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基本復合命題
- 邏輯和批判性思維
- 楊武金
- 9647字
- 2015-04-21 11:23:19
有四種基本的復合命題,即負命題、聯言命題、選言命題和假言命題。
一、負命題
負命題就是通過否定某個命題所得到的命題,又叫做命題的否定。設原命題為p,則該命題的負命題為“并非p”。例如,原命題為“所有科學家都是大學畢業的”,其負命題為“并非所有科學家都是大學畢業的”。
負命題的公式是:并非p。
“并非”(邏輯上通常用符號“”表示,讀作“并非”)稱為聯結詞,p是支命題。在日常語言的表達中,“非”、“并不是”、“不”、“是假的”等,都是“并非”的意思。
負命題“并非p”與其原命題p之間具有矛盾關系。即當原命題p為真時,負命題“并非p”為假;當原命題p為假時,負命題“并非p”為真。
負命題的真假性質可以表示如下:
二、聯言命題
聯言命題就是斷定幾種事物情況同時存在的命題。例如,“曹操是軍事家并且是文學家”。
聯言命題的公式是:p并且q。
其中,“并且”(邏輯上通常用符號“∧”表示,讀作“合取”)為聯結詞,p、q稱為聯言支(聯言命題的支命題)。
日常語言中表示并列關系的詞語“……和……”、表示遞進關系的詞語“不但……而且……”、表示轉折關系的詞語“雖然……但是……”等,都是“并且”的意思。例如,“甲和乙是工程師”,“他不但能力強,而且品行好”,“他雖然很有錢,但是他過得并不幸福”等都是聯言命題。
一個聯言命題是真的,則其每一個支命題都必須是真的。只要有一個支命題假,則聯言命題就是假的。聯言命題的真假性質可以表示如下:
對所有的產品都進行了檢查;沒有發現假冒偽劣產品。
如果上述斷定為假,那么以下哪項也一定是真的?
Ⅰ,有的產品尚未經檢查,但發現了假冒偽劣產品
Ⅱ,或者有的產品尚未經檢查,或者發現了假冒偽劣產品
Ⅲ,如果對所有的產品都進行了檢查,則可發現假冒偽劣產品
A。僅僅Ⅰ
B。僅僅Ⅱ
C。僅僅Ⅲ
D。僅僅Ⅰ和Ⅱ
E。僅僅Ⅱ和Ⅲ
解析 題干為假,意味著題干中的兩句話至少得有一句是假的。“所有的產品都進行了檢查”為假,意味著“有的產品尚未經檢查”?!皼]有發現假冒偽劣產品”為假,意味著“發現了假冒偽劣產品”。選項Ⅰ說兩句話都是假的,顯然不一定,因為題干中只要有一句話是假的就為假,不一定兩句話都是假的。選項Ⅱ說兩句話至少有一句是假的,顯然一定真。選項Ⅲ說兩句話中如果前面一句為真,則后面一句就是假的,顯然一定真。所以,只有Ⅱ和Ⅲ一定是真的。正確選項是E。
三、選言命題
選言命題是斷定幾個可能的事物情況中至少有一個事物情況存在的命題。例如:
(1)他是演員或者是導演。
(2)要么武松打死老虎,要么老虎吃掉武松。
構成選言命題的支命題叫做選言支。有的選言命題的選言支之間具有并存關系,有的選言命題的選言支之間不具有并存關系。由具有并存關系的選言支所構成的選言命題稱為相容選言命題,由不具有并存關系的選言支所構成的選言命題稱為不相容選言命題。
1.相容選言命題
相容選言命題是斷定幾個可能的事物情況中至少有一個存在并且可以同時存在的選言命題。如上例(1)是相容選言命題。
相容選言命題的公式是:p或者q。
其中,“或者”(邏輯上通常用符號“∨”表示,讀作“析取”)是聯結詞,p、q稱為選言支。
在日常語言中,“……或……”、“或者……或者……”、“也許……也許……”、“可能……可能……”等聯結詞都能表達相容的選言關系。
一個相容選言命題是真的,只要有一個選言支是真的。只有當全部選言支都假時,相容的選言命題才是假的。相容選言命題的真假性質可以表示如下:
案例1.5.2
某單位要從100名報名者中挑選出20名獻血者進行體檢。最不可能被挑選上的是1993年以來已經獻過血,或是1995年以來在獻血體檢中不合格的人。
如果上述斷定是真的,那么以下哪項所言及的報名者最有可能被選上?
A。小張1995年獻過血,他的血型是O型,醫用價值最高
B。小王是區獻血標兵,近年來每年獻血,這次他堅決要求獻血
C。小劉1996年報名獻血,因“澳抗”陽性體檢不合格,這次出具“澳抗”轉陰的證明,并堅決要求獻血
D。大陳最近一次獻血時間是在1992年,他因工傷截肢,血管中流動著義務獻血者的血。他說:“我比任何人都有理由獻血”
E。老孫1993年因體檢不合格未能獻血,1995年體檢合格獻血
解析 正確選項是D。題干中斷定了一個相容選言命題:“或者1993年以來獻過血或者1995年以來在獻血體檢中不合格的人都是最不可能被挑選上的人”,只要滿足其中一個部分,就屬于最不可能被挑選上的人。只有大陳一個人最不能滿足,不屬于最不可能被挑選上的人,所以最有可能被挑選上。
2.不相容選言命題
不相容選言命題是斷定幾種可能的事物情況中有且只有一種事物情況存在的選言命題。如上例中的(2)就是不相容選言命題。
不相容選言命題的公式是:要么p要么q。
其中,“要么……要么……”(可以用符號“▽”表示,讀作“不相容析取”)是聯結詞,p、q是選言支。
在日常語言中,“或者……或者……二者必居其一”、“或……或……二者不可得兼”、“不是……就是……”等聯結詞都能表達不相容選言命題。例如,“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一個不相容選言命題。
一個不相容選言命題是真的,有且只有一個選言支是真的。當全部選言支都真或都假時,不相容選言命題就是假的。不相容選言命題的真假性質可以表示為:
案例1.5.3
馬醫生發現,在進行手術前喝高濃度加蜂蜜的熱參茶可以使他手術時主刀更穩,用時更短,效果更好。因此,他認為,要么是參,要么是蜂蜜,其含有的某些化學成分能幫助他更好地進行手術。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能夠削弱馬醫生的上述結論?
Ⅰ,馬醫生在喝高濃度加蜂蜜的熱檸檬茶后的手術效果比喝高濃度加蜂蜜的熱參茶還要好
Ⅱ,馬醫生在喝熱白開水之后的手術效果與喝高濃度加蜂蜜的熱參茶一樣好
Ⅲ,洪醫生主刀的手術效果比馬醫生好,而前者沒有術前喝高濃度加蜂蜜熱參茶的習慣
A。僅僅Ⅰ
B。僅僅Ⅱ
C。僅僅Ⅲ
D。僅僅Ⅰ和Ⅱ
E。Ⅰ、Ⅱ和Ⅲ
解析 正確選項是B。題干斷定了一個不相容選言命題,即馬醫生主刀效果更好的原因要么是參,要么是蜂蜜。選項Ⅱ意味著,既不是參也不是蜂蜜,但主刀效果一樣好,從而反駁了題干。選項Ⅰ為無關選項,不能削弱題干;選項Ⅲ不能削弱題干,因為洪醫生的情況可能和馬醫生不一樣,題干只是斷定馬醫生自己。
四、假言命題
假言命題又稱條件命題,它是斷定一個事物情況的存在是另一個事物情況存在的條件的命題。例如:
(1)如果天下雨,那么地濕。
(2)只有年滿18歲,才有選舉權。
(3)當且僅當一個數能被2整除,這個數才是偶數。
在假言命題中,表示事物情況存在的條件的部分稱為前件,表示依賴條件而存在的部分稱為后件。條件關系主要有三種,即充分條件關系、必要條件關系和充要條件關系。
充分條件關系是說,存在兩個事物情況p和q,如果有p,就一定有q,而沒有p不一定沒有q,即可以有q也可以沒有q,那么p就是q的充分條件。如上例(1)中的“天下雨”和“地濕”這兩個事物情況之間就具有充分條件關系。天下雨而地不濕是不可能的,但天不下雨地可以濕也可以不濕。
必要條件關系是說,存在兩個事物情況p和q,如果沒有p,就一定沒有q,而有p卻不一定有q,即可以有q也可以沒有q,那么p就是q的必要條件。如上例(2)中的“年滿18歲”與“有選舉權”這兩個事物情況之間就具有必要條件關系。年不滿18歲也有選舉權是不可能的,但即使年滿18歲可能有選舉權也可能沒有選舉權。
充要條件關系是說,存在兩個事物情況p和q,如果有p,就一定有q,如果沒有p就一定沒有q,那么p就是q的充要條件。如上例(3)中的“一個數能被2整除”與“這個數是偶數”這兩個事物情況之間就具有充要條件關系。一個數能夠被2整除則這個數一定是偶數,一個數不能被2整除則這個數一定不是偶數。
1.充分條件假言命題
充分條件假言命題是斷定事物情況間具有充分條件關系的假言命題。
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的公式是:如果p,那么q。
其中,“如果……那么……”(邏輯上通常用符號“→”表示,讀作“蘊涵”)是聯結詞,p和q分別是前件和后件。
在日常語言中,“如果……就……”、“有……就有……”、“倘若……就……”、“一旦……就……”、“假若……則……”、“只要……就……”、“所有……都是……”、“所有……都不是……”等聯結詞,都能表達充分條件假言命題。例如:
(1)如果甲是作案者,甲就有作案動機。
(2)只要努力學習,就能取得好成績。
(3)倘若沒有水,生命就會衰亡。
(4)假若語言能夠生產物質財富,則夸夸其談的人就會成為世界上的富翁了。
要確定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是真的還是假的,關鍵要看其前件是不是后件的充分條件,即有前件必然有后件,如果有前件卻沒有后件,這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就是假的。因此,對于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來說,只有當其前件真而后件假時才假,在其他情況下皆為真。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的真假性質可以表示為:
當前件真且后件真時,充分條件假言命題是真的;當前件真而后件假時,充分條件假言命題是假的,這都不難理解。關鍵是后面兩種情況,當前件為假而后件不管真還是假,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為什么都是真的?其實,這主要是由我們前面對于充分條件的定義決定的,即充分條件在沒有前件時不一定就沒有后件,可以沒有后件也可以有后件。例如,“如果1 1=3,那么2 2=5”,前件假后件也假,但整個句子卻是真的,就相當于我們通常說的虛擬條件句?!叭绻焖聛?,那么也是地球圍繞太陽轉”,前件假后件真整個句子仍然是真的。
案例1.5.4
小張承諾:如果天不下雨,我一定去聽音樂會。
以下哪項為真,說明小張沒有兌現承諾?
Ⅰ,天沒下雨,小張沒去聽音樂會
Ⅱ,天下雨,小張去聽了音樂會
Ⅲ,天下雨,小張沒去聽音樂會
A。僅僅Ⅰ
B。僅僅Ⅱ
C。僅僅Ⅲ
D。僅僅Ⅰ和Ⅱ
E。Ⅰ、Ⅱ和Ⅲ
解析 小張承諾的是一個充分條件,即“天不下雨”是“小張去聽音樂會”的充分條件。根據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的性質,當選項I為真時顯然小張的承諾是假的,但當選項II和III為真時,小張的承諾都是真的。所以,正確選項是A。
案例1.5.5
邏輯學家說:如果2 2=5,則地球是方的。
以下哪項和邏輯學家所說的同真?
A。如果地球是方的,則2 2=5
B。如果地球是圓的,則2 2≠5
C。2 2≠5或者地球是方的
D。2 2=5或者地球是方的
E。2 2=5并且地球是方的
解析 正確選項是C。題干斷定是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當其前件為假時是真的,當其后件為真時也是真的。也就是說,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為真,或者其前件為假或者其后件為真。選項C正好是這個意思。注意,A不正確,因為當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條件時,后件僅是前件的必要條件。B不正確,雖然表面上似乎該項是題干斷定的否定后件到否定前件的推理,但“地球不是方的”不等于“地球就是圓的”。
案例1.5.6
以下關于某案件的四個斷定中,只有一個是真的:(1)如果甲作案,那么乙是同案犯;(2)作案者是丙;(3)作案者是甲;(4)作案者是甲或丁。
這一真的斷定是:
A。(1)
B。(2)
C。(3)
D。(4)
E。無法確定
解析 根據選言命題的性質,如果條件(3)為真,則(4)也是真的,這顯然與題干陳述“只有一個真”矛盾,所以(3)一定是假的。條件(1)是一個充分條件命題,當(3)為假,即作案者不是甲時,(1)這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的前件為假,因而整個命題是真的。所以,正確選項是A。
案例1.5.7
只要前提正確且邏輯推理結構有效,則結論必然正確。
根據以上判斷,以下哪幾種情況是可能出現的?
Ⅰ,結論正確且前提正確,但邏輯結構是無效的
Ⅱ,邏輯推理結構有效且結論正確,但前提是錯誤的
Ⅲ,前提錯誤且邏輯結構無效,但結論正確
Ⅳ,前提錯誤且邏輯結構無效,結論也是錯誤的
A。Ⅰ、Ⅱ、Ⅲ和Ⅳ
B。僅僅Ⅰ和Ⅳ
C。僅僅Ⅰ、Ⅱ和Ⅳ
D。僅僅Ⅰ、Ⅲ和Ⅳ
E。僅僅Ⅳ
解析 正確選項是A。題干是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其前件又是一個聯言命題,只有前件為真且后件為假,即前提正確且邏輯推理結構有效而結論不正確時,題干才是假的。顯然,四個選項都不能滿足這個要求,所以都是有可能出現的情況。
案例1.5.8
在評價一個企業管理者的素質時,有人說:“只要企業能獲得利潤,其管理者的素質就是好的。”
以下各項都是對上述看法的質疑,除了:
A。有時管理層會用犧牲企業長遠利益的辦法獲得近期利潤
B。有的管理者采取不正當競爭的辦法,損害其他企業,獲得本企業的利潤
C。某地的卷煙廠連年利潤可觀,但領導層中挖出了一個貪污集團
D。某電視機廠的領導任人唯親,工廠越辦越糟,群眾意見很大
E。某計算機銷售公司近幾年獲利在同行中名列前茅,但有逃避關稅的問題
解析 題干所表達的是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只有當前件為真并且后件為假時才是假的,即一個企業獲得了利潤但管理者的素質卻并不好。選項A、B、C、E都意味著題干的斷定為假,所以都能質疑題干斷定。選項D是無關選項,不能質疑題干。
案例1.5.9
法官:原告提出的所有證據,不足以說明被告的行為已構成犯罪。
如果法官的上述斷定為真,則以下哪項相關斷定也一定是真的?
Ⅰ,原告提出的證據中,至少沒包括這樣一個證據,有了它,足以斷定被告有罪
Ⅱ,原告提出的證據中,至少沒包括這樣一個證據,沒有它,不足以斷定被告有罪
Ⅲ,原告提出的證據中,至少有一個與事實不符
A。僅僅Ⅰ
B。僅僅Ⅱ
C。僅僅Ⅲ
D。僅僅Ⅰ和Ⅱ
E。Ⅰ、Ⅱ和Ⅲ
解析 正確選項是A。“不足以”就是不充分的意思,選項Ⅰ正好是題干中法官的意思。不充分并非就不是必要的,所以選項Ⅱ不一定真。不充分并非就是與事實不符,所以選項Ⅲ也不一定真。
2.必要條件假言命題
必要條件假言命題就是斷定事物情況之間具有必要條件關系的假言命題。
必要條件假言命題的公式是:只有p,才q。
其中,“只有……才……”(邏輯上通常用符號“←”表示,讀作“反蘊涵”或“逆蘊涵”)是聯結詞,p和q分別是前件和后件。
在日常語言中,“沒有p就沒有q”、“不p不q”、“除非p不q”、“除非p才q”、“除非p否則不q”、“如果不p那么不q”、“q必須p”等聯結詞都表達了p是q的必要條件。例如:
(1)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3)除非努力學習,否則不能取得好成績。
(4)除非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才能改正自己的錯誤。
(5)要取得進步,必須克服驕傲自滿的情緒。
要確定一個必要條件假言命題是真的還是假的,關鍵要看其前件是不是后件的必要條件,即沒有前件必然沒有后件,如果沒有前件也有后件,這個必要條件假言命題就是假的。因此,對于一個必要條件假言命題來說,只有當其前件假而后件真時才假,在其他情況下皆為真。必要條件假言命題的真假性質可以表示如下:
張競說:“只有正式代表才可以發言?!眲娬f:“不對吧!李貴也是正式代表但他并沒有發言?!?
劉強的回答是把張競的話錯誤地理解為以下哪項?
A。所有發言的人都是正式代表
B。李貴要發言
C。所有正式代表都發言了
D。沒有正式代表發言
E。李貴不是正式代表
解析 正確選項是C。該項斷定可以看成是一個充分條件的假言命題。顯然,題干中劉強的回答是將張競的必要條件假言命題錯誤地理解成選項C這樣的充分條件假言命題了。
案例1.5.11
在中國,只有富士山連鎖店經營日式快餐。
如果上述斷定為真,以下哪項不可能為真?
Ⅰ,蘇州的富士山連鎖店不經營日式快餐
Ⅱ,杭州的櫻花連鎖店經營日式快餐
Ⅲ,溫州的富士山連鎖店經營韓式快餐
A。僅僅Ⅰ
B。僅僅Ⅱ
C。僅僅Ⅰ和Ⅱ
D。僅僅Ⅱ和Ⅲ
E。Ⅰ、Ⅱ和Ⅲ
解析 題干斷定了,在中國,“富士山連鎖店”是“經營日式快餐”的必要條件,意味著沒有前件就沒有后件,但是有前件未必就有后件。選項Ⅰ斷定有前件但沒有后件,這是可能的。選項Ⅱ斷定沒有前件但有后件,這是不可能的。選項Ⅲ斷定有前件但沒有后件,這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不可能真的選項只有Ⅱ。正確選項是B。
案例1.5.12
有人說:“只有肯花大價錢的足球俱樂部才進得了中超足球聯賽。”
如果上述命題真,可能出現的情況是:
Ⅰ,某足球俱樂部花了大價錢,沒有進中超
Ⅱ,某足球俱樂部沒有花大價錢,進了中超
Ⅲ,某足球俱樂部沒有花大價錢,沒有進中超
Ⅳ,某足球俱樂部花了大價錢,進了中超
A。僅僅Ⅳ
B。僅僅Ⅱ和Ⅲ
C。僅僅Ⅲ和Ⅳ
D。僅僅Ⅱ、Ⅲ和Ⅳ
E。僅僅Ⅰ、Ⅲ和Ⅳ
解析 題干斷定了“足球俱樂部肯花大價錢”是“進得了中超足球聯賽”的必要條件。當選項Ⅱ為真時,題干的斷定肯定為假,而當其他選項為真時,題干都是真的,所以當題干為真時,只有選項Ⅱ不可能出現。正確選項是E。
3.充要條件假言命題
充要條件假言命題就是斷定事物情況之間具有充要條件關系的假言命題。
充要條件假言命題的公式是:當且僅當p,才q。
其中,“當且僅當……才……”(邏輯上通常用符號“←”表示,讀作“等值于”)是聯結詞,p和q分別是前件和后件。
在日常語言中,“如果……那么……并且只有……才……”、“只要……就……并且只有……才……”、“……當且僅當……”等聯結詞,均能表達充要條件假言命題。例如,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個命題中,前半部分表達了“人犯我”是“我犯人”的必要條件,后半部分表達了“人犯我”是“我犯人”充分條件,合起來就表達了“人犯我”是“我犯人”的充要條件,即“當且僅當人犯我,我才犯人”。
要確定一個充要條件假言命題是真的還是假的,關鍵要看其前件是不是后件的充要條件,即有前件必然有后件,沒有前件必然沒有后件。當有前件卻無后件,或無前件有后件時,這個充要條件假言命題就是假的。因此,充要條件假言命題在前件與后件等值(前件真并且后件真,或者前件假并且后件假)時真,在前件與后件不等值(前件真時后件假,或者前件假時后件真)時假。所以,充要條件假言命題又稱為等值命題。充要條件假言命題的真假性質可以表示如下:
4.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之間的關系
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這就是:
如果p是q的充分條件,那么q就是p的必要條件;
如果p是q的必要條件,那么q就是p的充分條件。
因此,
(1)“如果p,那么q”等值于“只有q,才p”
(2)“只有p,才q”等值于“如果q,那么p”
上述公式(1)和(2)還可以進一步分別表示為:
(3)(p→q)□(q←p)
(4)(p←q)□(q→p)
舉例來說,
“如果張三患肺炎,那么他發燒”等值于“只有張三發燒,他才患肺炎”。
“張三患肺炎”是“張三發燒”的充分條件,同時,“張三發燒”是“張三患肺炎”的必要條件,即如果張三不發燒,他就不會患肺炎。
案例1.5.13
“只有認識錯誤,才能改正錯誤?!?
以下諸項都準確表達了上述斷定的含義,除了:
A。除非認識錯誤,否則不能改正錯誤
B。如果不認識錯誤,那么不能改正錯誤
C。如果改正錯誤,說明已經認識了錯誤
D。認識錯誤,是改正錯誤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E。只要認識錯誤,就一定改正錯誤
解析 題干斷定了“認識錯誤”是“改正錯誤”的必要條件,選項A、B、D都是這個意思,C斷定“改正錯誤”是“認識錯誤”的充分條件,和題干意思相同。只有E斷定了“認識錯誤”是“改正錯誤”的充分條件,與題干意思不符。
案例1.5.14
對當代大學生來說,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學校的課程設置如果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那么,即使用高薪聘請著名的專家教授,也不能使學生在面臨道德倫理、價值觀念挑戰的21世紀脫穎而出。
以下各項關于當代大學生的斷定都符合上述斷定的原意,除了:
A。學校的課程設計只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才能使當代學生取得成就
B。如果當代學生在21世紀脫穎而出,那一定是對他們注重了健全人格的教育
C。不能設想學生在面臨道德倫理、價值觀念挑戰的21世紀脫穎而出,而他的人格卻不健全
D。除非注重健全人格的培養,否則21世紀的學生難以脫穎而出
E。即使不用高薪聘請著名的專家教授,學校的課程設計只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當代學生就能在21世紀脫穎而出
解析 題干斷定了“注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是“學生能夠脫穎而出”的必要條件,選項A、B、C、D都是這樣的意思,只有E所斷定的是充分條件,與題干意思不符。
案例1.5.15
甲、乙、丙三人在討論“不勞動者不得食”這一原則所包含的意義。甲說:“不勞動者不得食,意味著得食者可以不勞動?!币艺f:“不勞動者不得食,意味著得食者必須是勞動者?!北f:“不勞動者不得食,意味著得食者可能是勞動者?!?
以下哪項結論是正確的?
A。甲的意見正確,乙和丙的意見不正確
B。乙和丙的意見正確,甲的意見不正確
C。甲和丙的意見正確,乙的意見不正確
D。乙的意見正確,甲和丙的意見不正確
E。丙的意見正確,甲和乙的意見不正確
解析“不勞動者不得食”,意味著勞動是得食的必要條件,乙的話正好是這個意思,“必須”引出必要條件。甲的話意味著“勞動不是得食”的必要條件,與題干意思相背。丙的話沒有“勞動是得食”的必要條件的意味。所以,正確選項是D。
案例1.5.16
許多國家首腦在出任前未有豐富的外交經驗,但這并沒有妨礙他們做出成功的外交決策。外交學院的教授告訴我們,豐富的外交經驗對于做出成功的外交決策是不可缺少的,但事實上,一個人,只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準確的信息分析能力和果斷的個人勇氣,就能很快地學會如何做出成功的外交決策。對于一個缺少以上三種素養的外交決策者來說,豐富的外交經驗沒有什么價值。
如果上述斷定為真,則以下哪項也一定是真的?
A。外交學院的教授比出任前的國家首腦具有更多的外交經驗
B。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準確的信息分析能力和果斷的個人勇氣,是一個國家首腦做出成功的外交決策的必要條件
C。豐富的外交經驗,對于國家首腦做出成功的外交決策來說,既不是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
D。豐富的外交經驗,對于國家首腦做出成功的外交決策來說,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E。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外交經驗越豐富,越有利于做出成功的外交決策
解析 題干首先斷定,豐富的外交經驗并不是能夠做出成功外交決策的必要條件,即沒有豐富的外交經驗也可以做出成功的外交決策。題干中的最后一句話又說,豐富的外交經驗也不是能夠做出成功外交決策的充分條件,即對于一個缺少三種素養的外交決策者來說,即使有豐富的外交經驗也不能做出成功的外交決策。選項A為無關選項。選項B不正確,因為題干說的是充分條件。選項D說的是外交學院教授的觀點。選項E不是題干的意思。所以,正確選項是C。
案例1.5.17
一個產品要暢銷,產品的質量和經銷商的誠信缺一不可。
以下各項都符合題干的斷定,除了:
A。一個產品滯銷,說明它或者質量不好,或者經銷商缺乏誠信
B。一個產品,只有質量高并且由誠信者經銷,才能暢銷
C。一個產品暢銷,說明它質量高并有誠信的經銷商
D。一個產品,除非有高的質量和誠信的經銷商,否則不能暢銷
E。一個質量好并且由誠信者經銷的產品不一定暢銷
解析 題干斷定了“一個產品的質量好并且經銷商有誠信”是“這個產品會暢銷”的必要條件。選項B正好是這樣的表達。選項C斷定“一個產品暢銷”是“這個產品質量好并且經銷商有誠信”的充分條件,和題干一致。選項D是用“除非……否則不……”來表達題干中的必要條件關系。選項E正好斷定了必要條件“有前件不一定有后件”的思想,與題干意思一致。選項A的意思和題干不符,因為根據選項C,題干僅僅斷定了“一個產品暢銷”是“這個產品質量好并且經銷商有誠信”的充分條件,并沒有斷定是必要條件。
案例1.5.18
除非不把理論當作教條,否則就會束縛思想。
以下各項都表達了與題干相同的含義,除了:
A。如果不把理論當作教條,就不會束縛思想
B。如果把理論當作教條,就會束縛思想
C。只有束縛思想,才會把理論當作教條
D。只有不把理論當作教條,才不會束縛思想
E。除非束縛思想,否則不會把理論當作教條
解析 正確選項是A。題干斷定顯然就是D的意思,而選項D可以變化為“如果不會束縛思想,那么不把理論當作教條”,即C,C又可變化為B,C也可以變化為E。題干斷定了“不把理論當作教條”是“不會束縛思想”的必要條件,而選項A當作了充分條件,與題干意思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