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舒適悖論——舒適世界中的不適(1)

幾年前,我接到過一個電話,是我原來幫助過的一位患者打來的,他叫詹姆斯,當時我們20年都沒有見過面了。他最初因為準備加利福尼亞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律師資格考試而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后來向我尋求壓力管理辦法。不久之后,他通過了測試,并搬到了新奧爾良定居,從事律師職業。這些年來,我幫助過的很多病人回到洛杉磯時都會來看看我,聊聊他們的近況,詹姆斯也是如此。他還就家人的健康問題征求了我的建議。

詹姆斯是在農村環境中長大的,而城市總是熙熙攘攘的,夜生活也很豐富,所以,我很好奇他是如何調整自我來適應城市生活的。從表面上看,他過上了夢寐以求的生活。但當我問起他的城市生活體驗時,他卻告訴我說他沒有覺得城市生活好到哪里去。

后來在談話中詹姆斯開始打哈欠,然后撫摸他的額頭。我問他感覺是否還好。他說他在前一晚沒有睡好,醒了之后頭就開始疼。接下來我們的談話氛圍出現了轉變,從久別重逢的閑聊變成了較為嚴肅的對話。我問他一般情況下睡眠質量如何以及頭痛的發作頻率。對于我突然關心地問起他的健康狀況,詹姆斯似乎很驚訝。

詹姆斯說:“我覺得一般情況下睡眠都挺好,但是昨晚我不得不服用安眠藥。”

然后,我問他多久服用一次安眠藥以及服用多久了。他以平淡的語氣實事求是地說:“哦,安眠藥是去年開始用的,當時我頭疼得厲害。”

我問道:“你的病找內科醫生看了嗎?”

他回答說:“嗯,看了,安眠藥就是那個醫生給開的。”

我了解到的情況是,他的醫生診斷出他患有“叢集性頭痛”,覺得他的神經焦慮和睡眠不佳很可能是問題的根源,便給他開了勞拉西泮這種藥來治療他的神經焦慮癥和失眠癥,同時給他開了含有可待因成分的巴比妥類藥物,以此幫他緩解頭痛。詹姆斯本人并不是很喜歡這個療法,但他仍然按時服藥。當我深入詢問他的作息習慣時,他告訴我他經常一想到要去睡覺就出現焦慮的情況,因為他擔心無法入睡,而如果無法入睡肯定會引起頭疼。于是,不久之后,他的生活就離不開安眠藥了。他還告訴我,以前通常是先等一等,看看能否入睡,如果不能的話再服用安眠藥,但現在根本不等了,每天晚上睡前他都會直接服用安眠藥。

我問道:“治頭疼的藥呢?多久吃一次?”

他說:“只要一出現頭疼的跡象,我就立即吃,以免變得更嚴重。如果我不舒服,可能會在早飯后就服用,有時候也會在睡覺前服用。”聽他這么講,似乎他覺得藥可以隨便吃,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詹姆斯現在服用頭痛類藥物也很隨意了。如同服用安眠藥那樣,現在只要一出現頭疼的跡象,他就開始服用頭痛藥。因為他把壓力視為罪魁禍首,所以他白天也會吃勞拉西泮,尤其是在重要會議開始之前。現在,他把吃藥作為預防恐懼和疾病的手段,根本離不開藥物,成了一個十足的“藥罐子”。

詹姆斯肯定從我的面部表情上讀出了我對他的擔心。他說:“我承認我也不喜歡這種狀態。但我覺得這也屬于正常現象,畢竟我們現在比較忙,年齡大了,肩上的責任也多了。”

詹姆斯的話并沒有讓我信服。我不相信他的經歷是年齡增長引發的自然現象。相反,我感到非常憂慮,因為那么久沒見面,他胖了不少。雖然他在我面前盡力表現出堅強的一面,但我知道有一股危險的暗流正在侵蝕著他的健康。

那一天詹姆斯向我描述的絕非一個特殊情況。除了他之外,還有千千萬萬的人缺乏良好的睡眠習慣,也不懂得如何以有益健康的方式去應對壓力和焦慮。我非常清楚,他描述的情況不僅大量存在于美國,也存在于世界其他地區,就其影響范圍而言,絕對不亞于一場流行病。在過去10年左右的時間里,我幫助過數以百計的患者,雖然各有各的問題,但從他們身上,我發現睡眠不佳、壓力大、焦慮等現象越來越普遍。在我們當前的文化下,這些都是特別普遍的問題。從理論上講,現在我們這些生活在發達國家的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安全。我們不必像以前那么擔心會死于傳染病,醫療的進步把我們的平均壽命延長了幾十年,犯罪率也比較低。在美國,我們在近150年的時間里都沒有發生過內戰。我們有大量的便利條件,能使用到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具有充足的食物供應,旅行成本也降低了許多,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了。不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對不適因素的忍耐度卻迅速降低。即使有些因素只能給我們帶來輕微不適,我們依然會迫不及待地采取行動去緩解或終結。如果我們無法很快解決好,就會擔心自己將永遠無法應付,或擔心出現某種非常可怕的情況。

這方面的證據比比皆是。比如,我們越來越依賴抗抑郁藥、抗焦慮藥、止痛藥、安眠藥以及治療多動癥等的藥品。人與人之間感情失和的現象日益嚴重,結果導致我們往往在行為和情緒上對外界因素形成過度反應,比如暴飲暴食,比如“路怒癥”(主要是指駕駛人因不耐煩前車或不滿搶道而引起的憤怒),再比如我們都普遍感覺自己容易發脾氣等等,這種普遍存在的不安情緒甚至已經影響到了我們的孩子,以至于美國現在超過四分之一的孩子都在長期服藥。

想想你自己的生活。請問你是否很容易因為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而發脾氣呢?比如,當你排隊時突然有人插隊,或者當你必須忍受語音電話服務的一道道程序時,你是否容易發脾氣呢?當你感到身體的某個部位疼痛時,你是否立刻擔心這是由癌癥或其他重大疾病導致的?你是否曾經一出現饑餓或不安的感覺就立刻去找點吃的?你是否時而感覺到無法自控地收發郵件、查看短信,或想著永遠也做不完的一堆事情,從而讓自己身心俱疲,甚至到了崩潰的邊緣?在這個本該令我們感覺十分舒適的世界里,我們卻感到自己似乎要窒息了。雖然我們擁有琳瑯滿目的商品和無窮無盡的服務,本該感到快樂、舒適與安全,但我們很少滿足,哪怕一絲的不適就能很快使我們感到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受到了威脅。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手忙腳亂地應付各種無法忍耐的因素,以至于更容易出現各種不適癥狀和疾病,更容易出現偏執綜合征,人際關系更容易出現嚴重失調。簡單地說,在一個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世界里,我們本該獲得舒適、健康與快樂,但我們其實并不舒適。

在過去這么多年里,通過對一些病人的了解,通過參加各種研討會,我發現這種現象十分普遍。我見得越多,就越想探尋其中的原因。為什么我們喪失了應對逆境的能力呢?在沒有饑荒、戰爭、瘟疫、劍齒虎等重大威脅的情況下,我們為什么非要跟自己做斗爭呢?在很多科技進步讓我們的生活更便捷、更美好的情況下,我們的心理舒適區為什么遭到壓縮呢?目前,根據“殘疾導致的壽命損失”這個指標來衡量(Years Lost Due to Disability,世界衛生組織用這個指標來衡量健康狀況導致健康壽命減少的情況),即便在整個世界范圍內,抑郁癥都算得上導致殘疾的主要因素,這的確太匪夷所思了。在美國等眾多發達國家,抑郁癥已成為致殘和早逝的主要誘因。本來沒有那么多事情令人沮喪,但為什么我們會如此沮喪呢?

看一下自己周圍的人,你會發現人們的恐懼程度遠遠超出了20年前的程度。這就是我所說的“舒適悖論”:盡管我們的生活中令人舒適的條件觸手可得,但我們卻對不適因素變得過度敏感。這種情況如此之嚴重,以至于即便輕微的挫折和一般的不安也能給我們帶來恐懼和不安,損害我們的身心健康。稍后你就會了解到,舒適悖論的核心問題是令人不安的外部因素。這種因素有很多種,比如熒光照明能夠引發偏頭痛,你老板的來電可能會導致你焦慮不安甚至擔驚受怕。在詹姆斯的情況下,他面臨的舒適悖論就體現在:他居住的城市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城市之一,但他卻擔心失眠,不得不依靠服用藥物來度日。他可能不會把自己形容為“不適”,但用這個詞來描述他的困境卻是再貼切不過了,它體現出了今天數百萬人的生活狀態。

我們有必要了解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即雖然我們很想表現得好一些,很想讓一切處于自己的掌控之下,希望消除一切令自己感覺不適的因素,但我們的身體往往會產生阻撓作用,因為它對外部的不適因素過度敏感,容易導致我們出錯,于是,我們越來越依賴藥物、醫療手段和外部干擾來“修補”我們的身體,這就像我們生活在一個頂部漏雨的房子里,不得不努力做些修修補補的工作去堵住房頂的漏洞。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像詹姆斯這樣的患者是很常見的,他們表面上看來狀態挺好,但當他們談到自己的身體狀況,談到每天吃的藥,談到承受的壓力,談到他們無力控制生活的感受時,他們往往會展現出一幅不同的畫卷。

還有一點也是同樣重要的,需要強調一下,即在大多數情況下,像詹姆斯這樣的人不是故意欺騙自己或他人的。當身體或心理上出現不適癥狀時,人的心理、人的意識非常強大,可能會忽視這些跡象,把這些跡象的影響削弱到最低程度,甚至完全不受其影響。或許就是由于這個原因,我們人類才具有了如此強大的適應能力。幾個世紀以來,人類已經能夠適應極端的生活條件,無論是滴水成冰的阿拉斯加,還是烈日炎炎的撒哈拉大沙漠,人類都能適應下去。這種適應性強的本能無疑具有很多很大的好處。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這個本能也有可能導致我們忽視一些正在累積的癥狀,這些癥狀到最后可能會極大地改變我們的生活,給我們的生活施加各種限制。詹姆斯的情況居然嚴重到了自認為沒有藥就無法入眠、沒有抗焦慮藥就無法度日的地步。雖然他可能不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受到了限制,但他對這么多藥物的依賴肯定會對他施加多種限制的。一些癥狀和身體的反應可能一直在加劇,而他卻沒有意識到,直到這種情況嚴重到了足以導致身體嚴重不適、讓他警醒的地步,他才能意識到自己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我認為詹姆斯的情況肯定已經持續很久了,不會是在我們見面的那一天之內形成的。然而,我告訴他說他的經歷反映了整個社會的情況。他的經歷使我陷入了沉默。

美國是地球上最偉大的國家之一,我們可以獲取世界上最好的藥品和知識。雖然我們的人均醫保費用高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但就國民健康狀況而言,美國非常令人尷尬地落后于其他國家。我們的可預防性死亡率排名第14位,預期壽命排名第24位,幸福指數甚至排不到前20名,只處于第23位(丹麥的幸福指數全球最高)。因此,盡管讓生活更輕松、更舒適的外部因素越來越多,它們卻難以提高幸福指數。

在技術先進的時代,為什么肥胖、抑郁、恐慌、焦慮、失眠、自身免疫性疾病、過敏癥、慢性疼痛、心臟病、腸胃病、某些癌癥和疲勞等慢性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猖獗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在這些情況下,即使采取一定的治療手段,也不能不阻止它們增多的趨勢。我們是否忽略了一個重要元素呢?忽略了什么呢?

要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就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不適因素在我們生活中發揮的作用及其對我們生存本能的影響。在21世紀,它將對我們的健康和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

不適的加劇

要了解“不適”的起源及其對人類行為的潛在后果,最好的辦法或許是分析一下與這個現象有關的案例,除此之外,也許沒有更好的辦法了。詹姆斯的案例清楚地表明,他的不適管理方式其實未必有利于全面恢復健康。現在,讓我們仔細看看這種不適在其他方面的體現。我先從我的一個病人開始講起。她的名字叫凱特,她折射了數百萬人在減肥過程中的苦苦掙扎。

凱特來見我時正打算開始新的節食計劃。她的保健醫生擔心她正處在糖尿病前期,所以建議她減輕體重。如同我幫助過的其他很多病人一樣,她也長期存在過胖的問題,而且多次減肥的努力都以失敗而告終,使她感到非常沮喪和痛苦。一想到會患上糖尿病,她就感到很害怕。她的醫生擔心如果繼續按照傳統的自助性質的減肥計劃或者加入商業性質的減肥中心,可能仍然無法收到成效。凱特的體重是在大學時代逐漸增加的,大一那年,她20歲,那時的身材成為永久的回憶。現在,她自己就像一個暴飲暴食的吃飯機器,似乎已經看不到減肥的希望了。她和其他許多肥胖癥患者一樣,也知道什么樣的碳水化合物食品是“好的”,什么樣的是“壞的”,知道加工過的食品有很多壞處,也知道情緒化飲食、休閑食品和隨意飲食會帶來不良影響。之前,她曾經加入過減肥者協會,雖然取得過一些進展,但很快就恢復了原來的體重。凱特曾經實施過嚴格的鍛煉計劃,希望能通過鍛煉來改變飲食習慣。她還嘗試過在醫生監督下進行減肥,吃了很多種不同的藥物,來刺激新陳代謝,抑制自己的胃口,降低對高脂肪食品的食欲。可以說,就減肥努力程度而言,給凱特頒發個金牌也當之無愧, 但她并沒有讓自己變得更瘦、更健康。

主站蜘蛛池模板: 界首市| 泸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石河子市| 湖州市| 志丹县| 延安市| 读书| 连云港市| 安平县| 达尔| 萨迦县| 德阳市| 左贡县| 宁化县| 乳山市| 安新县| 普安县| 沾益县| 临沭县| 石渠县| 临海市| 丹东市| 大化| 乐陵市| 丰都县| 彰化市| 宣城市| 洪雅县| 额济纳旗| 洪江市| 囊谦县| 化德县| 台湾省| 西丰县| 淮南市| 开平市| 宽城| 大城县| 广丰县| 博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