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更新世初期的地質構造運動,北京山區的邊緣地帶形成了一系列的山前斷陷盆地,位于北京東北的平谷盆地就是其中之一。20世紀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平谷盆地發現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上宅遺址和北埝頭遺址,統稱“上宅文化”。
上宅遺址位于平谷盆地東部韓莊鄉上宅村西北的一塊臺地上,北靠燕山,南臨泃河。遺址的文化堆積層分布在一條天然沖溝里,共分為8層,下面4層構成了上宅文化的主體。遺址中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物十分豐富,包括石器、陶器共三千多件,可分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藝術品三大類。
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多數是打制或磨制石器,有斧、鑿、鏟、磨棒、磨盤、砧石、石球、石鏃、網墜等。細石器有柳葉形石刀、復合刃器等,但數量很少。從這些工具的用途分析,當時上宅居民主要從事的是農業生產,兼有狩獵和捕魚。
生活用具則多為陶器,可分為夾砂陶和泥質陶兩大類,器形主要有罐、碗、缽、杯、勺等,用于炊煮食物或放置物品。這些器物外表多數有紋飾,有抹壓條紋、壓“之”字紋、葉脈紋、篦點紋等二十多種。陶器用分片貼筑法和泥條盤筑法制成,由于在露天燒制,火候難以把握,造成器物表面顏色不勻,以紅褐色為主。
裝飾藝術品有石質和陶質品,包括石龜形飾件、石猴形飾件、石鸮形飾件、陶豬頭、陶羊頭、空心響球等。這些作品可以說件件精美生動,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顯現出上宅居民的技藝力和創造力都達到了較高水平。
另外,在遺址中還出土了一件陶質鳥首形鏤孔器。該器物圓形平頂,前出一鳥喙,鳥喙兩側各有一眼。下部逐漸變粗呈圓筒形,開有四道豎長條鏤孔。頂部和下部有羽狀交叉劃線紋飾。其功能推測是用于圖騰崇拜或祭祀。
據測定,上宅遺址的絕對年代距今約7000~6000年間,屬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在此之前,北京地區缺少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分期序列,上宅遺址的發現填補了這個空白,并為研究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歷史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同時,從出土器物的形制、紋飾和制作方法上看,上宅文化與東北的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以及中原的磁山文化既有相近之處,但又有差別。因此,有學者認為,上宅文化是處于中原與北方兩大原始文化之間接觸帶上的一種地方類型文化。它的發現,表明在距今七千年左右,北京小平原就已顯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開始了不同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