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孩子生了病,家長怎么做(2)
- 孩子生了病,媽媽怎么辦
- 劉海燕
- 4674字
- 2016-01-19 10:23:58
他的腰部裹著紗布,一根引流管從紗布間穿過,里面有血。孩子的父母站在病床旁邊。媽媽不停地擦著眼淚,而爸爸一聲不響、愁眉苦臉地看著孩子。
我走進去介紹:“你好,我是兒科醫生,我來會診。”孩子的父母向我點點頭,讓開了路。我站在了孩子的身邊。
我對孩子說:“小伙子,你哪里不舒服?”孩子停止了哭泣,他轉過了面對墻的臉,向我看了一眼,然后說:“我疼得很。”接著又開始哭起來。
我輕輕拍了拍孩子的頭,對他說:“你剛做完手術,這幾天肯定疼得很,可是,你好好想想,過幾天,你就變成了一個健康的孩子了。你做了這么大的一個手術,真勇敢啊!你想,哪個媽媽愿意給自己孩子做手術呢?還不是沒有辦法?得了病,就要治療啊!你很快就會好起來了,不用怕,孩子。”在我說話的時候,孩子停止了哭泣。
我轉過身對孩子的父母說:“孩子做了這么大的一個手術,大人都可能受不了,更何況孩子,他真的很勇敢。作為父母,你們不應該默不作聲地坐在旁邊,只知道焦慮和難過。你們要幫助孩子渡過這一段最艱難的時期。這時,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是減輕疼痛的最佳方法。
比如,給孩子買本他喜歡的故事書給他讀讀,或者買個他喜歡的玩具。
他的手可以動,就讓孩子拿著玩具玩。如果有游戲機更好,讓孩子好好玩玩。轉移了注意力,孩子的疼痛自然就可以緩解一些的。”我讓孩子媽媽站在孩子的旁邊,繼續說道:“孩子目前沒有太大的問題,一切不適都是術后的反應。你看,孩子目前只能這種姿勢趴著,時間長了,肯定不舒服,你可以輕輕搓搓孩子的脊背,揉揉他的四肢,這樣可以讓孩子輕松一些。如果發現嘔吐嚴重、發熱,需要及時叫主管大夫來看看。目前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實在疼得厲害,你們就去叫大夫,他們會給孩子止痛藥的……”孩子的父母邊聽邊點頭,然后問我:“孩子不想吃飯怎么辦?”我微笑著對孩子說:“小伙子,不餓就不吃,大夫給你輸著營養藥呢,不要緊。如果餓了,就吃點想吃的東西,有了營養,疾病就好得快!生病的時候,你享受任何特權,你想吃啥,想要啥玩具,都向你媽媽要。”聽了我的話,孩子笑了起來,他已經沒有了剛才的痛苦表情。
離開病房的時候,孩子一家不斷地向我說著感謝的話,他們一家臉上都沒有了焦慮。
貼心可以當藥使
美國著名醫生特魯多說過他治病的經驗: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是的,貼心與患者及家屬交談,能起到藥物作用,甚至有時比藥物還重要。
走近郵筒,我把明信片塞了進去,我想,幾天后,那個小男孩一定就會收到了,他一定如同我當初收到他給我的明信片一樣,會有快樂的心情。
幾天前,我收到了一封來自甘肅的信,看到陌生的地址,我真納悶,是誰給我寄信呢?打開一看,原來是我曾經主管的一個小患者寄給我的音樂明信片。明信片的前半部分是孩子寫的,孩子只寫了一句:“祝福阿姨新年快樂”,字體雖然有點歪歪扭扭,但是看起來很認真。后半部分是孩子的父親寫的,孩子的父親寫道:“孩子在您和教授以及許多好心人的呵護下,恢復得很好。我們很懷念在西安那段令人難忘的時光,尤其是您嚴謹的作風,精湛的醫術和為病人換位思考的思想,都是我們一生難忘的……”看著孩子幼稚可愛的字體,看著孩子父親稱贊的話語,聽著明信片里傳出的音樂聲,一種莫名的感動涌上心頭。
那是個患了腎病的小男孩。住院的時候,因為腎臟損害比較嚴重,導致大量的蛋白流失,引起了嚴重的低蛋白血癥,孩子全身水腫很厲害,尤其是肚子,被大量的腹水撐得又圓又亮,孩子痛苦得連路都不能自己走,每次上廁所,都是父親背著去。
和教授查房的第一天,我看到孩子一家都沉默寡言,少言懶語。教授問話時,能看出來,孩子的父母是強擠著笑容在回答問題。小孩子更是如此,連眼皮都不愿意抬一下。對這種慢性病患者來說,我知道,除了疾病的痛苦以外,漫長的等待更是一種煎熬。他們一家一定都被疾病折磨得沉默了。
查完房,我和他們一家聊了起來,先問病情,又了解了一下他們的家庭現狀以及工作情況。孩子父母聽我這樣一問,打開了話匣子,對我說了許多心里話。我得知他們前前后后為孩子治病花了快一萬元,為給孩子治病他們不遠千里來到西安,也因此在單位請了長假。我耐心地聽完他們的述說,最后我安慰他們一家說,孩子一定會好轉的,我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治療孩子的疾病。孩子的母親激動地對我說:“真沒有想到,你會這么耐心地聽我們說話。”我回答道:“我也有孩子,能理解你們。”小孩子打針有一個月了,有一天賭氣不吃飯,我知道,換作大人都會受不了,更何況是個七八歲的孩子。我站在孩子旁邊,給他講打針的必要性,給了他許多鼓勵的話語,看到孩子臉上有笑容了,我才離開了病房。
后來,患兒在教授與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好轉了,最后終于能夠出院了。
解除精神負擔比藥物還重要
作為大夫,我感覺,其實我們并不只是為患者醫治肉體上的疾病,還要想方設法地去解除他們的精神負擔。反過來,患者解除了精神負擔,就能積極配合醫生治病,病情恢復就能加快。美國著名醫生特魯多說過他治病的經驗: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我想,這句話不只是適合大夫聽,也適合所有的家長們,孩子生病時,家長們不要總覺得孩子是孩子,很多時候,可以把和孩子像朋友那樣,貼心與他們交談,這樣就能起到藥物作用,甚至有時比藥物還重要。
讓孩子做自己
做一個合格的家長,要站好三個位置:第一,站在孩子的前面,我們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面對疾病,我們樂觀堅強,孩子就會感受到我們給他的力量。第二,站在孩子的旁邊,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因我們而來,不是為我們而來。我們要尊重孩子有自己的思想。第三,站在孩子的身后,時刻保護著他,但不能代替孩子成長。我們要引導他安全地脫離開我們,向獨立自主走去。
上午,朋友文婷帶孩子來復查。文婷的孩子是個過敏性鼻炎合并腺樣體肥大的患兒,經過我的治療后,孩子明顯好轉,只是最近感冒后,孩子病情有點反復。
文婷見到我,剛說了兩句孩子的病情,就忍不住流起了眼淚:“會不會手術啊,真要好不了怎么辦啊,麻醉對孩子有沒有影響啊……”我對文婷說:“看到你為孩子焦慮,我真的理解你。但是你的焦慮對孩子的病情沒有任何幫助,還會嚇著孩子。目前,孩子剛接受治療,要看治療效果,不要為未知的東西焦慮。即便保守治療不行,腺樣體切除術也是個很安全的小手術,一般一周就出院了。來我這里,我們就一起解決問題,積極面對疾病應對疾病,這才是最重要的。”聽了我的話,文婷點了點頭。我看到,她焦慮的心情緩和了很多。
文婷把孩子帶到了我跟前。小家伙看見我這個“白大褂”,沒有絲毫恐懼,不到3歲的小姑娘很老到地張開了嘴讓我檢查,精神非常好。檢查完,她在病房里跑來跑去,好奇地動動這,動動那,沒有一點生病的模樣。
我給孩子查完,又向文婷問了幾個問題,然后對她說:“孩子目前沒有明顯加重,感冒后的呼嚕聲雖然有點增大,但是沒有明顯的呼吸困難,需要吃藥觀察幾天,應該問題不大,暫時不需要手術。
文婷聽到我的話,舒了口氣,她說感覺心情好了很多。
這時候,孩子的奶奶在旁邊對孩子說:“小玉,你長大了當醫生啊,像劉大夫一樣,當醫生多好啊!”小家伙大聲地回答:“不!我不當醫生!”孩子的奶奶又問:“那你想當什么?”聽孩子奶奶這樣問,我忽然很感興趣,想聽這個不到3歲的孩子想當什么?
孩子稚聲稚氣地回答道:“我就當我!”聽孩子這樣說,我的心忽然被觸動了一下。
我忍不住對文婷說:“你聽見你孩子的話了嗎?你孩子好有靈性。生活中,很多時候,孩子是我們的老師。孩子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文婷點了點頭,和我一起笑了起來。
文婷帶著孩子走了,孩子說的話卻讓我回味半天。
“我就當我!”多么有哲理的一句話,這句話出自一個不到3歲的孩子。
我就當我,是的,我就是我,我是非常優秀的,我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這是孩子有自信心的表現。有了自信心,離成功就不遠。
有時候,我們這些大人還真不如孩子。當我們遇見問題時,我們會糾結在問題之中。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困難、焦慮和恐懼,會把找不見自我,迷失了自我掛在嘴邊。
我們還特別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看到別人的孩子某些方面比自己的孩子好,心里立即不舒服。其實,每個孩子都在做好他們自己,他們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點。我們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候,不能一味地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而是應該啟發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更好地做好自己。每個家長,不是天生的家長,如何做好一個合格的家長,是我們需要終身學習的內容。
做一個合格的家長,要站好三個位置:第一,站在孩子的前面,我們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我們的所有行為,都會影響到孩子。面對疾病,我們樂觀堅強,孩子就會感受到我們給他的力量。我們要不斷給孩子正向的引導。
第二,站在孩子的旁邊,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因我們而來,不是為我們而來。我們要尊重孩子有自己的思想。第三,站在孩子的身后,時刻保護著他,但是我們不能代替孩子成長。我們要引導他安全地脫離開我們,向獨立自主走去。
教孩子如何認識“死亡”
人要時刻活在當下,在有限的生命里,好好地愛父母、愛家人、愛自己、愛生活,這比什么都重要。
那一年,我兒子5歲。一天晚上,和往常一樣,我和兒子躺在一起,給他講著睡前故事。兒子忽然問:“媽媽,你老了,是不是就死了?那時候,你和爺爺、奶奶都死了。”我的心一顫,這小子怎么忽然問這個?我一時語塞,忽然不知如何回答兒子。
兒子沒有等我回答,又接著問:“那時候,我看不見你們了,咋辦呀?”我擔心兒子難過,就騙他:“不要緊,那時候,我們去了天堂。就像你看的貓和老鼠里演的那樣的天堂。想我了,你可以給我打電話。”沒想到兒子忽然說:“可是那是假的,沒有天堂,是不是?”我的心又一顫,這5歲的孩子,怎么啥都知道!
我連忙安慰兒子:“不要緊,即便我們不在了,那時候,你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就像我現在和你一樣,就不會孤單了。”“媽媽,我不想讓你死!”說完,兒子竟然翻過身,小聲抽泣起來。
我的心一驚,淚水順著臉頰流下。在黑暗中,我擦了一下眼淚,強忍住哽咽的聲音對兒子說:“傻孩子,那日子還遙遠著呢。”接著,我趕緊打了個岔,給他講了一個小笑話,他才破涕為笑了。哄兒子睡著后,我感覺淚水仍然順著面頰慢慢流下。
“媽媽,我不想讓你死!”這句話,在我腦海中滾來滾去,忽然之間,帶我回到了童年。一天晚上,我和我的媽媽躺在一起,忽然想到了死亡,一想到人死后,什么都看不見了,太可怕了,就哭了起來,對我的媽媽說:“媽媽,我不想讓你死!”我的母親安慰我說:“傻孩子,那樣的日子還遠著呢。”時間真快,轉眼之間,我也有了孩子,我的孩子竟然提了和我小時候一樣的問題。死亡,意味著永遠地離別,不要說小孩子,就是大人,也會有恐怖的感覺。很多時候,我們故意不去想這個問題,就是為了暫時忘掉死亡帶來的痛苦。
如今,我和我的父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像個長不大的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幸福生活。可是有時候,看見日益蒼老的父母,我非常害怕他們老去的那一天,雖然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規律,可是我卻不敢去想,越想越害怕,越想越難過。如果有一天他們離開我,我是否能承受得了?
在一次家長心理課堂上,我向心理咨詢師提出“如何面對死亡”這個問題,心理咨詢師反問我:“海燕,如果你知道,你的某個親人明天就要去天堂,你能改變它嗎?”我說:“我不能。”心理咨詢師說:“既然不能改變,恐懼焦慮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要活在當下,活好當下。很多時候,人類的煩惱來自對過去的悔恨和對未來的焦慮。過去無法改變,而未來還未到來。我們能做的就是活在當下,和家人快樂地生活在一起。”人要時刻活在當下,在有限的生命里,好好地愛父母,愛家人,愛自己、愛生活,這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