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交際能力決定孩子70%的成功(1)
- 72招讓你教出最懂事的孩子
- 宋學軍編著
- 5523字
- 2015-04-23 02:53:26
成功學家指出,人的交際能力決定著70%的成功。孩子雖小,但父母決不可忽視對其交際能力的培養。對于孩子來講,他的交際面其實并不比成人少,教給孩子一些必要的交際常識是極其有必要的。會說話、懂得與人相處、懂文明、講禮貌的孩子,才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第19招幫孩子樹立社交意識
父母箴言
我們不能整天把孩子關在一個封閉的角落里,而應該讓他們多見見世面,不斷增長見識,多與別人交往,鍛煉交際能力。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健康地成長。
如今,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由于怕孩子累著、絆著、被人欺負,一些父母幾乎把所有的事都攬到自己身上。這樣就大大限制了孩子與人接觸的機會。長此以往,會讓孩子逐漸脫離群體,不懂如何與人相處,無法開口說話。
一位母親憂心忡忡地向心理醫生傾訴:
“我家孩子上小學時就擁有了自己的房間,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越來越喜歡一回家就關上房門,而且還把門反鎖上。開始我們認為孩子獨自在房間里會安心看書,沒想到她的成績一天天下滑。我們一氣之下,干脆把孩子房門上的鎖給撬掉了。誰知孩子更絕,一回到家,照樣關上門,然后再用凳子把房門堵上。我們家里買了電腦,我們說什么也不敢讓孩子上網,但她干脆借了一大堆碟,關了房門獨自欣賞,任憑我們在門外喊破喉嚨也不開門。我們給了孩子獨處的空間,但卻使孩子和我們越來越疏遠,這孩子到底怎么了?”
很多被長期關在家里的孩子,因缺少與人交往,特別是與小伙伴交往的機會,個性、語言、智力等方面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甚至養成了刁鉆、古怪、孤僻的性格。
孩子需要有機會與個性不同的孩子交往,互相影響,取長補短,以彌補自己的不足。例如,孤僻的孩子需要交開朗的朋友;過分受到保護的孩子需要自主性較強的伙伴;膽怯的孩子需要和較勇敢或富于冒險精神的孩子在一起;幼稚的孩子能從和比較成熟的伙伴們的交往中得到益處;霸道的孩子可以由強壯而不好戰的玩伴來矯正,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應當鼓勵孩子與人交往。
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很注意制造條件讓孩子得到多方面的交往機會,他讓男孩子們全部到非教會學校讀書,使他們能與各種背景的人接觸,擴大視野。后來,他的4個兒子全部進了哈佛大學,成為杰出人士。
摩托羅拉公司的創始人——美國大企業家高爾文,只有一個兒子叫鮑勃,他期望兒子能夠繼承自己的事業。于是,他頻頻讓兒子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增長兒子的見識。高爾文公務外出時,總是盡量帶上鮑勃,一方面用來彌補與兒子常不在一起的缺憾,更重要的是讓兒子有與更多的人交往的機會。他親切地對兒子說:“坐飛機可以飛翔藍大,穿云過霧;坐輪船,可以乘風破浪。干什么事都要繼往開來,永遠前進。不前進,就要落后,就要被淘汰。”
這兩位父親都很重視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因為他們明白:人們從小到大就一直處于社會互動之中,受到這些規則和習慣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逐步接受和掌握這些規則和習慣,最終融入到整個社會群體之中,而交往的技能只有在與人交往中才能學會。父母應該盡可能地為孩子打開生活空間,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廣交朋友。比如,讓孩子去找伙伴玩,邀請鄰居家的小孩子、同班同學來家做客等。
心理學家指出,同伴對指導或訓練兒童掌握社會交往技能,幫助孩子擺脫孤獨,具有特殊的作用,因為這種技能,兒童是無法在成年人那里學到的。
有些父母只看成績,認為學習是最重要的,反對孩子做一點社會工作。這種看法不全面,不利于發展孩子的社交能力。其實,做一點社會工作不一定就會影響學習,反而會加強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孩子的社交能力反映著一個孩子的修養與氣質。很難想象一個只會做習題的小書呆子將來如何在社會上與人相處。
因此,父母要從點滴小事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主動地為孩子提供與他人交往的機會,讓孩子從小就有“與人交往”的意識。教育孩子學會稱呼人,學會禮貌,不粗俗,不霸道,不任性,待人和氣、誠懇、熱情。
父母要教給孩子一些必要的待人處世的辦法,并提供機會讓孩子去實踐,如帶孩子上車,讓孩子買票;要問路,鼓勵孩子自己去做;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外出,讓孩子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主動與鄰居、周圍的人打招呼;歡迎孩子的朋友到家里來做客,讓孩子做小主人自己招待來客,等等。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他一定能結識許多朋友,一定能得到更多的幫助,他的生活一定會更加豐富,心理一定會更加健康。
第20招讓孩子懂得尊重別人
父母箴言
尊重別人是孩子的一種必須具備的品德,這種品德,并不是天生獲得的,它是良好的教育的結果。孩子只有學會了尊重別人,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
衡量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以及公民素質的高低,尊重他人是一個重要的尺度。在一個社會里,處處尊重他人的權益和人格,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事情。父母教導孩子尊重別人,顯得尤為重要。
有一個叫小強的男孩,在他小的時候,非常純真可愛,也很聰明伶俐。在他6歲那一年,一場車禍讓他的一條腿殘廢了,也從此毀了他的一生。當小強一瘸一拐、滿懷希望地進入小學校門的時候,迎接他的卻是不斷的嘲笑和無盡的捉弄,伴隨他的只有孤獨和憂傷。面對著這樣的情況,小強的心里流著血,眼里流著淚。一種強烈的愿望在他心中漸漸凝成:只要誰看得起我,對我好,讓我干什么都行!
14歲那年,小強因病休學在家,孤獨和寂寞更加無情地包圍著他,折磨著他。渴望交朋友、得到尊重的欲望時刻撞擊著他受傷的心靈。小強幾乎要發瘋。正在這時,一個小偷向他走來,給他帶來了“友情和溫暖”。從此,這個在孤獨中長大,從未贏得同齡人尊重,視友情重于一切的小強走上了盜竊的道路。
如果在學校里的時候,小強得到的不是嘲笑和捉弄,而是友誼與尊敬,那么,可能就會是另外一種結果了。
孩子們往往容易把那些與自己興趣愛好不同,在某些問題上與自己的看法不同的人視為異端,不信任他們,在背后議論他們的缺點,把他們排除在自己的小團體之外,這會使孩子的心胸變得越來越狹窄,也就很難協調好各種人際關系。家長要注意糾正這種認識上的偏激,指導孩子們從正確的角度看他人,善于看到別人的長處和優點,從而增進彼此交流,取長補短。
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曾教導他的門徒:你要別人怎么待你,就得先怎樣待別人。中國的圣人孔子也曾這樣教育弟子: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尊重別人和獲得尊重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最根本的方面是主動地奉獻,主動地付出。尊人者,人尊之。把尊重、理解、愛獻給別人,把自己最渴望的獻給對方,這既是一種高尚的情感,也是一種高尚的道德。
第21招讓孩子學會寬容待人
父母箴言
孩子天生是寬容的,父母要做的就是維持孩子的寬容,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一個懂得寬容,能夠理解別人的孩子,必然會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不僅如此,寬容的孩子還會有一種生命的智慧一換位思考的能力。
很多孩子都以自我為中心,不管發生什么事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如果別人做錯了事,有的孩子更是一點兒寬容之心都沒有,往往會逮住他人的缺點不放。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對中小學生做了一次抽樣問卷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當你討厭的同學需要你的幫助時,而且你能幫助他,你會幫他嗎?”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表示愿意的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別是59.8%,41.7%和37%。由此可見,雖然不少孩子對于他人的主動求助表示愿意幫助,但是,從小學階段到高中階段,表示愿意幫助他人的人數是遞減的。在調查中,還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對于過去欺負過你或嚴重傷害過你的人,你會怎么辦?”對于這個問題,只有29.9%的學生表示會原諒他,有近24%的學生表示很難原諒或絕不原諒,其余的學生則表示原諒但不忘記。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能夠主動寬容別人的孩子不是很多,而事實上,寬容是一種重要的美德。
想要孩子學會寬容,首先父母要學會寬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試問,如果父母不寬容,那么他們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什么樣的烙印呢?愛孩子就要為孩子的長遠打算。父母不寬容的行為不僅會導致孩子不能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系,而且還會影響到孩子將來人際關系的處理,甚至會影響到孩子日后的各種關系。因此,教會孩子學會寬容,不光是為了孩子的今天,更是為了孩子將來的幸福。
一位幼兒園阿姨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剛來幼兒園的時候,有一天,我帶著小朋友去學校體育館玩,由于孩子特別多,我一時疏忽,在游玩結束后,少算了一個,將一個小孩留在了網球場。
等我發現人數不對時,就趕快跑回來,將那個孩子帶回來。那個孩子因為一個人在網球場,受到了驚嚇,哭得十分傷心。
不久,小孩的媽媽(一個年輕教授)來了,看到了自己哭得可憐兮兮的孩子。
當時我特別害怕,生怕這個媽媽會痛罵我一頓,然后直接向幼兒園領導提出抗議,最后很生氣地將小孩帶走,轉到別的幼兒園。出乎我意料的是,這個媽媽并沒有這樣做!
她蹲下來,安慰自己的小孩,并且很理性地告訴他:“已經沒事了,那個姐姐因為找不到你而非常緊張,并且十分難過,她不是故意的,現在你必須親一親那個姐姐,安慰她一下。”
當時那個小孩踮起腳尖,親了親蹲在他邊上的我,并且說:“姐姐,不要害怕,我已經沒事了。”
現在有很多父母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了尖刻、自私、倔犟、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但是,父母們只有像這個年輕的女教授一樣教育孩子,才有可能培養出寬容、體貼的孩子。做父母的,既可以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胸懷廣闊的人,同樣也可以將孩子培養成心胸狹窄的人。為了孩子的幸福,為了孩子將來能有所作為,我們應當教孩子學會寬容。
第22招正確看待孩子之間的糾紛
父母箴言
孩子之間相互爭吵、打架,然后又自己和好,就在這一來一去之中,孩子的交友能力便鍛煉出來了。小糾紛能促使孩子慢慢地明白,蠻橫、不講理、任性和霸道在社會上是行不通的,孩子也漸漸地會掌握一些與人相處和妥善處理問題的方法。
孩子在一起玩耍時,打打鬧鬧的事經常發生,對這種摩擦、打鬧的處理過程也是孩子學會與人相處的課程之一。孩子怎樣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尤其是孩子在與同齡人發生糾紛以后,父母應該怎么做,是我們經常遇到而又必須及時處理好的一個現實問題。
孩子的是非觀念尚未明確形成。尤其是現在有些獨生子女從小缺少伙伴,在家備受父輩、祖輩的寵愛,有的孩子性格就暴躁,而且自私,在同伴中稍有不如意,便拳腳相加。另有一些孩子因受到父母過分的呵護,反而失去了自我保護的能力,在粗暴、驕橫的孩子面前不知所措。因此,作為父母,應當把教會孩子處理好與伙伴之間的糾紛,看做是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提高孩子分辨是非能力的重要時機。
孩子之間發生糾紛,是他們在群體交往中協調、解決矛盾的一種手段。孩子們就是通過這種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學會怎樣堅持獨立的見解,學會怎樣競爭怎樣協調,學會適度地表現自己,同時學會忍耐的。因此,如果孩子的糾紛發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并不十分厲害,父母就不應過多干涉,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好了。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協調性和社會交往能力。
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嚴重的沖突,父母要先加以制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肉體傷害。對問題的解決應堅持:孩子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盡量讓孩子自己解決;孩子自己解決不了,求助于父母,父母切莫簡單處理,武斷對待。更不能越俎代庖介入孩子之間的糾紛,不問青紅皂白打罵自己的孩子或別人的孩子。
常言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很多時候,父母應先管教自己的孩子,這不是什么吃虧的事,也不在于謙讓,而在于讓孩子認識自己身上存在的錯誤和不足,有利于他的成長進步。即便完全是對方的過錯,也可以和對方家長坐下來協商解決,可以配合學校解決,學校解決不了的,還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家長介入孩子之間的糾紛,無助于孩子之間的和解,反而會激化家長之間的矛盾,使原本孩子們之間的打打鬧鬧,變成了大人之間的恩恩怨怨,事情的性質變了,解決的難度也大了。
從另一個角度講,家長過分介入孩子間或糾紛,時時充當孩子的“保護傘”,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賴心理,不利于培養他們直面糾紛的勇氣和解決糾紛的能力,反而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有恃無恐\肆無忌憚。家長能“保護”孩子一時,能“保護”他一世嗎?所以,讓孩子自己面對糾紛,解決糾紛,在與同伴的吵吵鬧鬧中學會如何與人為善,如何化干戈為玉帛,才更利于孩子性情的錘煉和能力的提高。
父母在了解到孩子與同學之間有了摩擦之后,應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家長可以先適當地給予撫慰,并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發生的原因,讓孩子有正確的是非觀,分析原因后是自己孩子不對的,父母應明確指出孩子的不對之處,并進行教育,還應該讓孩子向對方賠禮道歉,指導孩子道歉時應注意禮貌用語。假如分析原因后是對方的不對,父母也應指導孩子學會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
屬于在正常交往中發生的小沖突,可讓孩子采取忍讓、不予理睬的方法,這有利于培養謙讓寬容的良好品質;如果屬于孩子的既得權益受到侵犯,可讓孩子據理力爭;對經常欺侮人的同學,可以采取回避的方法,或向教師、家長反映情況,這個時候成人才可介入。
孩子之間發生沖突,家長要以誠相待,寬以待人,講文明禮貌,從而給孩子樹立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切莫因孩子在交往中的問題引起家長之間的不和睦,造成不良的影響。
第23招教孩子學會處理爭執
父母箴言
孩子受了欺負,應找對方的父母進行溝通,讓他去嚴格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些糾紛父母不便直接介入,可以通過老師進行協商教育。對孩子來說,老師是權威,他們解決問題的效果會比較好。
葉子班上有個叫壯壯的男孩兒,憑借自己人高馬大經常欺負弱小同學。有好幾次,葉子傷心地告訴媽媽,壯壯揪她頭發,還用小剪刀剪她的新裙子。
媽媽看著委屈的葉子很心疼,也很氣憤,但媽媽還是盡量克制自己,然后平靜地說:“他再欺負你,你就大聲呵斥:你這樣做不對!然后告訴老師。媽媽明天會跟老師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