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好心態才是強大的正能量(3)
- 好身體,從改變德性開始
- 何裕民
- 2819字
- 2015-06-19 10:55:47
類似的案例太多了:如一肺癌左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已十分穩定地度過了三年余,一次劇烈爭吵后,下午即發現左鎖骨上原已縮小的淋巴結變成了雞蛋大小;一女性膠質瘤患者,自我感受和各種檢查都已正常,唯顱內有殘留瘢痕與少量積液,安全生活了兩年多,因情感生活問題與先生大吵一通后,又連續爭吵數日,即頭痛發作,用脫水劑沒能改善癥狀,3個月后復查,又見復發;一患食管癌的老人,用過放療,自我感覺尚可,眠安納佳,兩年多后與人發生爭吵,當即胸悶痛,且疼痛徹背,止痛劑無效,影響進食,施以中醫藥也未見有明顯改善;一肝癌患者,康復有年,避雨時被人推倒,說了幾句,反遭羞辱,一氣之下,剛想發作,尚未發作,只感到惡心,旋即胃痛,嘔出大口鮮血,及時送醫院,發現胃底出血,住了兩周醫院,總算出院,哪知半年后發現肝癌復發……
總之,大怒、情緒驟然劇烈波動,對處于癌癥治療期和康復期的患者來說,都是十分危險之事,極有可能誘發難以收拾的敗局。因此,須慎之又慎。
一句話:怒,絕對不利于癌癥患者的康復。而節怒又不是簡單的問題,須在認識上加強,對周遭環境做些調整,自我也要學會調控,再加上適當的中藥調理。隨著個性的優化,將有助于癌癥的更好康復。
六、“我愛你”比什么藥都強
夫妻和睦,大病變小
我指導的研究生李某曾在通州市做過一個癌癥康復的社會學調查,發現家庭關系和諧、夫妻和睦的患者康復就要好得多。臨床的確如此。
我們早就注意到這么一個事實:每次妻子陪丈夫、丈夫陪妻子、子女陪父母來求診的癌癥患者,以及家屬傾注了全部愛心的癌癥患者,其治療效果往往要較初次陪來以后就只有患者獨自一人自行求診的要好得多。
我們追蹤了40多位生存期超過3年的胰腺癌患者,90%以上有一個和睦的家庭氛圍。在我們看來,家庭關愛在癌癥患者的治療、康復過程中,特別是初期的癌癥患者度過手術、化放療等醫療難關中,起著其他方式無法替代的重要呵護與支持作用。
因此,適度的家庭關愛是幫助患者走出癌癥陰影,追求長期穩定康復的重要一環。故要對家屬強調康復期給予患者合理的家庭關愛的重要性。
多說幾句“我愛你”
這里有個動人故事:2001年春節前,我應邀與上海市癌癥俱樂部的同志一起赴山東教育電視臺做“腫瘤康復”專題電視節目。當我們走進直播室時,一對中年男女突然走到我們面前,激動地拉著我的手說:“是您啊!謝謝您!謝謝您!”妻子激動地握住我的手說:“幾年前就是您的一句話,激起了我們共同抗擊癌魔的信心。這幾年,我天天不斷地對我丈夫說‘我愛你,你一定能堅持下去的’!”丈夫也激動地說:“這幾年,我老伴每日鼓勵我,我們的關系從來沒像這些年這樣好!老伴讓我增添了戰勝疾病的信心,我一定要活下去!”原來,他們就是幾年前讓我看病的那對山東夫婦。
1995年身為副主任軍醫的丈夫張某是內科醫師(妻子則是醫院護士長),被確診患了原發性肝癌,手術后進行了介入等規范治療。1997年6日再次被確診為肝內復發,伴可疑的轉移。當地醫院認為已沒有“控制”的可能,夫妻倆失望之極,前來上海求治。補做了一次介入后,主治醫生告訴他們,西醫治療就此結束,只能一切聽天由命了。
無奈中,他們找到了上海市癌癥俱樂部,俱樂部同志建議他來找我,由我給予他中醫藥診治。而第二天,也就是7月19日,我正好在上海市科協會堂做“腫瘤康復”的公益講座。他們夫婦倆也來聽了。我在講到親情、關愛對癌癥患者戰勝癌魔的作用時,強調說:“當丈夫生了癌以后,妻子不妨多說幾句‘我愛你’,反之亦然。夫妻間恩愛,可以幫助患者走出困境。”
此言一出,激起了全場400多名癌癥患者的會心大笑和一片掌聲,沒想到這竟給他們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印象。他們完全照此踐行了,而且大獲成功!這對山東夫妻相濡以沫戰勝疾病的事跡,讓在場所有做節目的人無不感動。電視編導當即表示改編原節目腳本,把這段感人的真情故事加了進去。節目播出后,據說在全城引起了很大反響。
這個故事之外,還有一個小插曲。2006年間《健康報》展開了“怎么做一個好醫生”的討論筆會,邀我寫第一篇文章。我當時就講了這個故事,強調人性化治療的重要性,引起了軒然大波。
支持我的人認為我說得很對,很有道理,包括很多醫學專家和醫院院長。但是,也有很多人對我的觀點持否定態度,也包括一些醫生與院長。有人甚至嘲諷我說:何氏認為只要用宗教方法,就能解決醫學問題。其實,他們恰恰就是忘了醫學一個很根本的基準點:醫學,不僅僅是門科學,不僅僅是種技術,更是一門人文關愛的學問,更需要精神呵護!誰都知道:人是靠精神而活著的,這一點怎么說都不過分。因此,我最欣賞的醫學格言是“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對癌癥患者來說,給予精神的支持、給予心靈的關愛,尤其重要。有的時候,這些關愛勝過一打藥物。這點永遠不會錯!
早就有研究表明:親人的關愛,對幫助癌癥患者戰勝癌魔舉足輕重。在我主編的規劃教材《現代中醫腫瘤學》中,列有專門的篇章《家庭:特殊的“醫療護理機構”》來討論這一命題。癌癥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疾病,治療較為困難,而且癌癥的治療康復要堅持很長時間。癌癥的特殊性決定著患者需要有長期治療和堅韌的思想信念。康復是個漫長的過程,除依賴患者本人的精神外,還需要親人的關愛與不斷激勵。夫妻恩愛、親屬支持,對癌癥患者能否康復至關重要。
好朋友也是“靈丹妙藥”
早在1999年,L.S.Manne就應用結構方程模型(一種先進的數學模型)分析研究了癌癥患者配偶的支持、心理應對及心情對患者的影響,結果發現配偶的態度、行為明顯影響癌癥患者對待治療的態度。配偶的支持會使患者采取更積極的態度對待治療。
此外,社會支持因素與癌癥患者的生存期也密切相關。Karen和Weighs通過9年的隨訪發現:Ⅱ期和Ⅲ期乳腺癌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繼續得到有效社會支持的,其死亡率遠較沒獲得有效社會支持的患者低很多。我們在通州地區對癌癥患者所做的調查中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所謂社會支持,這是心身醫學從社會學中引進的理論。此理論認為:每個人都生活在與他人交往的社會環境之中,人與人交往的數量與質量影響著他的心身健康及社會適應的良好與否。
就個人而言,是否有關系密切,有可以隨意傾訴郁悶、交流感情、表達真實思想和苦惱,并獲取情感支持、得到理解幫助的親友,以及這類親友數量的多與寡(6個以上為多,3~4個為中等,2個以下為寡),常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的心身狀態與健康水準。
如一個人有較為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包括家庭、親戚、朋友關系,能得到較多人的理解、支持,那他在挫折、失敗、失落或生了癌以后,可以隨時找親朋好友傾訴,獲得理解與情感的幫助,尋求必要的支持。如此一來,自我走出困境的可能性就大,自我調適能力就強。反之,很容易罹患包括癌癥在內的多種心身疾病。而康復期的患者,若能有相應而足夠的社會支持,會對他的長期康復產生積極的支撐作用。這也是我們積極倡導患者一旦身體許可,就應該及時、適度地投身有益的社會活動,從而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的緣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