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堯典》——東方文明的“創世記”

《堯典》是《尚書》的首篇,相當于《圣經》中的《創世記》。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關于中國政治文明初始狀況的描述。以時間先后為序,《尚書》分為四個部分:“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堯典》記載的唐堯本是“前虞舜”時代的人物,從理論上說,可以另辟“唐書”予以安置。但是,在《尚書》的結構體系中,并沒有“唐書”。《堯典》只好寄身于“虞書”之中。當然,這樣的安排也自有其道理,因為,《堯典》的主角雖然是唐堯,但《堯典》的作者卻是虞舜時代的史官。因此,《堯典》是后代史官對前代政治人物的追述。

《堯典》的內容主要在于描述堯的德與行。其德之美被概括為:“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其中,“欽明文思”是四種內在的道德品質。按照鄭玄的解釋,分別是指:敬事節用(欽)、照臨四方(明)、經緯天地(文)、道德純備(思)。當然,也有人把“欽”解釋為“威儀表備”。將這四種內在美德踐之于行,堯又顯示出誠信、勤勉、善能、謙讓的品質。其實,這些德性與品質,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是比較含糊的。在一定程度上,與其說它們是堯的品質,還不如說是一個理想的政治領袖應當具備的品質。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德性、品質,所以天地之間,四面八方,都充滿了堯的光芒與恩澤。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具有神奇魅力的政治領袖的形象。這種政治形象的核心特征不是武力,甚至也不是智慧,而是美德。因此,政治之德高于政治之智。這樣的政治形象,與柏拉圖構想的“哲學王”形象是不同的。“哲學王”的意涵是“智者之治”,政治領袖應當由智者充任。但在《尚書》中,政治領袖是“德者之治”,政治領袖的首要品質是德性。

正是因為堯是美德的化身,具有先知的地位,所以,他能夠創造性地建構這樣一種具有文化個性的政治形態:通過發現、甄別、任用有德之士,發揮他們的輔佐作用,首先使“九族”趨于和睦。所謂“九族”,鄭玄認為是從高祖到玄孫,共九輩人。在這里,當然不是指九輩人之間的和睦,而是指在九世之前屬于同一個祖宗的整個大家族,都能和睦相處,或者說,是泛指宗族內部的和睦。但這只是第一步,在宗族內部和睦的基礎上,還要使百官群臣知德義、講禮法,進而協調萬邦諸侯,使天下所有的百姓都能夠變得友善和睦。這就是唐堯建構的政治秩序:通過自己的美德影響自己的家族,通過自己的家族影響百官群臣,通過百官群臣影響各地諸侯,通過各地諸侯影響民眾,這里的“影響”,其實就是“教化”、“治理”、“調整”。這樣的政治秩序及其建構方式,與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里所講的“差序結構”一詞,庶幾近之。這就仿佛一塊石頭丟進水里,激起一圈又一圈不斷往外推的波瀾;堯就相當于那個不斷擴散的同心圓的圓心,甚至就是激起波瀾的那塊石頭。波瀾所及之處,都是教化所及之處。由于堯的美德的無限豐厚,因此,他激起的波瀾將無遠弗屆,所有的人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堯的教化而趨于和睦。這樣的政治形態意味著,理想政治的唯一動力就是那個唯一的領袖,他澤被四方,澤被萬世,他的美德比其他所有人都高,其他所有人都是被動的,都要接受他的恩澤。一言以蔽之,政治領袖是政治的發動機。

那么,堯的政績到底有哪些呢?《堯典》列舉了以下幾項。

首先是主持制定歷法:他讓羲氏與和氏,小心地記載天象,推算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編成歷法,昭告天下。他的具體安排是,讓羲仲住在東方,等待日出,測定太陽升起的時刻,根據晝夜長短,確定仲春;讓羲叔住在南方,測定太陽在南方的運行,以確定仲夏;讓和仲住在西方,測定太陽西落的時刻,以確定仲秋;讓和叔住在北方,觀察北方太陽的運行情況,以確定仲冬。根據這些人收集的信息,堯公布了歷法,以之規定百官眾臣的職責。

在這里,“歷法”就是“立法”。主持制定歷法就是主持立法。如果沒有歷法,任何政治秩序和社會生活秩序都無法形成,時間不能測度,歷史不能記錄,意義也無法凝聚。因此,歷法乃是最具基礎性的法。《堯典》敘述堯的功績,首先敘述他主持編制歷法,確實大有深意。在人類歷史上,制定歷法、規定時間的人,往往就是最有影響的人。在古代中國,堯既然被尊為最初制定歷法的人,那么,在象征的意義上,他就成了創造“歷史”的人:在他之前,中國沒有明確的時間概念,“不知今夕何夕”;在他之后,時間清晰了,歷史覺醒了。對于歷法的意義,寫《堯典》的虞舜時代的那些史官未必有清醒的自覺,但是,他(或他們)在堯的諸多圣跡中首先記載了這樁事,而且還不厭其煩地敘述了相關細節,這就意味著,先民們對輕與重的把握已經達到了相當精準的程度。

接下來是人事問題。堯與群臣重點討論了兩個方面的人事問題。一是執掌歷法的官員,二是尋找一個行政方面的助手。

關于執掌歷法的官員人選,有人推薦了堯的兒子丹朱。但堯不同意,他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踏實,信口開河,又好跟人爭辯,不是合適的人選。關于行政助手,大臣歡兜推薦了共工,說他在治水方面已有一定的成績。但堯并不認同,他認為共工陽奉陰違,表面恭敬,內心輕漫,不是合適的人選。堯認為,眼下洪水滔滔,生民最關心的就是解除水患。然而,誰是治水的最佳人選呢?群臣們又說:最佳人選是鯀。但是,堯還是不能認同,他認為,鯀不能履行職責,將有損于整個邦族。但群臣們強烈要求:給鯀一次試用的機會吧。也許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僵持,堯作出了妥協。他把治水的重任交給了鯀,并囑咐鯀好好干,一定要謹慎行事。但是,經過九年的試用,證明鯀確實不行。

這段敘述表明,堯不愿讓自己的兒子出任歷法方面的主管官員,沒有任人唯親。這樣的解釋顯然有助于樹立堯的完美形象。至于行政助手的選擇問題,群臣先后推薦的兩個人選,堯都不認同。一方面,這說明堯善于識人、察人,早早就看出共工、鯀都有致命的缺陷,都不適合擔當大任。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說群臣都是傻子。群臣舉薦共工與鯀,很可能是群臣充當了他們的代言人。特別是對鯀的任命,堯是不情愿的,是在群臣施加的壓力下作出的政治妥協。這說明,鯀在決策層中,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已經獲得了普遍性的支持。他的支持者如此眾多,以至于堯的意志都被迫屈從。鯀的這種政治影響力,與他的兒子禹在后來的崛起,絕不是沒有關系的。此外,還有一點也值得注意:在堯的時代,最迫切、最現實的公共事務就是治水。誰能治水,誰就是最能干的政務官員。中國政治(思想及其實踐)與水的關系,在此算是打下了一個伏筆。

再來看《堯典》敘述的最后一個事件:傳帝位于虞舜。

到了晚年,堯召集四方諸侯長老,討論政治繼承人問題。堯說:看一看,你們誰能繼承我的帝位?各方諸侯長老都謙遜地表示,自己德性不夠,沒有資格繼承大位。堯又請大家隨意推薦,地位卑下的人也可以。結果,大家推薦了尚未娶妻的舜。舜好在哪里呢?原來,舜有一父一母一弟,父親心無德義,母親說話不誠,弟弟傲慢不善,置身于“三惡”之間,舜始終都能夠以至孝、德性與他們和諧相處,不斷把他們引向善的方向,使他們不至于過于奸惡。這就是舜的長處。

聽了大家的介紹,堯承認舜是個不錯的苗子,可以試試,以觀其行跡;他既然是單身漢,不妨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觀察他迎娶二女的法度,從他治家的水平看他治國的能力。于是,堯把兩個女兒下嫁到媯水灣,作了舜的妻子。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堯對舜很滿意。他的結論是,舜能夠修己行敬以安人,可以擔當大任。

敘述到這里,《堯典》戛然而止。堯的結論,意味著唐堯時代的行將結束與虞舜時代的漸次展開。

分析堯與舜之間的權力交接,可以發現,在這個過程中,舜的德性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依靠自己的孝道、品德,能夠跟惡人相處,能夠感化惡人,能夠使惡人向善。這種僅見于家庭范圍之內的具有道義性質的支配力與影響力,就是充當政治領袖的最可靠的潛力與資質。舜就是因為這種道義能力,脫穎而出的。與舜相比較,各方諸侯長老在表達謙抑的時候,也是在德性方面做文章,稱“自己德性不夠,不足以高居帝位”云云。此外,還有一個人也不能不再次提到,那就是堯的兒子丹朱,他對帝位其實是“有想法”的,居然沒有得到父親的應允。堯為了天下之利,拒斥了自己的兒子,選擇了舜作為自己的政治繼承人。

讀完《堯典》,歷代讀者都可以獲得這樣一些信息:舜獲得帝位,是因為德性,他的德性受到了堯和各方諸侯長老的普遍認同;堯選擇舜,是因為天下能夠“得其利”,是為天下人著想的圣王之舉。不過,在獲得這樣的結論和印象之后,我們還必須意識到,這些信息,這些結論,都是舜的史官試圖傳遞給我們的。這些沒有署名的史官,他們到底想說什么呢?他們的意圖到底是什么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竹北市| 兴业县| 九龙县| 涟源市| 时尚| 定远县| 红安县| 潼南县| 鹿邑县| 金湖县| 安化县| 麟游县| 连山| 山西省| 五河县| 马鞍山市| 华容县| 江陵县| 南雄市| 星子县| 嘉定区| 交口县| 榆中县| 天长市| 涞水县| 清水河县| 高雄县| 蒲江县| 资源县| 于都县| 祁连县| 志丹县| 伊金霍洛旗| 宁河县| 苍梧县| 西盟| 南岸区| 通河县| 新余市| 阳新县| 罗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