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百家爭鳴中的大“家”(1)
- 百家爭鳴
- 金開誠
- 6143字
- 2015-04-28 16:17:20
(一)儒家
1.儒家概述
儒家是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流派,由孔子所創立,“儒”最初指的是司儀,后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儒者具有柔、軟的氣質,并且是“術士”,其職業專門為貴族祭祖、事神、辦理喪事、擔當司儀等。“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
春秋末年,孔子刪訂《詩》《書》,贊《易》,修《禮》《樂》《春秋》,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制定了儒家經典,并提出“仁義禮”的學說和“仁政德治”理論,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學派正式誕生。儒家學說主要是“祖述堯舜,憲章(效法)文武”,崇尚“禮樂”和“仁義”,要求統治者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主張“有教無類”,以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莊子后學評論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齊民。將以利天下”(《莊子·漁父》)。
孔子去世后,儒學與墨學并為當時的“顯學”。戰國時,儒家又分化為諸多支派,“儒分為八”: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樂正氏之儒。在儒家諸派中,以思孟學派和荀子學派最富有思想性,影響也最大。自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后,儒家逐漸被神圣化、絕對化,在中國歷史中,既有著艱難的系統有序的發展,更有著泰山壓頂般的僵滯。然而,經過幾千年的篩選修補,儒家思想不失為祖國傳統思想的瑰寶,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2.儒家代表人物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以“仁”為核心的系統的倫理學說,開創了在當時和后世都影響很大的儒家學派,成為兩千年來封建文化的正統,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后世尊稱他為“至圣”、“萬世師表”。
孔子幼時即喪父,家境貧寒,15歲立志求學。相傳,他曾問禮于老聃,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通過私人傳授,博習詩書禮樂。孔子“三十而立”,在曲阜城北設學舍,開始私人講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后離魯至齊,齊景公欲任用孔子,但遭晏嬰等人阻撓未成,不久孔子返回魯國繼續講學。公元前501年,孔子任魯國中都宰,頗有政績,后又遷為大司寇,但因受到排擠而去職,率顏回、子路等十多名弟子歷游宋、衛、陳、蔡、齊、楚等國,顛沛流離14年,志欲改良時政,復興周禮,但終無所遇。孔子68歲重返魯國,政治上仍不得志,轉而專力從事講學和著述,編訂或整理出《詩》《書》《易》《禮》《樂》等文化典籍。公元前479年病逝,葬于魯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一生思想學說的核心是“仁”,認為“仁”就是要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堅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克己復禮”,即克制自己的欲望以符合周禮,維護宗法等級的上下尊卑關系。孔子把“禮”視為區別華、夷的標志,認為維護周禮,須“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只有這樣,視、聽、言、動都符合周禮,才能做到真正的“仁”。在政治上,孔子提出實行德政,即實行惠民政策,對民寬刑罰而重教化,希望統治者對人民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在教育上,孔子首次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如教學要“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因材施教”,而學習應“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并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老實態度。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啟發和教育的重要意義。
(2)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魯國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曾受業于子思的門人,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張“仁政”,并以此到齊、梁、魯、鄒、宋、滕等國游說諸侯。孟子很是自負,曾言:“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但終因其學說“遠水不解近渴”而不被采納。故此晚年去齊回國,專心從事學術研究和培養學生。孟子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游歷列國,宣傳“以德服人”的“仁政”,主張“井田制”,讓百姓有“恒產”,如果統治者施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由此,他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民本思想。孟子反對非正義的戰爭,倡導“性善論”,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每個人生來就具有憐憫同情之心、羞恥憎惡之心、恭敬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孟子還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的一生,則做到了“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
(3)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荀子50歲時到齊國來游說講學,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在秦國考察過政治,謁見秦昭王和丞相范雎,討論如何治理國家。荀子到了楚國后,春申君讓他擔任蘭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子被罷了官,便定居在蘭陵(今山東蒼水縣蘭陵鎮),著書立說,直至去世。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均為其門下高徒。
荀子是繼孟子之后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雖然還是以儒家思想為主,但是他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綜合了儒、墨、道三家的思想精華,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他提出“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性”和“偽”兩部分,性(本性)是惡的動物本能,偽(人為)是善的禮樂教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后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但也堅持“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主張“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則覆舟”。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所以荀子的學生中才出了李斯、韓非這樣代表法家思想的人物。荀子改造儒家思想,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3.儒家代表著作
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于《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后來的“四書”是指《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論語》《孟子》,“五經”則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1)《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談論為人、處世與為政行仁的言論,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之一。關于《論語》名稱的來由,班固《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論語》言簡意賅、含蓄雋永,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漢代,有《魯論語》(二十一篇)、《齊論語》(二十二篇)、《古文論語》(二十一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但后兩種于漢魏之間失傳。《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2)《孟子》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整理記錄孟子言行的書,有《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七篇。《孟子》一書集中地體現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孟子》主張仁政,崇尚王道,主張統治者對臣民應減輕刑罰與賦稅,發展農業生產,并對其施行道德教化,從而使國家長治久安。孟子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指出國家存在的根本不在于“天時”、“地利”,而在于“人和”,勸誡統治者要與民同憂同樂。在哲學上,孟子提出“性善說”。孟子非常重視教育對人的影響作用;強調人的自我教育,主張修身養性,“養吾浩然之氣”,以完善自我;他還教育人們為實現遠大奮斗目標,要有“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吃苦精神。《孟子》之文文意貫通,文采飛揚,說理透徹,有條不紊,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后世許多散文大家無不因襲孟子的文風。
孟子之思想,為秦始皇所厭而毀之。《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一直受冷落。唐代宗執政,《孟子》才列入儒家經典,北宋王安石第一次把《孟子》與《論語》并列,南宋朱熹將《孟子》列入“四書”。明朱元璋因獨裁曾命人刪節《孟子》,但《孟子》影響深遠,在中華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
(3)《荀子》
《荀子》現存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荀子》博大精深,足稱宏富,內容可謂應有盡有。如哲學專論有《天論》《榮辱》《解蔽》《正名》《性惡》等,政治學專論有《非相》《仲尼》《儒效》《王制》《王霸》《君道》《臣道》《強國》《正論》《禮論》《君子》等,軍事學專論有《議兵》,經濟學專論有《富國》,教育學專論有《勸學》,學術史專論有《非十二子》,倫理學專論有《修身》、《不茍》,人才學專論有《致士》,音樂藝術專論有《樂論》。此外,《荀子》中還出現了較為純粹的文學作品《成相》與《賦篇》(包括五賦二詩)。《荀子》之文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語言豐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對后世說理文章影響很大。
(二)道家
1.道家概述
道家又稱“道德家”。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秦時期并沒有“道家”這一名稱。用“道”一詞來概括由老子開創的這個學派是由漢初開始的,這時,道家也被稱為德家。《漢書·藝文志》云:“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道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了極重要的地位。
道家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于“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由此衍化為“人天合一”、“人天相應”、“為而不爭,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等思想,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西漢太史令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采,事少而功多。”“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主。”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老子以后,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代表人物有關尹、莊周、列御寇、楊朱、彭蒙、田駢等。道家的著作,除《老子》《莊子》之外,還有《管子》中的《心術》上、《心術》下、《白心》《內業》諸篇,漢初的《淮南子》、晉人的《列子》以及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經法》《道原》《稱》《十六經》等。
道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僅次于儒家。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而有文景之治。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但對統治者、知識分子和下層社會影響經久不衰,許多有作為的皇帝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都曾專門給《道德經》作注。此外,道家思想以其獨特的宇宙、社會和人生領悟,在哲學思想上呈現出永恒的價值與生命力,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糅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佛教傳入中國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響,禪宗在諸多方面受到了莊子的啟發。道家思想更為道教吸收,道教尊老子為太上老君,奉《道德經》為道教的經典,奉《莊子》為《南華真經》,并且用老莊的哲學來論證道教的神仙學,建立了道教的宗教哲學體系。
2.道家代表人物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安徽渦陽縣)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兩千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史(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關(位于今河南靈寶)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終。
老子把“道”抽象化,概括成普遍的無所不包的最高哲學概念。在他看來,道既是凌駕于天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又是客觀自然規律,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他還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利“天命”的絕對權威。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無為是指不妄為,不胡作非為,不為所欲為,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的哲學里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如“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矛盾兩方還可以互相轉化,即“反者道之動”,轉化的途徑是“守靜”。
(2)莊子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前268年),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另一說河南省商丘市東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周身世如謎,據說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相傳,莊子妻子過世時,他鼓盆而歌。莊子曾做過宋國漆園吏的小官,后來厭惡官職,“終身不仕”。后世將莊子與老子并稱為“老莊”,稱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繼承并發揚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他認為“道”是“虛無”的實體,能生成天地與萬物。《莊子》載:“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又說:“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要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莊子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莊子倡導“無為”,放棄生活中的一切爭斗,游心于物外,不為世俗所累,從而達到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逍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