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的前半生,生活在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統治下。金朝的儒學,直接承繼遼與北宋。在其統治期間,為了加強對北方廣大漢族地區的統治,積極提倡學習與吸收漢民族的先進文化,興孔教、尊儒學,興辦學校,培養人才,并兼采遼宋制度,通過科舉考試等途徑招攬儒士,從而使金朝儒學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起來。從幼年時候起,耶律楚材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長大后非常自負,自命為國家的棟梁之材。他強烈地追求功名,希望按照儒家的學說來治理天下。然而,他剛剛走上仕途不久,就經歷了歷史大變動的時期。于是,他對人生道路進行了重新選擇。
1215年5月,燕京城被蒙古兵攻破。這對耶律楚材的打擊很大,他所追求的理想無法實現,他對軍國政事完全心灰意冷,心中茫然。在這種情況下,他轉而去探求佛祖的真諦了。
遼金時期佛教盛行,燕京也是佛教的中心。四處聳立的佛寺和道行高深的高僧,對青年耶律楚材很有吸引力。在中都被圍以前,他已經表現出對佛教的興趣。當時,禪宗曹洞宗在燕京的勢力很大。在那些“禪伯”之中,有一位圣安澄公和尚,特別受尊重。耶律楚材以前讀古時高僧的語錄,有了心得就去叩問,有時候也得到這位高僧的點撥。中都陷落以后,有一次楚材又向澄公談起這些心得,澄公說:“我已經老了,不能教你了。有個萬松老人,儒釋兼通,造詣精深,解說佛法,貫通無礙。你去拜訪他吧。”
澄公和尚說的萬松老人,即萬松行秀禪師,自稱萬松野老。金代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出家于荊州,是金元間的佛教大師(屬佛教支派曹洞宗),同時深通儒家經典。著作有《從容錄》《請益后錄》《萬壽語錄》等。相傳,他的道行極高,在金末備受朝廷的尊崇,地位十分顯赫。金章宗曾幾次詔他到內廷講法,王公貴戚都虔誠地向他跪拜,施舍珍品、金銀。耶律楚材很早就對萬松老人十分敬仰,聽說過好多有關他的逸事。有一次金章宗向報恩寺賜錢二百萬,派遣使者送去。使者到了,萬松老人率領眾僧出來迎接,使者要他跪拜。萬松老人冷下臉,說:“阿彌陀佛!出家人并無此禮。”使者說:“那我可就回去了。”萬松老人說:“你來傳旨,老衲不敢不聽;但若你不傳旨,請便。恕不遠送。”最后,使者不得不讓萬松老人站著聽敕。這件事當時流傳得很廣,耶律楚材聽說了這件事,對萬松老人很是欽佩。
在澄公和尚的指引下,耶律楚材到報恩寺去拜見了萬松老人,誠懇地表示要學佛法。經過一番談話,萬松老人讓他做了自己唯一的及門世俗弟子(即居士),法號“從源”,自號“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從此在萬松門下,開始鉆研佛經禪學。正如他在自己的詩文著作《湛然居士集》中所寫到的“杜絕人跡,屏斥家務”,無論嚴寒酷暑都從不間斷。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學習三年,終于領悟了禪宗的要領。他從萬松那里受了“顯訣”(決,指成佛之道),徹底懂得了“忘死生外,身世毀譽不能動,哀樂不能入”的道理。經過參禪生活的學習,他對塵世間的許多事務有了新的認識,顯得超脫許多,但并沒有逃避現實。在投靠蒙古政權后,他即以“天下匠”自居,幻想通過施展自己的才華,將受戰亂之苦的廣大勞動人民從困境中解放出來。
萬松老人對耶律楚材的思想影響確實是巨大的。他一方面讓耶律楚材領悟禪機,認識到佛法最為博大,最終一切都會歸結為佛的旨意;另一方面卻使耶律楚材保存了入世的念頭。而若想入世,則必須實行儒家的學說,救國于危難,救民于水火。他要求耶律楚材以佛治心,以儒治國。耶律楚材遵照這一要求做下去,終于在亂世之中建立了特殊的治國功業。
在跟隨萬松老人苦參禪法三年以后,耶律楚材的思想成熟了。在他的思想中,有了“大道”的概念。他把這“大道”同佛法聯系起來,認為它是宇宙的本相、人生的真諦、歷史的鏡子、光明的泉源。楚材把這“大道”比作海、鏡、鐘、燭,啟發人們去領悟它。這個大道顯然是唯心主義的,但楚材在說明它的時候,似乎有一些思想的火花在熠熠閃光。但同時,像萬松老人一樣,他又是一個三教同源論者。他認為,孔子、老子和釋迦牟尼是三位圣人,“三圣人教皆有益于世者”(《西游錄》)。在他看來,儒、道、佛三教中都有異端邪說,那是由于世上的人多好異求難;而蒙古國的崇尚寬仁,也促成了偽妄言行的滋長與泛濫。他要批判偽言邪說。
耶律楚材的處世哲學,既有中國傳統儒學思想,又融入了佛教的成分,是在二者相互影響下產生的。他本是儒教的信奉者,在他把佛法認作真理之源以后,也仍然十分重視孔教的價值和意義,他認為孔子的說教仍是人世間的“常道”。他始終奉行孔子的教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進退存亡,不失其正。這也就是他心目中的圣人處世行事的態度。而且他還對此作了進一步的闡發:“否則卷而懷之,以簡易之道治一心;達則擴而充之,以仁義之道治四海;實古今之通誼也。”
耶律楚材的思想行為往往充滿矛盾。一方面他總想入世,積極參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生活;另一方面他又覺得世上本來并無真正的是與非,一切都空幻如夢。他注重學習歷史,并寫過懷古的長詩,但用意也有兩個方面:“使世人知成敗之可鑒,出世(脫離世間束縛)之人識興廢之不常也。”他實際上在用自己的功業參與歷史的發展進程,但同時對于歷史上的興亡勝負,卻看得十分淡漠。他寫過這樣的詩句:“歷代興亡數張紙,千年勝負一盤棋,因而識破人間夢,始信空門一著奇。”縱觀楚材的生平,我們可以看到,他在思想上一切以佛祖為皈依,但在行動上又往往遵循儒家的濟世安民之道。耶律楚材的“治國”與“治心”實際上是在出世與入世方面,把佛教與儒學二者很好地聯系起來。此外,耶律楚材的思想還有一大特色:他是一個漢化的契丹皇族后裔,崇尚漢文化,但卻沒有漢族士大夫狹隘的民族情緒和偏見,往往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去衡量歷史上民族關系的是非功過。他沒有漢族士大夫的華夷之分和華夷之防,相反,他的政治理想是華夷一統,共享太平。現在,蒙古興盛起來,金朝衰落下去,他的政治理想只能依靠新興的蒙古國的實力,才有可能實現。既然這樣,如果時勢的發展給了他個人入世治世的機會,他就決心順應形勢的變化,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耶律楚材以佛教思想寬厚待人。完顏家族的后代行刺耶律楚材,耶律楚材緩緩說道:“完顏姑娘,你已行刺過我三次。我身為大蒙古國宰相,滅了你大金國,害你父母。可是你知我的祖先卻又是為何人所滅呢?”完顏萍微微搖頭,道:“我不知道。”耶律楚材道:“我祖先是大遼國的皇族,大遼國是給你金國滅了的。我大遼國耶律氏的子孫,被你完顏氏殺戮得沒剩下幾個。我少時立志復仇,這才輔佐蒙古大汗滅你金國。唉,冤冤相報,何年何月方能了啊?”說到最后這兩句話時,他抬頭望著窗外,想到只為了幾家人的帝王之爭,滿城民居盡成廢墟,萬里之間尸積為山,血流成河……不禁愁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