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社會以家族為中心,婚姻之目的在于延續家族和祭祀祖先,在婚姻上所謂“合兩姓之好”,即表示由雙方家長決定子女婚事,至于當事男女則無婚姻自主權。既以尊長主婚,安排婚事或選擇對象時,必然考慮門當戶對,明清時代雖不如魏晉中古社會般重視閥閱聯婚,但仕宦之家為了維護其政治勢力及社會聲望,士族間仍盛行聯婚,本文的目地是以陳氏家族為中心,探討其婚姻形態。
海寧陳氏與新城王氏、桐城張氏、無錫嵇氏并列為清代四大官宦家族。陳氏自明代中葉以降登錄仕籍者,迄清末三百年間,凡進士、舉人、貢生等兩百多人,其中位居內閣大學士者3人,官尚書、侍郎、巡撫、布政使者達11人,鼎甲之盛,莫過于此,故陳氏實為科舉世家之代表。
其次,陳氏家譜四度編修,譜中詳細記載婚姻資料,包括婚嫁對象的籍貫和姻親的功名及官位等。例如娶進門的媳婦必附上其父之籍貫和官職;女子出嫁也記載女婿的功名,有些連女婿之父的功名也載入。因此,由陳氏族譜為主,再參考其姻親的族譜和地方志,就可明了陳氏姻親的地域分布,以及清代士族間的通婚狀況。此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人口之問題,討論婚姻對社會流動的影響;另一方面是用來探討清初江南士族的政治結合。謝國楨所論述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認為清初順治、康熙間的黨爭是承襲明代東林黨和魏黨的關系,所造成的南北兩派紛爭,本文擬以黨爭之論題,進一步探究結黨的士大夫間有何婚姻關系。