在考場上游刃有余。這樣,儒家傳統的道德觀、價值觀便在文人心中根深蒂固,非常有利于封建統治者維護統治。明初的八股文規定,還必須“代古人語氣為之”,也就是代圣人立言,這也是促使文人深入研讀儒家經典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文人學者要想做到代圣人立言,就必須站在古人當時的立場上,揣摩他們的所思、所想,在經典上所費的精力也就可想而知了。此時的八股文在格式上已經大量使用對偶句,這主要是由宋代經義沿襲而來。
由于明朝初年的八股文處于初創時期,所以初具體式,文體格式比較簡單,說理直截了當,文風比較質樸。明初的八股文講究取神、取骨、取理、取氣,把字、句放在最后。
明代初期的八股文對明代的政治和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文人只有通過八股取士才能獲得功名利祿,這就促進了儒家思想的傳播,使程朱理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鉗制人們的思想,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明初的八股文還為國家選拔了成千上萬的具有儒家正統思想的人才,從而保證了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使剛剛建立的明王朝穩定了下來。八股文也使明初的文壇死氣沉沉,形式刻板僵硬,缺乏新鮮的氣息。
明代的八股文從創制到永樂年間,已經基本定型。到成化年間,已經完全成熟。這種成熟首先表現在八股文體已經完全,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破題、承題、起講和八股部分的內在關系已經完全順暢。
這個時期的八股文名家有于謙、唐寅、王守仁等。唐寅字伯虎,是明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唐寅為人放蕩不羈,風流倜儻。他為秀才時,對八股文不屑一顧,當時的人都嘲笑他。他說:“若閉戶經年,取解首如運掌耳。”后來,果然中榜。這一方面說明唐寅才華出眾,另一方面,也說明學做八股文并不需要有多大的學問。
從正德至嘉靖年間,是明朝八股文的繁榮時期。此時的八股文,無論是寫作理念還是寫作技巧,都達到了明代的最高水平。正德、嘉靖時期的八股文,講究“開合首尾,經緯錯綜”,既講求文法,又不拘泥于文法,氣勢宏大。此時的八股文尤其講究認題、尊題、肖題,所以不僅能闡發圣賢的意思,而且能發圣賢所未發。同時,這一時期的八股文仍然采用經籍中的語句來闡釋文章的題目,又不同于明初的作品,在語氣中運用訓詁之理,其中的義理如同己出,由此可見明代文人對儒家經典研究的透徹和領悟的深刻。
正德、嘉靖年間的八股文還特別注重結構的嚴謹。文章脈絡清晰,嚴謹有序,邏輯性強,在明代的八股文中獨樹一幟。這一期間,八股文大家輩出,且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其中唐順之、歸有光等大師的出現,是正德、嘉靖年間八股文進入繁榮的標志。
明代的八股文發展到隆慶、萬歷年間,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處于一個變革的時期。由于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經濟繁榮;對八股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使其呈現出與以往時期不同的特征。
隆慶、萬歷時期的八股文講究遣詞造句,追求語言的華美和出奇,形成了“去樸從艷,好新慕異”的風氣。同時,這一時期,佛經、道家言論、市井俚語都可入文。八股文還與當時的古文融合,內容大為拓展,越來越與古文所表達的內容相近,文體格式也有突破,與古文接近。這一時期既是八股文的變革時期,又是明代八股文由盛而衰的轉折期。這一期間比較著名的八股文名家有顧憲成、馮夢龍等。
天啟、崇禎時期為八股文的衰落期。此時的八股文普遍不尊重經文和傳注,遠離現實,放言空談。八股文的形式被全面突破,這一切都表明當時的八股文已經是江河日下,越來越衰敗了。
(三)清朝的八股文
清軍入關建立政權以后,為了應付人民的反抗,對人民思想的控制與明朝相比有增無減。為了加強思想控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大興文字獄,對懷有叛逆之心的知識分子進行殘酷的鎮壓。清代文字獄的殘酷已經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制造了許多文字獄冤案,其中就包括科舉考試中八股文的冤案。比如當時的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查嗣庭任江西科舉考試的主考,他在鄉試中以“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為題。而此時朝廷正在推行保舉制度,雍正皇帝認為查嗣庭是有意在諷刺保舉制度,就把他關進了監獄。查嗣庭在監獄中病死,死后還被戳尸。如此種種的文字獄冤案,在清代不勝枚舉。
清朝統治者認為只靠文字獄來進行思想控制是不夠的,并不能從根本上束縛人心,重要的還是要用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來麻痹人民,于是清王朝統治者很快就想到了程朱理學這個思想統治的工具。康熙皇帝曾經在《四書講義序》中說:“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系也。”明確地傳達出了用儒家道統、尤其是程朱理學來維護其統治的意圖。清代統治者把理學作為統治人民思想的工具,主要的就是依照明代的舊制,繼續推行八股取士的制度。清王朝的統治維持了兩百多年,與其推行的這種文化政策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清初采用的八股文形式與明代基本相同。此時的八股文已經走到了頹廢的邊緣。到了康熙初年之后,清代的八股文從法定體制到各種形式及作者的文風,逐漸形成了清代八股文的風格。與明代八股文相比,有一些不同點。
從順治二年開始,開始規定八股文的字數,規定每篇不得超過五百五十個字。這主要是出于考試時間的需要。當時考秀才、舉人和進士一般都是第一天進場,第二天才出來。考試時間非常長,如果不限制字數,寫的文章太長,考官閱卷時會有很大困難,所以一定要嚴格限制字數,上限和下限都有規定;康熙二十年,又增加到六百五十字;乾隆四十三年,明確規定鄉試、會試文字數為七百(文章在三百字以上,七百字以下),字數相對比較自由。這一字數限制,一直到八股文廢除時,還在執行著。另外,明代的八股文在文章結束以后,作者都會有一段總結性的語句,來表達作者的觀點,稱之為大結,清代的八股文則沒有大結。
清代的科舉考試,明確規定了出題時各書的次序。順治二年就明確規定有兩種情況,第一種首題是《論語》、次題是《中庸》、三題是《孟子》;第二種首題是《大學》、次題是《論語》、三題是《孟子》,科舉考試的官員,都要按照這個規定出題,不能違反,而在明朝則沒有明確的規定。另外,在清代的科舉考試中,有時候可以用“不吉祥”的字眼命題。因為四書中有很多“不吉祥”的話,但是,這種允許是相對的,如果太不避諱,容易招致殺身之禍,如文字獄冤案等。
明代的八股文名家很多,但是沒有收錄八股文的專書,清代乾隆初期,桐城派散文大家方苞奉旨編定了《欽定四書文》,后來收到《四庫全書》中,這在明代是沒有的。清代的八股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要“磨勘”。所謂“磨勘”,就是前面第一章所說過的,“磨勘官”要仔細檢查每一張八股文試卷,看字的筆畫是否正確,語法通不通,文章用的典故有沒有錯,有沒有避皇帝的名諱,有沒有避“丘、軻、熹”字,最后還要看是否入口氣。如果違反上述規定,就叫做“磨勘”,出現“磨勘”的文章,一定會被淘汰,由此可見清代八股考試的苛刻。
清代的八股文在康熙、雍正、乾隆期間發展得比較好,出現了一些八股文寫得好的作者,這和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康熙、雍正和乾隆時期都反對科舉考試中浮夸的文風,康熙皇帝推行質樸的文風,雍正則要求八股文要“清真雅正,理法兼備”,清代朝廷的這些干預,對當時的八股文風有很大的影響。
清代的八股文發展到中后期,由于八股文題大多已經作盡,要想作出新意很困難,所以抄襲之風盛行,此時所作的八股文文辭空洞、枯燥乏味,沒有任何獨特的見解,八股文正一步步走向衰落。到了清朝末年,科舉制度的弊端漸漸暴露,受到廣大文人志士的強烈攻擊,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八股文也從歷史舞臺上消亡了。
八股文在清代科舉考試中存在了兩百多年,對清代社會人們的思想、教育和政治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首先,在思想方面,八股文迫使清代的文人不得不潛心研讀儒家經典,這一方面有利于古代文化經典的傳承,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知識分子的視野,不利于創造力的形成。其次,在教育方面,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一般都是從小就接受私塾教育,開始誦讀四書五經,開始學作八股文,所以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傳承。最后,在政治方面,八股取士有效地鉗制了文人的思想,鞏固了清王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