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唯物義理故事(15)

典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轅臂善射,實負(fù)其能。解鞍敵。圓陣摧鋒。邊郡屢守,大軍再從。失道見斥,數(shù)奇不封。惜哉名將,天下無雙!”

李廣是漢代的名將,在抵抗匈奴的戰(zhàn)爭中屢建奇功。他擅長騎射,十分勇敢果斷,常能以少勝多,出奇制勝,曾經(jīng)打敗過多次匈奴的入侵。匈奴的將士對李廣又懼怕、又敬佩,稱他為飛將軍。

有一年,匈奴入侵上郡,皇帝派朝廷內(nèi)官跟隨李廣出兵抵抗。

內(nèi)官幾十名騎兵發(fā)現(xiàn)三個匈奴騎兵,就向他們進(jìn)攻。三個匈奴兵用箭射他們,把幾十匹馬全射倒了,還傷了一個內(nèi)官。余下的人都跑來找李廣。李廣知道這三個匈奴人一定是神箭手,于是就親自率領(lǐng)百騎去追趕。

李廣張弓放箭,射中二人,活捉一人。這時李廣士兵發(fā)現(xiàn)迎面山上有匈奴的幾千騎兵,正在觀察動靜。漢兵見敵人那么多,自己才一百多人,非常懼怕,紛紛要求逃走。李廣制止說:“誰也不許動!我們離營地幾十里路,假如現(xiàn)在撤回去,匈奴騎兵追趕我們,我們就全完了。我們不動,匈奴會以為我們是誘兵之計,一定不會貿(mào)然來追。”李廣命令下馬解鞍,就地歇息。匈奴果然沒敢來追。半夜時分,匈奴害怕漢軍設(shè)有伏兵,就悄悄把騎兵帶走了。李廣平安地回到了營地。

還有一次,李廣出雁門關(guān)迎戰(zhàn)匈奴,因敵兵太多,漢軍敗退,李廣被匈奴俘虜。

匈奴首領(lǐng)單于知道李廣是漢朝名將,下令說:“要李廣活著來見我!”匈奴騎兵用兩匹戰(zhàn)馬拉成一個網(wǎng)袋,托著李廣。李廣當(dāng)時有傷在身,無法行動。匈奴兵看守也就放松了警惕。

李廣在兩馬之間的網(wǎng)袋上躺著,一動不動,佯裝死去。行至十幾里時,李廣突然跳起,推倒身旁馬上的看守,躍上馬背,往南飛馳。匈奴一百多個騎兵急忙追趕,李廣舉弓射殺,最后逃回漢營。可是朝廷說李廣損兵折將,又當(dāng)了俘虜,罪當(dāng)斬首。

后來他花了大量的錢,才算贖回性命。

李廣待人和氣,對部下和士卒很友愛,每次得了封賞,都分給士卒享用。因此大家愿意跟他去作戰(zhàn)。

李廣為漢朝抗擊匈奴,作戰(zhàn)幾十次,建立大小功勞無數(shù)次。然而卻得不到朝廷重視,升官加爵都沒有他的份。李廣的堂兄弟李蔡,能力不如李廣,聲望更在李廣之下,一開始是和李廣一樣做著小官。可后來卻官位升到丞相。李廣對這些很煩惱,常與朋友說:“我李廣不比別人差呀,為什么論功行賞都沒我的份呢?還是我的命運不佳呀!”后來,李廣六十多歲時出征匈奴,由于受到排擠和挫折,他自殺而死。

《史記》上在列舉了李廣的功績后,評論李廣說:“可惜他這個天下無雙的名將啊,由于命運不好,得不到封賞呀!”

風(fēng)餐露宿

“風(fēng)餐露宿”形容旅途勞頓或野外生活艱苦。

典出自宋代蘇軾《游山呈通判承議寫寄參寥師》:“遇勝即徜徉,風(fēng)餐兼露宿。又見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一路風(fēng)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徑來到山東濟南府地方。”

元朝末年,有一個十分磊落的人名叫王冕,他七歲上死了父親,僅僅他母親做些針線活供他到村學(xué)去讀書。他只讀了三年書,就因生活所迫去給隔壁的秦老爹家放牛。在放牛期間,秦老爹給他的點心錢,他一個也不用,積攢起來買書。每天,他都是一邊放牛,一邊用心苦讀,這樣過了三四年,他就學(xué)到了許多知識,明白了不少道理。有一天,王冕坐在草地上,看見湖里十來枝荷花清新欲滴,非常好看,便下定決心要學(xué)會畫荷花。于是,他用積下的錢托人買胭脂鉛粉,學(xué)畫荷花。初時,他畫得不好,畫了三四個月之后,那荷花樣子顏色無一不好,像是湖里長的,又像是才從湖里摘下來貼在紙上的。從那以后,他以會畫荷花而遠(yuǎn)近聞名。

知縣得知王冕畫荷花的技藝出眾,便要王冕給他畫二十四幅花卉,王冕本不想畫,但礙于秦老爹的情面不得不給他畫了。

之后,知縣為討好老師危素,差人下鄉(xiāng)要王冕去縣衙一會,王冕因鄙視官場生活,根本不去。過后,知縣又親自下鄉(xiāng)來請王冕,王冕一直避而不見。因為這,秦老爹抱怨道:“他是一縣之主,你怎的這樣怠慢他?”

王冕回答說:“時知縣倚著危素的勢力,在這里酷虐小民,無所不為。這樣的人,我為什么要與他結(jié)交?”接著王冕又對秦老爹說:“今知縣回去,必然會設(shè)計陷害我,我打算外出躲避幾時,請秦老爹代為照顧我的母親。”秦老爹道:“你放心,一切包在我身上。”于是王冕拜辭了母親和秦老爹,灑淚離別了家鄉(xiāng)。

王冕一路風(fēng)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路來到山東濟南府地方。半年后,危素回朝當(dāng)了官,那時知縣也升任去了,王冕才得以回到家鄉(xiāng)。

風(fēng)中殘燭

“風(fēng)中殘燭”形容老年人衰退三竭,在世不久。“風(fēng)中殘燭”亦作“風(fēng)前之燭”或“風(fēng)燭殘年”,比喻年老體衰,朝夕不保。

此典出自劉因,字夢驥,元時初年睿城(現(xiàn)在河北省容城縣)人。他非常聰敏,并且肯下苦功讀書。著作有《靜修集》、《四書集羲精要》等。

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死了父親,他一向?qū)δ赣H很孝順,長大以后,曾經(jīng)在朝廷任右贊癢大夫。后來他因為母親生病,就辭去了官職,回家侍奉母親。

沒多久,朝廷又叫他去做官,他卻不愿意再去。有人問他干嗎要放棄做官的機會,他回答說:“我母親已經(jīng)九十歲了,好比是‘風(fēng)中殘燭’,怎么可以遠(yuǎn)去貪圖一時的富貴呢?”

馮唐易老

“馮唐易老”表示身體衰老,不能再有所作為。

也可用以感嘆光陰似箭,人已老去,難以有所作為。

此典出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景帝立,以唐為楚相,免。武帝立,求賢良,舉馮唐。唐時年九十余,不能復(fù)為官,乃以唐子馮遂為郎。遂字王孫,與余善。”

西漢有一個老臣,名叫馮唐。他因孝順而有名,被推舉為朝廷郎中令管轄下的中郎署署長,輔佐漢文帝。有一次,漢文帝乘輦(當(dāng)時是用人拉的車子)經(jīng)過郎署,看到馮唐已經(jīng)一大把年紀(jì)了,客氣地稱他為“父老”(老者的通稱),問他家住哪里?

是怎樣來做郎官的?等等。馮唐雖然年邁,但是挺富有朝氣,敢于直言勸諫,批判當(dāng)時法制。文帝對他有時生氣,有時喜歡,居然任他為車騎都尉,管理京師地面和各地方政府的車戰(zhàn)之兵。

漢文帝死后,漢景帝即位。景帝任馮唐為楚相,后來又免了職。漢景帝死后,漢武帝即位。武帝下詔訪求賢良方正直言敢諫之士,馮唐又被舉薦上來了。馮唐那時候已經(jīng)九十多歲,不能再就任官職了。漢武帝就任用馮唐的兒子馮遂為郎官。馮遂字王孫,也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他同《史記》

的作者司馬遷是好朋友。

鳳鳥不至

“鳳鳥不至”用以感慨生不逢時,無法實現(xiàn)抱負(fù)。

此典出自《論語·子罕》:“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傳說在舜的時代和周文王的時代,出現(xiàn)過一種神鳥(即鳳鳥),它的出現(xiàn),象征著“圣王”將要出世。那時還流傳著一種說法:上古伏羲時代,黃河中有龍馬背著八卦圖而出。它的出現(xiàn)也象征著:“圣王”

將要出世。

春秋時期的孔子,對這些傳說他是非常相信的。他空有滿腹經(jīng)綸,不被君主重用,所以不免滿腹牢騷,他認(rèn)為春秋時期的形勢并不那么好。他說:“鳳鳥不來了,黃河也不出現(xiàn)八卦圖了,我這一生完了!”

福至心靈,禍來神昧

“福至心靈,禍來神昧”比喻人交了好運,心思也靈敏了;人遭了禍患,神志也愚鈍了。

此典出自宋代畢仲詢《幕府燕閑錄》:“吳參政少以學(xué)究登科,復(fù)中賢良,常草制以示歐陽公,稱之,因戲曰:‘君福至心靈。’”

五代時期,軍人專橫,把百姓的生命、財產(chǎn)都當(dāng)做小草一樣,凡改朝換代或攻下一城,就允許士兵搶劫殺掠幾天,以為“獎賞”,百姓苦不堪言。

有一年,劉知遠(yuǎn)建立了后漢王朝,做了皇帝。他也打算按老辦法,搜刮京城老百姓財產(chǎn)“賞軍”。他的李皇后就勸阻道:“你剛剛登上皇位,還沒有給百姓一點點好處,就奪取他們的生活來源,不知多少人家會因為這家破人亡,這不是新皇帝應(yīng)有的行為。

我的意見是,把皇宮里全部財產(chǎn)都拿出來勞軍,雖然不多,可是軍人和老百姓都不會有怨言了。”劉知遠(yuǎn)聽從了皇后的建議,所以,所有的大臣、將軍、士兵都為劉知遠(yuǎn)的慷慨行為所感動。老百姓本來整日提心吊膽,因此店鋪和住宅都關(guān)門閉戶,京城如同一座死城,聽到劉知遠(yuǎn)下令保護(hù)民眾安全,全城歡騰,呼“萬歲”之聲震天動地,后漢王朝因此迅速鞏固起來。

著名歷史學(xué)家胡三省評價此事說:“劉知遠(yuǎn)聽從妻子的忠告,正是‘福至心靈’;而以前后唐莊宗皇帝聽從妻子的讒言,殺了忠臣郭崇韜,真的是‘禍來神昧’。”

釜底游魚

“釜底游魚”指鍋里的魚,難以久活。人們用它比喻即將死亡的事物。

此典出自《后漢書·張綱傳》:“嬰聞,泣下,曰:‘荒裔愚人,不能自通朝廷,不堪侵枉,遂相聚偷生,若魚游釜中,喘息須臾間耳。今聞明府之言,乃嬰等更生之辰也。

既陷不義,實恐投兵之日,不免孥戮。’綱約之以天地,誓之以日月,嬰深感悟,乃辭還營。明日,將所部萬余人與妻子面縛歸降。”

漢安元年(公元142年),漢順帝派使者巡視各地的政風(fēng)民情。朝廷御史張綱(字文紀(jì))上書直諫,說大將軍梁冀等人胡作非為,必須對他們以嚴(yán)懲。

當(dāng)時,廣陵張嬰等人聚眾造反,朝廷無力征討。大將軍梁冀想借機陷害張綱,建議任張綱為廣陵太守。張綱到任之時,只帶將吏十多人,來到張嬰的營地,對他進(jìn)行安撫,勸他歸順朝廷,使張嬰備受動。

張嬰哭著說:

“我是荒遠(yuǎn)地區(qū)的蠢人,很難與朝廷溝通。

只是因為忍受不了貪官污吏的侵凌和欺壓,才聚眾起事,茍且偷生。就像鍋里的魚一樣,活不了多長時間啊。您是一個開明的太守,聽了您的這番話,我覺得自己有了再生的機會啦。但是,我們起兵鬧事,已陷入不仁不義的境地,我擔(dān)心放下武器后,被朝廷捉拿殺掉。”張綱對于發(fā)誓,讓張嬰放下心來。張嬰很感動,辭別張綱,回到營地。第二天,帶著將士一萬多人和妻子兒女,把自己綁起來面見張綱,并下決心歸順。

負(fù)郭窮巷

“負(fù)郭窮巷”的意思是指貼近城根的冷僻小巷。后指稱貧寒之士所居住的地方;也可用來比喻人有才學(xué),為人器重。

此典出自《史記·陳丞相世家》:“戶牖富人有張負(fù),張負(fù)女孫五嫁而夫輒死,人莫敢娶。平欲得之。邑中有喪,平貧侍喪,以先往后罷為助。張負(fù)既見之喪所,獨視偉平,平亦以故后去。負(fù)隨平至其家,家乃負(fù)郭窮巷,以弊席為門,然門外多有長者車轍。張負(fù)歸謂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孫予陳平。’張仲曰:‘平貧不事事,一縣中盡笑其所為,獨奈何予女乎?’負(fù)曰:‘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卒與女。”

漢朝文帝時期擔(dān)任丞相的陳平,在少年時代家里十分貧窮,連媳婦都娶不上。巧的是,他的家鄉(xiāng)戶牖有一個富裕的張老大娘,張老大娘有一個孫女,嫁了五次人家,丈夫都死了,男人們視她為不祥之人,都不敢娶她。而陳平卻想娶她為妻。有一次,城中某家死了人,陳平在喪家伴靈和料理雜事。因為他很貧窮,所以早到遲退,希望多得些報酬。張老大娘在喪家見到陳平,很看重他。陳平為了給張老大娘留下個交談的機會,有意走得很晚。張老大娘跟隨陳平到他家里觀看,他家住在貼近城根的冷僻小巷,以一張破席子當(dāng)作房門,可是門外卻留下了不少長者車輛的轍跡。張老大娘回家對兒子說:“我想把孫女嫁給陳平為妻。”兒子說:“陳平貧窮,又不肯做事,全縣的人都笑話他,你為什么要把孫女嫁給他?”張老大娘說:“哪有像陳平這樣灑脫的人,會一輩子窮困呢?”后來,她最后真把孫女嫁給他了。

負(fù)郭無田

“負(fù)郭無田”表示家中沒有產(chǎn)業(yè)。

此典出自《史記·蘇秦列傳》:“使吾有洛陽負(fù)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

戰(zhàn)國時,東周洛陽有個人叫蘇秦,字季子。他一直窮困潦倒,連自家兄弟、妻子、嫂子也瞧不起他,對他十分冷淡。

后來,蘇秦周游列國,到處宣揚他的“合縱”之說,即讓六國締約,合力抗秦。

六國的君主接受了他的政治主張,封他為相,為縱約長,主持聯(lián)合抗秦的事務(wù)。

當(dāng)蘇秦任六國之相,北上向趙王復(fù)命時,路過故鄉(xiāng)洛陽。一路上車馬眾多,聲勢顯赫,各路諸侯都以王侯之禮派遣使者相送。連周宣王聽說后也感到十分恐慌,馬上派人清掃街道,并派人到郊外慰勞。

蘇秦衣錦還鄉(xiāng),一家人見他如此威風(fēng),都對他刮目相看。以前對他冷淡倨傲的兄弟妻嫂等人,現(xiàn)在變得畢恭畢敬,連抬頭與他正視都不敢,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跪在地上服侍他。

對比從前在家里的待遇,蘇秦感嘆地說:“同是一個人,富貴了親戚就敬畏他,貧賤時親戚就鄙視他。更何況一般的人呢!”想到正是由于貧困,才促使他努力奮斗,終于成功,于是,他又慶幸道:“如果當(dāng)初我有靠近洛陽城郭的兩頃良田,便會安心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那么,我又怎么會有今天,又怎么能佩上六國相印呢?”

覆水難收

“覆水難收”本指夫妻已經(jīng)離婚后,不容易再言歸于好;后人更把它引申出來,比喻事情已成定局,難以再挽回。

此典出自《野客叢書·心堅石穿覆水難收》:“姜太公妻馬氏,不堪其貧而去。及太公既貴,再來,太公取一壺水傾于地,令妻收之,乃語之曰:‘若言離更合,覆水定難收。’”

朱買臣,是漢朝時吳縣人,家里很窮,喜歡讀書,不愿意從事生產(chǎn),每天只好到山上砍些柴來賣,來以維持生活。買臣挑著柴在路上走的時候,一邊還讀著書,他妻子以為他在唱歌,屢次阻止他,朱買臣越發(fā)大聲的讀起來。后來他妻子嫌他貧窮,就要和他離婚。朱買臣笑著說:“我到了五十歲時,一定會富貴的,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四十多歲了,你已跟我苦了這么久,再等幾年,等我富貴以后,來報答你吧!”他的妻子氣憤地說:

“像你這種人,到最后一定會餓死在溝渠里,哪里還想富貴呢?”堅決要離婚,朱買臣留不住她,便讓他走了。后來朱買臣真的當(dāng)了會稽太守,去上任時路過吳縣,吳縣縣官為了迎接他,叫民夫打掃街道,朱買臣的妻子這時也一起在打掃,她看見朱買臣富貴起來,要求復(fù)婚,朱買臣拿一盆水潑在馬前,對他已離婚的妻子道:“你能夠把這盆覆水收回來,我就同意和你復(fù)婚。”

覆水是難收的,她遭了朱買臣的拒絕,羞愧和悔恨交加,竟自縊而死。

甘露之變

“甘露之變”比喻宮廷勢力傾軋、爭斗不停的現(xiàn)象。

此典出自《舊唐書·文宗紀(jì)下》:“時李訓(xùn)、鄭注謀誅內(nèi)官,詐言金吾仗舍石榴樹有甘露,請上觀之。內(nèi)官先至金吾仗,見幕下伏甲,劇扶帝輦?cè)雰?nèi),故訓(xùn)等敗,流血涂地。”

唐文宗(李昂)時期,朝廷內(nèi)部各種勢力明爭暗斗,朝政十分混亂。公元832年,唐文宗罷免宰相牛僧孺,任李德裕為宰相。李德裕得勢,排斥李宗閔朋黨,宦官勢力多少有些削弱。公元834年,唐文宗得中風(fēng)病,樞密使王守澄推薦鄭注診治,鄭注竟成了唐文宗的寵臣。王守澄又薦舉一個叫做李訓(xùn)的佞人,唐文宗認(rèn)為他是奇士,要用作近侍官,宰相李德裕堅決阻止,唐文宗不聽。王守澄、李訓(xùn)、鄭注憎惡李德裕,讓唐文宗召還李宗閔為宰相,斥逐李德裕出京。李宗閔得勢,排斥李德裕朋黨,官員調(diào)動不停,朝廷也因為這個而不得安寧,唐文宗束手無策,只好感慨地說,除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

唐文宗想除掉宦官的勢力。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他將心事密告李訓(xùn)、鄭注。二人認(rèn)為有利可圖,都答應(yīng)以誅宦官為己任,替唐文宗出謀劃策,唐文宗任鄭注為鳳翔節(jié)度使,李訓(xùn)為宰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阳县| 长沙县| 卢龙县| 武宣县| 江口县| 华容县| 中山市| 江源县| 陆川县| 启东市| 图木舒克市| 开平市| 德安县| 胶州市| 南宁市| 武夷山市| 清镇市| 乌审旗| 富锦市| 岚皋县| 临澧县| 中卫市| 湘乡市| 盐池县| 建平县| 新乐市| 武平县| 新绛县| 吉安县| 株洲县| 宁晋县| 阿勒泰市| 大宁县| 曲阳县| 手游| 剑川县| 武汉市| 克山县| 江源县| 汕头市| 修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