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痛風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障礙所致單鈉尿酸鹽沉積的一種異質性疾病,表現為高尿酸血癥伴痛風性關節炎和(或)痛風性腎病。臨床中無癥狀高尿酸血癥與痛風是應該加以區別的兩個概念,單純高尿酸血癥患者中,僅有10%左右發展為痛風,大多終生無癥狀。二者皆常與肥胖、糖代謝紊亂、高血壓、高脂血癥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并發,共同的病理基礎為胰島素抵抗。原發性痛風比較常見。患病率有顯著的種族、性別和地區差異。就性別而言,男性占95%,多40歲以后起病,患病率隨年齡而增加,但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女性一般在50歲之前不會發生痛風,因為雌激素有促進腎臟排泄尿酸的作用,更年期后女性失去了雌激素的特別保護,血中尿酸急劇上升才會發生痛風。
痛風性關節炎 其自然病程可分為3個階段:急性發作期、間歇發作期和慢性痛風石病變期。
(1)急性發作期 是原發性痛風最常見的首發癥狀。初發時往往為單關節,后來變為多關節。以足拇趾的跖趾關節為好發部位,其次為足底、踝、膝、腕、指和肘。第一次發作通常在夜間,數小時內局部即出現紅、熱及明顯壓痛,關節迅速腫脹,12小時左右達高峰,并伴有發熱、寒戰、頭痛、心悸、惡心、白細胞升高增多與血沉增快等全身癥狀。疼痛往往十分劇烈,輕度按壓便可有劇烈疼痛,病人常在夜間痛醒而難以忍受。多于數天或2周內自行緩解,恢復正常。受寒、勞累、酗酒,食物過敏,進食富含嘌呤食物、感染、創傷和手術等為常見誘發因素。
(2)間歇發作期 急性期緩解后一般無明顯后遺癥狀,有時僅有患部皮膚色素沉著、脫屑、刺癢等。少數患者終身只發作1次便不再復發。也有隔了5~10年以后再發,一般在6個月至2年內會第二次發作。隨著病情進展,發作次數越多,病情也越重,間歇期縮短,甚至體征不能完全緩解。受累關節從遠端小關節向大關節發展,逐漸增多,癥狀和體征漸趨不典型。

(3)慢性痛風石病變期 主要表現為持續存在的關節滑膜、軟骨、骨質、關節周圍軟組織及皮下痛風石形成,二者常并行存在,多見于未經治療或治療不規則的患者。其病理基礎是長期顯著的高尿酸血癥未獲得滿意控制,體內尿酸池明顯擴大,大量尿酸鹽晶體沉積引起組織損傷所致。前者又稱為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此期關節腫痛相對緩和,持續時間多在2周以上。因骨質破壞、關節周圍組織纖維化和繼發性退行性改變等,后期可出現關節畸形、功能障礙,其間也可有急性發作。皮下痛風石發生的典型部位是耳郭,也常見于反復發作的關節周圍,以及鷹嘴滑車、跟腱、髕骨滑囊等部位,患處皮下可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黃白色贅生物,表面的皮膚可以變得菲薄,后期甚至潰破,排出白色粉末狀或糊狀的尿酸鹽結晶,經久不愈。
腎臟病變 病程較長的痛風,約1/3有腎臟損害,表現為3種形式:
(1)慢性尿酸鹽性腎病 為尿酸鹽在腎間質組織沉積,尤其是腎髓質乳頭處,形成慢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炎,病理可見腎小管萎縮變形、間質纖維化,甚至腎小球缺血性硬化。早期可僅有間歇性蛋白尿和顯微鏡血尿,隨著病程進展,蛋白尿逐漸轉為持續性,腎臟濃縮功能受損,出現夜尿增多、低比重尿等。晚期發展為慢性腎功能不全。部分患者以慢性尿酸鹽性腎病為最先的臨床表現,而關節炎癥狀不明顯,易與腎小球腎炎和原發性高血壓病并發腎病變混淆。
(2)尿酸性尿路結石 20%痛風可發生尿酸性尿路結石,部分患者以其為首發表現。是尿中尿酸鹽濃度過飽和在泌尿系統沉積的結果。細小泥沙樣結石可隨尿液排出無癥狀,較大結石常引起腎絞痛、排尿困難、血尿、尿路感染和腎盂積水等癥狀。
(3)急性尿酸性腎病 多由惡性腫瘤及其放療、化療等繼發原因,導致血和尿中尿酸水平急劇升高,大量尿酸鹽結晶堵塞在腎小管、腎盂及輸尿管內,引起尿路梗死。患者突然出現少尿,甚至無尿,如不及時處理可迅速發展為急性腎衰竭。
痛風是一種終身性疾病,目前提倡預防為主,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適當運動,合理飲食,控制高尿酸血癥,預防尿酸鹽沉積。無腎功能損害及關節畸形者,經有效的治療可維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痛風在中醫中屬“風濕痹痛”范疇,最早見于《內經》,將其做了詳細的描述。《金匱要略》稱其為“歷節”,李東垣、朱丹溪則稱其為痛風。其主要原因在于先天性脾腎兩虛功能失調。脾之運化功能有所缺陷,則痰濁內生;腎司二便功能失調,則濕濁排泄緩慢量少,以至于痰濁內聚,此時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勞倦過度、七情所傷,或酗酒食傷,或關節外傷等,則加重并促使痰濁流注關節、肌肉、骨骼,氣血運行不暢而形成痹痛,亦稱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有風、寒、濕、熱、寒熱錯雜等型;慢性期有痰、瘀、氣血兩虛、肝腎兩虧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