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儒學習駕車的技術,學了三年還沒有掌握駕車的技能,因而他感到非常痛苦。有一天晚上,他忽然夢見老師給他傳授秋駕的技能。第二天他去拜見老師時,老師看了他一眼,對他說:“我并不是舍不得傳授我的技術,我是覺得時機還不成熟,你接受不了。今天我將要把秋駕的技能教給你。”
尹儒后退幾步,朝北向老師行禮說:“昨晚上我夢見接受了您的教導。”他先給老師講了他昨晚做的夢。他所夢見的原來就是秋駕。
載酒問字
“載酒問字”比喻勤學好問。或用來比喻從師受業。
此典出自《漢書·揚雄傳》。
漢代,有一個人叫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著名的學者和文學家。揚雄在青年時期學習很刻苦,博覽群書,知識豐富。他不善言談,善于思考問題,清靜寡欲,不追求富貴,不貪圖虛名。一生喜愛文學,尤其偏愛辭賦。他雖家境貧寒,但卻全心寫作,著述很多。晚年在新莽朝當了一個大中大夫。
揚雄曾經因病辭了官,后來又被任為大夫。由于他的家境貧窮,又喜歡喝酒,所以很少有人去拜訪他。因而每有愛好學問的人都是帶著酒菜向他討教,巨鹿的侯芭經常和揚雄住在一起,學習他著的《太玄經》、《法言》等哲學著作。
《法言》是模仿《論語》寫的,《太玄經》是模仿《易經》寫的,比較難懂。大學問家劉歆看過這兩部書后,對楊雄說:“何必白白辛苦一場呢!如今那些享有高官厚祿的學者,尚且弄不懂《易經》,何況你的《太玄經》是模仿《易經》寫的。能有什么價值呢?可能后人要用它蓋醬缸了。”對劉歆這番冷嘲熱諷的話,揚雄笑而不答。公元18年(天鳳五年),揚雄病逝,享年71歲。巨鹿人侯芭為他修了墳,并且守喪三年。
擇善而從
“擇善而從”指發現別人的優點,并學習這些優點。
此典出自《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敗之。又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擇善而從之曰比。”
春秋時,晉國的韓宣子于公元前514年秋天去世,魏獻子執政。他把被滅掉的祁氏的領地劃分為七個縣,把羊舌氏的領地劃分為三個縣。曾經給王室出過力的賈辛等人,非嫡長子中不失職、能夠保守家業的魏戊等人以及其他一些有才能的人共十人,分別被任命為這些縣的大夫。
有一次,魏獻子問一位大夫:“我把一個縣給了魏戊,別人會覺得我偏袒嗎?”大夫回答說:“不會的,戊的為人,遠不忘國君,近不逼同事,處在有利的地位上想到道義,處在貧困之中想到保持操守,有兢兢業業之心而沒有過度的行為,即使給了他一個縣,也是沒什么的。以前武王戰勝商朝,廣有天下,他的兄弟領有封國的十五人,姬姓領有封國的四十人。這些都是舉拔的親屬。舉拔就是擇善而從。因此,親密、疏遠都是一樣的。”
《左傳》癖
“《左傳》癖”的意思是,特別喜好《左傳》,成為一種習慣的嗜好。人們用它指喜歡鉆研古書的愛好。
此典出自《晉書·杜預傳》:“時王濟解相馬,又甚愛之,而和嶠頗聚斂,預常稱‘濟有馬癖,嶠有錢癖’。武帝聞之,謂預曰:‘卿有何癖?’對曰:‘臣有《左傳》癖。’”
晉代杜預(公元220~284年)文武兼備,才華橫溢。既是將軍,又是學者。平時,杜預不喜歡騎馬,射箭也不穿鎧甲。但是,只要擔任重大軍務,卻身居將帥高位。杜預在結交朋友和待人接物方面,對人既謙恭又有禮貌。回答人家的問話時,總是盡力闡述自己的觀點;開導別人時,從不感到厭倦。真是做事勤快,說話謹慎。他立下平定東吳的功勞之后,由于從容安逸,悠閑無事,于是便專心琢磨經典,著《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又參考諸家所著記述宗族系統的書籍,寫了闡釋《左傳》的著作《春秋釋例》。又寫了《盟會圖》、《春秋長歷》,形成了一套體系完備的獨家學說,直到老年才完成。當時,大臣王濟擅長相馬,又特別愛馬,大臣和嶠貪得無厭,喜歡聚斂錢財。杜預常說“王濟有馬癖,和嶠有錢癖”。晉武帝聽說后,問杜預道:“你有什么癖?”杜預回答說:“我有《左傳》癖。”
百步穿楊
“百步穿楊”形容射擊、射箭技藝精湛,本領高明。
此典出自《戰略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戰國時,楚國有一位將軍叫養由基。他射箭的技術非常高明,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人稱“神箭將軍”。
養由基射箭非常準確,能百步穿楊。也就是說,他能站在一百步開外,一箭射穿小小的一片楊樹葉子,看到過他射箭的人都驚嘆不已。
他射箭不僅是準,而且剛勁有力。有一次,人們將七層鎧甲,(古代兵士打仗穿的護身服裝,多用金屬片綴成)疊在一起讓養由基去射。他一箭射去時,竟然能射透又厚又重的七層鎧甲,真是讓人贊嘆呀。
楚王有一只心愛的白猿,它非常聰明,善解人意,楚王常常將它帶在身邊玩耍。有時候楚王要射箭,就命令白猿站在對面的柱子前面,白猿不僅不害怕,反而輕而易舉地將楚王射過去的箭接住,拿在手里玩弄,看它那好奇的樣子,還認為挺好玩的哩!
有一天,楚王叫養由基來射箭,也讓白猿站在柱子旁接箭。但是,這只通人性的白猿知道養由基的箭術非常厲害,它無論如何是接不住養由基射去的箭的。因而,它非常恐懼。當養由基剛剛開始調整弓弦時,白猿已經嚇得半死,抱住了柱子凄慘地號哭起來。楚王見白猿如此可憐,便不讓它接箭了。
薄技大用
“薄技大用”表示在關鍵的時候,微小技能可以起到大作用。
從前,楚國將軍子發喜歡招納有專門技能的人,有一個精通偷竊的人聽說后,便去拜見他,說:“聽說將軍喜歡招納有一技之長的人,我是一個小偷,想憑這點本領在您的手下謀個小差。”子發一聽,衣帶沒有束好,帽子來不及戴好,就熱忱地接待了他。后來,子發的隨從勸他說:“做小偷的人,都是世上不走正道的人,您為什么要以禮相待呢?”子發說:“這不是你們應該干預的,有很多事可能你們一時不理解。”
沒過多久,齊國動員軍隊攻打楚國。楚王命令子發率領軍隊前去抵抗,但是,齊軍攻勢異常猛烈,一連三仗楚軍都被齊軍擊敗。楚國那些自以為道德高尚的大夫們,絞盡腦汁,想出的各種辦法,都不起一點作用;相反,齊國的軍隊越打越強,攻勢也越來越猛。
正在這個十分危急的情況下,那個小偷來到子發面前,請求說:“我感謝將軍收留了我,可我卻一直沒有機會報答。現在,或許我能為將軍出把力。”子發毫不猶豫地就把他派遣去了軍中。楚大夫們聽說子發派了一個小偷去對付強大的齊軍,都偷偷地譏笑他。
當天晚上,小偷潛入敵軍營中,偷回了齊國將軍床前的圍布。第二天,子發派人送回去,并對齊軍說:“我軍有個士兵外出打柴,撿到了將軍的圍布,現在派人送還。”第二天夜里,小偷又偷來了齊將的枕頭。天亮后,子發又派人把枕頭送還。第三天晚上,小偷又去把齊將頭上的發簪偷來了。子發又派人送還。這幾件事使齊將異常害怕,他們商量說:“如果今天夜里再不離開這里,或許我們的腦袋就保不住了。”于是連夜撤軍離去。
楚國的大夫私下贊嘆說:“看來人的技能不在大小,關鍵是要看如何去利用。”
扁鵲換心
這則典故是隱喻:一個人即使形體如舊但心已變,則判若二人。
此典出自《列子·湯問》。
魯國公扈和趙國齊嬰二人有病,共同去請扁鵲給他們醫治。
于是,扁鵲就去給他們治病,結果把二人的病都治好了,扁鵲便對公扈、齊嬰說道:“你們先前所得的疾病,是從外表侵入到五臟六腑,原是藥物所能治好的。現在你們都還得了一種先天的病,現在我再為你們治療一下怎么樣?”
二人說:“我們想先聽聽這種病的情況。”
扁鵲就對公扈說:“你的心智有余,氣質很弱,所以你多智慧,卻欠果斷;齊嬰心智不足,氣質堅強,所以智慧少而好專斷。如果把你們的心互換一下,就會兩全其美了。”
扁鵲就給二人喝了毒酒,讓他們像死了似的昏迷三天,由著他剖開胸膛,挖出心來,互相換置,再敷上神效的藥。他們醒來后,和從前一樣正常。兩個人便都告辭回去。
于是,公扈回到了齊嬰的家,去尋他的妻子,但妻子不認識他;齊嬰也回到了公扈的家,去見他的妻子,妻子也不認識他。
兩家因此互相爭訟起來,就去找扁鵲辨認是非;扁鵲便把以前治病換心的經過告訴了他們,爭訟這才停止了。
長康三絕
“長康三絕”形容書畫神妙奇絕。
此典出自《晉書·顧愷之傳》:“故俗傳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
顧愷之(字長康)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年輕時就精通詩、文、書、畫,在繪畫創作和繪畫理論兩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顧愷之繪畫創作的真跡現在已經失傳了,流傳下來的只是后人的摹本,如《列女圖》、《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幾幅。在繪畫理論方面,他留下《論畫》、《魏晉勝流畫贊》和《畫云臺山記》等著作。
顧愷之曾在大司馬桓溫屬下當參軍。當初,他在桓溫府中時,桓溫常說:“顧愷之身上癡呆和聰慧各占一半,合起來講,正好持平。”因此,世間傳說顧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
操舟若神
“操舟若神”比喻只有拋掉得失之心,才能在各種繁復多變的情況下發揮自己的技能。
此典出自《莊子·達生》:“顏淵問仲尼曰:‘吾嘗濟乎觴深之淵,津人操舟若神。……敢問何謂也?’”
顏淵問仲尼說:“我曾經渡過觴深這個水潭,那擺渡的人駕船的技巧真是高明。我問道:‘駕船可以學會嗎?’他回答說:‘可以。擅長游水的人是要經過反復學習才學會的。至于那些會潛水的人,即使平時沒見過船,一旦見到就可以很容易地駕駛它。’他不直接回答我的問題,請問他說的那些話是什么意思?”仲尼說:“擅長游水的人反復學習就會,是因為熟悉了水性,就不害怕水了。至于會潛水的人沒見過船就能駕船,那更是因為他看水就像陸地一樣,看待翻船就像大車在上坡時打了滑倒退幾步一樣。即使翻掉船的種種危險同時出現在面前,依然會沉著鎮定,心里絲毫不受影響;這樣,到哪里不輕松自如呢?一個賭博的人,用瓦塊當賭注的時候,賭起來隨心應手;用隨身物品做賭注的時候,心中便有所顧忌;用黃金做賭注的時候,失去黃金的恐懼會搞得他心緒繁亂。賭的技巧本來是一樣的,但因為心里有了負擔,所以表現出來的技巧就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是看重外物的結果。凡是看重外物的人內心一定是笨拙的。”
楚王田射
“楚王田射”的這個典故告訴人們,集中精力,專心一意,才能把事情辦好。
此典出自《郁離子》:“楚王田于云夢,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發,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鵠拂王旃而過,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謝。養叔進曰:‘臣之射也,置一葉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發而十中,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一次,楚王在云夢打獵。他讓虞人把飛禽走獸轟起來,供自己射獵,當飛禽出現的時候,只見楚王的左邊跑來一只鹿,右邊竄出幾只麋。他剛要拉弓射箭,又發現一只天鵝從他頭頂的大旗上掠過,兩只揮動的翅膀好像垂在天空的白云。楚王眼花瞭亂,箭搭在弦上,卻不知該射哪一個。
這時,大夫養由基上前說:“我射箭的時候,百步之外放一片樹葉,我能夠射十次中十次;如果放上十片樹葉,能不能射中,那就很難說了。”
春蚓秋蛇
“春蚓秋蛇”比喻書法拙劣。
此典出自《晉書·王羲之傳》:“(蕭)子云近世擅名匯表,然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梁朝的蕭子云從小就喜歡書法。他的書法雖出于近世,卻獨具一格,因而在長江一帶很有名氣。但當時有人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蕭子云的書法“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意思是:只能說他會寫字,因為他的字沒有骨氣,每行字都像春天的蚯蚓,每個字都像秋天蜷曲的蛇。
綽綽有余
“綽綽有余”形容很寬裕,用不完。
此典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戰國時,齊國大夫坻蛙擔任靈丘縣令的職務,干得有聲有色。過了一段時間,他想去國都擔任諫官,就辭去了靈丘縣令。他做了好幾個月的諫官,卻從來沒向齊王勸諫過。
一天,孟子去見坻蛙,對他說:“諫官是要求進言的官,你做了幾個月的諫官,卻始終沒提過建議,看來你不適合做這樣的官。”
坻蛙聽了孟子的指責,心里很不好受,他知道齊王的脾氣很壞,擔心勸諫他也不起作用,所以就很少勸諫。現在聽了孟子的一番話,才覺得自己沒盡到職責。于是,他向齊王辭去了諫官。后來,齊國人知道了這件事,紛紛議論說:“孟子替坻蛙考慮得不錯,但為什么不替自己好好考慮一下呢?他屢次向齊王進言,齊王都不采用,但他卻依然不走,這難道是嫉妒么?”
公孝子把這些議論告訴了孟子,孟子滿不在乎地說:“我聽說,一個有官職的人,如果沒盡到職責,就應該辭官;有進言責任的人,如果進言未被采納,也應該離去。而我呢,既無官職,又無進言的責任,我的進退豈不是隨心所欲嗎?”
得心應手
“得心應手”意思是心里摸索到規律,做起來就自然順手。技藝純熟,心手相應。也指做事非常順手。
此典出自《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
春秋時期,有一天,齊國君主齊桓公坐在宮殿上讀書,木匠輪扁在宮殿下面制作車輪。忽然,輪扁放下手中的工具,來到齊桓公面前問道:“請問您讀的書里面講的都是什么啊?”桓公說:“都是圣人說的話。”輪扁又問:“圣人還活著嗎?”桓公回答說:“都已經死了。”輪扁又說道:“這樣說來,您所讀的,只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齊桓公聽了輪扁的這句話,很生氣,他嚴厲地喝道:“我在這里讀書,你這個車輪匠怎么敢口出狂言?你如果能把剛才說過的話講出道理,我就饒了你,如果講不出道理,我就處死你!”
輪扁并未因為桓公發怒而害怕,他不慌不忙地說:“我是個制作車輪的人,現在就以我制作車輪這件事為例子來講講我的觀點吧。輪筍作寬了,可能松動,牟輪不堅固;而太緊了,就滯澀,裝不進去。只有不寬不緊,不大不小,才正合適,做起來順手,符合心意,才能做出合格的車輪。我雖然說不出其中的道理,但是這里卻有一定的技術和經驗。我無法把這技術單靠嘴說教給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不能只是聽我講就能把技術學到手。所以,我雖然快七十歲了,還是獨自一人在這里制作車輪子。古人的技術和不可言傳的道理,因為人死了而無法傳授下來。所以,您現在所讀的古人的書,只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雕蟲小技
“雕蟲小技”原指鳥蟲書,古代漢字的一種字體。后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此典出自唐代李白《與韓荊州朝宗書》:“至于制作,積成卷軸,則欲塵穢視聽,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
韓朝宗,是唐朝玄宗年間人,曾經做過荊州的刺史。他特別愛惜青年文士,樂于提拔后進的人才,有很多人經過他的推薦,都出人頭地有所成就。因此,社會上的人都非常敬慕他。
當時大名鼎鼎的大詩人李白,曾經寫了一封信給韓朝宗,希望得到他的賞識,為他推薦一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