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心靈奧秘——人是處于占據狀態的動物
萬有占據原理——人是處于占據狀態的動物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總在尋找著什么。我們尋找事業,尋找愛情,尋找理想,尋找自己的價值;我們尋找消遣,尋找娛樂,尋找激烈的競爭,也尋找安逸的休息;尋找交往,亦尋找獨處;尋找聲名金錢,亦尋找心的溫馨。在這動與靜的平衡之中,在這陰與陽的轉變中,在這精神的追求與物質的享受之中,在這自由與約束的變換之中,充滿了尋找的痕跡。仿佛一種與生俱來的力量,推動我們去謀生、去交往、去思考、去拼搏。這種力量有時是輕微的、難以覺察的,使我們不自覺地在規定的時間走在上班的路上,走在通往商場、歌廳、球場、萋萋碧草和起伏山巒的途中;有時它是極其強大的,如同長江大河般地洶涌,推動我們去尋求慰藉,尋求成功,尋求情感的爆發。而當我們孤寂一人,脫離熟悉的環境,遠離相愛的親人,或無事可做時,這種力量又如同春蠶食葉一樣,吞噬著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無法安寧,絕望地尋找擺脫寂寞的家園。我們命中注定就是要永遠疲于奔命,極力地追尋。
江南春,1973年生,上海人,出身普通工薪家庭。1995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2003年創立分眾傳媒(中國)控股有限公司。2005年7月,分眾傳媒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按當時發行價17美元計算,分眾市值達6.8億美元,持分眾近40%股票的江南春,身價一夜暴漲至2.72億美元。在2005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江南春以23.17億元的身價排名第58位,時年才32歲。
江南春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在你等電梯的時候,幫你打發無聊:“分眾傳媒是無聊的公司,掙的是無聊錢,就是把別人無聊的眼球轉化為現金的模式?!?/p>
江南春的成功,催生了大量為“等待”服務的成功企業。于是,公共汽車上有了電視機,地鐵上有了移動電視,連廁所也沒有放過,面壁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人給你提供了消遣的東西。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被試一天24小時躺在沒有任何聲音的房子里,戴著半透明的護目鏡和袖口粘牢的手套,躺一天可以得到20美元的報酬。在這種感官被剝奪的條件下,大多數被試躺在房間的時間不超過一天,最多兩天。盡管被試之間顯示出很大的差異,許多被試報告說,躺著時無聊、急躁,非常渴望刺激。有些被試甚至報告說有生動的幻覺和雜亂的思維過程發生,沒有一個人或者很少有人喜歡這種體驗。(《動機心理學》,遼寧人民出版社)
心理學家從大量的這類試驗中得出結論說,感官是尋求行為的,也就是說,人的感官總是需要有所作為的。
不僅人的感官尋求行為,人的感覺也是尋求行為的。在缺乏刺激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會產生“剝奪侏儒癥”。
剝奪侏儒癥研究表明,家庭條件缺乏刺激,會導致兒童身體發育遲鈍。即使食物供應正常,但是某些感官受到剝奪的兒童的身高要比正常發育條件下的兒童的身高低一些。來自缺乏應有刺激的家庭中的兒童,往往懷有敵意、具有破壞性、不友好、冷淡、不理人,除了身體發育不良外,這些兒童似乎還孤僻、陰郁、無精打采。
很明顯,這種情況非常復雜,在這些兒童的生活中,遇到更多的是失落感,而不是探索和訓練好奇心,同樣,感情也無依托感。(《動機心理學》,遼寧人民出版社)
由這個例子我們可見,行為尋求的被剝奪,或者說缺乏,不僅影響人的心理而且還嚴重地影響著個人的生理、思維及生活取向。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梢娺@類試驗的再現。嬰兒醒著時,總是要求家人的陪伴,要求愛撫。他手舞足蹈,去抓任何他所夠得著的東西,把抓住的東西或者送往嘴里,或者盡力撕扯,或者用力扔出去。缺乏愛撫的孩子成人之后,往往患有“皮膚饑餓癥”,這也是我們在身邊常??梢杂^察到的。孩子這種強烈地尋求刺激的躁動,使之既是家長的天使,令寂靜的家庭充滿生機與刺激,還在無意之中,滿足了家長行為尋求的需要;同時又是家長的冤家。
我們又何嘗不是自己的冤家呢?當工作勞累時,我們渴望著有一個好好的休息時間,可一旦有了空閑,我們又常常陷入無聊、寂寞與失落之中。我們總是想方設法打發這無事可做的時間。于是,我們便漫無目的地反復看電視,哪怕電視節目毫無趣味;便去閑聊、打游戲;便去看球賽、逛商場;實在沒辦法,便想心事,漫無邊際地遐想;或者將一張陳年報紙翻來覆去地閱讀,將地板拖上一遍又一遍,將電視機調來調去。無聊和寂寞是一劑慢性毒藥,腐蝕著我們的神經,使我們急躁、焦慮、厭倦和壓抑。無事可做、無心事可想使我們煩惱、麻木、遲鈍與冷淡,于是我們便找出電話本,尋找偶爾記下的電話號碼;便在網上找陌生人胡聊。世界上有什么比“無事可做”這個負擔更沉重的呢?
無事可做亦是社會的冤家。在社會里,當個人不能為自己謀事時,社會就要設法為他謀事。無事可做導致個人精神壓抑,導致社會的不穩定,有誰會以為賭博風、偷盜風純粹是因為經濟問題引起的呢?尤其是職業退休者,長期工作所形成的習慣突然被迫改變,個人從有事可做到尋求做事的轉變引起了巨大的心理負荷。老有所為的退休者青春常在,無事可做的老人則迅速衰老。于是,或者是社會組織,或者是個人意向,養花、養鳥、下棋、唱戲、氣功、書法、老年大學、義務服務等便自然地成了對職業時間的延續,而這種延續正意味著社會穩定狀態的延續,對個人生命力的延續。
對行為的尋求是人的原始動力。它驅使人們一直處于對行為、對刺激的尋求感受之中。當人們處于行為之中時,我們稱之為“占據”。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任何人都是處于尋求占據狀態之中的?!?/p>
或者說:
“人是處于占據狀態中的動物?!?/p>
我們把它叫做“萬有占據原理”,簡稱“占據原理”。
“萬有占據原理”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非常相似。讓我們回顧一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與兩物體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兩物體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p>
這個定律換成定性的描述就是:任何物體都是處在和其他物體相互吸引的狀態之中的。
從上述對比中看出“萬有占據原理”和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類似之處。換句話說,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描述了物理世界的自然規律,產生了近代科學?!叭f有占據原理”則描述了人類世界的自然規律,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讓“人的科學”成為可能。
為了進一步加深印象,我們按照牛頓三定律的描述,展開“萬有占據原理”的三原理。
占據第一原理:任何一個人將保持原有的占據狀態不變,直到受到其他人或事件的刺激(作用力)迫使他改變這種狀態為止。我們把這個原理叫“習慣不變原理”,是“習慣成自然”的另外一種描述。(參考牛頓的“第一定律”:任何物體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直到受到其他物體的作用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占據第二原理:任何一個人在受到其他人或事件的刺激(作用力)后將產生情緒的變化,其變化的劇烈程度和刺激產生的預期的落差成正比。我們把這個原理叫“預期落差原理”,這個原理說明:任何人的情緒來自于自己的預期值的實現與否。實現或超出了預期值,產生正向(積極)的情緒;沒有達到預期值,產生負面(消極)的情緒。
(參考牛頓的“第二定律”:物體受到合外力的作用會產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正比于合外力的大小、與物體的慣性質量成反比。)
占據第三原理:個人與個人之間相互的刺激是同方向的。正向的情緒刺激引發正向的情緒反應,負面的情緒刺激引發負面的情緒反應。這個原理說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種豆得豆、種瓜得瓜”,我們把它叫做“因果相報原理”。
(參考牛頓的“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條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希望大家記住“萬有占據原理”和“占據三原理”,在實踐中反復體會,以鍛煉自己積極地生活,成就自己的王者之道。
我們說,“人是處于占據狀態中的動物”,那么“占據”是什么意思呢?前面講過,它指人們處于可觀察的行為狀態或可內省的體驗,也就是指我們的感覺。讓我們把思考的參照系放在我們每個人的“我”這里,看看“感覺”是什么意思。
人類有三類感覺:生理感官感覺、心理感覺和思維感覺。生理感官感覺是指個人的生理器官所處于的行為狀態。如注視、傾聽、嗅味、觸摸、咀嚼、運動等,也就是說,是指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運動覺、平衡覺和機體感覺等生理器官的工作狀態。心理感覺是指個人的情緒。即所謂高興、愉快、悲傷、憤怒、驚慌、憂郁、憂愁、憎惡、畏懼等,統稱為喜、怒、哀、樂、悲、愁、懼七情。思維感覺則指,個人處于思考、回憶、想象、幻想、計劃、沉思、內省等狀態。
但是,在現實中要區別出單純的某一狀態是極難的。根據當代神經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大腦神經中樞系統分為特異性系統和非特異性系統,從生理感覺接收到的信號分別經由特異性系統和非特異性系統兩個渠道分別加工、識別,然后匯聚,進而做出判斷??吹揭豢脴?、一本書這樣簡單的視覺行為中都包含著思維行為狀態和情緒行為狀態。
當個人思維時,生理感覺參與著作用,比如肌肉伴隨的生物電現象等。心理學家還證明,人的任何一種行為中都帶有情緒特征。比如,我們想象某一情景時,總會伴有愉悅、興奮或不快等情緒(可參見《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分離這三類感覺是不可能的,任一感覺都是這三類感覺的綜合。那么,“占據”就是指這三類感覺的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