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舍卒保車:丟掉小利為大利(1)
- 做事要有心計全集
- 呂叔春編著
- 5112字
- 2015-04-25 09:03:36
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做事有“心計”,就是告誡我們做事要善于計謀,面對兩利相權時,懂得舍卒保車,敢于放棄小利,目的是為大利著想。小利益小包袱不丟,就會因小失大,把事情搞砸,粉碎自己。
1.該丟棄時就丟棄
丟掉那些會拖累你的東西,留出更多的空間去容納更有用的東西,留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做事有“心計”就是要你隨時清掃心靈,該丟棄的就丟棄,不讓心靈背負太重的負擔。這樣才能輕松趕路,快樂做事。
你一定有過年關前大掃除的經驗,當你一箱又一箱的打包,你是不是很驚訝自己在過去短短幾年內,竟然累積了那么多的東西?你很懊惱,埋怨自己為何沒能在事前花些時間整理,淘汰一些不需要的東西?否則,今天就不會光是為了清理這些箱子,壓得你連背脊都直不起來!
人生做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在做事的過程中,每個人不都是不斷地在累積經驗和知識?這其中也包括你的名譽、地位、財富、親情、人際、健康、知識等等;另外,當然也包括了煩惱、郁悶、挫折、沮喪、壓力等等。在這些累積的過程當中,有的早該丟棄而未丟棄,有的則是早該儲存而未儲存。
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不是每天忙忙碌碌地過日子,把自己弄得疲累不堪,以致于總是沒能好好靜下來,替自己做‘清掃’?”心靈掃除的意義,就好像是生意人的“盤點庫存”,你總要了解倉庫里還有什么。某些貨物如果不能在限期內銷售出去,最后很可能因為積壓過多的資金而拖垮你的生意。
很多人都喜歡房子清掃過后煥然一新的感覺,當你拭掉門窗上的塵埃與地面上的污垢,把一切整理就緒之后,整個人好像突然得到一種釋放。
其實,在人生諸多關口上,我們幾乎隨時隨地都得做“清掃”,念書、出國、就業、結婚、離婚、生子、換工作、退休……每一次的轉折,都迫使我們不得不丟棄該丟棄的,盡管有些東西我們仍然留戀不已,但不丟掉又會成為負擔,會拖拽你向前的腳步。
多年來,朱怡始終堅持一個習慣:每個禮拜六早上,利用別人不上班的時間,把自己的辦公室徹底清理干凈,連一張紙都不留。平常下班回到家后,她也會在梳妝臺前花一點時間,反省一天中發生的事,順便計劃明天該做的事。
朱怡很喜歡這種“向過去說拜拜”的清掃方式,把從前的自己做一個了結,然后,迎接一個全新的開始。
朱怡自行創業以來,每年的業績都是維持高增長。通常,人一旦站在高峰,總是很容易得意忘形。朱怡不是,她總是告訴自己:“一定要讓自己隨時放空,重要的不是回頭看,而是往前看,接下來的路該怎么走?”她知道,有一天假使榮景不再,過去所有的輝煌都會一筆勾消。
幾年前,朱怡有過一次深刻的搬家經驗。由這次搬家,她真正體驗出入要隨時懂得“舍”。譬如,有些當初愛不釋手的擺飾,等換了新房子之后,卻和新環境格格不入,甚至變成最礙眼的累贅,連味道、風格通通都走樣了!
這個體驗讓朱怡產生很大的警惕:原來,人是會變的。以前認為不能丟棄的東西,并不保證自己會珍愛一輩子,不論是過去的收藏、衣服、品味、嗜好、成就、地位、財富,最后都可能不再屬于你。
朱怡常常被人問及:“你事業做得那么好,如果在事業與家庭之間做一個選擇,你要選擇哪一樣?”她總是毫不考慮地回答:“除了家庭以外,我什么都可以放棄。”
對朱怡而言,“回家”就是最適合進行心靈大掃除的場所。她很反對一些人,下了班之后到處找樂子,找地方狂歡,好像非得把所有的精力耗盡才罷休。她很懷疑,這樣的人沒有足夠的休息,疲累沒有得到充分的紓解,將如何面對明天?
外人看朱怡,生活井然有序,而且總是神清氣爽。她說,這得歸功于自己每天勤于做“內在清掃”,所以,已經沒有留下什么值得煩惱的事了!
不過,有時候某些因素也會阻礙我們進行掃除。譬如,太忙、太累,或者,擔心掃完之后,必須面對一個未知的開始,而你又不確定那些是不是你想要的結果,萬一現在丟掉的,將來又揀不回來,怎么辦?
的確,心靈清掃原本就是一種掙扎與奮斗的過程。不過,你可以告訴自己:這一次的清掃,并不表示是最后一次的清掃。而且,沒有人規定你必須一次掃干凈,你可以每次掃一點,但至少在目前,你必須立刻丟棄那些會拖累你的東西。
2.寧吃眼前虧:舍小利為大謀
有人做事老把眼前利益看得很重,結果反而是失去了永遠的利益,做事有“心計”的人寧吃眼前虧,因為他們知道這會換來人生的大勝利。
古時有一老翁,姓塞。由于不小心丟了一匹馬,鄰居們都認為是件壞事,替他惋惜。塞翁卻說:“你們怎么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眾人聽了之后大笑,認為塞翁丟馬后急瘋了。幾天以后,塞翁丟的馬又自己跑了回來,而且還帶回來一群馬。鄰居們看了,都十分羨慕,紛紛前來祝賀這件從天而降的大好事。塞翁卻板著臉說:“你們怎么知道這不是件壞事呢?”大伙聽了,哈哈大笑,都認為老翁是被好事樂瘋了,連好事壞事都分不出來。果然不出所料,過了幾天,塞翁的兒子騎新來的馬玩,一不小心把腿摔斷了。眾人都勸塞翁不要太難過,塞翁卻笑著說:“你們怎么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鄰居們都糊涂了,不知塞翁是什么意思。事過不久,發生戰爭,所有身體好的年輕人都被拉去當了兵,派到最危險的第一線去打仗。而塞翁的兒子因為腿摔斷了未被征用,他在家鄉大后方安全幸福的生活。
這就是老子的《道德經》所宣揚的一種辯證思想。基于這種辯證關系,我們可以明白,即使是看起來很壞的“吃虧”,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生活中此類事常見,如果你是個做事有“心計”的人一定要懂得該忍就忍,有時看似吃虧的事反而是獲得更大利益的前提和資本。
美國亨利食品加工工業公司總經理亨利·霍金士先生突然從化驗室的報告單上發現,他們生產食品的配方中,起保險作用的添加劑有毒,雖然毒性不大,但長期服用對身體有害。如果不用添加劑,則又會影響食品的鮮度。
亨利·霍金士考慮了一下,他認為應以誠對待顧客,毅然把這一有損銷量的事情告訴每位顧客,于是他當即向社會宣布,防腐劑有毒,對身體有害。
這一下,霍金士面對了很大的壓力,食品銷路銳減不說,所有從事食品加工的老板都聯合了起來,用一切手段向他反撲,指責他別有用心,打擊別人,抬高自己,他們一起抵制亨利公司的產品。亨利公司一下子跌到了瀕臨倒閉的邊緣。
苦苦掙扎了4年之后,亨利·霍金士已經傾家蕩產,但他的名聲卻家喻戶曉。這時候,政府站出來支持霍金士了。亨利公司的產品又成了人們放心滿意的熱門貨。
亨利公司在很短時間里便恢復了元氣,規模擴大了兩倍。亨利·霍金士一舉登上了美國食品加工業的頭把椅子。
生活中的聰明人,他們做事有“心計”,善于從吃虧當中學到智慧。“吃虧是福”也是一種哲學的思路,其前提有兩個,一個是“知足”,另一個就是“安分”。“知足”則會對一切都感到滿意,對所得到的一切,內心充滿感激之情;“安分”則使人從來不奢望那些根本就是不可能得到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沒有妄想,也就不會有邪念。所以,表面上看來“吃虧是福”以及“知足”、“安分”會給人以不思進取之嫌,但是,這些思想也是在教導人們能成為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的人。
人非圣賢,誰都無法拋開七情六欲,但是,要成就大業,就得分清輕重緩急,該舍的就得忍痛割愛,該忍的就得從長計議。我國歷史上劉邦與項羽在稱雄爭霸、建立功業上,就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最終也得到了不同的結果。蘇東坡在評判楚漢之爭時就說,項羽之所以會敗,就因為他不能忍,不愿意吃虧,白白浪費自己百戰百勝的勇猛;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勝就在于他能忍,懂得吃虧,養精蓄銳,等待時機,直攻項羽弊端,最后奪取勝利。
兩王平日的為人處世之不同自不待說,楚漢戰爭中,劉邦的實力遠不如項羽,當項羽聽說劉邦已先入關,怒火沖天,決心要將劉邦的兵力消滅。當時項羽40萬兵馬駐扎在鴻門,劉邦10萬兵馬駐扎在灞上,雙方只隔40里,兵力懸殊,劉邦危在旦夕。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先是請張良陪同去見項羽的叔叔項伯,再三表白自己沒有反對項羽的意思,并與之結成兒女親家,請項伯在項羽面前說句好話。然后,第二天一清早,又帶著隨從,拿著禮物到鴻門去拜見項羽,低聲下氣的賠禮道歉,化解了項羽的怨氣,緩和了他們之間的關系。表面上看,劉邦忍氣吞聲,項羽掙足了面子,實際上劉邦以小忍換來自己和軍隊的安全,贏得了發展和壯大力量的時間。劉邦對不利條件的隱忍,對暫時失利的堅韌,反映了他對敵斗爭的謀略,也體現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劉邦正是靠著吃一些眼前虧、吃小虧的技巧贏得了最后的勝利。有人說劉邦是一忍得天下,相信這種智慧和“心計”不是有勇無謀的人可以修煉到的本領。在今天的現實生活,我們不一定還會遇到這樣敵我的關系,但無論在怎樣的條件下,做事都要有“心計”,能夠忍讓,懂得吃虧,因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舍小是為謀大。
3.做大事不要過問細節
作為領導者,萬不可事必躬親,那樣不僅會浪費原本有限的精力和時間,甚至還會耽誤和浪費做事的機會或時間。
凡是有“心計”的領導者都會掌握一個度,做大事時從不去過問一些可問可不問的細節,盡力去實現“只管兩頭不管中間”的領導方法。
法國著名領導和管理學家法約爾提出:領導辦事不要在工作細節上耗費精力,對于具體細節問題,應放手讓下屬去做。領導大包大攬,不僅可能處置不當,而且會耽誤對重大事情的解決。當然領導在抓大事的同時也應保持對小事的了解。日本鐮田勝認為,面對紛繁復雜的問題,領導應該首先找出屬于自己職責范圍的問題,進行分類整理,然后按照輕重緩急的順序一件一件地去處理。
美國前總統里根是一位優秀的國家領導人,也是一位辦事精明的人。在美國,即使不支持他的人也會承認,他在任總統期間取得了顯著成就。里根的做事原則簡單明了,其突出特點是精于決策,善于組織人才去實施決策。
里根認為,他的作用是為政府指明方向的,而不是一個不放手的經理人或謀士,他的日常工作都交給下屬去辦,而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這是里根取得成功的要領之一。
里根從不過問事情細節,但在重大事情上,他注重得到據以作出正確決策的足夠信息。在每一個重要決策前,他都要求內閣秘書辦公室為其準備一份兩三頁的備忘錄,概要列出各種選擇及其利弊,并詳細說明那些內閣成員和高級助手在力主采取哪些方案,有關機關還準備了內容較詳細的文件,里根對這些文件一一仔細閱讀并熟記,隨時召集有關人員開會,對問題進行辯論。他聽取激烈爭論的不同意見有極大的耐心。就這樣,里根依賴工作人員的分析,加上自己的判斷力作出決策,關鍵時刻還站出來向國會和選民發出呼吁,并提出某項計劃的戰略意見,以便求得支持。
里根使他的設想成為現實計劃的第一步,是竭盡全力物色恰當的人員來輔助他。他曾對美國《幸福》雜志記者說:“讓那些你能夠物色到的最出色的人在你身邊工作,授予他們權力,只要你制定的政策在得到執行就不要去干涉。”他對自己的職責有明確的設想,但也經常地、手段巧妙地作出妥協,避免糾纏枝節問題。
里根之所以成為一位優秀的領導人,就在于他深諳領導辦事之要義。正如尼克松指出的,“領導代表未來,代表方向”,而“管理只代表今天,代表過程”。“領導者不僅要正確決定什么是應該干的事,而且還要說服他人去干這件事”。可見,領導者辦事應當管而且必須親自管的是決策和推動他人去實施決策,而不是在辦事上事必躬親。
當今世界,由于科學技術的革命,社會化大生產的高度發展,即高度發展的生產社會化、科學一體化,領導者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如決策目標規模大、結構復雜、功能多樣、變化迅速;決策所依據的信息量大而多變,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即新穎性、模糊性、隨機性,要求領導者具有更敏銳的統率全局的能力,來制定出未來戰略性的決策目標,至于決策的實施,則應放手由下屬即執行人員去具體執行,因為“真正的領導者不是事必躬親,而在于他要指出路來”(美國管理學家H·米勒語)。而當好“指路人”的關鍵就在于集中精力辦大事,大事精明,方向才能明確。
領導者需要集中精力辦的大事是決策的制定和推動決策的實施。而禮儀性的迎來送往、事務性的日常活動、操作性的規章程序等等,只要不是與組織的大政方針直接相關的一切事情,對領導者而言都是“瑣事”,都應盡量避免親自處理、親自裁決,不能因瑣事而干擾領導者對大事的全局性把握和決策。同時,為了保證決策的正確性和取得預期效果,發布推動決策執行的指令、學習、調查和思考,也是領導者必須親躬的大事。
領導應該把所有不一定非要由自己去做的工作交給部下和參謀部去做。領導應當處理那些常常引起他個人注意的問題,但是他在這方面的精力和時間總是不夠用。
當然,不在工作細節上耗費精力并不是說不注意細節。作為一個領導應該事事都了解,但他又不能對什么事都去研究、都去解決。領導不應因為關心小事而忽視了重大事情。工作組織得好,就能使領導做到這一點。
4.不要怕便宜了別人
怕便宜了別人,吃虧的往往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