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什么是肝膽病

肝膽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通常指的是發生在肝膽系統的一系列疾病的統稱,其中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臟腫瘤及膽囊炎、膽石癥等疾病。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所致的,以肝臟炎癥和壞死病變為主的一組全身性傳染病。依據所感染病毒的種類不同,病毒性肝炎可分為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以及未知型病毒性肝炎。

(1)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舊稱流行性黃疸及傳染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微小RNA病毒)感染導致的肝臟病變。傳播途徑主要是經糞—口傳播。在一般情況下,日常生活接觸傳播是散發性發病的傳播方式。初次接觸HAV的兒童易感性較強,我國甲型肝炎以學齡前兒童發病率最高,青年次之。常見的臨床表現:全身不適、乏力、納差,伴有畏寒、發熱、流感樣癥狀,惡心、嘔吐,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腹脹,肝脾腫大,黃疸,尿色逐漸加深,后期可呈現濃茶色。甲型肝炎為急性發病,不發展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2)乙型病毒性肝炎

通常稱為“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病毒感染導致的肝臟炎癥,可分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重癥肝炎。傳播途徑有輸血經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過的注射器或針刺等;母嬰垂直傳播(主要通過分娩時吸入羊水,產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觸,通過胎盤感染者約占5%);生活上的密切接觸;性接觸傳播,主要是不良的性行為。臨床表現:不適、乏力及納差,可有惡心、嘔吐、腹部不適、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腹脹,可有黃疸及肝脾腫大,還可有蕁麻疹、關節炎、關節痛等癥狀。急性乙型肝炎預后良好,僅5%~10%發展成慢性肝炎。在慢性HBV感染時,病情遷延不愈或反復發作,致使部分病人發展成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少數病例最終轉化為原發性肝癌。

(3)丙型病毒性肝炎

通常稱為“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導致的肝臟炎癥,可分為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傳播途徑有:①主要是胃腸外傳播,多數患者有靜脈內濫用藥物或輸血、血制品史。②性傳播的作用有限。多個性伙伴、有性傳播疾病和性混亂者伴有HCV感染的危險性增加。③垂直傳播的危險性較低,母親HCV陽性傳給新生兒的概率約5%。④其他傳播途徑:家庭中可能存在不顯著的胃腸外暴露,可能通過共用剃須刀和牙刷引起。此病的傳染源為急、慢性病人和無癥狀病毒攜帶者。臨床表現:不適、乏力及納差,可有惡心、嘔吐、腹部不適、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腹脹,可有黃疸及肝脾腫大。

(4)丁型病毒性肝炎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病毒(HDV、RNA病毒)與HBV等嗜肝DNA病毒共同感染引起的以肝細胞損害為主的傳染病,易使肝炎慢性化和重型化。丁型病毒性肝炎的傳播途徑與乙型肝炎相同,在我國HDV傳播方式以生活密切接觸為主。本病主要的傳染源是急、慢性丁型肝炎病人和HDV及HBV攜帶者。臨床表現:不適、乏力及納差,可有惡心,嘔吐。腹部不適、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腹脹,可有黃疸及肝脾腫大。丁型肝炎的預后較單純乙型肝炎更易慢性化和重型化,HDV與HBV重疊感染者預后較差。

(5)戊型病毒性肝炎

通常稱為“戊肝”。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RNA病毒)感染導致的肝臟急性炎癥,類似于急性甲型肝炎。發病多見于青壯年。本病的傳播途徑:通過糞-口途徑傳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發流行;也可經日常生活接觸傳播。臨床表現與甲肝相似。戊肝也是只患急性肝炎,不會發展成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6)其他新型肝炎病毒

自從建立起甲、乙、丙、丁、戊5種肝炎病毒的實驗診斷后,仍有少部分患者的病因得不到明確。因此,目前有研究庚型肝炎病毒及GB病毒、己型肝炎病毒等。但對于新型肝炎病毒的正式命名尚待國際病毒分類,并且相關的研究仍需要強有力的證據支持。

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進行性、彌漫性肝病。其病理特點為廣泛的肝細胞變性和壞死,纖維組織彌漫性增生,并有再生小結節形成,正常肝小葉結構和血管解剖結構的破壞,導致肝臟逐漸變形、變硬而成為肝硬化。臨床上早期可無癥狀,后期可出現肝功能減退、門脈高壓和多系統受累的各種表現。本病按病因可分為8種,即肝炎后肝硬化(主要指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硬化,膽汁性肝硬化,瘀血性肝硬化(包括心源性肝硬化、肝靜脈阻塞所致的肝硬化),化學性(藥物性)肝硬化,代謝性肝硬化,營養性肝硬化,原因不明的肝硬化。

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是因長期大量飲酒所導致的肝損害,主要表現為3種形式: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這3種形式可單獨或混合存在。每日飲酒80~150g連續5年以上,可導致肝損傷,但有個體差異,在等量的飲酒情況下,女性肝損害較男性明顯。酒精性脂肪肝發展為酒精性肝硬化后,即不可逆轉,可出現腹水、上消化道出血或肝性腦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以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脂肪蓄積為病理特征無過量飲酒史的臨床綜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單純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3種主要類型。以40~50歲最多見,并且有低齡化的趨勢。超重或者肥胖、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癥是本病最常見的發病因素。無典型的臨床表現。部分患者可有乏力、腹脹、肝區隱痛等癥狀,體檢可發現肝脾腫大。多為體檢時發現本病。部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可進展為肝硬化。

肝惡性腫瘤

主要包括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和轉移性肝癌。原發性肝癌是指自肝細胞或肝內膽管細胞發生的癌,在我國主要病因有肝炎病毒感染、食物中的黃曲霉素污染及飲水污染等。肝癌早期多無癥狀,中、晚期可出現肝區疼痛、腹脹、食欲缺乏、乏力、消瘦等。肝癌診斷靠影像學及甲胎蛋白(AFP)檢測等,其中AFP廣泛應用于肝癌的篩檢、早期診斷。治療多以手術為主,輔以放療、化療,肝動脈栓塞化療及超聲介入治療是近年來治療肝癌較為有效的手段。肝臟是實體瘤常見的轉移部位,除腦腫瘤外,幾乎所有的腫瘤均可轉移到肝臟。轉移性肝癌的病程發展較緩和,可僅有原發癌的表現而無肝臟受累的癥狀,AFP一般為陰性,病理檢查和找到肝外原發癌的證據是與原發性肝癌相鑒別的關鍵。轉移性肝癌對各種治療反應不理想,手術切除是唯一可獲得治愈及長期生存的治療手段。

肝良性腫瘤

肝血管瘤占肝良性腫瘤的80%,男女發病率約為6:1。半數患者無癥狀,部分有腹脹、腹部隆起及壓迫感。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多數小的或無癥狀的肝血管瘤無須治療,尚未見血管瘤惡變的報道,瘤體直徑大于5cm,有明顯癥狀者可考慮手術或栓塞治療。

膽囊炎

肝囊炎是膽道系統的常見病,90%以上并發膽囊結石,其原因還包括膽囊內膽汁濃縮,高濃度的膽精鹽損傷膽囊黏膜致膽囊炎,細菌感染可導致膽囊炎,根據其發病的緩急和炎癥的輕重分為急性膽囊炎和慢性膽囊炎。急性膽囊炎的病情往往較重可導致膽囊穿孔,需積極的抗炎和對癥治療。慢性膽囊炎大多數病人并發膽囊結石,可在餐后發病,腹痛多為上腹或右上腹絞痛,放射至右肩或右腰部,超聲檢查是診斷慢性膽囊炎的重要手段,治療包括低脂飲食、抗酸、消炎利膽或膽囊切除。

膽石癥

膽石癥是膽道系統(膽囊和膽管內)發生結石的疾病。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出一倍多?;颊叱霈F的癥狀取決于結石的部位、是否造成梗阻和感染等因素,膽石癥的診斷主要靠影像,如超聲或CT。如無任何癥狀可不予特殊治療,如腹痛明顯可給予消炎治療或手術切除膽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德市| 宕昌县| 高雄县| 韩城市| 玉田县| 新乡市| 连平县| 泌阳县| 阜城县| 临泉县| 公安县| 汤阴县| 长顺县| 福建省| 华容县| 澎湖县| 济南市| 阿城市| 凌海市| 林芝县| 江城| 株洲市| 万山特区| 彭州市| 政和县| 赤水市| 邵东县| 乌兰浩特市| 南江县| 天祝| 抚顺市| 乌苏市| 堆龙德庆县| 忻城县| 聂荣县| 通州区| 镇雄县| 临安市| 达尔| 攀枝花市|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