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安邦治國故事(15)
- 中華典故(上)
- 周治主編
- 5697字
- 2015-04-22 10:22:48
潁考叔上陣奮不顧身地殺敵,他身先士卒,一舉殺了許國的大將,立了大功。許國軍士抵擋不住,紛紛撤回城中,堅守不戰。潁考叔為了取勝,便命令士兵用土壘臺,以便翻入城中進攻。壘臺完畢,潁考叔手執武器,跳上城頭,進行廝殺。正在緊急時刻,公孫子都乘其不備,竟下毒手,對準潁考叔暗放一箭;潁考叔滾下城來,當場死去。瑕叔盈見潁考叔中箭身亡,以為是被敵人射死的,為了給他報仇,就迅速率領士兵沖上城頭,奮力拼殺。不久城被攻破,許國戰敗,兵卒四散,許莊公也扮成百姓逃到衛國去了。
幫人笞子
“幫人笞子”比喻有的人侵犯了別人的利益,還要強詞奪理。
此典出自《墨子·魯問》。
從前有一個人,他的兒子強橫兇暴,為非作歹,不務正業,他就鞭打他的兒子。
鄰家的老人,也拿木棍來打他,邊打邊說:“我之所以打你,完全是順應你父親的心意啊。”
這難道不是太不合理了嗎?
包藏禍心
“包藏禍心”原意是心中暗懷不良企圖,后來也用它形容外表和善,內心險惡。
此典出自《左傳·昭公元年》:“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己,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
春秋時期,有一年,楚國的國君派他的弟弟公子圍去鄭國訪問。鄭國是小國,楚國是南方的大國。因而鄭國希望能與楚國搞好關系,以便依靠它與別國抗衡。所以鄭國的大夫公孫段決定把女兒嫁給楚國公子圍,以結友好。不料公子圍來迎親時卻帶領不少兵馬,懷有乘機吞并鄭國的野心。所以鄭國大夫子產非常警惕,沒有讓公子圍進入京城。
子產派子羽去對楚國的客人說:
“我們鄭國的都城太小了,容納不下你們那么多的隨從,請在城外舉行迎親儀式吧!”公子圍十分生氣,就叫太宰伯州犁回答子羽說:
“婚禮怎么可以在野外舉行呢?我們臨來之前已經在祖廟里祭告過祖先,如果在城外娶親,豈不是羞辱我們楚國?而且你們這樣做對鄭國來說也不體面,對我們做楚國大臣的更是恥辱,回國后恐怕無法再做大夫了。因此我們不能接受鄭國這樣的安排。”
子羽板起面孔,聲色俱厲地說:
“我們鄭國國家小,但國家小并不是錯誤,如果依賴大國而不加防備,那才是錯誤。我們本想用聯姻的辦法求得楚國的保護,可是楚國卻包藏禍心來打鄭國的主意,我們是不能不警惕的呀!”
楚國的公子圍和楚大夫們知道鄭國早有防備,便答應不帶兵甲進城,鄭國這才同意了。這年的正月十五日,楚國的公子圍進入鄭國京城,接走了公孫段的女兒,立刻離開了鄭國。
鮑魚之肆
“鮑魚之肆”是指小人集聚的地方。
此典出自《說苑·雜言》:“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春秋時,孔子說:“不了解某人,就看他結交的朋友;不了解某個君主,就看他作用的臣子。”孔子又說:“與好人相處,如同進入有蘭草白芷的房間,時間長了聞不到它的香氣,與它同化了。與壞人相處,如同進入賣鮑魚的店鋪,時間長了聞不到它的臭味,也與它同化了。所以說,朱砂埋藏的地方是紅的,煤炭埋藏的地方是黑的。君子應該慎重對待自己所處的環境。”
變易是非
“變易是非”這則寓言諷喻了封建權貴的炙手可熱,以及趨炎附勢者的卑鄙可憎。
此典出自《龍門子凝道記》:“吾今然后知勢之足以變易是非也!”
洛陽的平民申屠敦,從長安的深河底下得到一尊漢代鼎器,鼎上雕刻著一條騰躍在云空里的黃龍,傾斜的身軀涂著金飾,花紋光彩奪目。西邊的鄰居魯生看見了非常喜愛,就讓銅匠按照那條黃龍的樣子也鑄造了一個,用特殊的藥品淬它,在地下挖坑里藏了三年,土和藥物交互侵蝕,銅質已經銹化,便和申屠敦那尊鼎的模樣基本上一樣了。一天,魯生把他的鼎獻給一位有權勢的貴族,貴族非常珍惜它,擺設宴席招待賓客共同玩賞。這時候,申屠敦也正好地場,他心里清楚這是魯生家的那個假鼎,便說:“我也有一尊鼎,它的形狀與這一尊鼎極其想像,但不知誰的是真貨罷了!”
那個貴族請求拿來觀看,端詳了好久說:
“這不是真的!”賓客們也紛紛說:“這尊鼎確不是真的呀!”
申屠敦心中不平,據理爭辯不止。
眾賓客都一起反對他,共同羞辱他。申屠敦不敢再作聲,回到家里嘆息著說:“我從今天起才知道,權勢的威嚴是足以改變事物的是非曲直呀!”
龍門子聽說這件事笑了笑說:“申屠敦怎么覺察得這么晚呢!讀書人對于文章的評論,也同樣是這個樣子呀!”
不三不四
“不三不四”表示不正派,不像樣子。
此典出自《水滸》第七回:“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耍灑家?那廝卻是倒來捋虎須!俺且走向前去,教那廝看灑家手腳。”
魯智深通過智真長老的介紹從五臺山寺來到大相國寺。大相國寺智清長老安排魯智深去守本寺的一個大菜園。起初魯智深不愿干這個差事,經寺內人員的哄騙說服,他才答應下來。
菜園附近住著二三十個賭博不成才的破落戶小混混,平常總在園內偷盜蔬菜糊口,現在聽說來了個管菜園的魯智深,便設法要制服他,以便今后能夠自由出入菜園。
這些小混混商量決定,引誘魯智深到糞窖邊,然后大家一齊動手,把他掀入糞窖去,耍耍他。計策商定后,那二三十個小混混便拿些果盒、酒禮來到菜園,嬉皮笑臉地對魯智深說:“聞知和尚新來住持,我們鄰舍街坊都來作慶。”魯智深不知是計,便來到糞窖邊。智深道:“你們既是鄰舍街坊,都來廨宇里坐坐。”眾小混混的頭領張三、李四拜倒在地,不肯起來,只等著魯智深去扶他們,他們便依計行事。
智深見了,心里早疑忌道:“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難道是耍弄我不成?那廝卻是倒來捋虎須!我走向前去,讓他們看看我功夫。”智深走向前去,張三、李四便動起手來。智深不等他們靠近他,右腳早起,一下就把李四踢下糞窖去;張三正要逃走,智深又起左腳,把張三也踢入糞窖。后面的二三十個小混混看到這種情形,嚇得目瞪口呆。
殘賊一夫
“殘賊一夫”指人民的敵人。在這個意義上也被說成“獨夫民賊”。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殘賊之人謂之一夫。”
有一次,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問孟子:“聽說商湯放逐過夏桀,武王討伐過殷紂,有這事嗎?”孟子回答說:
“歷史上有這樣的記載。”梁惠王又問:“臣子殺掉君主可以嗎?”孟子沒有作正面的回答,他說:“破壞仁愛的人叫‘賊’,破壞道義的人叫‘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我只聽說過武王誅殺了獨夫殷紂,沒有聽說過他殺掉君主。”梁惠王聽后,點點頭,覺得孟子的回答很深刻。
“殘賊之人謂之一夫”后被簡縮成“殘賊一夫”或“殘賊獨夫”。
藏垢納污
“藏垢納污”比喻包藏容納種種壞人壞事。
此典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公元前594年,楚莊王帶兵攻打宋國,宋國非常害怕,就派出一個有影響的人——宋戴公的五世孫樂嬰齊,到晉國去求救。晉國該不該去救宋國呢?戰前,楚國曾派使臣路經宋國到齊國去,按當時的外交禮節,應公開向宋國要求借路而行。但楚國自恃強大,根本不把宋國放在眼里,根本就沒提借路的事,而是派使者大搖大擺地路過宋國,連個招呼也不打。
宋國一怒之下,抓獲楚國的使者,并把他殺了。當時宋國與晉國相好,楚國藐視宋國,就想欺負宋國,也有向晉國挑釁之意。正是由于這些原因,晉景公準備援救宋國。
但是,晉國大夫伯宗卻持反對意見,他連忙勸阻說:“不可去救!古人曾經說過:
‘馬鞭再長,也不能打到馬肚子上。’現在正是老天爺讓楚國強盛的時候,不能與它相抗爭。雖然晉國也很強大,但是怎么能夠違背天的意志呢?正像俗話所說的:‘能屈能伸,心中有數,相機而行。’江河湖泊能夠容納污泥濁水,山林草莽可以隱藏毒蛇猛獸,華美的玉石也會有瑕疵斑點。當國君的也應該忍受一時的恥辱,這是自然的道理。你還是忍耐一下吧!”晉景公覺得伯宗說的很有道理,就打消了援救宋國的念頭。
草菅人命
“草菅人命”意思是把人命視作野草一樣。人們用它形容反動統治者濫施淫威,隨意殘害人命。
此典出自《漢書·賈誼傳》:“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艾草營然。”
西漢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賈誼深受漢文帝的信任,擔任梁懷王(文帝的小兒子)太傅。在這期間,賈誼上書漢文帝,寫了著名的《陳政事疏》,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希望漢文帝采納。在這篇文章中,賈誼除了縱論天下形勢,提出許多重大的治國策略外,還詳細地分析了教育太子的重要性。
賈誼寫道:“夏、殷、周三代之所以能夠長治久安,就是因為對太子的教育采用了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具體方法。而秦朝卻不是這樣,在社會風俗方面不講究辭謝謙讓,而一味地崇尚背后告密、當面攻擊,人與人之間互相爭斗,像烏眼雞一樣;社會上普遍地不重視禮義仁德,一味地崇尚刑事處罰。秦始皇任命宦官趙高做胡亥(秦二世)的師傅,趙高教他斬殺刑罰,胡亥所學到的本事,不是砍人家的頭、割人家的鼻子,就是剿滅人家的三族。因此,胡亥頭一天登基即位掌大權,第二天就隨便射殺無辜。忠心耿耿地向他進諫的人,被定為誹謗當今;深謀遠慮地替他出主意的人,被說成妖言惑眾。胡亥把人命看做野草一般不值錢,在他看來,殺人就如同割掉野草一樣,可以隨意為之。
難道說,胡亥生來就本性兇惡嗎?不是的。
原因就在于,趙高所教導的那一套是違背情理的。”
魑魅魍魎
“魑魅魍魎”比喻各種各樣的壞人。
此典出自《左傳·宣公三年》:“魑魅罔兩,莫能逢之。”
春秋時代,周天子周定王名義上是全國的國君,事實上他的權力幾乎喪失殆盡。他的地盤只有國都洛陽附近那么一點地方,已經失去了對各個諸侯國的控制能力。各諸侯國國君,不但不按期赴朝面君納貢,有的還想推翻周朝,奪取天下。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率軍征討小國陸渾。路過洛陽郊區時,為了炫耀武力,他在周朝境內陳兵示威。
周定王惶恐不已,急忙派大臣王孫滿,帶上許多禮品,去慰勞楚莊王。楚莊王根本沒把周定王派來的使臣看在眼里,對他非常傲慢無禮。楚莊王耀武揚威地向王孫滿問道:“你們周朝王宮里珍藏的‘鼎’是個什么樣子?大小輕重怎么樣?”當時的“鼎”是周王朝最高權力的象征。楚莊王問鼎,就暗示著他有奪取周王朝政權的野心。
王孫滿對楚莊王的野心非常不滿,他機智含蓄地回答說:“鼎上鑄有妖魔鬼怪等圖像,這是為了使老百姓都了解妖魔鬼怪的兇惡形象,即使到了山林水澤這種地方,碰見‘魑魅魍魎’也能識別躲避。”王孫滿繼續說道:
“要得到王位,不在于有沒有鼎,而在于有沒有很高的威望。現在周天子地盤雖然已經不大了,但是他的德望還在,周朝的江山還不會丟掉。”楚莊王聽了王孫滿的一番議論,覺得自己實力還不夠雄厚,威望還不足以服人,于是帶兵離開了洛陽。
大逆不道
“大逆不道”原意是指封建時代犯上作亂等重大罪行,或指違反封建道德。后來人們用它指罪惡重大。
此典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夫為人臣而弒其主,殺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
秦朝滅亡以后,漢王劉邦和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一次,漢軍和楚軍在廣武對陣,雙方相持不下。項羽要求同劉邦單獨決斗,劉邦不愿意。他運用計謀,歷數項羽十大罪狀。他對項羽說,你有十大罪狀。第一,你我同楚懷王約定,先攻下關中者為王。現在我先攻下關中,你卻違背前約,自己稱王;第二,你假借王命殺死卿子冠軍宋義,篡奪軍權;第三,你違抗楚懷王命令,擅自率兵入關;第四,你燒毀秦宮室,盜掘秦始皇墓,掠奪財物;第五,你殺死了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第六,你活埋二十萬秦國百姓;第七,你胡亂封王封地,煽動叛亂;第八,你把義帝楚懷王趕出彭城,自己稱王稱霸,又奪取韓地,并吞梁楚;第九,你派人到江南殺死了義帝楚懷王。
當講到第十條罪狀時,劉邦加重了語氣大聲說:“你身為臣子卻殺死君主,濫殺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等人,掌權施政非常不公平,主持訂盟約卻不信守自己的諾言,你的種種惡劣行徑都是為天下所不容,實屬犯上作亂,毫無道德可言。這就是你的第十條罪狀。”
項羽聽后勃然大怒,命令弓箭手放箭,一箭射中劉邦前胸。劉邦為了安定士卒之心,彎腰摸著腳說:“這家伙射傷了我的腳趾!”
從那以后,漢軍退回成皋城中防守。
東窗事發
“東窗事發”比喻一些罪惡行為被人揭發或一些秘密事情被泄露了。
此典出自《西湖游覽志余》:“秦檜之欲殺岳飛也,于東窗下與妻王氏謀之……檜曰:‘可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矣!’”
宋朝有一個大奸臣,名叫秦檜,他私通金國,奉金主之命,要陷害岳飛。
秦檜陷害岳飛的奸謀,都是在他家東面窗子下,與他的妻子王氏共同謀劃出來的。
過了一段時間,秦檜死了,沒過多久,他的兒子秦僖也死了。秦檜的妻子王氏設醮擅超度冤魂,并請了一些有方術之士,看看秦檜父子在地府情況。過了一會兒,一個名叫伏章的方士看見秦僖上了鐵枷關在地府的牢獄里,便問他:“太師在哪里?”秦僖說:“在豐都。”于是伏章依照秦僖的話,到豐都去找。果然看見秦檜和萬侯萵(秦檜的同學)都被套著鐵枷,在做苦工,受盡折磨。秦檜對伏章說:“煩勞你對我夫人說一聲,我和她在東窗下商量的那件事,現在被揭發了。”
妒賢嫉能
“妒賢嫉能”即嫉妒和憎恨賢能之士。后人用這個典故比喻對有才能的人妒忌。
此典出自《漢書·高帝紀第一下》:“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與人功,得地而不與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項羽,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他跟隨叔父項梁在吳地起義。秦亡后,自立為西楚霸王,并大封諸侯王。在楚漢戰爭中,被另一支抗秦力量劉邦擊敗,自刎而死。
項羽是一個有勇無謀的武夫。在他起兵抗秦以后,曾經有很多賢臣名將,如范增、陳平、英布、韓信等,投靠在他的手下。
他不是看不起他們,而是因為妒忌這些人的才能,致使這些人不是棄楚歸漢就是憤然離去。韓信歸漢后,成了劉邦和項羽爭斗中致項羽于死地的大將。在著名的鴻門宴上,范增勸項羽殺掉劉邦,項羽不僅不聽從勸告,反而中了陳平、劉邦施的反間計,罷免了范增的權力,致使范增憤然離去,病死途中。由于項羽不善用人,最后終于成了孤家寡人,演出了一場“霸王別姬”
的慘劇。
漢朝建立以后,有一次劉邦大宴群臣。
席間,劉邦問:“為什么我能取得天下,而項羽就失去了天下呢?”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說:“項羽妒賢嫉能,害功臣,疑賢者,所以他失掉了天下。”
惡貫滿盈
“惡貫滿盈”比喻壞事做得太多或壞事已做到了盡頭,該是受到懲罰的時候了。
此典出自《尚書·泰誓上》:“商罪貫盈,天命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