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天皇,唯一的依靠
- 麻辣日本史:明治物語
- 陳偉
- 2946字
- 2015-04-30 23:15:11
15歲的睦仁生活是很困苦的,他常常一頓飯只吃一個飯團子加一杯煎茶。他居住的京都宮殿里也非常冷清,加上睦仁從小性格懦弱,宮里人都把他當做一個少言寡語的少年。
他的父親孝明天皇比他好不到哪兒去。因為,在日本有兩個“朝廷”:一個是居住在京都的孝明天皇;一個是掌握著國家真正權力的幕府將軍。
也許你會認為,即使被軟禁在京都,天皇的小日子應該也過得不錯,不愁吃穿吧?那你就錯了。天皇一直過著撐不死、餓不著的日子,粗茶淡飯而已。一方面是因為日本這個國家本身就沒什么好吃的東西,像中國皇帝(包括傀儡們)一頓飯好幾百道菜、滿漢全席,他們想都不敢想。況且,除了天皇的女人和幾個老媽子以外,宮里能伺候他的人少之又少。
宦官?恐怕天皇都不知道宦官為何物!這是個有意思的插曲。在日本的宮殿里是沒有宦官的。有的史學家們經過漫長的研究得出結論:日本是一個島國,基本上沒有畜牧業,所以沒有掌握閹割的技術,故而沒有宦官這個奇特的階層。的確,閹割絕對是門技術活。在中國古代,從事幫助普通人成為太監的工作是一項很熱門的職業—技術含量高、薪水高,而且永遠不會失業。就算是金融危機了,皇上也要由半男不女的人來伺候不是?而好的閹割師傅必須下手快、迅速止血、保證不會感染等。據說當年明朝大太監魏忠賢因為實在太貧困沒錢請專業技師閹割,只好自助,結果血流不止,暈倒在大街上,幸虧一個老中醫好心拯救其于血泊之中。不過因禍得福:魏忠賢因為手藝太潮沒割干凈,進宮之后反倒成為太監中的極品。
天皇沒有太監照顧,而權傾天下的幕府將軍更是不拿正眼看他。睦仁和他的父親一樣,孤獨地生活在這個比冷宮還要寒冷的宮殿里。
可是最近,睦仁似乎感覺到某種力量正在涌動。他那年輕的心似乎也蠢蠢欲動。
不僅僅是睦仁,整個日本也在陰暗、恐懼、懷疑和明爭暗斗中艱難前行。
1853年,一群美國人來到日本,他們的要求是通商、開口岸。幕府看到中國在鴉片戰爭之后割地、賠款,也深深感到自身難保。這個幾千年來一直是他們偶像的泱泱大國變成了一塊鮮嫩的紅燒肉,群狼覬覦。這讓幕府更加堅信,閉關鎖國是抵擋外敵入侵的法寶。
然而,第二年2月,佩里(還記得嗎?帶著黑船打開日本門戶的那個美國人)再次光顧日本,幕府在堅船利炮面前默默地屈服了。這種屈服也并非全無反抗,只是反抗的方式萬分奇特。
據說佩里到達日本之后,幕府邀請他看了一場相撲比賽,希望能在洋毛子面前一展日本的暴力美學。而佩里看得一頭霧水,他不明白兩個肥碩的人扭來扭去有什么美感,在兩個胖子的斗爭中,他看不到暴力,更看不到美。
由此,佩里斷定,這個國家的人想法奇特甚至變態,他更加相信,這個國家肯定像他的鄰居中國一樣好欺負。
佩里的想法很快獲得了其他列強的首肯。美國打開日本門戶之后,與日本簽署了條約,開放下田、箱館兩港。很快,英、荷、俄等國也紛紛踏上這個孤島,摩拳擦掌地準備分得一杯羹。
日本的孤立、憤世嫉俗被徹底打碎了。很多大富豪需要在政治上博取權力支持,那些從前受人艷羨的武士也發現,自己效忠的領導—大名已經失去了力量,甚至淪為外國列強的傀儡。他們憤慨之下,離開了主人,去從事一個更高尚的職業—浪人!
浪人其實和土匪、地痞沒什么區別。很多人誤以為浪人就是中國的游俠,行俠仗義、除暴安良,金盆洗手之后再當個飯店跑堂的,最后娶了老板娘安度晚年。其實,真正的浪人生活極為困苦,為了生存他們只能打砸搶。
生活沒有來源還不恐怖,最可怕的是,武士們失去了自己的精神領袖。
終于,國內很多有識之士和一些明智的武士決定拋棄幕府的統治,把那些勾結海外的大名推翻。與此同時,他們把尋找精神領袖的目光投向了天皇。
孝明天皇也很爭氣,他痛恨幕府將軍的不作為,甚至以退位來表達自己對幕府的不滿。地方上的很多大名也紛紛表示無條件支持天皇的決定,準備著推翻幕府的統治。但孝明天皇認為,幕府的統治還是要的,如果推翻,日本可能大亂。
1867年冬天,倒幕的呼聲越來越高,36歲的孝明年富力強,他周圍匯集著守舊派,當然也有革新派。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天花找上了孝明,很快,孝明不治而亡。關于他的死因,史料上并沒有特別的說明。只是說,在天花出現之后,孝明天皇經過治療,病情趨于好轉,痘瘡已經不再流膿,而且開始進食。可是之后病情突然惡化,上吐下瀉,最后天皇七竅流血而亡。
看他死的形狀,頗似吞食了砒霜一類的毒藥。
有些史學家認為,毒死孝明的就是他的樞密顧問公卿(就是天皇的高級政策和法律顧問)之一的巖倉具視。請大家記住這個名字,不僅僅因為他是個倒幕派,更重要的是他為明治維新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總之,孝明天皇在矛盾中驀然死去。
國不可一日無君,雖然天皇只是個擺設,但還是必不可少的。
孝明死去之后,睦仁經歷了一系列的繁文縟節,終于成了日本天皇。他可以稱得上是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天皇之一,史稱明治天皇。恐怕睦仁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創造、改變了日本的歷史,成為近代皇權回歸的代表人物;他更沒有想到,他的后代將會給亞洲其他國家帶來怎樣的滅頂之災。
在日本人眼里,天皇始終是神的化身。雖然這個神不怎么管理眾生的事情。天皇就像玉皇大帝一樣,每天跟王母娘娘吃著蟠桃、喝著美酒、看著嫦娥跳舞,遇到齊天大圣鬧天庭,趕緊呼喚如來佛祖,讓佛祖不遠十萬里地從西天趕來解救危機。
但神就是神,與人有著本質區別。天皇是日本人的精神歸宿和信仰。
危機到來了,幕府不爭氣,老百姓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神的身上了。
天皇面對的最大敵人就是統治了日本二百多年的德川幕府。雖然剛剛上任的將軍(實際的日本統治者)德川家茂是個軟柿子,但他手下畢竟匯集了一群能文能武的臣子,他們各個心狠手辣,企圖重新恢復幕府的集權統治。
而天皇的朋友也不少。一部分開明的藩主—大名希望天皇能帶領他們抵抗列強的入侵。
那些淪為浪人的武士也把希望寄托在天皇身上。這些武士讀過儒家經典、練習過劍術,卻生不逢時,遠離權力核心。在西方文化的侵略下,他們意識到革新的重要性。在亂世之時,他們總是找機會起義、鬧事,跟農民兄弟打成了一片。他們也傳播西方學說、思想。總之,這些人就是會武術的康有為、梁啟超。有道是,文人會武術誰也擋不住,獲取這股力量的支持是天皇收回王權的必勝法寶。
睦仁的父親孝明天皇還算爭氣,當幕府要求天皇答應與美國通商時,孝明斷然拒絕了。天皇的舉動贏得了很多大名(藩的最高長官)的支持,越來越多的武士也對幕府非常不滿,吵吵著要“大政奉還”。
力量在一步步向天皇靠攏,推翻幕府的斗爭也一觸即發。
終于,坐落在本州島最南端的長州藩率先發起了倒幕運動。長州藩天高皇帝遠,跟幕府一直關系冷淡,再加上幕府縱容美國等列強的軍艦在長州家門口耀武揚威,使得長州對內憎恨幕府,對外厭惡列強。因為被壓抑得太苦,長州藩的軍隊總是時不時炮擊美國戰船一下,搞得美國人非常頭疼,天天要幕府給個說法,而幕府根本沒力量對抗長州藩的叛逆行為。
最后,美國人忍無可忍了。1863年7月,美國派出軍艦襲擊長州炮臺和軍艦,長州守軍猝不及防,三艘軍艦被打沉。同時日本封鎖了下關海峽,很多藩內平民跑到山里躲了起來。接著,法國人也來渾水摸魚,襲擊長州艦隊。
長州的那些武士們抱著不成功則剖腹的決心與列強們對決,但畢竟打不過西式的堅船利炮,長州藩軍很快敗退。
就在長州岌岌可危之際,一個人橫空出世,他以自己的曠世奇才挽救了長州,也挽救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