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操作方法
本穴因系瘢痕組織,內中多藏污垢,不易消毒,針后易發感染,故在古代被列為禁針穴,而以指壓、按摩(順時針摩腹)、灸法(隔姜灸、隔鹽灸)、拔罐和穴位敷貼(也稱“天灸”)為主。
將各種不同的藥物研細后填入臍窩,或將藥粉加適量的水(醋、蜂蜜也可)調和后制成餅狀,蓋在肚臍上,這種防治疾病的方法叫做“敷臍療法”,簡稱“臍療”。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因為其簡便有效,故而流傳至今。現代解剖學證實:肚臍為腹壁最后閉合處,其表皮角質層最薄,而且皮下沒有脂肪組織,通透性能好,毛細血管和末梢神經組織十分豐富,能很好地吸收和傳導藥物中的有效成分,并將藥力隨經脈氣血的流動而布于全身,從而發揮治療作用。有實驗證明,將黃連水滴入臍中,或者把大黃粉用水調敷肚臍,不久口中即有苦味出現。
由于臍療操作簡便、容易掌握、經濟實用、適應證廣、安全無毒副作用,不但能治療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疾病,也有養生保健作用,深受中老年朋友的歡迎。因為毫無痛感,對于婦女、兒童尤為適宜。
在國外,我還碰到有人把我給他的人丹搗碎貼在肚臍上,也起到戒煙作用的。為什么?肚臍歸屬任脈,而任脈是起始于小肚子里面,經肚臍眼一直向上,經過咽喉到達口腔(舌下)。這種傳導作用,能使敷在肚臍的仁丹起到同含在舌下一樣的作用。
這里,介紹部分容易實施的臍療方法,供讀者臨癥選用。
1.指壓、按摩:由于肚臍穴位的特殊性,指壓一般采用雙手拇指以外的四指合力按壓旋揉法;或者將手掌搓熱,按順時針方向摩腹,小兒摩50~60下,成人摩100~200下,或以腹內有熱感為宜。
2.拔罐法:直接在肚臍部位拔罐10分鐘左右(圖5-1)。適用于治療寒性胃痛、腹痛、嘔吐、泄瀉和過敏性鼻炎、過敏性腸炎、支氣管哮喘、皮膚瘙癢、蕁麻疹等過敏性病變。用拔罐法治療蕁麻疹,每日1~2次,多在1周內(4~6次)可以治愈。

圖5-1 肚臍拔罐
3.傷濕止痛膏貼臍法:取4厘米×4厘米傷濕止痛膏一塊,貼于臍上,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之功。可用于治療寒濕腹痛、腹瀉等。
4.風油精涂臍法:將風油精數滴滴于臍中,外貼傷濕止痛膏。治療寒性腹痛,效果快捷顯著。
5.十滴水滴臍法:將數滴十滴水滴于臍中,外貼傷濕止痛膏。有解暑辟穢、止吐止瀉之功。用于治療暑熱腹痛、嘔吐泄瀉。
6.鹽熨法:將食鹽炒熱后撒滿臍部,上置熱水袋熱敷。有溫中散寒、止吐止泄、回陽固脫作用。主治寒性腹痛、嘔吐、泄瀉、大出血或產后休克等。
7.隔鹽灸法:將細凈食鹽填充于臍部(為加強透熱作用,也可以將食鹽先炒至溫熱),上面再加放一塊薄姜片(事先用干凈牙簽或無菌針具刺若干孔眼)和大艾炷連續施灸。加放姜片的目的是隔開食鹽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鹽遇火起爆,燙傷皮肉或衣物;同時還能加強療效。
隔鹽灸只適于在臍部施灸,有溫中散寒、扶陽固脫作用,多用于治療虛寒性腹痛、嘔吐、泄瀉、虛脫及產后血暈等癥。
8.隔姜灸法:把生姜切成2~3毫米的薄片,用針穿刺無數小孔,蓋在肚臍上,將艾絨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
隔姜灸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作用,主治寒性腹痛、嘔吐、泄瀉。《護理雜志》1960年第1期報道:灸治小兒腸脹氣45例,顯效41例,一般灸后1~5分鐘即開始排氣。
9.隔蔥灸:蔥白30克搗爛,敷于臍部,上置艾絨,點燃施灸。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作用,可治風寒感冒、寒性腹痛、泄瀉、小便不通。
10.隔蒜灸:將蒜頭(紫皮獨頭蒜最佳)切成2~3毫米厚的薄片,用針刺無數小孔,蓋臍上,再將艾絨放蒜片上點燃,待口中出現蒜味即止。用以治療小兒臍風、瘡瘍癰癤、無名腫毒等。
11.蒜泥敷臍法:大蒜瓣3~5個,搗爛成糊狀,敷于臍部2小時左右,外用紗布、膠布固定。可治痢疾腹痛。
12.田螺敷臍法:大田螺1個,搗爛后敷臍,外加紗布、膠布固定。有清熱利尿作用,主治小便不通、濕熱痢疾等。
13.風寒感冒(頭痛、怕冷、發熱、咳嗽白痰、噴嚏、流清涕、口不干渴、小便不黃):蔥白50克,胡椒1克,共搗爛敷臍,外用紗布固定。再用熱水袋在紗布上熱敷。每日1次。
14.自汗、盜汗:白天愛出汗稱“自汗”,夜晚睡覺中出汗稱為“盜汗”。用五倍子粉或首烏粉0.5~l克,加水或醋調成糊狀,做成小餅敷于臍部。每日1次。
15.寒性腹痛(喜暖、喜按者):胡椒粉0.5~1克,用水調成糊狀,腹部疼痛時敷之。
16.腹瀉:胡椒粉1克,直接撒在臍上,外貼傷濕膏;或撒在大米飯餅上敷臍。每日1次,敷1~3次。
17.小兒腹瀉:丁香粉、肉桂粉各0.2~0.5克,混合后加溫水調成糊狀敷臍。成人腹瀉者藥量加倍。
18.尿閉:蔥白1段,田螺1個,搗爛后加冰片、麝香各少許,敷臍,外加紗布、膠布固定;鮮車前草20克,搗爛后敷臍(適合于孕婦尿閉)。
19.小兒夜啼:五倍子1.5克,朱砂0.5克,共研細末,加陳細茶末適量,攪拌均勻,加水成餅,敷于臍上。每日1次,5次左右可愈。
20.痛經:白芷、五靈脂、青鹽各10克,共為末,每取5克,填于臍中,加蓋老生姜1塊,以紗布固定。2日1次。
21.閉經:白胡椒、黃丹、火硝各4克,共研末,水調成餅,貼臍上,膠布固定。每日1次,連敷3次。
22.白帶:白芷20克,芡實、桑螵蛸各30克,共為細末,用米醋調成糊狀,取適量敷于臍中,外以膠布固定。每日1次,連續5天。
23.妊娠嘔吐:半夏、丁香各15克,共為細末,以生姜汁調為糊狀,敷臍。連敷1~3天。
24.胎動不安:白檸麻根內皮適量,搗爛敷臍,外用布帶固定,胎安去之。
25.產后血暈:蔥白根、蜂蜜各適量,搗爛敷臍,連續3天。
26.子宮脫垂:杜仲、枳殼、蓖麻仁各30克,研末,用醋調敷。每日1次,連續5~7天。
27.皮膚瘙癢:拔火罐,或者取紅花、桃仁、杏仁、生梔子等量,研末,填于臍中。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