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貼療法的注意事項
1.貼藥時,必須掌握好病人的姿勢。根據患病部位或穴位所在的位置,分別采取平臥(側臥、俯臥、仰臥)、正坐、俯首、平肩等姿勢,使藥物能服貼穩當,以防藥物流失或灸熨燒灼。
2.貼藥部位要按常規消毒。因皮膚受藥物刺激會產生水皰和破損,容易發生感染。通常用75%酒精棉球做局部消毒。
3.貼藥后要外加固定,以防藥物脫落。通常選用的為醫用膠布或不含藥物的清膏。若是貼在頭面部的藥物,外加固定特別重要。這可防止藥物掉入眼內,避免發生意外。
4.每個或每組穴位,不宜連續敷貼過久,要交替使用,以免藥物刺激太久造成皮膚潰瘍,影響繼續治療。
5.頭面部、關節、心臟及大血管附近,不宜用刺激性太強烈的藥物進行發皰,以免發皰遺留瘢痕,影響美容或活動功能。
6.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及某些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陰交穴等處不宜采用貼藥發皰治療。有些藥物,如麝香等孕婦應禁用,以免引起流產。
7.小兒的皮膚嫩薄,不宜用刺激性太強的藥物,貼藥時間也不宜太長,一般只能貼1~2小時或1小時以內,以免引起不良反應。并要注意做好護理,勿令抓破和擦拭。
8.在穴位貼餅劑或貼藥后加灸加熨,要掌握好適當溫度,不能燙傷。灸后的艾炷要及時熄滅,以防復燃,引起火災事故。
9.對久病體弱消瘦以及有嚴重心臟病、肝臟病等的患者,使用藥量不宜過大,敷貼時間不宜過久,以免患者發生嘔吐、眩暈等癥。
10.使用膏劑敷貼時,應注意膏的軟硬度,必須及時更換,以防藥膏干燥,導致裂傷皮膚,引起疼痛或潰爛。
11.在冷天和嚴寒情況下,用藥敷貼穴位時,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寒。在夏季用藥敷貼穴位時,膠布固定后,為防止因汗液浸潤而致滑脫,宜用繃帶固定。
12.有皮膚過敏或皮膚破損者,不宜用此法。
13.由于某些中藥成分有毒,炮制或使用不當,可能會引起不良反應。因此在使用敷貼療法前,要向專業的醫師咨詢;如出現不良反應,也應立即停藥并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